成语关于柱的成语

有关柱的成语

有关柱的成语共收录38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擎天柱 古代传说昆仑山有八根柱子支撑着天。比喻担负重任的人。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明·施耐庵《水浒传》第74回:“只见两条红标注,恰与坊巷牌额一般相似,上立一面粉牌,写道:‘太原相扑擎天柱任原’。”
玉柱擎天 谓栋梁之材可任天下大事。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高明《琵琶记·新进士宴杏园》:“乾坤正,看玉柱擎天又何用?”
柱石之坚 像柱石一样坚硬。比喻大臣坚强可靠,能担负国家重任。
胶柱鼓瑟 胶:用胶粘住;柱:瑟上调音用的短木;鼓:弹奏;瑟:一种古乐器。用胶把柱粘住;再去弹瑟;比喻拘泥固执而不知变通。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西汉 司马迁《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柱石之臣 柱石:比喻担负国家重任的人。担负国家重任的大臣。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东汉·班固《汉书·元后传》:“位历将相,国家柱石臣也。”
补天柱地 修补天,支撑地。比喻伟大的功勋。作定语;指功绩大。南朝 梁 陆倕《新漏刻铭》:“业类补天,功均柱地。”
改柱张弦 改换琴柱,另张琴弦。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方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行为等。明·陈汝元《金莲记·射策》:“玉陛舒奇抱,看琐尾啼饥众纷扰,惟改柱张弦,抡才访道。”
一柱擎天 擎:托起。一根柱托住天。比喻人能担当天下重任。主谓式;作定语;含褒义。《唐大诏令集 中和三年赐陈敬瑄铁券文》:“卿五山镇地,一柱擎天;气压乾坤,量含宇宙。”
凿柱取书 谓秉承先人的遗训。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王闿运《常公神道碑》:“公体山川之醇气,禀玉石之上灵,凿柱取书,安弦习礼。”
撑天柱地 撑:抵住;柱:支撑。介于天地之间起支持依托作用。比喻在国家事务中担负重大责任。作谓语、定语;指高大。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13回:“尝闻龙变化,要大便撑天柱地,要小便芥子藏身。”
蜻蜓撼石柱 比喻不自量力。也比喻纹丝不动。作宾语、定语;指不自量力。明·吴承恩《西游记》第42回:“这行者即去拿瓶,——唉,莫想拿得他动。好像似蜻蜓撼石柱,怎生摇得半分毫?”
蠹啄剖梁柱 比喻事故或灾害刚一发生就立刻防止。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西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故蠹啄剖梁柱,蚊虻走牛羊,此之谓也。”
改梁换柱 比喻玩弄手法,暗中改变事物的内容或事情的性质。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以假代真。郭沫若《文艺论集读·梁任公〈墨子新社会之组织法〉》:“便是胡適和梁任也都很知道他这种宗教的循环论证不足以满足我们近代人的要求,所以极力在用改梁换柱的方法,要把他的根本观念改移到另一个较为好看一点的节目上去。”
雕梁绣柱 雕:用彩画装饰。用彩画装饰的大梁和用锦绣包裹的柱子。形容建筑物的奢华。作宾语、定语;指建筑物很华丽。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6回:“原来这座酒楼,名贯河北,号为第一;上有三檐滴水,雕梁绣柱,极是造得好。”
抱柱之信 后用以表示坚守信约。作宾语;指人守信。《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史记·苏秦列传》:“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唐·李白《长干行》诗:“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柱天踏地 指顶天立地的事物。联合式;作定语、谓语;形容顶天立地的事物。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30卷:“若尽得这道理,方成个人,方可以柱天踏地,方不负此生。”
强自取柱 谓物性过硬则反易折断。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战国·赵·荀况《荀子·劝学》:“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柱小倾大 喻指能力小者承担重任必出危险。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汉书 李寻传》:“屋大柱小,可为寒心。唯陛下亲求贤士。”颜师古注:“言天下事重大,臣之任当得贤能者。”
破柱求奸 《后汉书·党锢传·李膺》:“时张让弟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道,至乃杀孕妇,闻膺厉威严,惧罪逃还京师,因匿兄让弟舍,藏于合柱中。膺知其状,率将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阳狱。受辞毕,即杀之。”后以“破柱求奸”为不畏权贵,搜索坏人,以正国法的典故。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后汉书·党锢传·李膺》:“时张让弟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道,至乃杀孕妇,闻膺厉威严,惧罪逃还京师,因匿兄让弟舍,藏于合柱中。膺知其状,率将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阳狱。受辞毕,即杀之。”
埋轮破柱 比喻刚正不阿,不畏权贵。作定语;指不畏权贵。唐 元稹《裴注侍御史制》:“季代而还,埋轮破柱之徒,绝不复出,朕甚异焉。”
束椽为柱 捆扎椽子当柱子用。比喻小材大用。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明·刘基《吊祖豫州赋》:“委弃九鼎兮,烹饪瓦釜。截梁为牫兮,束椽为柱。”
冰柱雪车 唐朝名士刘叉结识韩愈后作的两首好诗的名称。泛指好诗。作宾语、定语;指好诗。宋·胡继宗《书言故事·天文类》:“称人诗好曰:‘冰柱雪车’之句。”
偷梁换柱 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以劣代优。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97回:“偏偏凤姐想出一条偷梁换柱之计,自己也不过潇湘馆来。”
擎天之柱 支撑天的柱子。古代神话传说昆仑山有八柱擎天,后用以比喻能担负重任的人。亦作“擎天玉柱”。作主语、宾语;指肩负重任的人。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三:“擎天之柱著功勋,包罗大海佐明君。”
蠹啄剖梁柱,蚊虻走牛羊 蠹:蛀虫;剖:破开;虻:蚊虫。蛀虫能毁坏梁柱,蚊虻可以赶走牛羊。比喻忽视微小的有害因素就会产生大的祸患。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西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故蠹啄剖梁柱,蚊虻走牛羊,此之谓也。”
台柱子 剧团里的主要舞台表演演员,比喻集体中挑大梁的人。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主要人物。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而且在将来的抗日政府和抗日军队中必然要成为坚强的台柱子,使日本……的拆台政策,不能达到最后的目的。”
抚梁易柱 抚:用手托着;易:更换。传说商纣王手托屋梁,抽换房柱。形容力大无比。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晋·皇甫谧《帝王世纪》:“纣倒曳九牛,抚梁易柱。”
擎天玉柱 支撑天的柱子。比喻担负重任的人。作主语、宾语;指肩负重任的人。元·朱凯《黄鹤楼》第一折:“想周瑜破了百万曹兵,他正是擎天玉柱,驾海金梁。”
抽梁换柱 比喻暗中捣鬼;以假代真。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同偷梁换柱。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91回:“我不会说笑话,只好行个抽梁换柱小令。”
柱石之士 柱石:支梁的柱和承柱的石。比喻能够担当国家重任的人。作主语、宾语;用于比喻句。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蒋济传》:“当今柱石之士虽少,至于行称一州,智效一官,忠信竭命,各奉其职,可并驱策,不使圣明之朝有专吏之名也。”
中流砥柱 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比喻能在艰难环境中起支柱作用的个人或集体。中流:河流中央;砥柱:黄河三门峡东的石山。偏正式;作定语、宾语;含褒义。春秋 齐 晏婴《晏子春秋 谏下》:“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
胶柱调瑟 瑟:古代一种弹拨乐器。用胶粘住瑟上用以调音的短木,不能再调整音的高低缓急。比喻拘泥死板,缺少变通。作宾语、定语;指人死板。《文子·五·道德》:“老子曰:‘执一世之法籍,以非传代之俗,譬犹胶柱调瑟。’”
一柱难支 大楼将要倒塌,不是一根木头能够支撑得住的。比喻崩溃的形势不是一个人所能挽救的。作宾语、定语;指个人能力有限。唐·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千钧势易压,一柱力难支。”
一柱承天 见“一柱擎天”。作定语;形容人的能力。元·袁桷《李士弘枯木风竹图》诗:“西山古渊人莫测,一柱承天万牛力。”
柱石之寄 寄:寄托。比喻国家委以重任,寄托很大的希望。作宾语;用于书面语。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朱浮传》:“委以大郡,任以威武,事有柱石之寄。”
中流底柱 见“中流砥柱”。作定语、宾语;指中心人物。宋·朱熹《与陈侍郎书》:“而二公在朝,天下望之,屹立若中流之底柱,有所恃而不恐。”
尾生抱柱 相传尾生与女子约定在桥梁相会,久候女子不到,水涨,乃抱桥柱而死。典出《庄子·盗跖》。后用以比喻坚守信约。作宾语、定语;指人死板。《庄子 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砥柱中流 砥柱:山名;在河南境内三门峡、黄河中;形如柱石;立在急流当中;故名;中流:河流中央。比喻能在艰难环境中起支柱作用。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春秋 齐 晏婴《晏子春秋 内篇谏下》:“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