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然的成语

有关然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然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安然无事 犹言平安无事。偏正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指平安顺利。元 郑廷玉《楚昭公》第四折:“哥哥当日在汉江之上,情愿舍了嫂嫂、侄儿,留您兄弟。岂知嫂嫂、侄儿安然无事。”
计然之术 见“计然之策”。
绰然有余 绰然:宽裕的样子。形容非常宽裕,态度从容,不慌不忙。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力或事物等。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道壹道人好整饰音辞。”南朝·梁·刘孝标注:“驰骋游说,言固不虚。唯兹壹公,绰然有余。”
翻然改进 翻然:很快而彻底地改变。形容转变很快;很彻底;进步很大。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很快进步。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不是采取排斥态度,而是采取规劝态度,使之翻然改进,弃旧图新。”
黯然伤神 沮丧的样子。情绪低沉,心神忧伤。作谓语、定语;用于个人情绪不好。清 百一居士《壶天录》上卷:“篝灯询母,如秋蝶黯然伤神。”
以防未然 未然:没有成为事实。采用某种措施来防止某种事情的发生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姜维传》:“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
傲然屹立 傲然:坚强不屈的样子;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形容坚定挺拔;不可动摇。偏正式;作谓语;形容高大挺拔,意志坚定不移,不可动摇。古华《芙蓉镇》:“抽茎了,长叶了,铁骨青枝,傲然屹立。”
泫然流涕 泫然:伤心流泪的样子;涕:泪水。伤心地流泪。作谓语;指十分伤心。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酆都御史》:“念母老子幼,泫然流涕。”
霍然而愈 霍然:很快的样子。很快病就好了。作谓语;指很快病就好了。鲁迅《父亲的病》:“只一服,便霍然而愈了。”
一目了然 目:看。了然:明明白白的样子。一眼就看得很清楚。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37卷:“见得道理透后,从高视下,一目了然。”
靡然向风 亦作“靡然乡风”。亦作“靡然乡风”。谓群起效尤而成风气。作谓语;指形成风气。《晋书·儒林传序》:“故缙绅之士靡然向风,余芳遗烈,焕乎可纪者也。”
凄然泪下 凄然:寒凉。形容凄凉悲伤。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玄德听罢,蓦然想起在吴繁华之事,不觉凄然泪下。”
哑然失笑 失笑:不由自主地笑起来;哑然:形容笑声。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禁不住笑出声来。汉 赵晔《吴赵春秋 赵王元余外传》:“禹乃哑然而笑。”
了然于胸 了然:了解、明白。心里非常明白。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晋书 袁齐传》:“夫经略大事……智者了然于胸。”
蔼然仁者 对人和善的有仁德的人。作主语、宾语、定语;形容好人。朱自清《儿女》:“子恺为他家华瞻写的文章,真是‘蔼然仁者’之言。”
坦然自若 态度安详,一如常态。作谓语、定语;指人的神情。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宝钗原不妄言轻动,便此时亦是坦然自若。”?
豁然雾解 豁然:形容开阔;解:消散。像雾消散一样,心中的疑团一下子消失了。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积年凝滞,豁然雾解。”
毛发悚然 亦作“毛发耸然”。毛发竖起。极言惊骇、恐惧。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十分恐惧。清·和邦额《夜谭随录·戴监生》:“戴监生偷听到两个鬼的一番议论,议论中居然提到他。戴骤聆至此,毛发悚然。”
意兴盎然 意兴:兴致。盎然:指气氛、趣味等洋溢的样子。形容兴致很浓的样子。李健吾《雨中登泰山》:“一路行来,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兴盎然。”
昭然在目 形容大家看得明明白白。作谓语、定语;指十分明白。《魏书·杨播传》:“若率众一临,方寸各乱,人人思归,则郡围自解。不战而胜,昭然在目。”
褎然冠首 褎然:出众的样子。出众,超出同辈而居首席。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曾国藩《圣哲画像记》:“我朝学者,以顾亭林为宗,《国史儒林传》褎然冠首。”
豁然确斯 明白透彻。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战国·宋·庄周《庄子·齐物论》:“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郭象注:“了无,则天地万物彼我是非豁然确斯也。”
大谬不然 指非常错误;实际完全不是这样。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西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主上。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夫!”
焕然冰释 焕然:流散的样子;释:消散、解除。指像冰遇热消融一般。多比喻疑虑、误会、隔阂等很快消除。作谓语、宾语;比喻相互间的嫌隙等消除。《清史稿·梅文鼎传》:“复取《授时历草》观之,乃焕然冰释,骀名异而实同,非徒似之而已。”
悠然自得 悠然:安闲舒适的样子;自得:内心得意而舒适。形容态度悠闲;心情舒适。偏正式;作定语、状语、补语;含褒义。《晋书 隐逸传 杨柯》:“常食粗饮水,衣褐缊袍,人不堪其忧,而柯悠然自得。”
块然独处 块然:孤独的样子。孤单一个人待着。形容独居无聊。作谓语、宾语;指独居。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今世之处士,时虽不用,崛然独立,块然独处。”
海内澹然 海内:四海之内;澹然:安静的样子。形容国家安定,生活正常。作谓语、定语;用于局势等。东汉·班固《汉书·扬雄传》:“海内澹然,永亡边城之灾,金革之患。”
怡然自得 怡然:安闲、愉快的样子。形容愉快而又自得其乐的神情。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黄帝》:“黄帝既寤,怡然自得。”
酣然入梦 很舒适地进入梦乡。酣然:畅快的样子;引申为舒适。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宾语。
处之夷然 处:处理,对待;之:代词;夷然:坦然。形容处理事情不慌不忙、沉着镇定或对待事情毫不在意。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晋书·王承传》:“承每遇艰险,处之夷然。”
舆论哗然 公众大表惊讶和不满。
勃然大怒 勃然:因生气或惊慌等突然变脸色的样子。形容突然变脸;发起脾气来。偏正式;作谓语;用于人突然生气变脸色。东汉 班固《汉书 谷永传》:“是故皇天勃然发怒。”
混然一体 混然:混同在一起的样子。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也形容文章绘画,布置匀整,结构谨严。《二程遗书》卷二上:“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
超然绝俗 高超得完全不同凡俗。谓远过于寻常之辈。汉·班固《为第五伦荐谢夷吾疏》:“方之古贤,实有伦序,采之于今,超然绝俗,诚社稷之蓍龟,大汉之栋甍。”宋·陆游《与姜特立书》:“《茧庵记》及《初营》、《落成》二诗,大老手笔,超然绝俗。”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或事物等。汉·班固《为第五伦荐谢夷吾疏》:“方之古贤,实有伦序,采之于今,超然绝俗,诚社稷之蓍龟,大汉之栋甍。”
易地则皆然 易:更换;皆然:都一样。改换到别人的环境,也会像别人那样看待问题。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下》:“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
晏然自若 晏然:平静安定的样子;自若:不变常态。形容在紧张状态下沉静如常。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三国志 吴志 孙坚传》:“南阳太守张咨,闻军至,晏然自若。”
慨然领诺 慨然:慷慨、爽快。形容很慷慨地答应下来。作谓语;指很慷慨地答应。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35回:“令婆召孟良入与言其事,孟良慨然领诺。”
废然而返 废然:形容疑虑消除。原指怒气消失;恢复常态。现指败兴而归。偏正式;作谓语;含贬义。庄周《庄子 德充符》:“我拂然而怒,而适先生之所,则废然而反。”
欣然命笔 欣然:喜悦的样子;命笔:用笔。高高兴兴地提笔写作。作谓语、定语;指写作。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序:“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自然而然 自由发展;必然这样。指非经人力干预而自然如此。自然:事物本身固有的样子。复杂式;作状语;含褒义。《牟子理惑篇》:“夫吉凶之与善恶,犹善恶之乘形声,自然而然,不得相免也。”
任其自然 任:听凭;不管。指对人、对事听凭他(它)自由发展;不加约束或引导。联合式;作谓语;用于对事物或人的态度。宋 周密《齐东野语 小儿疮痘》:“大要在固脏气之外,任其自然耳。”
理所当然 当然:应当如此。从道理上讲应当这样。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隋 王通《文中子 魏相篇》:“非辩也,理当然耳。”
俨乎其然 十分严肃正经的样子。带有讽刺意味。作定语、状语;指俨然。鲁迅《伪自由书·文学上的折扣》:“刊物上登载一篇俨乎其然的像煞有介事的文章,我们就知道字里行间还有看不见的鬼把戏。”
恍然自失 恍然:仿佛;自失:好像失去了什么。形容猛然醒悟后,心神不定的样子。作谓语、状语;形容心神不宁,不知如何是好。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7卷:“程客恍然自失道:‘莫非是做梦么?’”
处之晏然 晏然:平静的样子。指遇到困难或紧急情况沉着镇定的样子。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宋·秦观《圆通禅师行状》:“事虽交至错出,处之晏然。”
戛然而止 戛然:像声词。声音突然停止。主谓式;作状语;形容突然中止。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95回:“满场生旦净末,同声一个曲牌,也听不来南腔北调,只觉得如出一口。唱了几套,戛然而止。”
昭然著闻 昭然:明白的样子;著闻:众所闻知。指明明白白,大家都知道。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光武帝传》:“符瑞之应,昭然著闻。”
巍然挺立 巍然:高大的样子。比喻像高山一样耸立,不可动摇。作谓语;指高耸。肖兵《太行青松》:“山上那浓郁葱茏的松柏,巍然挺立,充满生机。”
爽然自失 见“爽然若失”。作谓语、定语;指不知所以的样子。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小翠》:“公爽然自失,而悔无及矣。”
潸然泪下 潸然:流泪的样子。形容泪流不止。偏正式;作谓语;用于书面语。宋 马廷鸾《题汪水云诗》:“余展读甲子初作,微有汗出,读至丙子诸作,潸然泪下。”
隐然敌国 见“隐若敌国”。作定语;指人作用大。宋·阳枋《谢交割启》:“隐然敌国,咸称细柳之真;贤若长城,岂类棘门之戏。”
巍然不动 巍然:高大的样子。形容高大坚固,不可动摇。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不可动摇。西汉·刘安《淮南子·诠言训》:“道者若丘山,嵬然不动,行者以为期。”
芒然自失 芒然:模糊不清。若有所失而又不知所以的样子。作谓语、定语;指不知所以的样子。战国·宋·庄周《庄子·说剑》:“此天子之剑也。文王芒然自失。”
巍然耸立 巍然:高大雄伟的样子。比喻像高山一样耸立,不可动摇。作谓语、状语;用于人格或山、建筑物等。孙世恺《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在天安门右前方,巍然耸立着一坐雄伟壮丽的大厦,这就是人民大会堂。”
怦然心动 怦然:形容心跳。指由于受到某种事物的吸引;思想情感发生了变化。偏正式;作谓语;指由于受某种事物的吸引,思想情感起了波动。战国 楚 宋玉《九辩》:“私自怜兮何极,心怦怦兮谅直。”
喟然而叹 喟然:叹气的样子。形容因深有感慨而叹息。作谓语;指感慨。西汉·戴圣《礼记·礼运》:“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上,喟然而叹。”
功到自然成 下了足够功夫,事情自然就会取得成效。作宾语、分句;用于劝诫人。明·吴承恩《西游记》第43回:“这师父原来只是思乡难息!若要那三三行满,有何难哉!常言道:‘功到自然成’哩!”
头角崭然 头角:比喻显露的才华;崭然:突出的样子。比喻年轻人才华横溢。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
依然如故 故:过去的。仍旧像从前一样。比喻情况没有发生变化。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状况没改变。唐 薛调《无双传》:“舅甥之分,依然如故。”
惘然如失 惘然:失意的样子。心情迷惘,好像失落了什么东西似的。作谓语、状语;形容怅惘失意。宋·洪迈《夷坚丙志·蔡十九郎》:“次日,彷徨于案间,惘然如失。”
欣然自得 心情舒适、自觉得意貌。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的心情等。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鲁丕传》:“士友常以此短之,而丕欣然自得。”
超然独处 谓超出世事离群独居。《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宋玉曰:‘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亦作“超然独立”。《淮南子·修务训》:“君子……超然独立,卓然离世。”作谓语、定语;指人杰出。《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宋玉曰:‘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道貌俨然 见“道貌岸然”。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嘲讽人。巴金《家》九:“爷爷从前原也是荒唐的人,他到后来才变为道貌俨然的。”
渺然一身 渺然:微小的样子。孤孤单单一个人。形容力量微小。作谓语、定语;指单个力量。宋·陈亮《与石应之》:“古之君子以渺然一身而能与天地并立者,岂周旋上下委曲弥缝之所能办哉!”
飘飘然 由于迷恋某人或怀有极大的骄傲自大情绪而感到轻飘飘。形容得意。作宾语、定语;指得意。唐·李复言《续玄怪录·裴湛》:“神清气爽,飘飘然有凌云之意。”
翻然悔过 翻然:回飞的样子,形容转变很快;悔:悔恨。形容很快认识到过错而悔改。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犯错误的人。唐·陆贽《贞元改元在赦制》:“李怀光若能翻然悔过,束身赴朝,念其尝有大勋,必当终始全护。”
兴味萧然 兴味:兴趣;萧然:萧索冷落的样子。没有一点兴趣。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等。宋·王禹偁《清明》诗:“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神色怡然 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心情愉快,面色安祥。作谓语、定语;指人的面色。《新五代史·死事传·孙晟传》:“晟终不对,神色怡然,正其衣冠南望而拜。”
想当然 凭主观推断,认为事情大概是或应该是这样。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孔融传》:“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朱墨烂然 朱墨:朱笔和墨笔;烂然:光明的样子。形容读书勒奋。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贾田祖》:“田祖好学,多所瞻涉,喜《左氏春秋》未尝去手,旁行斜上,朱墨烂然。”
黯然无神 黯然:心情抑郁沮丧的样子。无精打采。作谓语、定语;指人的外表。何为《第二次考试》:“一双聪颖的眼睛显得黯然无神,那顽皮的嘴角也流露出一种无法诉说的焦急。”
泰然居之 泰然:毫不在意很放心的样子。形容处理事情不慌不忙、沉着镇定或对待事情毫不在意。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宋·陈亮《王珪确论如何》:“太宗方奋然有运天下豪杰之心,使新进叠用事,而玄龄泰然居之,不以进退自嫌。”
了然无闻 了然;完全。完全没有听见。
圭角岸然 形容风操严峻。
一见了然 犹一目了然。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元·陈栎《勤有堂随录》:“程泰之《禹贡图》,不惬人意,不能使人一见了然。”
理所必然 指按道理必定如此。主谓式;作谓语、定语;指一定如此。《弘明集 神不灭论》:“若有始也,则不能为终,唯无始也然后始终无穷,此自是理所必然。”
愤然作色 愤然:忿怒的样子。因忿怒而变了脸色,发怒。作谓语、状语;指人发怒。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蒋济传》:“帝愤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
豁然开悟 同“豁然大悟”。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晋·无名氏《莲社高贤传·慧远法师》:“初闻安师讲《般若经》,豁然开悟,叹曰:‘九流异议,皆糠秕耳。’”
迥然不群 迥然:相距很远或差别很大的样子。不群:与众不同,不同于流俗。形容超群出众,身手不凡。作谓语、定语;指卓然超绝。明·朱之瑜《朱舜水集·九·与小宅生顺书三十六首(其一)》:“佳作路头醇正,气势冲沛,辞意雅驯,与往日所见贵国之文迥然不群。”
怅然自失 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形容神志迷乱,像失去什么似的样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殷怅然自失。”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牛成章》:“忠泣诉父名,主人怅然自失。”作谓语、定语;形容心情愁苦。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殷怅然自失。”
超然独立 见“超然独处”。作谓语、定语;指人杰出。《淮南子·修务训》:“君子……超然独立,卓然离世。”
习惯若自然 惯:同“贯”;若:像。习惯了就像很自然的事。作宾语、分句;指习久成性。《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
涣然冰释 涣然:消散的样子;释:消散、解除。指像冰块溶化流散一样。比喻误会、疑虑、隔阂等完全消除。偏正式;作谓语、宾语;比喻相互间的嫌隙等消除。晋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若江海之浸,膏泽之润,涣然冰释,怡然理顺,然后为得也。”
然糠自照 然:同燃,烧;糠:谷壳。烧糠照明。比喻勤奋好学。连动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勤奋学习。《南史 顾欢传》:“乡中有学舍,欢贫无以受业,于舍壁后倚听,无遗忘者。夕则然松节读书,或然糠自照。”
嘿然不语 沉默着不说一句话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沉默。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6回:“夷吾嘿然不语。”
傲然挺立 傲然:坚强不屈的样子。挺立:像山峰一样高高地耸立。形容坚强而不可动摇。作谓语;形容高大挺拔,意志坚定不移。茅盾《白杨礼赞》:“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象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飘然欲仙 飘飘然将要飞升成仙。比喻人的神态、动作轻盈飘忽如同神仙,也形容人的感受轻松爽快、沾沾自喜。作谓语、定语;指人忘乎所以。宋·邓牧《伯牙琴·续补·自陶山游云门》:“奇诡万状,使人飘然欲仙,不知在人间世。”
嫣然而笑 嫣然:美好的样子。形容女子笑得很美。作谓语、定语;用于女性。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侠女》:“一日,女出门,生注目之,女忽回首,嫣然而笑。”
惘然若失 心里总不大自在;好像失掉什么东西似的。惘然:失意的样子;若:好像。偏正式;作谓语、状语;形容怅惘失意。宋 洪迈《夷坚志》:“次日,彷徨于案间,惘然如失。”
神采奕然 奕奕:精神焕发的样子。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的精神面貌。明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玩具 晋唐小楷真迹》:“韩宗伯所藏曹娥碑,为右军真迹。绢素稍暗,字亦惨淡。细视良久,则笔意透出绢外,神采奕然。”
然荻读书 然:“燃”的本字,燃烧;荻:芦苇一类的植物。燃荻为灯,发奋读书。形容勤学苦读。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梁世彭城刘绮,交州刺史勃之孙,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尺寸折之,然明夜读。”
兴致索然 一点儿兴趣都没有。作谓语、补语;指没有兴趣。清·王韬《瀛壖杂志》:“卓午来游者,络绎不绝。溽暑蒸郁,看花之兴味索然矣。”
焕然如新 见“焕然一新”。作谓语、宾语;指面貌改观。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其有晋宋名迹,焕然如新,已历数百年,纸素彩色未甚败。”
安然如故 还象原来那样安安稳稳。作谓语、状语;用于事后。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四折:“你只看这一个,那一个,都是为谁而卒?岂可我做儿的倒安然如故?”
怆然泪下 怆然:伤感的样子。伤感地流泪不止。形容非常悲痛。作谓语;指伤感。《中国现在记》楔子:“你我今生之时,处今之世,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立苍茫,怆然泪下。”
茫然失措 心中迷惑,不知怎么办才好。作谓语、定语;用于人迷惑时。《宋史·夏国传》:“种谔在绥德节制诸军,闻夏人至,茫然失措,欲作书召燕达,战怖不能下笔。”
意兴索然 索然:全无,空尽。兴致全无。形容一点兴致也没有。亦作“兴致索然”。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一回:“景公意兴索然。左右问曰:‘将回宫乎?’景公曰:‘可移於梁邱大夫之家。’”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仙人岛》:“绿云顾父曰:“圣人无字门人者,‘孝哉……’一句,即是人言。”王闻之,意兴索然。”
嗒然若丧 形容懊丧的神情。作谓语、状语;用于人的深情。《庄子·齐物论》:“仰天而嘘,嗒焉似丧其耦。”
忾然叹息 忾:叹息,感慨。感慨叹息。作谓语、状语;用于处事。晋·陆机《吊魏武帝文》:“见魏武帝遗令,忾然叹息,伤怀者久之。”
庞然大物 庞然:高且大的样子。形容外表强大;事实上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东西。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形容巨大而愚笨的东西。唐 柳宗元《三戒 黔之驴》第19卷:“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