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动的成语
有关动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动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一举一动 | 指人的每一个动作;所有的行动。 |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指人的言行。 | 宋 朱熹《朱子语类》:“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著力。” |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 指出兵之前,先准备好粮食和草料。比喻在做某件事情之前,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 作宾语、分句;指提前做好准备。 | 林占财《森林中的远征》:“是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自古以来用兵的老规矩,你们没有粮食怎么走这么远的路!” |
动魄惊心 | 使人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 联合式;作定语;指震动很大。 | 清 姚衡《寒秀草堂笔记》第三卷:“秀水所称,光彩焕发,动魄惊心。” |
静极思动 | 指生活平静到了极点,就希望有所改变。亦指事物的静止状态达到极点,便会向动的方向转化。 | 作宾语;指事物的变化。 | 曾朴《孽海花》第七回:“正是静极思动,阴尽生阳。” |
静如处女,动如脱兔 | 处女:未嫁的女子;脱兔:逃跑的兔子。指军队未行动时象未出嫁的姑娘那样持重;一行动就象飞跑的兔子那样敏捷。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孙子·九地》:“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
一动不如一静 | 没有把握或无益的事,还是不做为好。比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 主谓式;作谓语、分句;含贬义。 | 宋 张端义《贵耳集》上卷:“孝宗幸天竺及灵隐,有辉僧相随。见飞来峰,问辉曰:‘既是飞来,如何不飞去?’对曰:‘一动不如一静。’” |
不可动摇 | 形容极其坚定、牢固。 | 作谓语、定语;用于地位、观念等。 | 鲁迅《而已集·革“首领”》:“虽然这‘北京文艺界’已被徐丹甫先生在《学灯》上指定,隐隐然不可动摇了。” |
惊心动魄 | 原指作品文辞优美;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形容令人震惊、感动、紧张之极。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用于说明事物壮观。 | 南朝 梁 钟嵘《诗品》上卷:“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
静中思动 | 静:平静,静止;动:变动。指在生活平静中希望有所改变。也指事物的静止状态达到极点就会向动的方向转化。 | 作宾语;指事物的变化。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回:“一时忽然静中思动,因命牡丹、兰花众仙子看守洞府,去访百草仙子,不意适值外出。” |
太岁头上动土 | 比喻触犯强暴有力的人。 | 偏正式;作宾语、分句;用于疑问句。 | 元 无名氏《打董达》第二折:“我儿也,你寻死也,正是太岁头上动土哩!” |
众喣山动 | 众人吹气,可以移山。比喻人多力量大。同“众喣漂山”。 |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明 李东阳《余肃敏公传》:“役未及兴,而众喣山动。” |
生动活泼 | 内容和形式的丰富、活跃。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充满活力。 | 毛泽东《打退资产阶级右派的进攻》:“应当提倡讲话,应当是生动活泼的。” |
一动不动 | 指静止不动或懒得活动。 | 作谓语、定语、状语;多用于人的状态。 | 王朔《浮出海面》:“我继续一动不动地凝视他们,这对可怜的情人实在无法保持冷静,松开嘴,忿忿地起身走了。” |
动静有常 | 常:常规,法则。行动和静止都有一定常规。指行动合乎规范。 | 作定语、宾语;指行动合乎规范。 | 《周易·系辞上》:“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
行师动众 | 谓指挥大军作战。 | 作谓语、宾语、状语;指大规模行动。 | 《三国志·魏书·明帝纪》“癸丑,葬高平陵”裴松之注引晋·王沈《魏书》:“即位之后,褒礼大臣,料简功能,真伪不得相贸,务绝浮华谮毁之端,行师动众,论决大事,谋臣将相,咸服帝之大略。” |
巍然不动 | 巍然:高大的样子。形容高大坚固,不可动摇。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不可动摇。 | 西汉·刘安《淮南子·诠言训》:“道者若丘山,嵬然不动,行者以为期。” |
抬脚动手 | 指一举一动。 |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一:“二诸葛原来叫刘修德,当年做过生意,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 | |
怦然心动 | 怦然:形容心跳。指由于受到某种事物的吸引;思想情感发生了变化。 | 偏正式;作谓语;指由于受某种事物的吸引,思想情感起了波动。 | 战国 楚 宋玉《九辩》:“私自怜兮何极,心怦怦兮谅直。” |
顺时而动 | 顺应时势而行动。 | 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隐公十一年》:“度德而处,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 |
变动不居 | 指事物不断变化,没有固定的形态。 | 作谓语、定语;指事物不断变化。 | 《易系辞下》:“《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孔颖达疏:“言阴阳六爻更互变动,不恒居一体也。” |
起师动众 | 众:大队人马。旧指大规模出兵。现多指动用很多人力做某件事。 | 作谓语、宾语、状语;指大规模行动。 | 《晋书·吕纂传》:“夫起师动众,必参之天人,苟非其时,圣贤所不为。” |
动荡不定 | 荡:摇动。动荡摇摆,不安定。形容局势不稳定,不平静。 | 作谓语、定语;指局势。 |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77章:“粤系军队又侵入湘南,两湖局势也在动荡不定中。” |
动辄得咎 | 动不动就受到指摘或责难。辄:就;总是;咎:责备。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指做事往往获罪。 | 唐 韩愈《进学解》:“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
原封不动 | 封:封口。原意为原来贴好的封口一点也没变动。比喻一切照原样;丝毫没有变动。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不改变任何东西。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小娘子道:‘日日与主翁来看炉,是原封不动的,不知何如?’” |
纹风不动 | 形容一点儿也不动,非常稳固。 | 作谓语、定语;用于口语。 | 清·无名氏《刘公案》第四回:“瞧了瞧,街门关紧,推了推,纹风不动。” |
心动神驰 | 心神向往。形容思慕情深,难以自持 | 作定语、状语;用于处事等。 | 明·陆采《怀香记·兰闺复命》:“自从窥见韩生之后,心动神驰,眠思梦想。” |
闻风而动 | 一听到消息就立即行动起来。风:消息。 | 偏正式;作谓语;形容行动迅速。 | 宋 陈亮《祭赵尉母夫人文》:“登堂莫及,闻风而起。” |
移国动众 | 动摇国基及民心。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管子 五辅》:“若民有淫行邪性,树为淫辞,作为淫巧,以上谄君上,而下惑百姓,移国动众,以害民务者,其刑死流。” |
相时而动 | 相时:看准时机。观察对自己有利的时机而行动。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左传·隐公十一年》:“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 |
勇动多怨 | 勇动:鲁莽妄动。鲁莽妄动必招致很多怨恨。 | 作谓语、宾语;用于劝诫人。 | 战国·宋·庄周《庄子·列御寇》:“智慧外通,勇动多怨,仁义多贵。” |
拿刀动杖 | 泛指动武。 | 作谓语、定语;指动武。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6回:“今昔的情形不同,不怕她远走高飞,拿刀动杖。” |
鹓动鸾飞 | 鹓、鸾都为传说中的瑞鸟。比喻高贵之人。 | ||
声动梁尘 | 形容歌声嘹亮动人。 | 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汉·刘向《别录》:“汉兴,鲁人虞公善雅乐,发声尽动梁上尘。” |
行军动众 | 众:大队人马。旧指大规模出兵。现多指动用很多人力做某件事。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大规模行动。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王朗传》:“且雨水方盛,非行军动众之时。” |
楚楚动人 | 形容姿容美好,动人心神。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女性。 | 清 徐瑶《太恨生传》:“女虽支离憔悴,而委婉之态,楚楚动人。” |
龙蛇飞动 | 仿佛龙飞腾,蛇游动。形容书法气势奔放,笔力劲健。 | 主谓式;作宾语;形容书法气势奔放。 | 宋 苏轼《西江月 平山堂》词:“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
观机而动 | 时:时机。等待时机然后行动。 | 作谓语;指相机而动。 | 《周易 系辞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
声色不动 | 声:说话的声音;色:脸色;动:变动。不说话,不流露感情。形容神态非常镇静。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紧急情况下。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五卷:“众人道是一番天样大、火样急的事,怎知襄敏公看得等闲,声色不动,化做一杯雪水。” |
无动为大 | 以不变动为至善。“无为而治”的一种政治主张。 | ||
震天动地 | 震动了天地。形容声势浩大。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补语;形容声势极大。 | 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 河水》:“壁立千仞,河流激荡,涛涌波襄,雷奔电泄,震天动地。” |
娓娓动听 | 形容善于讲话;使人喜欢听。娓娓:说话连续不倦的样子。 | 偏正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含褒义。 | 清 黄云鸿《福惠全书 刑名部》:“若言入耳,娓娓可听。” |
目动言肆 | 谓神色不安,语调失常。 | 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神态等。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文公十二年》:“使者目动而言肆,惧我也,将遁矣。” |
纹丝没动 | 非常稳,一点儿也不动。 | 作谓语、定语;形容稳固。 |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51回:“包兴道:‘方才看见了,纹丝没动。’” |
灵机一动 | 灵机:灵巧;灵活的心思。形容灵敏机智;突然想出办法或主意。 | 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四卷:“俄延了半响,忽然灵机一动,心中悟将过来。” |
惊群动众 | 见“惊师动众”。 | 作谓语、宾语;指惊动很多人。 | 明·袁宏道《与黄平倩书》:“凡事只平常去,不必惊群动众。” |
按兵不动 | 按:止住。控制住军队;暂不行动;泛指接受任务后不肯行动。常用以表示持观望态度而不行动。 | 兼语式,作谓语、定语;多指接到任务后不肯做或暂时不做。 |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召类》:“赵简子将袭卫,使史默往睹之。期以一月,六月而后反……赵简子按兵而不动。” |
雷动风行 | ①指万物运动变化迅速。②比喻推行政令的严厉迅猛。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行动迅速。 | 宋·陈亮《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雷动风行,天下方如草之偃。” |
文丝不动 | 一点儿也不动。 | 作谓语、定语;形容稳固。 | 杨朔《三千里江山》:“路边几棵见了风,最爱噪嘴的小叶杨也那么安生,文丝不动。” |
行动坐卧 | 泛指人的举止和风度。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人的举止。 | 浩然《艳阳天》第52章:“把他这一程子的行动坐卧都摆出来看看,还不明白吗?” |
动心怵目 | 怵目:使人看了感到恐惧。看了使人感到内心恐惧。形容感受很深,震动非常大。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感动很大。 | 宋·陈亮《祭宗成老文》:“虽才俊比肩,可喜可愕,至于动心怵目,无所不有,然其厚德伟度,要不复前人比。” |
感天动地 | 使苍天和大地为之感动。形容诚意感人至深。亦比喻使无情天地受感动。形容冤屈极大。 | 作谓语、定语;指十分感人。 |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义柔禅师》:“诸佛出世,说法度人,感天动地;和尚出世,有何详瑞?” |
动心忍性 | 动心:使内心惊动;忍性:使性格坚韧。指不顾外界阻力,坚持下去。 | 联合式;作谓语;含褒义。 | 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自动自觉 | 自己主动去做。 | ||
欢声雷动 | 欢呼声像雷声一样响。形容热烈欢乐的气氛。 | 主谓式;作谓语;形容极其欢乐的气氛。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97回:“宋先锋大喜,传谕各门将佐,统领军马,次第入城。兵不血刃,百姓秋毫无犯,欢声雷动。” |
伤筋动骨 | 本指身受重伤。后比喻事物受到重大损害。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元 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打的来伤筋动骨,更疼似悬头刺股。” |
动如脱兔 | 比喻行动敏捷。 | 作谓语、定语;指人行动灵活。 | 《孙子·九地》:“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
血气未动 | 血气:血性,指生命;动:变动。形容没有重病。 | 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一年》:“瘠则甚矣,而血气未动。” |
动天地,泣鬼神 | 动:感动;泣:低声哭。使天地鬼神受到感动。形容事迹或作品十分感人。 | 作谓语、定语;用于感人的事迹等。 | 清·汪琬《烈妇周氏墓表》:“然则匹妇虽微,及其精诚所激,往往动天地,泣鬼神,何可忽也?” |
动手动脚 | 指动手打架、动脚踢人。 | 作宾语、状语;指动手打架,用于口语。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4回:“你却不可躁暴,便去动手动脚。打搅了事,那时我不管你。” |
动中窾要 | 动:常常,动不动。中:切中,打中。窾:空处、中空。要:要害。要:引申为要害、关键。常常切中要害或抓住问题的关键。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清史稿·世增传》:“文书往复,惟家铭随方应付,动中窾要,历任总督皆倚重之,以县丞擢知府。” |
兵马不动,粮草先行 | 作战时兵马还没出动,军用粮草的运输要先行一步。后泛指行动前须作好准备工作。 | 《南皮县志 风土志下 歌谣》:“兵马不动,粮草先行。年年防歉,夜夜防贼。” | |
遇文王施礼乐,遇桀纣动干戈 | 文王:周文王;桀:夏桀;纣:商纣。指碰到好人以礼相待,遇到坏人以武相待。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第48卷:“遇文王兴礼乐,遇桀纣呈干戈。” |
文风不动 | 一点儿也不动。形容没有丝毫损坏或改变。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形容没有丝毫损坏或改变。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29回:“偏生那玉坚硬非常,摔了一下,竟文风不动。” |
冷血动物 | 体温随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的动物。比喻缺乏感情、对人对事冷漠的人。 | 作宾语、定语;指对人对事冷漠的人。 | 钱钟书《围城》:“李先生本来像冬蛰的冷血动物,给顾先生当众恭维得春气入身,蠕蠕欲活。” |
相机而动 | 观察时机,看到适当机会立即行动。 | 作谓语、状语;同“见机行事”。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69回:“宜刚宜柔,相机而动。” |
神动色飞 | 神:精神;色:脸色。脸上的表情极其生动焕发。 | 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神态。 | 明·王錂《春芜记·宸游》:“妯本巫山神女,适见楚国襄王,资妾往事,遂尔神动色飞。” |
上下浮动 | 短促而反复地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地移动。 | ||
骇心动目 | 犹言惊心动目。 | 作谓语、定语;形容事态严重。 | 宋·苏轼《顺济王庙新获石砮记》:“传观左右,失手坠于江中,乃祷于神,愿复得之,当藏之庙中,为往来者骇心动目诡异之观。” |
雷打不动 | 形容决心和意志坚定;在任何情况下也不能动摇;或形容不可改变的规定和制度。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态度坚定,不可动摇。 |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二章:“每天的劳动可是雷打不动的,从下午两点一直要干到吃晚饭。” |
轰动一时 | 轰动:同时惊动很多人。指在一个时期内惊动很多人。多用来形容影响大。也作“哄动一时”。 | 补充式;作谓语、宾语、状语;指社会新闻等。 | 鲁迅《马上日记》:“治好了走出,没有知道,死掉了抬出,就轰动一时了。” |
山摇地动 | 山和地都在动摇。形容声势或力量的巨大。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声势浩大。 | 《宋书 五行志五》:“大明六年七月甲申,地震,有声自河北来,鲁郡山摇地动。” |
原封未动 | 见“原封不动”。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不改变任何东西。 | 《太平天国故事歌谣选·竹签的来历》:“过节那天设的酒肴,都原封未动,大家感到奇怪。” |
耸动听闻 | 耸:通“悚”,惊动。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 | 作谓语、定语;指夸大或捏造事实。 | 宋·周密《齐东野语·洪君畴》:“‘职臣在宪府,不惟不能奉承大臣风旨,亦不敢奉承陛下风旨。’固已耸动听闻矣。” |
倾巢出动 | 倾:倒出;巢:巢穴。比喻敌人出动全部兵力进行侵扰。 | 作谓语;指出动全部兵力。 | 罗广斌《红岩》第六章:“哪怕是一点最小的风吹草动,触及了蛛丝牵动了蛛网,便会立刻引起这座巨大巢穴里的蜘蛛们的倾巢出动。” |
惊魂动魄 | 形容十分恐惧。 | 作谓语、定语;指恐惧。 | 清 陈确《示儿帖》:“《易》曰:‘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罪大而不可解。’每读《易》至此,未尝不惊魂动魄,心胆堕地也。” |
甜蜜动听 | 悦人的甜美。 | 作谓语、定语;指甜言蜜语。 | |
发威动怒 | 威:威力,威风。发威风,动怒气。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的情绪。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5回:“你们太闹的不像了,她是个姑娘家,不肯发威动怒。” |
轻动干戈 | 轻:轻率;干戈:古代兵器。轻率地动武挑起战争。 | 作谓语、宾语;多用于否定句。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37回:“我徒弟纵有手段,决不能轻动干戈。” |
毫不动摇 | 丝毫也不会改变意志。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的立场等。 | 毛泽东《愚公移山》:“愚公批驳了智叟的错误思想,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 |
劳民动众 | 动用众多民力去做某件事。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 《旧五代史·晋书·高祖纪》:“纪年之挽粟飞刍,继日而劳民动众,常烦漕运,不给供须。” |
岿然不动 | 高大挺立;难以撼动。 | 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 | 西汉 刘安《淮南子 诠言训》:“至德,道者丘山,嵬然不动,行者以为期也。” |
万头攒动 | 形容许多人聚集在一起争着看。 | 作谓语、定语;形容人多。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43回:“时候虽早,那看榜的人,却也万头攒动。” |
地动山摧 | 见“地动山摇”。 | 作谓语、定语、补语;指巨大影响。 | 《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子胥祭了,发声大哭,感得日月无光,江河混沸。忽即云昏雾暗,地动山摧。兵行唅啼,人伦凄怆。” |
动之以情 | 用感情来打动他的心。 | 作谓语、定语;常与“晓之以理”连用。 | 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随便他如何导之以理,动之以情,一个只是不肯松口。” |
食指大动 | 原指有美味可吃的预兆,后形容看到有好吃的东西而贪婪的样子。 | 作谓语、定语;指有美味可吃的预兆。 | 《左传·宣公四年》:“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 |
纹丝不动 | 一点也不动。 | 偏正式;作谓语、状语;用于人或物。 |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38回:“金莲坐在床上,纹丝儿不动,把脸儿沉着。” |
麋沸蚁动 | 比喻社会秩序很乱。 | 作谓语、定语;指社会动乱。 | 《淮志子·兵略训》:“天下为之麋沸蚁动,云彻席卷。” |
金风未动蝉先觉 | 金风:秋风;蝉:知了。秋风未起而蝉已经先知道。比喻事先觉察到将要发生的事情。 |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元·尚仲贤《三夺槊》第二折:“可知道金风未动蝉先觉,那宝剑得来你怎消?” |
兴师动众 | 旧指大规模出兵。现多指动用很多人力。兴、动:发动;众:指大队人马。 | 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 | 《吴子 励士》:“夫发号布令,而人乐闻;兴师动众,而人乐战;交兵接刃,而人乐死。” |
动人心弦 | 动人:感动人;心弦:指受感动而引起共鸣的思想感情。形容非常动人。 | 动宾式;作补语;同扣人心弦。 | 徐迟《长江大桥的美是社会主义的美》:“许多动人心弦的建筑物呢?还只在蓝图上。” |
百动不如一静 | 指多动不如静待有效。 | 作宾语、定语;指以静制动。 | 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三十四回:“你去了,我又寻思,百动不如一静的。” |
嚎天动地 | 大声哭叫。形容极端悲痛。 | 作谓语、状语;指极端悲痛。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68回:“凤姐儿滚到尤氏怀里,嚎天动地,大放悲声。” |
寂然不动 | 寂:寂静。寂静无声,一点动静都没有。 | 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或事物等。 | 《周易·系辞下》:“《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
动人心魄 | 魄:迷信者指依附人形体而存在的精神。形容使人感动或令人震惊。 |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使人感动与震惊。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24回:“那秦淮到了有月色的时候,越是夜色已深,更有那细吹细唱的船来,凄清委婉,动人心魄。” |
昂昂不动 | 昂昂:气概轩昂的样子。形容目中无人,十分傲慢的样子。 | 作谓语、定语;指人傲慢。 | 楚剧《葛麻》第一场:“见了员外,昂昂不动,岂不是丢了一个揖?” |
动静有法 | 动:行动;静:静处;法:法则。行动和静止都有一定规则。指行动合乎规范。 | 作定语、宾语;指行动合乎规范。 | 《金史·后妃传赞》:“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已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 |
一言一动 | 一句话和一个行动。也指每句话和每一个行动。 | 作主语、宾语;指言行。 | 朱自清《山野掇拾》:“他们于一言一动之征,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轻轻放过。” |
撼天动地 | 天地受到震动。形容声势浩大。 | 作谓语、状语;指人的声势。 | 陈忠实《白鹿原》第29章:“先生,你的宣言委实是撼天动地。” |
大动肝火 | 大怒。 | 作谓语、定语;指发怒。 |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一回:“毛虎听了,不觉大动肝火。” |
持刀动杖 | 持:拿。杖:木棒。指动武。 | 作谓语、宾语、状语;指打架。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4回:“谁闹来着?你先持刀动杖的闹起来,倒说别人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