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微的成语
有关微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微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研精究微 | 研究事理深奥微妙之处。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清·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余谓研精究微之学,乃宇宙间公共之理,不必辨其孰为传习。” |
睹微知着 | 微:细小;着:显着。看到细小的征兆便知道其性质及发展趋势。 | 《三国志 吕布臧洪传》:“仆中不敏,又素不能原始见终,睹微知着,窃度主人之心。,岂谓三子宜死,罚当刑中哉。?” | |
蜗名微利 | 蜗名:像蜗牛角那样极微小的名声。虚名小利。亦作“蜗利蝇名”、“蜗名蝇利”。 |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九卷:“琴瑟之事,终身已矣,蜗名微利,误人之本,从此亦不复思进取也。” |
睹着知微 | 从明显的表象,推知到隐微的内情。 | ||
剖幽析微 | 犹剖玄析微。 | 作谓语、宾语;用于探索。 | 宋·叶适《<覆瓿集>序》:“使读者剖幽析微,深刺腧髓,渠不开其智。” |
视微知着 | 看到细微迹象,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势。 | ||
微名薄利 | 指十分细微的名与利。 |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生活等。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6回:“怎知客人为些微名薄利,又无枷锁拘缚,三伏内,只得在那途路中行。” |
视微知著 | 看到细微迹象,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势。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三国 蜀 诸葛亮《便宜十六策 思虑》:“君子视微知著,见始知终,祸无从起,此思虑之政也。” |
通幽洞微 | 通晓、洞察幽深而细微的道理。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佛光满禅师法嗣》:“并钩深索隐,通幽洞微。” |
刻画入微 | 微:细小。精心细致地描摹,连极小之处也不大意。形容认真细致,一丝不苟。 | 作谓语、定语;用于写作等。 | 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中册:“本来就是最好的话题,胡雪岩又有意刻画入微,所以把王有龄夫妇听得津津有味。” |
阐幽明微 | 使幽深隐微的事物或道理显露出来。 | 作谓语、定语;指深入研究。 |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孝子》:“司风教者,重务良多,无暇彰表,则阐幽明微。” |
见微知著 | 微:微小;著:明显。看到一点苗头;就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指事物的苗头推断发展趋势。 | 韩非《韩非子 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
杜渐防微 | 杜:堵住;渐:指事物的开端;微:微小。错误或坏事刚冒头就及时制止,不让它发展。 | 联合式;作谓语;同杜渐防萌。 | 晋 葛洪《抱朴子 明本》:“昔之达人,杜渐防微,色斯而逝,夜不待旦。” |
涓滴微利 | 涓:细流;滴:水珠。象小水珠一样微小的利益。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小利。 | 《新编五代史评话 晋史》卷上:“贪取涓滴之微利,而自弃丘山之大功乎!” |
阐幽抉微 | 指阐明幽隐,抉发精微。 | 作谓语、宾语;用于学问等。 | 秦牧《艺海拾贝 象和蚁的童话》:“一些谈艺术理论的著作为了要‘阐幽抉微’,也往往容易把艺术的道理谈得很深奥。” |
洞幽烛微 | 洞:洞察;幽:深远;烛:照亮;微:微末,精细处。形容目光锐利,能洞察事物幽深细微之处。 | 作谓语、定语;指人目光锐利。 | 明 吴承恩《赠郡伯愚邵公报政序》:“有洞幽烛远之明,有含茹翕张不疾不徐之度。” |
才秀人微 | 秀:优异。微:卑微,低微。指才能优异而地位卑微。 | 作谓语;用于人怀才不遇。 | 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中:“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 |
通元识微 | 通晓玄奥微妙的道理。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明·张居正《礼乐记》:“孔子睹庙器而知持盈之理,聆琴音而思文王之德,倘有通元识微之士,能于器数之间,仰溯圣人之蕴者,则有司存焉。” |
研机综微 | 研究综合事理的深奥精微之处。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后汉书·贾逵伟》:“犹朝夕恪勤,游情六艺,研机综微,靡不审核。” |
显微阐幽 | 显示细微之事,说明隐幽之理,使之显见著明。 | 联合式;作谓语;含褒义。 | 《周易 系辞下》:“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 |
穷纤入微 | 穷:寻求到尽头;纤:细小。深入探求深奥的学问。 | 作谓语、宾语;用于求学。 | 三国·魏·刘徽《<九章算术>序》:“虽曰九数,其能穷纤入微,探测无方,至于以法相传。” |
知微知彰 | 微:细小。彰:明显。既了解细小的萌芽状态,又了解发展起来后的显着特征。形容了解事物发展的始末。亦作“知微知章”、“知章知微”。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周易·系辞下》:“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
微过细故 | 微小的过失和事故。 |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三国志·魏书·中山恭王传》:“其微过细故,当掩覆之。” |
蝇头微利 | 如同苍蝇头那样的小利。比喻非常微小的利润。 |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 宋 苏轼《满庭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 |
微言精义 | 微:精深;微言:精深微秒的言辞。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 | 作主语、宾语;指语言功夫好。 | 清·郑燮《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越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
微不足录 | 微:小;录:记录。渺小得不值得记上一笔。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人或事物等。 | 《新五代史·唐庄宗纪》:“而夷狄无文字传记,朱邪又微不足录,故其后世自失其传。” |
以微知著 | 微:微小;著:明显;显著。从事物露出的苗头;可以推知它的发展趋向或它的实质。 | 一般作谓语、宾语。 | 苏洵《辨奸论》:“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 |
微乎其微 | 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少。微:小。 | 复杂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人。 | 清 杨伦《杜诗镜铨》眉批引蒋弱六云:“写妙技不觉说入自家语,微乎其微。” |
钻坚研微 | 钻研艰深精妙的学问。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晋书·虞喜传》:“博闻强识,钻坚研微,有弗及之勤。” |
人微权轻 | 微:低下。指人的资历浅,威望低,权力不能使大家信服。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司马穰苴列传》:“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 |
析精剖微 | 指剖析精微深奥的道理。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清恽敬《读<大学>一》:“盖知者至广极大,析精剖微不可端倪者也。” |
知微知章 | 微:细微。既能看出事物的隐微征兆,也能看清其显著现象。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三国·魏·刘劭《人物志·九徵》:“圣人淳耀,能兼二美,知微知章。” |
具体而微 | 具体:大体具备;微:微小。内容大体具备;但布局、规模较小些。 | 紧缩式;作宾语、定语;指内容大体都有。 | 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 |
祸起隐微 | 隐微:隐蔽细小的地方。指灾祸往往萌发于隐蔽细小的地方。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王曾《谏作玉清昭应宫》:“圣人贵于谋始,智者察于未形。祸起隐微,危生安逸。” |
白玉微瑕 | 白玉上的小斑点。比喻有些小缺点,美中不足。 | 作宾语、定语;指美中不足。 | 唐 吴兢《贞观政要 公平》:“君子小过,盖白玉之微瑕;小人小善,乃铅刀之一割。” |
量小力微 | 数量很少,力量微薄。 | 作谓语、定语;指势单力薄。 | 鲁迅《华盖集·通讯》:“现在的各种小周刊,虽然量小力微,却是小集团或单身的短兵战,在黑暗中,时见匕首的闪光。” |
无微不至 | 微:细微;至:到。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细心周到。 | 紧缩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 宋 魏了翁《辞免督视军马乞以参赞军事从丞相行奏札》:“臣窃念主忧臣辱,义不得辞,跼蹐受命,退而差辟官吏、条列事目、调遣将士,凡所以为速发之计者,靡微不周。” |
钩隐抉微 | 钩:探取;抉:排出,挖出。在治学上能发掘幽深精微。 | 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宋·郭绍彭《宋王先生圹铭》:“《从书》门分类聚,钩隐抉微,考证经史百氏,下致骚人墨客佚事,细大不捐。” |
见微知着 | 微:微小;着:明显。见到事情的一些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势。 |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指事物的苗头推断发展趋势。 | 韩非《韩非子 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
言微旨远 | 旨:含意。言辞微妙,含意深远。 | 作谓语、定语;用于说话或文章等。 | 唐·白居易《礼部试策王道》:“圣哲垂训,言微旨远。” |
官轻势微 | 官位不够重要,势力也很小。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处境卑微。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二回:“孙权虽有雄才,乃残汉骠骑将军、南昌侯之职,官轻则势微,尚有畏中原之心,若加以正位,则陛下一阶耳。” |
细微末节 | 末节:小事情,小节。无关紧要的小事情,小问题。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细小问题。 | 古立高《初恋》:“为这些细微末节的事,张志诚感到伤脑筋。” |
穷幽极微 | 比喻深入探求玄奥的学问。亦作“穷纤入微”。 | 作谓语、宾语;用于求学。 |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102卷:“穷幽极微,至纤无际。” |
破颜微笑 | 形容心领神会。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尔时大梵天王即引若干眷属来奉献世尊于金婆罗华,各各顶礼佛足,退坐一面。尔时世尊即拈奉献金色婆罗华,瞬目扬眉,示诸大众,默然毋措。有迦叶破颜微笑。” |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 见:通“现”;显:明显。看来是隐蔽的、最细微的,实际上是最明显、最具体的。 | 作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 | 西汉·戴圣《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
根浅门微 | |||
敬小慎微 | 敬:谨慎小心;小、微:指细小、不起眼的东西。对细微的事物也采取小心谨慎的态度。形容待人处事非常谨慎。 | 作谓语、宾语;指非常慎重。 | 汉 刘安《淮南子 人间训》:“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时,百射重戒,祸乃不滋。” |
人微望轻 | 谓身份低下,资望不足。多用作自谦之词。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身份及地位低。 | 宋·岳飞《奏乞罢制置使职事状》:“窃念臣人微望轻,难任斯职。” |
微言大谊 | 见“微言大义”。 | 作主语、宾语;指语言功夫好。 | 清·魏源《<书古微>序》:“所以发明西汉《尚书》今、古文之微言大谊,而辟东汉马郑古文之凿空无师传也。” |
睹著知微 | 从明显的表象,推知到隐微的内情。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文选 王粲〈赠文叔良〉诗》:“探情以华,睹著知微。”李善注:“ 《越绝书》:‘子胥曰:圣人见微知著,睹始知己。’” |
防微杜衅 | 犹言防微杜渐。 |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事前预防。 | 明·张居正《答上师相徐存斋》十九:“往奉台翰,怜不肖之愚忠,教以防微杜衅,慎自持爱。” |
慎小事微 | 谨慎对待微小的事情。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 春秋·齐·管仲《管子·君臣下》:“昔者圣王本厚民生,审知祸福之所生,是故慎小事微,违非索辨以根之。” |
研精阐微 | 研究阐明精深微妙之理。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清·薛福成《书工商核给凭单之例》:“而一二千年以来,亦竟无一人研精阐微,为斯民辟妙用,为天下扩美利者,此无他,政权不足以鼓舞之也。” |
浸微浸灭 | 浸:渐渐;微:衰败;灭:消灭。逐渐衰微而至于消失。 | 作谓语、定语;用于社会局面。 | 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上嘉唐虞,下悼桀纣,浸微浸灭浸明浸昌之道,虚心以改。” |
兴微继绝 | 使衰落了的振兴起来,中断了的延续下去。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汉·应劭《风俗通·过誉·南阳五世公》:“主簿柳对曰:‘明府谨终追远,兴微继绝。’” |
淹贯精微 | |||
识微见几 | 谓看到事物的苗头而能认识和察见事物的本质和发展。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宋史·常安民传》:“惟识微见几之士,然后能逆知其渐。” |
晨光熹微 | 熹微:天色微明。早上天色微明。 | 作宾语、定语;指早上天色微明。 | 晋·陶潜《归去来辞》:“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
清微淡远 | 清雅微妙,淡泊深远。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2回:“小时跟着你们雨村先生念书,也曾看过。内中也有近情尽理的,也有清微淡远的。” |
阴服微行 | 微行:帝王、官吏隐藏自己身份改装出行。旧指帝王或官吏穿便装,隐瞒自己的身份进行民访。 | ||
福生于微 | 微:小数名,长度为0.000001寸或圆度的六十分之一秒。福佑生于细微的小事件中。 | 作宾语、定语;指福在细小的事情中。 | 汉·刘向《说苑·谈丛》:“福生于微,祸生于忽。日夜恐惧,唯恐不卒。” |
人微言轻 | 地位低;说话不受人重视。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孟尝传》:“而身轻言微,终不蒙察。” |
微服私行 | 微服:平民服装。私行:秘密出行。旧指皇帝或官吏穿上平民服装秘密到民间探访民情或疑难重案。 | 作谓语、宾语;用于上级等。 | 明·无名氏《鸣凤记·鄢赵争宠》:“只是此行敛些光彩,不可喝道而去,只得微服私行罢了。” |
微机四伏 | 到处隐藏着危险的祸根。 | ||
微不足道 | 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微:小;足:值得;道:谈。 |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用于人。 | 清 阎尔梅《白耷山人文集》:“又好读古人书,遇古人有气谊、事功、文章者,辄慨然欣慕,其卑不足值者,心鄙夷之。” |
知章知微 | 微:细微。既能看出事物的隐微征兆,也能看清其显著现象。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晋·潘岳《杨仲武诔》:“笃生吾子,诞茂淑姿。克岐克嶷,知章知微。” |
浸微浸消 | 浸:渐渐;微:衰败;消:消失。逐渐衰微而至于消失。 | 作谓语、定语;用于社会局面。 | 宋·苏洵《审势》:“浸微浸消,释然而溃。” |
慎小谨微 | 对细小的事也小心对待。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 《明史·章懋传》:“古帝王慎小谨微必矜细行者,正以欲不可纵,渐不可长也。” |
积微致著 | 积:集聚;微:细微;著:显著。微不足道的事物,经过长期积累,就会变得显著。 | 作谓语、宾语;指积少成多。 | 晋·葛洪《抱朴子·疾廖》:“积微致著,累浅成深,鸿羽所以沉龙舟,群轻所以折劲轴。” |
积于忽微 | 从细小的事情上累积发展起来。 | ||
人微言贱 | 犹言人微言轻。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身份及地位低。 | 宋·曾巩《泰山祈雨文》:“吏思其繇,奔走群望,而人微言贱,不能上动。” |
杜渐除微 | 同“杜渐防萌”。 | 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 | 《宋书·彭城王义康传》:“杜渐除微,古今所务,况祸机骤发,庸可忽乎。” |
听微决疑 | 微:隐微。注意细微的情节,解决疑难的问题。形容思想缜密,善于通过听察解决疑难。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鹖冠子·天则》:“圣王者有听微决疑之道,能屏谗权实。” |
识微知著 | 看到事物的苗头而能察知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新唐书·杜佑传》:“管仲有言:‘国家无使勇猛者为边境。’此诚圣哲识微知著之略也。” |
白龙微服 | 比喻贵人微服出行,恐有估计不到的灾祸。 | 作谓语;指贵人微服出巡。 | 西汉·刘向《说苑·正谏》:“昔白龙下清泠之渊,化为鱼。渔者豫且射中其目。” |
谈言微中 | 微中:微妙而又恰中要害。形容说话委婉而中肯。 | 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滑稽列传序》:“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 |
识微知着 | 谓看到事物的苗头而能察知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 | ||
剖玄析微 | 剖辨玄奥,分析细微。 | 作谓语、宾语;用于探索。 |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直取其清谈雅论,剖玄析微,宾主往复,娱心悦耳,非济世成俗之要也。” |
以微知着 | 微:微小;着:显着。从事物露出的苗头,可以推知它的发展趋向或他的实质。 |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 宋 苏洵《辨奸论》:“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着。” |
微故细过 | 细过:小的过失。指微小的过失和事故。 | 作宾语、定语;指微小的过失。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中山恭王衮传》:“此亦大罪恶耳,其微故细过,当掩覆之。” |
精细入微 | 考虑问题十分仔细,注意到很小的细节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注意到小的细节。 | |
谭言微中 | 说话隐微曲折而切中事理。 | 作宾语、定语;指人说话。 | 明沈德符《野获编 督抚 海忠介被纠》:“真所谓谭天微中,可以解纷矣。” |
微言大指 | 微言:精深微秒的言辞。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 | 作主语、宾语;指语言功夫好。 | 清·龚自珍《资政大夫礼部侍郎武进庄公神道碑铭》:“传山右阎氏之绪学,求二帝三王之微言大指,闵秦火之郁俨,悼孔泽之不完具。” |
杜隙防微 | 杜隙:杜绝疏失。杜绝疏失,防患于未然。 | 作谓语、定语;指防微杜渐。 | 明·陈子龙《整饬京营疏》:“择才望大臣素为都人信服者以统之,弹压维制,杜隙防微,亦不为无助也。” |
见微知萌 | 微:细微。萌:发生。看到事物微小的迹象,就知道其发展的程度。 | 作谓语、宾语;指事物的苗头推断发展趋势。 | 《韩非子·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
将寡兵微 | 寡:少;兵:士兵;微:衰败。兵少将少。形容兵力薄弱。 | 作宾语、定语;指力量薄弱。 | 元·无名氏《黄鹤楼》第三折:“然刘备将寡兵微,我则彼立刘朝,复兴汉世,非小官之能。” |
体恤入微 | 同“体贴入微”。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关心。 | 郑观应《盛世危言·女教》:“俄国特设教女收生院,凡胎前产后一切要症,必须明白透澈,体恤入微。” |
一芹之微 | 芹:芹菜。像芹菜这样微薄。指自己的礼品微薄。 |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谦词。 | 清·陆陇其《三鱼堂文集·与郑堂邑书》:“一芹之微,聊申鄙忱,并祈哂纳。” |
防微虑远 | 虑:考虑,思虑。指在错误或坏事刚露头的时候,就加以防止,并考虑长远的计策。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考虑长远。 | 唐·郑亚《唐丞相太尉卫国公李德裕会昌一品制集序》:“由是洞启宸衷,大破群议,运筹制胜,举无遗策,防微虑远。” |
洞隐烛微 | 形容目光犀利,观察事物深刻透彻。 | 作谓语、定语;指人目光锐利。 | 清·马建忠《上李伯相言出洋工课书》:“[学师]谓[马建忠]能洞隐烛微,提纲挈领,非徒钻故纸者可比。” |
杜微慎防 | 杜:杜绝,断绝;慎:谨慎。杜绝细微,谨慎防备萌芽。即消灭祸患难与共于萌芽状态之中。 | 作谓语、定语;指防微杜渐。 | 《明史·胡松传》:“松言边兵外也而内之,武库仗内也而外之,非所以重肘腋,杜微慎防也,执弗许。 |
本小利微 | 微:薄。本钱小,利润薄。指买卖很小,得利不多。 | 作宾语、定语;指小本买卖。 |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小贩不论肩挑叫卖,或街畔摊售,总之本小利微,吃着不够。” |
兵微将寡 | 微、寡:少。兵少将也不多。形容力量薄弱。 | 作宾语、定语;指力量薄弱。 | 元 关汉卿《单刀会》第一折:“他兄弟虽多,兵微将寡。” |
辞微旨远 | 辞:文词,言词。微:隐蔽,精深。旨:意思,目的。言词隐微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 | 作谓语、定语;用于说话或文章等。 | 《梁书·刘之遴传》:“省所撰《春秋》义,比事论书,辞微旨远。” |
身微言轻 | 微:卑微。地位低,说话不受人重视。 | 《后汉书 孟尝传》:“臣前后七表言,故合浦太守孟尝,而身轻言微,终不蒙察。” | |
微文深诋 | 想尽办法把无罪的人定成有罪。 | 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想尽办法把无罪的人定成有罪。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酷吏列传》:“使治主父偃及治淮南反狱,所以微文深诋,杀者甚众。” |
白璧微瑕 | 璧:中间有孔的扁圆形玉器;瑕:玉上的斑点。洁白的玉上的小斑点。比喻美好的人或事物的不足之处;美中不足。 | 主谓式;作主语、宾语、分句;表示缺点不足掩盖优点,也表惋。 | 南朝 梁 萧统《<陶渊明集>序》:“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 |
微察秋毫 | 形容极细小的东西都看得很清楚。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西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夫照镜子见眸子,微察秋毫,明照晦冥。” |
谨小慎微 | 原指对微小的事物也采取谨慎小心的态度;形容非常谨慎。现指对细小的问题过分小心;流于畏缩。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 汉 刘安《淮南子 人间训》:“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时。” |
造微入妙 | 形容达到微妙的境界。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沿袭》:“贺方回‘淡黄杨柳带栖鸦’、秦处度“藕叶清香胜花气”二句,写景咏物,可为造微入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