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源的成语
有关源的成语
有关源的成语共收录81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源殊派异 | 水的源头与支流不相同。比喻各学派的来历和特征互不相同,各有自己的一套。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吴自牧《梦粱录·浙江》:“源殊派异,无所适从,索隐探微,宜伸确论。” |
有本有源 | 见“有本有原”。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十三妹]及至听他说的有本有源,有凭有据,不容不信。” |
源头活水 | 原比喻读书越多,道理越明。现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 作宾语、定语;指读书越多,道理越明。 | 宋·朱熹《观书有感》诗:“问渠哪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 |
穷源推本 | 穷:寻求到尽头。探求事物的本源。 | 作谓语、宾语;用于探求。 | 明·沈鲸《双珠记·卖儿系珠》:“明珠悬项,穷源推本应根究。” |
追本溯源 | 追究根本;探索源头(本:根本;溯:追穷;探求)。比喻追寻根源。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 | 石三友《金陵野史 圆明园与基泰工程司》:“说到这八座模型,追本溯源,不能不提到北洋政府时的总长朱启钤。” |
追根溯源 | 同“追本溯源”。 | 作谓语、宾语;指追查根源。 | 晓剑《本市市长无房住》:“其实,若追根溯源,他还是为了使自己更能堂堂正正地搬进市长楼,而不至于落个将前人卸磨杀驴、扫地出门的恶名。” |
追根求源 | 同“追本溯源”。 | 作谓语、宾语、状语;指追寻根源。 | 张周《步履艰难的中国》第四章:“追根求源,倒溯黑幕,岑长进现出了面目。” |
本末源流 | 源:水源。流:从水源向下游流去的水。比喻事物的主次、始末、先后。 | 作主语、宾语;指事物的渊源和结局。 | 战国·赵·荀况《荀子·富国》:“十年之后,年谷复孰,而陈积有余。是无他故焉,知本末源流之谓也。” |
叩源推委 | 追究其根源。 | 作谓语、宾语;用于探求根源。 |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第六卷:“徐昌毂虽不得叩源推委,而风调高秀,十不能得五。” |
穷本极源 | 穷:寻求到尽头。探求事物的本源。 | 作谓语;指探求事物的本源。 | 孙中山《民族主义》第六讲:“所以穷本极源,我们现在要恢复民族的地位。” |
源广流长 | 源:源头;流:流程。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 | 作谓语、定语;指历史悠久。 | 唐·陆贽《晋王荆襄江西道兵马都元帅制》:“源广流长,庆深祚远。” |
极本穷源 | 谓彻底地推究本源。 | 作谓语、定语;指追根溯源。 | 宋·朱熹《朱子语类》第95卷:“伊川言极本穷源之性,乃是对气质之性而言。” |
溯流追源 | 犹溯流穷源。 | 作谓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 | 《诗刊》1978年第1期:“觉得这封信,含蕴深厚,溯流追源,就得考虑整个诗歌的历史。” |
澄源正本 | 澄:澄清。清理水的源头,扶正树的根。比喻从根本解决问题。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陈亮《附朱熹<寄陈同甫书>》:“而其所以培壅本根,澄源正本,为异时发挥事业之地者,盖光大而高明矣。” |
源远流长 | 源:源头;流:水的流程。河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唐 白居易《海州刺史裴君夫人李氏墓志铭》:“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 |
酌水知源 | 饮水要明白它的来源。比喻不忘本。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明·张居正《答上师相徐存斋书》之二六:“谬膺重任,得免愆尤,实老师教庇所及,酌水知源,敢忘衔结。” |
饮流怀源 | 指喝水时应该想想水源。比喻不能忘本。 | 作谓语、宾语;指不能忘本。 | 北周·庾信《征调曲》:“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
推究根源 | 推究:推求论究。推求根本,论究来源。 | 作谓语、定语;指勇于探索。 | 《北史·苏绰传》:“欲使察狱之官,精心悉意,推究根源。” |
正本清源 | 正本:从根本上整顿;清源:从起源上整理。指从根本上整顿清理;彻底解决问题。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 《晋书 武帝纪》:“思与天下式明王度,正本清源,于置胤树嫡,非所先务。” |
同源异流 | 谓起始、发端相同而趋向、终结不同。 | 作谓语、定语、宾语;多用于比喻句。 | 明·何景明《寄粹夫》诗之一:“君就河内栖,予从关西役;同源异流止,抚事乘心迹。” |
端本正源 | 端:端正,清理。本:根本。源:根源。指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从根本上治理。 | 《晋书·殷仲堪传》:“端本正源者,虽不能无危,其危易持。” |
溯源穷流 | 上溯本源,穷尽支流。比喻寻究事物的起始演变。 | 作谓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 | 《清史稿·艺术·杨沂孙传》:“世臣创明北朝书派,溯源穷流,为一家之学。” |
同源异派 | 见“同源异流”。 | 作谓语、定语、宾语;多用于比喻句。 | 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结构》:“填词非末技,乃与史传诗文同源而异派者也。” |
木本水源 | 树的根本,水的源头。比喻事物的根本或事情的原因。 | 联合式;作宾语;比喻事物的根源。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谋主也。” |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 源:水源;本:树根。没有源头的水,没有根的树。比喻没有基础的事物。 | 作宾语;指没有基础的事物。 | 《左传 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 |
枝源派本 | 指寻根究源,寻求和追究事物的根本。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叶滴《题陈寿老论孟纪蒙》:“天台陈耆卿生晚而又独学,奚遽笔之书?然观其简峻捷疾,会心切己,则非熟于其统要者不能入也;总括凝聚,枝源派本,则非博于其伦类者不能推也。” |
同源共流 | 有同一源头、流向。比喻同一,统一。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东汉·班固《答宾戏》:“是以六合之内,莫不同源共流,沐浴玄德,禀仰大龢。” |
穷源溯流 | 源:河流发源的地方;溯:逆流而上。原指逆流而上探寻河流的源头。现比喻探究和追溯事物的原由。 | 作谓语、宾语;同“穷源竟委”。 | 清 王十禛《然灯记闻》:“为诗要穷源溯流,先辨诸家之派。” |
探本溯源 | 探:求索。寻找树根水源。比喻探求追溯事物的根本。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刘叶秋《中国字典史略》第五章第三节:“它对词语的探本溯源工作,作得还不到家。” |
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 比喻没有根据的事物。 | 作宾语;用于比喻句。 | 语出《左传 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 |
沿波讨源 | 沿波:顺着水流;讨源:探索源头。循着水流寻找源头。原比喻作文时由次要的写到主要的,最后点出主题。后比喻探讨事物的本末。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 | 晋 陆机《文赋》:“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 |
源清流净 | 源:水的源头。水的源头清,下流的水也就清。指修身治国要从根本出发。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明·无名氏《怒斩关平》第一折:“你是花根本绝,源清流净,端的不虚名。” |
源源本本 | 源头和根本。多用以指事情的始末。 | 作宾语、状语;用于口语。 |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六十回:“自从这立宪二字发见了,就有人从西书上译出一部宪法新论,讲的源源本本,有条有理。” |
沿流溯源 | 沿:顺着。循着水流寻找源头。比喻深究事物的本末。 | 作谓语、定语;指追求事物本源。 | 《清史稿·骆嘉淦传》:“然则沿流溯源,约言蔽义,惟望我皇上时时事事常守此不敢自是之心,而天德王道举不外乎此矣。” |
饮水思源 | 喝水时想到水源。比喻不忘本。 |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 北周 庾信《征调曲》:“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
探本穷源 | 探:求索。本:树根。穷:探寻。源:水源。寻找树根水源。比喻探求、追溯事物的根本。亦作“探本溯源”。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51回:“一来可以扩扩眼界,长长见识。二来也可以把这工艺一项探本穷源。” |
源源不绝 | 源源:水流不断的样子。形容接连不断。 | 作定语、状语;指连续不断。 | 《孟子 万章上》:“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 |
追根查源 | 同“追本溯源”。 | 作谓语、宾语;指追查根源。 | 木青《不许收获的秋天》第二一章:“而眼下,在群众追根查源的时候,或者说对曾番有所怀疑的时候,曾番自然要来个搅浑水。” |
溯流求源 | 同“溯流穷源”。 | 作谓语、宾语;指探求事物的本源。 | 《元史·隐逸传·杜瑛》:“夫善始者未必善终,今不能溯流求源,明法正俗,育材兴化。” |
开源节流 | 开源:开辟水源;节流:节制水流。开辟收入的新来源;节制支出;减少消耗。比喻增收节支。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褒义。 | 荀况《荀子 富国》:“等赋府库者,货之流也。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 |
寻源讨本 | 穷本溯源。 | 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唐·刘知畿《史通·申左》:“如二传者,记言载事,失彼菁华,寻源讨本,取诸胸臆。” |
推本溯源 | 探索根源,寻找原因。 | 作谓语、定语;指勇于探索。 | |
穷源朔流 | 比喻探究和追溯事物的原由。 | ||
渊源有自 | 亦作“渊源有自来”。①有根据,有来源。②指有根底。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陆游《读宛陵先生诗》诗:“锻炼无遗力,渊源有自来。” |
杜弊清源 | 杜绝弊端,廓清来源。 | 作谓语、定语;指彻底阻断。 | 清·林则徐《烧毁匪船以断英船接济折》:“臣等仍多派妥干员弁,于各口加倍严查,终期杜弊清源。” |
端本清源 | 端:端正,清理;本:根本;源:根源。指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从根本上治理。 | 宋·朱熹《答龚参政书》:“端本清源,立经陈纪,使阴邪退听。” |
源清流洁 | 源头的水清,下游的水也清。原比喻身居高位的人好,在下面的人也好。也比喻事物的因果关系。 | 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比喻因果相关。 | 先秦 荀况《荀子 君道》:“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
清源正本 | 谓从根本上整顿清理,彻底解决问题。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文史知识》:“对每一种文体的发生,发展和演变,都需要客观地分析,清源正本,了解其在历史长河中所起的作用。” |
端本澄源 | 犹正本清源。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 | 作宾语、定语;指从根本上治理。 | 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二:“春秋之时,天王之使,交驰于列国,而列国之君,如京师者绝少。夫子谨而书之,固以正列国之罪,而端本澄源之意,其致责于天王者尤深矣。” |
反本溯源 | 反:同“返”,归,还;溯:寻源。比喻追寻事情的根源。 | 作谓语、宾语;用于探求事理等。 | 康有为《大同书》已部:“昔之人孔之乎,渊渊深思,盖知之矣,故反本溯源,立胎教之义,教之于未成形质以前。” |
追根穷源 | 同“追本溯源”。 | 作谓语、宾语;指追查根源。 | 惜红馆主《续啼笑因缘》第三十七回:“原来家树、凤喜这头婚姻,追根穷源,自然不能不归功于寿峰父女。” |
源深流长 | 源:源头;流:流程。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 | 作谓语、定语;指历史悠久。 | 宋·苏轼《儒者可与守成论》:“虽足以传数百年,上下相安,然不若三代圣人取守一道,源深而流长也。” |
源源不竭 | 源源:水流不断的样子;竭:完。形容接连不断,没有尽头。 | 作定语、状语;指连续不断。 |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又防止了对于人力资源的滥用和浪费,人力动员却可以源源不竭。” |
源泉万斛 | 比喻文思涌溢。 | 作宾语、定语;指人的文才。 | 宋·苏轼《文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 |
源清流清 | 源头的水清,下游的水自然就清。比喻因果相连,事物的本原好,其发展和结局也就好;或领导贤明,其下属也廉洁。源,也作原。亦作“源清流洁”、“源清流净”。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战国·赵·荀况《荀子·君道》:“故械数者,治之流也,非治之源也。君子者,治之源也。官人守数,君子养源,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
拔本塞源 | 本:根本,根源。拔起树根,塞住水源。比喻防患除害要从根本上打主意。 | 作谓语、定语;指人的行为。 | 《晋书 慕容垂载记》:“将军欲裂冠毁冕,拔本塞源者,自可任将军兵势,何复多云。” |
渊源有自来 | 有根据,有来源。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 陆游《读宛陵先生诗》诗:“锻炼无遗力,渊源有自来。” |
本本源源 | 本本:根本;源源:源头。多指事物的根源和本相。 | 作宾语、定语;指事情的本源。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2回:“从头至尾,抹角转弯,本本源源,滔滔汩汩的,告诉母亲一遍。” |
源源不断 | 源源:水流不断的样子。形容连续不断。 | 偏正式;作定语、状语;指连续不断。 | 《孟子 万章上》:“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 |
正本溯源 | 正本:从根本上整顿;溯:寻找。从根本上整顿和寻找原因。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序》:“孔子既不得位,不能垂诸制度礼乐,是以为之正本溯源。” |
饮水知源 | 比喻明白事物的本源。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宋·陈宗礼《广州光孝寺大鉴禅师殿记》:“口诵心惟,向慕而依归。饮水知源,自觉自悟,师岂远乎哉!” |
源源而来 | 源源:水流不断的样子。形容连续不断地到来。 | 偏正式;作谓语;形容接连不断地到来。 | 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上》:“故源源而来。” |
正本澄源 | 犹正本清源。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旧唐书·高祖纪》:“欲使玉石区分,薰莸有辨,长存妙道,永固福田,正本澄源,宜从沙汰。” |
溯流穷源 | 溯:逆流而上。往河流上游寻找发源的地方。比喻寻求事物的根源。 | 作谓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 | 明 谢肇淛《五杂俎 事部二》:“春秋之时,善论姓氏者,鲁有众仲,晋有胥臣,郑有子羽,而其它诸子无称焉。溯流穷源,若斯之难也。” |
追本穷源 | 追究事情发生的根源。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 《洪秀全演义》第二回:“果然追本穷源,查鸦片进口,都由华商发售。” |
返本还源 | 本、原:根本,原貌。返回原来的地方。佛教说法,指忘了本原的人通过拜佛修行,回到本原状态;或指贬谪人世的仙人又回到仙界。 | 作谓语、宾语;指恢复原样。 |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宝峰文禅师法嗣》:“一年将欲尽,万里未归人,大众总是他乡之客,还有返本还源者幺?” |
异派同源 | 源:来源。不同流派来自同一本源。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唐·贾束《扬州华林寺大悲禅师碑铭》:“慈悲广大兮妙力无边,八万度门兮异派同源。” |
溯流从源 | 溯:逆流而上。顺水流上溯河源。比喻寻根究底。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等。 | 清·周亮工《唐仲言传》:“其所掇拾古文,以为笺注者,自习见以及秘异,溯流从源,搜罗略尽。” |
溯流徂源 | 同“溯流穷源”。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等。 | 宋·周密《齐东野语·道学》:“其能发明先贤旨意,溯流徂源,论著讲介卓然自为一家者。” |
追本求源 | 本:树根。追究事情发生的根源。 | 作谓语、宾语;指追查根源。 | |
世外桃源 | 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世外桃源是一个人间生活理想境界的代名词,相当于西方的极乐世界或者天堂。千百年来,完美主义者无不苦苦追寻、刻意营造自己想象中的“世外桃源”。 |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 清 孔尚任《桃花扇》:“且喜已到松凤阁,这是俺的世外桃源。” |
穷源竟委 | 穷、竟:彻底推求;源:水流的源头;委:水的下流。比喻彻底搞清楚事情的始末。 | 作谓语、定语;指彻底搞清楚事情的始末。 | 《礼记·学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
家学渊源 | 家学:家传的学问;渊源:水源;这里指根源。家世相传的学问有根源。形容出身于书香门弟;学问扎实;学有根底。 |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形容继承家学,功底深厚。 | 宋 刘克庄《后村全集 送林宽夫父子》:“家学有渊源,传之于艾轩。” |
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 没有源头的水,没有根的树。比喻没有基础的事物。 | ||
沿流讨源 | 犹沿波讨源。 | 作谓语、定语;指追求事物本源。 | 严复《原强》:“其勉人治群学者,意则谓天下沿流讨源,执因责果之事,惟群事为最难,非不素讲之所得与。” |
饮水辨源 | 见“饮水知源”。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清·包世臣《再与杨季子书》:“而得体势于《韩非子》、《吕览》者尤深,徒以薄其为人,不欲形诸论说,然后世有识,饮水辨源,其可掩耶?” |
左右逢源 | 到处都能碰到取之不尽的源泉。比喻做事、写作得心应手;应付自如。 | 主谓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含贬义。 | 先秦 孟轲《孟子 离娄下》:“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
枯本竭源 | 枯:使枯死;本:根本;竭:竭尽;源:源头。指损害事物的根基。 | 作谓语、宾语;指损害事物的根基。 | 《人民日报》1959.10.12:“必须保护野生植物的生机,使之能够继续繁殖,不要枯本竭源。” |
裂冠毁冕,拔本塞源 | 冕:古代王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本:树根。原比喻诸侯背弃礼法,侵犯天子的直接领地。后用作臣下推翻国君,夺取王位的代称。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左传·昭公九年》:“伯父若裂冠毁冕,拔本塞源,专弃谋主,虽戎狄其何有余一人?” |
源远根深 | 源:水流所从出。水源很远,树根很深。比喻基础牢固。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北周·庚信《微调曲》:“水波澜者,源必远;树扶疏者,根必深。” |
讨流溯源 | 谓深究事物的源流本末。 | 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 | 清·王韬《蘅花馆诗录》自序:“余自少读诗,自古作者以逮本朝诸大家,皆欲讨流溯源,穷其旨趣,久之,益知作诗之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