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下的成语

有关下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下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云游天下 像行云一样在天下漂游,指漫游天下。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僧道等。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7回:“山上有一老僧,法名普静,原是祀水关镇国寺中长老;后因云游天下,来到此处。”
天下大治 指国泰民安。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一卷:“尧舜时操五弦琴,歌《南风》诗,天下大治。”
临危下石 在人家处于危急时向他扔石头。比喻乘人之危,加以打击。作谓语、定语;指陷害人。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59回:“夸谈经济者,少甚么看风使舵、临危下石之人。”
舌挢不下 挢:翘起。翘起舌头,久久不能放下。形容惊讶或害怕时的神态。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惊讶或恐惧时。《史记·扁鹊苍公列传》:“中庶子闻扁鹊言,目眩然而不瞚,舌挢然而不下。”
天下归心 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悦诚服。作宾语、定语;指政策好。春秋·鲁·孔丘《论语·尧曰》:“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下里巴音 下里:乡里;巴:古国名,在今川东一带。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作主语、宾语、定语;指通俗艺术。
东一下西一下 指做事无计划。比喻行动漂忽无定。作补语、谓语、状语;指人漂忽无定。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使木板子东一下,西一下,撺这一二百下子。”
郐下无讥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来聘……为之歌《陈》,曰‘国无主,其能久乎!’自《郐》以下无讥焉。”杜预注:“《郐》第十三,《曹》第十四。言季子闻此二国歌,不复讥论之,以其微也。”后以“郐下无讥”言其微不足道。作宾语、定语、分句;指不值一提。《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来聘……为之歌《陈》,曰‘国无主,其能久乎!’自《郐》以下无讥焉。”杜预注:“《郐》第十三,《曹》第十四。言季子闻此二国歌,不复讥论之,以其微也。”
下车之始 指官吏刚到任所。同“下车伊始”。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隋书 刘行本传》:“然臣下车之始,与其为约。”
承上起下 承接前者,引出后者。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礼记·曲礼上》“故君子戒慎”唐孔颖达疏:“故,承上起下之辞。”
上下其手 比喻暗中勾结;随意玩弄手法;串通作弊。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唐 周矩《为索元礼首按制狱疏》:“微讽动以探其情,所推者必上下其手,希圣旨也。”
上下同门 上下:指上一辈与下一辈。姑婿与侄婿的互称。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赵璘《因话录》卷三:“杨仆射於陵在考功时,与李师稷及第。至其子相国嗣复知举,门生集候仆射,而李公在坐,时人谓之杨家上下门生。”自注:“代有姑之婿与侄之婿,谓之上下同门。”
不分高下 指分不出高低胜负。
食不下咽 食物虽在口中但咽不下去。形容忧心忡忡,不思饮食。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唐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霁云(南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
九泉之下 九泉:地下最深的地方。人死后埋葬尸体的地方。偏正式;作定语;形容人死后在地下的用语。《魏书 旧平王传》:“若为死鬼,永旷天颜,九洋之下,实深重恨。”
折节下士 折节:屈己下人。屈己下人,尊重有见识有能力的人。作谓语、定语;指尊重有知识的人。《三国志·魏志·袁绍传》:“绍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太祖少与交焉。”
抹不下脸 碍于脸面或情面。作谓语、宾语;指碍于脸面或情面。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4回:“人家见他说得如此恳切,有些抹不下脸的,不免都应酬他几块,然而大注捐款一注没有。”
赔身下气 谦躬屈节,低声下气。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谦卑的样子。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宝玉又是天生成惯能作小服低,赔身下气,情性体贴,话语绵缠。”
誉满天下 美好的名声天下皆知。亦作“誉满全球”、“誉满寰中”、“誉塞天下”。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李华《唐扬州功曹萧颖士文集序》:“君七岁,能诵数经,背碑覆局;十岁以文章知名;十五誉满天下。”
天下鼎沸 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鼎沸:鼎里的水沸腾。比喻社会动荡,政局不稳,人心焕散,惶惶思变。作谓语、定语;指时局。三国·魏·曹冏《六代论》:“由是天下鼎沸,奸凶并争。”
忐上忑下 谓心神不定,恐惧不安。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心神不安定。《宋元戏文辑佚·张资鸳鸯灯》:“吃了万千控持,谙了无限磨难,受了多少忐上忑下。”
留中不下 皇帝把臣下的奏章留在宫禁中,不交议也不批答。作谓语、宾语;用于封建文书等。西汉·司马迁《史记·三王世家》:“四月癸未,奏未央宫,留中不下。”
下乔入幽 原指鸟儿从高树上下来,钻进幽深的山谷。比喻弃明从暗,或从良好的处境转入恶劣的处境。连动式;作谓语;指从良好的处境转入恶劣的处境。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上》:“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幽谷者。”
阶下囚 指在公堂台阶下受审的犯人;泛指在押的囚犯或俘虏。作主语、宾语;指囚犯或俘虏。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9回:“布告玄德曰:‘公为坐上客,布为阶下囚,何不发一言而相宽乎?’”
上方不足,下比有余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复句式;作宾语、分句;指处于中间位置。《晋书 王湛传》:“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余。”
桃李遍天下 比喻学生很多,各地都有。同“桃李满天下”。作宾语、分句;指教师。明·焦竑《玉堂丛语·荐举》:“爱乐贤士大夫,与共功名,朝有所知,夕即登荐,以是桃李遍天下。”
天下汹汹 汹汹:喧扰。形容局势动荡,群情喧扰。作谓语、定语;指局势动荡。《史记·项羽本纪》:“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也。”
凄然泪下 凄然:寒凉。形容凄凉悲伤。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玄德听罢,蓦然想起在吴繁华之事,不觉凄然泪下。”
求贤下士 访求贤士且礼遇之。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世。明·陈汝元《金莲记·构衅》:“每劝圣上诚意正心,求贤下士,圣上为之改容。”
谦谦下士 下:屈己尊人。指谦虚恭敬地对待地位比自己低的人。作谓语、定语;指态度谦虚。明·叶宪祖《鸾鎞记·挫权》:“纵是当朝元宰,也须要谦谦下士为嘉。”
骑虎难下 骑在老虎背上不能下来。比喻事情进行到中途;迫于形势;不能停下来只好干到底;进退两难。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明史 袁化中传》:“惧死之念深,将铤而走险,骑虎难下。”
助人下石 帮助别人去作害人的事。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鲁迅《三闲集·通信》:“对于他们,攻击的人又正多,我何必再来助人下石呢。”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指先于别人行动,可以取得优势,迟于别人就会遭遇祸殃。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张恨水《啼笑姻缘》第13回:“得,就是这样办,这叫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以天下为己任 把国家的兴衰治乱作为自己的责任。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世。《南史 孔休源传》:“休源风范强正,明练政体,常以天下为己任。”
扫除天下 扫除:消除,肃清。肃清坏人,安定社会。作谓语、定语;指肃清坏人。《后汉书·陈蕃传》:“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谦恭下士 旧时指达官贵人对地位不高但有才德的人谦虚而有礼貌。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陈书 始兴王伯茂传》:“伯茂性聪敏,好学,谦恭下士。”
天上少有,地下难寻 形容极其稀少。作谓语、定语;多用于口语。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八回:“上通天文,下察地理,这样先生,天上少有,地下难寻。”
心上心下 形容心神不安。巴金《家》二三:“觉新连忙到房里去把信写好,叫袁成送去。但是这也还不能使众人安心。众人还是心上心下的,害怕送信的袁成还没有回来,一连兵就开进来了。”
扶辇下除 扶着皇帝的车驾下殿阶。
归老林下 指回到幽雅处所,度过晚年。作谓语、宾语;指退休。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翩翩》:“大业已归老林下,意侄已死,忽携佳孙美妇归,喜如获宝。”
强将手下无弱兵 有本领的将领手下没有懦弱的兵。比喻好的领导必然能带出好的部属。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宋 苏轼《题连公壁》:“俗语云:‘强将手下无弱兵’,真可信。”
江河日下 日:一天天;下:低处。江河一天天流向低处;比喻事物日益衰落或局势越来越糟。主谓式;作谓语、宾语、补语;指事业精力等每况愈下。清 顾炎武《答徐甥公肃书》:“昊天不吊,大命忽焉,山岳崩颓,江河日下,三风不儆,六逆弥臻。”
看人下菜碟儿 比喻待人因人而异。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回:“我家里下三等奴才也比你高贵些的,你都会看人下菜碟儿。宝玉要给东西,你拦在头里,莫不是要了你的了?拿这个哄他,你只当他不认得呢!”
风前月下 指良辰美景。联合式;作定语;指良辰美景。唐 刘禹锡《洛中逢白监同话游梁之乐因寄宣武令孤相公》诗:“借问风前兼月下,不知何客对胡床。”
上气不接下气 形容因为劳累或焦急而气喘得很厉害。作状语、定语;形容劳累的样子。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七回:“一霎时漂流数百里外,直把一个好义急公的老鼠淹得上气不接下气。”
干打雷不下雨 干:空。比喻空作许诺,不肯实施,不肯给人以实惠。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光说不做。老舍《离婚》:“干打雷不下雨是没有什么作用的。”
下学上达 指学习人情事理,进而认识自然的法则。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论语 宪问》:“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上梁不正下梁歪 上梁:指上级或长辈。比喻在上的人行为不正,下面的人也跟着做坏事。复句式;作宾语、分句。晋 杨泉《物理论》:“上不正,下参差。”
威震天下 威:威势或威望。震:震动。威势或威望震动天下。亦作“威振天下”。作谓语、定语;指人威力和名望。汉·桓宽《盐铁论·非鞅》:“蒙恬却胡千里,非无功也,威震天下,非不强也。”
犯天下之不韪 犯:触犯;不韪:不是,错误。公然做天下都认为最大错误的事情。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做最大错误的事情。春秋·鲁·左丘明《左传·隐公十一年》:“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
马上得天下 喻指武功建国。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凭武功建国。《史记 郦生陆贾列传》:“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
双管齐下 管:笔;齐:同时。双手执笔同时作画。比喻为达到某个目的同时采取两种措施或同时做两件事情。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表示两件事同时进行。宋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 故事拾遗》:“唐张璪员外画山水松石名重于世。尤于画松特出意象,能手握双管一时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干,势凌风雨,气傲烟霞。”
京辇之下 比喻帝王管辖下的京城。作主语、宾语;指京城。宋·苏舜钦《与欧阳公书》:“辇毂之下尚尔,远民冤滥,孰肯更为辨之!”
林下高风 同“林下风气”。作宾语;用于女性。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13回:“因访知老先生令爱小姐,乃闺中名秀,又擅林下高风,诚当今之淑女。”
买米下锅 家中没有米,要去买米才能做饭。指生活贫困。作谓语、宾语;指家中无余粮。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回:“退还给他,我不等他这二两银子买米下锅。”
床下牛斗 听到床下蚂蚁动,误以为牛在相斗。形容体衰耳聪,极度过敏。作宾语、定语;用于人的感觉。《晋书·殷仲堪传》:“仲堪父尝患耳聪,闻床下蚁动,谓之牛斗。”
礼贤下士 礼:以礼相待;对待有礼貌;贤:指贤士;有美德、有才能的人;下:谦居于别人之下;以示对人尊敬;士:旧指有知识学问的人。对贤者以礼相待;对学者非常尊敬。旧时形容封建君主或官员尊敬和  重视人才。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新唐书 李勉传》:“其在朝廷,鲠亮谦介,为宗臣表,礼贤下士有终始,尝引李巡、张参在幕府。”
黄泉之下 黄泉:指地下之泉,人死埋于地下。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作宾语;形容人死后在地下的用语。《左传 隐公元年》:“誓之曰: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谄上骄下 谄:讨好、奉承。对上谄媚;对下骄横。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对上对下两面三刀。汉 扬雄《法言》:“上交不谄,下交不骄,则可以有为矣。”
月下老人 神话传说中主管人间婚姻的神。后来指媒人的代称。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媒人。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57回:“若是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
滑天下之大稽 强调事情非常滑稽可笑(带讽刺意味)。动宾式;作谓语;强调事情非常滑稽可笑。鲁迅《花边文学 小品文的生机》:“不但唱工,单是黑头涎脸扮丑脚,丑脚挺胸学黑头,戏场上只见白鼻子的和黑脸孔的丑脚多起来,也就滑天下之大稽。”
上情下达 下面的情况或意见能够通达于上。作宾语、定语;指上下沟通。《管子·明法》:“下情不上通,谓之塞。”
耻居人下 以地位在人之下为耻,形容胸怀大志。作谓语、定语;指人有志。宋 陈亮《谢曾察院启》:“伏念某本无他长,耻居人下。常想英豪之行事,堕乃尘凡。”
正冠李下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谓在李树下不整帽子,以避免偷李的嫌疑。后以“正冠李下”比喻做容易引起怀疑的事。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欺上瞒下 对上欺骗,博取信任;对下隐瞒,掩盖真相。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唐 元结《奏免科率状》:“忝官尸禄,欺上罔下,是臣之罪。”
名显天下 形容名声极大。作谓语、定语;比喻全国闻名。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按捺不下 按捺:抑制,忍耐。无法抑制。作谓语;指不能控制情绪。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3卷:“舜美身心按捺不下,急忙关闭房门,径往夜来相遇之处。”
困勉下学 指克服困难才能求得知识。作谓语、宾语;克服困难中求得知识。清·郑燮《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下眼相看 指瞧不起人。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一卷:“手下人那知言谈好歹,见是樵夫,下眼相看。”
天下为笼 笼:牢笼。旧时比喻为世事所束缚。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庄子·庚桑楚》:“以天下为之笼,则雀无所逃。是故汤以胞人笼伊尹,秦穆公以五羊之皮笼百里奚。是故非以其所好笼之而可得者,无有也。”
屈高就下 地位高的人降低身分,迁就地位低的人。作谓语、定语;指人际交往。元·关汉卿《单刀会》第四折:“猥劳君侯屈高就下,降尊临卑。”
赦不妄下 赦:赦令;妄:胡乱。不胡乱下达赦令。形容赏罚严明。作谓语、定语;指赏罚严明。晋·常璩《华阳国志·刘后主传》:“故亮时,军旅属兴,赦不妄下也。”
上下为难 上面下面都难以应付。
拿下马来 比喻将人制服。作谓语;用于口语。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回:“叫我问谁去?谁不帮着你呢?谁不是袭人拿下马来的?”
诌上抑下 谄:讨好,奉承。讨好上司,压制下级。《北史·安同传》:“[安同]性平正柔和,未尝有喜怒色,忠驾爱厚,不谄上抑下。”《北史·安同传》:“[安同]性平正柔和,未尝有喜怒色,忠驾爱厚,不谄上抑下。”
燮和天下 燮和:协调,和顺。使国家协调和平。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尚书·顾命》:“燮和天下,用答扬文武之光训。”
名满天下 天下闻名。形容名声极大。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先秦 管仲《管子 白心》:“名满于天下,不若其已也。”
谄上抑下 讨好上司,欺压下级。联合式;作谓语;形容讨好上司,欺压下级。《北史 安同传》:“(安同)性平正柔和,未尝有喜怒色,忠笃爱厚,不谄上抑下。”
无敌于天下 天下都没有对手。形容力量强大无比。作谓语、定语;指天下无敌。《孟子·公孙丑上》:“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
降心下气 虚心下气。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清·陈天华《警世钟》:“降心下气,和那平民党维新党,同心同德,不分畛域,共图抵制外国,一切大祸可免。”
男儿膝下有黄金 指男子汉不可轻易向人下跪。作宾语、定语;用于男性不屈服。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1卷:“林上舍道:‘男儿膝下有黄金,如何拜人?’”
下陵上替 在下者凌驾于上,在上者废弛无所作为。谓上下失序,纲纪废坠。陵,通“凌”。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左传 昭公十八年》:“于是乎下陵上替,能无乱乎?”
谦躬下士 犹言谦恭下士。作谓语、定语;指态度谦虚。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一章:“听说李闯王谦躬下士,对读书人十分珍重。”
看人下菜 比喻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对待。作谓语、定语;指因人而异。李云德《沸腾的群山》:“因为你们不了解情况,有限的材料不能按轻重缓急去分配,而是感情用事,看人下菜。”
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比喻受制于人,只得顺从。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上饶集中营·炼狱杂记》:“他劝你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国家的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人都有一份责任。复句式;作分句;含褒义。清 顾炎武《日知录 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谩上不谩下 瞒:欺骗。欺骗上级,对下级无所顾忌。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中层人物。宋·江万里《宣政杂录·通同部》:“又谓制作之法曰:‘谩上不谩下’,通衢用以为戏云。”
拼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剐:古代酷刑,割肉。比喻再难的事,拼着一死也敢干下去。作定语、分句;指大无畏精神。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8回:“拼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溥:通“普”,普遍,全。苍天之下都是天子的辖地。指大一统思想。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诗经·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恶居下流 恶:讨厌,憎恨;下流:即下游,引伸为卑下的地位。憎恨处于下游。原指君子不愿居于卑下的地位。现也指不甘居下游。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世。《论语·子张》:“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比喻两头没有着落。复句式;作定语、分句;含贬义。先秦 韩非《韩非子 解老》:“上不属天,而下不著地,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
十年窗下 科举时代,读书人要取得功名,终年埋头在书本里。形容十年时间闭门苦读。作宾语、定语;指十年时间闭门苦读。元·刘祁《归潜志》第七卷:“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潸然泪下 潸然:流泪的样子。形容泪流不止。偏正式;作谓语;用于书面语。宋 马廷鸾《题汪水云诗》:“余展读甲子初作,微有汗出,读至丙子诸作,潸然泪下。”
风斯在下 斯:语助词。是因为大风在它下面。指大鹏鸟凭借风力而高飞。比喻超越前贤。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战国·宋·庄周《庄子·逍遥游》:“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天下奇闻 奇闻:罕见的见闻。天下少有的令人惊奇的事情。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惊人的事物。欧阳山《三家巷》:“天下奇闻,从总司令到一名下等兵,都没有一个共产党员。”
天高听下 谓天子圣明,虽居朝廷之上而能洞察下情。作定语;用于书面语。《南齐书·王融传》:“皇鉴烛幽,天高听下,赏片言之或善,矜一物之失时。”
上智下愚 智:聪明;愚:笨。最聪明的人和最愚笨的人。孔子认为他们都是先天决定,不可改变。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论语·阳货》:“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泣下如雨 眼泪象雨一样。形容伤心到极点。偏正式;作谓语;形容极度悲痛。西汉 刘向《说苑 复恩》:“鲍叔死,管仲举上衽而哭之,泣下如雨。”
自郐以下 吴国的季礼在鲁国看周代的乐舞,对于各诸侯国的乐曲都有评论,但从刽国以下他就没有再表示意见。比喻从某某以下就不值得评论。偏正式;作分句;含贬义。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自郐以下无讥焉。”
百下百着 犹言百发百中,万无一失。同“百下百全”。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万无一失。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九回:“我每日送他一尾金色鲤,他就与我袖传一课。依方位,百下百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