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忍的成语

有关忍的成语

有关忍的成语共收录69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此而可忍,孰不可忍 这个如能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呢!作宾语、分句;用于感叹。《晋书 解系传》:“[司马伦]怒曰:‘我于水中见蟹且恶之,况此人(解系)兄弟轻我邪!此而可忍,孰不可忍!”
残忍不仁 残忍:凶暴;仁:仁爱。凶恶暴虐不讲仁义。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董卓传》:“卓性残忍不仁,遂以严刑胁众。”
忍辱含羞 忍、含:忍受。忍受耻辱。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忍受耻辱。《后汉书·曹世叔妻传》:“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是谓卑弱下人也。”
吞声忍泪 形容强忍悲伤。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敦煌曲子词·破阵子》:“迢递可知闺阁,吞声忍泪孤眠。”
忍垢偷生 忍受耻辱,苟且求生。作谓语、宾语;指苟且偷生。唐 陈子昂《为张著作谢父官表》:“所以忍垢偷生,克躬自励,期效万一,补过酬恩,灰躯糜骨,以甘心愿。”
忍饥挨饿 忍受饥饿。形容极其贫困。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贫困。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114回:“忍饥挨饿进庙杀僧,少水无茶开门揖盗。”
忍俊不住 见“忍俊不禁”。作谓语、状语;指忍不住要发笑。邹韬奋《萍踪寄语》二:“张君幽默健谈,追述去年和他的夫人往甘肃时途中遇盗情形,令人忍俊不住。”
爱不忍释 忍:忍心;释:放下。对所喜爱的物品;爱得拿在手里久久不肯放下。形容极其喜爱。补充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形容极其喜欢。清 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 条幅扇头诗》:“又于扇头见一绝云:‘一夜东风草剪齐,如丝春雨湿香泥……’亦爱不忍释。”
隐忍不言 把事情蒇在心里不说。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把事情藏在心里不说。清 归庄《与季沧苇侍御书》:“即受侮嫚,亦为亲屈,欲终隐忍不言。”
此而可忍,孰不可容 此:这;孰:哪个;容:容忍。如果这能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的。作宾语、分句;用于感叹。《南齐书·张敬儿传》:“履霜于开运之辰,坚冰于嗣业之世,此而可忍,孰不可容。”
耳不忍闻 不忍心听,形容情景十分凄惨。作宾语、定语;用于凄惨的场面。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9卷:“却都是上路逃难来的百姓,哭哭啼啼,耳不忍闻。”
目不忍视,耳不忍闻 不忍心看,不忍心听。形容情景十分凄惨。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事件或局面等。康有为《大同书》乙部:“若将其坑降之迹演以杂剧,累一月描写之,当无人不恻动其心,哀矜涕泗,目不忍视,耳不忍闻矣。”
坚忍质直 坚忍:坚毅不拔;质直:正直。性情坚毅不拔,品格质朴率直。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西汉·司马迁《史记·张丞相传》:“御史大夫周昌,其人坚忍质直,且自吕后、太子及大臣皆素敬惮之。”
担惊忍怕 担心害怕。指常处在惊吓、恐惧之中。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担心害怕。元 无名氏《盆儿鬼》第一折:“做买卖的担惊忍怕,眼见得疏林老树噪昏鸦。”
吞声忍泣 吞声:有话不敢说出来。流泪入口,不敢哭出声响。形容无声地悲泣。作谓语、宾语、定语;指默默承受。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段氏》:“我所以吞声忍泣者,为无儿耳。”
小不忍则乱大谋 小事不忍耐就会坏了大事。复句式;作宾语、分句;用于劝诫人。先秦 孔子《论语 卫灵公》:“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以忍为阍 用忍耐作门。表示不轻易动怒而出言伤人,以免招来祸患。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唐·刘禹锡《口兵戒》:“戒哉我口之启,尔心之门。无为我兵,当为我藩。以慎为键,以忍为阍。可以多食,勿以多言。”
忍苦耐劳 经得起艰苦的工作和生活。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邹韬奋《萍踪寄语》二五:“这不能说他们没有冒险的精神,更不能说他们没有忍苦耐劳的精神。”
坚忍不拔 形容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意志坚定,毫不动摇。补充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宋 苏轼《晁错论》:“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是可忍,孰不可忍 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复句式;作分句;指绝不能容忍。先秦 孔子《论语 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于心何忍 怎能忍心。即内心不忍。作谓语;指不忍心。明·王世桢《鸣凤记》第十六出:“若如此,杨公命尽此刻矣!我和你不惟不能救,且监斩他,于心何忍。”
安忍无亲 安心于做残忍的事情,因而无所谓亲人。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人残忍。先秦 左丘明《左传 隐公四年》:“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忍耻含垢 含忍耻辱。同“忍辱含垢”。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忍受耻辱。宋 苏轼《上韩枢密书》:“好兵始祸者既足以为后嗣之累,则凡忍耻含垢以全人命,其为子孙之福,审矣。”
目不忍见,耳不堪闻 堪:可。不忍心看,不忍心听。形容情景十分凄惨。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事件或局面等。清·叶燮《原诗·内篇》:“想其时,陈言为之祸,必有出于目不忍见,耳不堪闻者。”
忍气吞声 忍:忍耐。吞声:有话不敢说。形容受了气而强自忍下;不能说出来。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元 关汉卿《鲁斋郎》:“你不如休和他争,忍气吞声罢!”
是可忍,孰不可容 是:这个;孰:什么。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绝不能容忍。作宾语、分句;指绝不能容忍。《梁书·元帝纪》:“毕、原、……是可忍也,孰不可容!”
吞声忍气 吞声:不敢出声;忍:忍耐。形容受了气而勉强忍耐,不敢出声。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元 高文秀《黑旋风》第一折:“我只是吞声忍气,匿迹潜形。”
气忍声吞 受了气而勉强忍耐,不说什么话。形容窝囊。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不敢出声抗争。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一折:“他一世儿为人,半世儿孤贫,气忍声吞,何日酬恩。”
忍无可忍 忍:忍受;忍耐;无:无法。再也无法忍受下去了。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指再也忍受不下去了。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孙礼传》:“宣王曰:‘且止,忍不可忍!”
含垢忍耻 忍受耻辱。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世等。宋·胡铨《上高宗封事》:“陛下尚不觉悟,竭民膏血而不恤,忘国大雠而不报,含垢忍耻,举天下而臣之,甘心焉。”
动心忍性 动心:使内心惊动;忍性:使性格坚韧。指不顾外界阻力,坚持下去。联合式;作谓语;含褒义。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惨不忍言 惨:悲惨;言:讲,说。不忍心把悲惨情形说出口。作谓语、定语;指不能说出口。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五章:“最近数年,百姓死亡流离,如水愈深,如火愈热,往往赤地千里,炊烟断绝,易子而食,惨不忍言。”
痛不可忍 忍:忍耐。疼痛或悲痛到极点,以至于忍受不了。作谓语、定语;指十分痛苦。宋·洪迈《夷坚甲志·人生鳖》:“稍久左右噬食,痛不可忍,凡月余而死。”
忍辱负重 忍受耻辱;承当重任。指为了重任而忍受一切屈辱。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陆逊传》:“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
含羞忍辱 含:包容;辱:耻辱。形容忍受羞耻侮辱。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被迫的场赶。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6卷:“且含羞忍辱,待报仇之后,死亦未迟。”
含垢忍辱 含:包容;垢:通“诟”;耻辱。指容忍耻辱。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同忍辱负重。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曹世叔妻传》:“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
负诟忍尤 忍受指责和怨恨。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世。陈夔龙《梦蕉亭杂记》卷一:“责备之严,诚不足怪。庸讵知当局之负诟忍尤,艰难应付,有非楮墨所能罄者。”
隐忍不发 亦作“隐忍不言”。克制忍耐,不向人发泄、透露。作谓语、定语;把事情藏在心里不说。宋·秦观《淮海集·石庆论》:“特以太后之故,隐忍而不发。”
忍辱含垢 忍、含:忍受。忍受耻辱。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忍受耻辱。汉 班昭《女诫》:“谦让恭敬,先人后己;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是谓卑弱下人也。”
忍痛割爱 割爱:放弃心爱的东西。指不是出自本意忍痛地放弃心爱的东西。作谓语、定语、宾语;指违心地放弃。王朔《我是你爸爸》:“爱情嘛,不管早晚,不分先后,我忍痛割爱。”
含垢忍污 同“含垢忍耻”。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世等。《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四回:“我为三爷含垢忍污的同牛马落交,却又因亲近牛马,得罪了三爷,岂不大失算吗?”
包羞忍辱 包:包容。形容人有忍辱含垢的大气量。作定语、宾语;指人的气量大。明·王廷讷《狮吼记》:“在家做小伏低,好似哑子吃了黄连在心里苦,到人前包羞忍辱。”
于心不忍 指对某人或处理某事物心存怜悯。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清·刘鹗《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八回:“再要刑法加重,于心不忍,然而人心因此江河日下。”
惨不忍闻 惨:悲惨;凄惨;闻:听见。悲惨得不忍听下去。偏正式;作谓语;形容声音凄惨。清 陈天华《狮子吼》第二回:“或父呼子,或夫觅妻,呱呱之声,草畔溪间,比比皆是,惨不忍闻。”
痛不堪忍 堪:可;忍:忍耐。疼痛或悲痛到极点,以至于忍受不了。作谓语、定语;指十分痛苦。宋·洪迈《夷坚丁志·陈通判女》:“过岭下,小石损我足,仆地移时,至今犹痛不堪忍。”
忍饥受饿 忍受饥饿。形容生活极其贫困,艰难度日。作谓语、宾语、定语;多指贫困。元 关汉卿《五侯宴》第四折:“做娘的忍饥受饿,为子的富贵荣昌。可怜见看看至死,可来报答你这养育亲娘!”
温良忍让 听他人意志的摆布、忍让、屈从。作谓语、定语;指态度谦虚。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斯人寂寞》:“一向温良忍让的母亲,愤愤地说:‘受苦的日子过去了,我们也没有什么使用价值了。’”
不忍释卷 释:放开;卷:书本。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作谓语、宾语;指勤奋好学。清·李渔《闲情偶寄·音律》:“予初阅时不忍释卷,及考其声韵,则一无定轨。”
声吞气忍 吞:咽下。形容受了气勉强忍耐,不敢出声抗争。作宾语、定语、状语;指不敢出声抗争。明·高明《琵琶记·瞷询衷情》:“夫人,非是我声吞气忍,只为你爹行势逼临,怕他知我要归去,将人厮禁。”
含辛忍苦 见“含辛茹苦”。作谓语、定语、状语;比喻忍受千辛万苦。《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至于商家,连疑心也不当人子,只好含辛忍苦,自己懊悔怨怅,没个处法。”
忍辱求全 忍受屈辱以求保全整个大局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委曲求全。
相忍为国 忍:容忍。为了国家的利益而作一定的让步。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元年》:“鲁以相忍为国也,忍其外不忍其内,焉用之?”
甘心忍受 甘心:情愿。情愿忍受痛苦。作谓语;用于处事。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庄公九年》:“管、召仇也,请受而甘心焉。”
忍俊不禁 忍俊:原指抑制锋芒外露;后指含笑。禁:止。不能克制自己;忍不住发笑。偏正式;作谓语、状语;指忍不住要发笑。唐 崔致远《答徐州时溥书》:“足下去年,忍俊不禁,求荣颇切。”
忍心害理 忍:残忍。心地残忍,丧尽天良。作谓语、定语;指人心肠狠。《诗·大雅·桑柔》:“维彼忍心,是顾是复。”
忍尤含垢 遭受怨谤耻辱而忍耐着。《后汉书·曹世叔妻传》:“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是谓卑弱下人也。”
忍饥受渴 忍受饥渴。形容极其艰难、贫困,苦苦度日。
百忍成金 形容忍耐的可贵。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旧唐书 孝友传 张公艺》:“郓州寿张人张公艺,九代同居……麟德中,高宗有事泰山,路过郓州,亲幸其宅,问其义由。其人请纸笔,但书百余‘忍’字。”
忍耻偷生 忍受耻辱,苟且求生。同“忍垢偷生”。作谓语、宾语;指苟且偷生。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十六卷:“忍耻偷生为父仇,谁知奸计觅风流。劝君莫设虚言誓,湛湛青天在上头。”
目不忍视 眼睛不忍看视。形容景象极其悲惨。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情景很凄惨。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七卷:“钦宗听罢,不好回言,只是暗暗泪落,目不忍视。”
包羞忍耻 包:包容,藏;忍:容忍,忍耐。容忍羞愧与耻辱。作主语、谓语、宾语;指人气量大。唐 杜牧《题乌江亭》诗:“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阻兵安忍 阻:倚仗;阻兵:仗恃手握兵权;安忍:安于做残忍的事情。形容行凶作恶而有恃无恐。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春秋·鲁·左丘明《左传·隐公四年》:“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惨不忍睹 睹:看。情景凄惨;使人不忍看下去。偏正式;作谓语;形容各种惨状。清 黄小配《洪秀全演义》:“尸首堆积,惨不忍睹。”
不忍卒读 卒:尽,完。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作谓语;用于文章。清 百一居士《壶天录》上卷:“闽督何公小宋,挽其夫人一联,一字一泪,如泣如诉,令人不忍卒读。”
忍耻含羞 含忍耻辱。同“忍辱含垢”。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宋 无名氏《错立身》第十三出:“撞府共冲州,遍走江湖之游,身为女婿,只能忍耻含羞。”
忍辱偷生 偷:苟且。忍受屈辱,苟且活命。作谓语、宾语;指苟且偷生。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止因未与将军一诀,故且忍辱偷生。”
目不忍见 形容景象极其悲惨。同“目不忍视”。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情景很凄惨。《广东军务记》:“真为目不忍见。”
目不忍睹 睹:看。眼睛不忍看。形容景象很凄惨。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而军士之折臂断足,血流殷地,偃仰僵仆者,令人目不忍睹。”
含污忍垢 忍受屈辱。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世等。《明史·周经传》:“若令含污忍垢,即死填沟壑,目且不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