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余的成语
有关余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余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日计不足,岁计有余 | 每天算下来没有多少,一年算下来就很多了。比喻积少成多。也比喻凡事只要持之以恒,就能有很大收获。 | 作宾语、分句;指平日积累。 | 《淮南子·真训》:“其道可以大美兴,而难以算计举也。是故日计之不足,而岁计之有余。” |
酒余茶后 | 指随意消遣的空闲时间。 | 联合式;作宾语;指空闲时间。 | 鲁迅《集外集拾遗 帮助文学与帮闲文学》:“但依我们中国的老眼睛看起来,小说是给人消闲的,是为酒余茶后之用。” |
绰然有余 | 绰然:宽裕的样子。形容非常宽裕,态度从容,不慌不忙。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力或事物等。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道壹道人好整饰音辞。”南朝·梁·刘孝标注:“驰骋游说,言固不虚。唯兹壹公,绰然有余。” |
东壁余光 | 东邻墙壁上透过来的光。表示对他人有好处而对自己并无损害的照顾或好处。 | ||
流风余韵 | 前人流传下来的风度、情操。 | 联合式;作宾语;指前人流传下来的风度、情操。 | 清 方宗诚《<古文简要>序》:“高人逸士之流风余韵,可以廉顽而立懦者。” |
上方不足,下比有余 |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复句式;作宾语、分句;指处于中间位置。 | 《晋书 王湛传》:“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余。” |
余味无穷 | 形容美妙的诗文、歌曲或可口的食物耐人回味。 | 作谓语、定语;指事物耐人回味。 | 刘斯奋《白门柳·夕阳芳草》第五章:“须是如我方才的样子,轻吸慢嘘,不惟安然无恙,且觉余味无穷哩!” |
酒后茶余 | 指随意消遣的空闲时间。 | 作宾语、定语;指空闲时间。 | 鲁迅《而已集 黄花节的杂感》:“从别的地方--如北京,南京,我的故乡--的例子推想起来,当时大概有若干人痛惜,若干人快意,若干人没有什么意见,若干人当作酒后茶余的谈助的罢。” |
积恶余殃 | 多行不善,则会遭受恶报。劝人不要行恶,以免祸延子孙。 | 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 《易经 坤卦 文言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南朝宋 释法明《答李交州难佛不见形》:“积善余庆,积恶余殃,虽新新生灭,交臂代谢,善恶之业,不得不受。” |
拾人唾余 | 见“拾人涕唾”。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抄袭别人言论。 | 梁启超《论内地杂居与商务关系》:“事事落人之后,拾人唾余。” |
余韵绕梁 | 韵:韵律。形容歌声高亢、优美悦耳,余味无穷。 |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声音。 | 茅盾《关于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通信》:“行文如曼歌缓舞,余韵绕梁,耐人寻味。” |
绰有余暇 | 绰:宽,缓;暇:空闲。形容态度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力或事物等。 | 《北史·魏收传》:“我绰有余暇,山立不动。” |
遗风余韵 | 前人遗留下来的风教和韵致。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朱子全书 治道一》:“此古之君子,所以成尊主庇民之功于一时,而其遗风余韵,犹有称思于后世者也。” |
刀俎余生 | 犹虎口余生。 | 作定语、宾语;比喻逃脱危险的境地。 | 清 昭槤《啸亭杂记录 记辛亥败兵事》:“余刀俎余生,受君恩乃不死,今得以马革裹尸幸矣!” |
死有余责 | 犹死有余辜。 | 作谓语、定语;指罪大恶极。 | 汉·荀悦《汉纪·哀帝纪》:“幸得充位宰相,不能进贤退不肖,以此负国,死有余责。” |
游刃有余 | 刃:刀口;刀锋;游刃:运转刀刃;余:余地。比喻经验丰富;做事熟练;解决问题毫不费力。 |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 先秦 庄周《庄子 养生主》:“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
茶余酒后 | 泛指休息或空闲的时候。 | 联合式;作定语;指休闲时间。 | 鲁迅《花边文学 考场三丑》:“人们在茶余酒后作为谈资的,大概是这一种。” |
锋镝余生 | 锋:锋芒。镝:箭镞。指从刀箭下逃生或经过战乱后而活下来。 | 作宾语、定语;用于战争等。 | |
断袖余桃 | 指男性之间的同性恋。亦作“断袖之欢”,“断袖分桃”,“断袖之好”,“断袖之契”,“断袖之癖”,“断袖之冤”。 | ||
余勇可贾 | 余勇:剩下来的勇力;贾:卖。还有剩余下来的勇力可以卖给人家。原形容勇士的豪迈气概;后也可指力未使尽。 |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成公二年》:“欲勇者贾余余勇。”杜预注:“贾,卖也。言已勇有余,欲卖之。” |
茶余饭饱 | 泛指闲暇之时。也作“茶余饭后”。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休闲时间。 | 元·关汉卿《斗鹤鹊·女校尉》曲:“茶余饭饱邀故友,谢馆秦楼,散闷消愁。” |
留有余地 | 说话办事不走极端;留有回旋和变通的余地。 | 动宾式;作宾语、定语;用于说话与做事。 |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68章:“他们显然具有‘化大事为小事’的用心,为下一步‘打退堂鼓’留有余地。” |
余韵流风 | 传留后世的韵致风度。《群音类选·<龙泉记·寿祝椿堂>》:“家传旧清白,余韵流风正洋溢,愿寿考弥高,华峰难敌。”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群音类选·<龙泉记·寿祝椿堂>》:“家传旧清白,余韵流风正洋溢,愿寿考弥高,华峰难敌。” |
目无余子 | 余子:其他的人。眼里没有旁人。形容自高自大,目中无人。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清 梁启超《新民说》:“目无余子,而我躬亦不知何存。” |
尸居余气 | 余气:最后一口气。象尸体一样但还有一口气,指人将要死亡。也比喻人暮气沉沉,无所作为。 | 主谓式;作谓语;含贬义。 | 《晋书 宣帝纪》:“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矣。” |
余妙绕梁 | 见“余音绕梁”。 |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声音。 | 南朝·梁·萧统《七契》:“初音鱼踊,馀妙饶梁,何止田文慨慷,刘靖心伤而已哉!” |
损有余补不足 | 减少多余的,补充欠缺的。 | 《汉书 食货志上》:“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 | |
残渣余孽 | 残渣:剩余的渣滓;孽:妖孽;指坏人。残存的坏人和恶势力。比喻在消灭或淘汰过程中剩下来的坏人。 | 联合式;作宾语;含贬义,指坏人。 | 《历史研究》1976年第3期:“由于不少奴隶主残渣余孽被集中于南阳,故而南阳之俗是‘夸奢、上气力、为商贾’,成为一个‘难制御’的地方。” |
遗风余采 |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度文采。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 时序》:“应对固无方,篇章亦不匮,遗风余采,莫与比盛。” |
海外扶余 | 指遥远的外国。 | 作主语、宾语;指外国。 | 清·张岱《与王白岳》:“海外扶余,隐然复有世界。” |
目空余子 | 眼里没有别人。形容骄傲自大,看不起人。同“目中无人”。 | 作谓语、定语;指人狂妄。 | 马南邨《燕山夜话·交友待客之道》:“如果遇到对方有弱点,就更加盛气凌人,目空余子。” |
余音袅袅 | 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 | 作谓语、定语;指声音悦耳。 | 宋·苏轼《前赤壁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遗训余风 |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尚教化。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书 明帝纪论》:“圣人立法垂制,所以必称先王,盖由遗训余风,足以贻之来世也。” |
遗休余烈 | 比喻前人留下的盛德美名和功烈业绩。同“遗芳余烈”。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 欧阳修《尊皇太后册文》:“洪惟有宋,受命造邦,百年四圣,而小子获承之,以继我仁考之遗休余烈。” |
枯骨之余 | 枯骨:白骨,引申为死人。比喻垂死的人。 | 作主语、宾语;指垂死的人。 |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四卷:“华存卑贱,枯骨之余。自处尘垢,久染浊秽。” |
残年余力 | 指年老体衰。 | 作宾语、定语;用于老年人。 | 《列子·汤问》:“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心有余而力不足 | 心里非常想做;可是力量不够。 | 复句式;作主语、分句;表婉约拒绝的意思。 | 先秦 孔子《论语 里仁》:“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
三余读书 | 充分利用一切空余时间读书。 | 作宾语、定语;指读书刻苦。 | 《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裴松之注引《魏略》:“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
遗风余泽 | 前人遗留下来的风教和德泽。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宣和书谱 张彦远》:“此其遗风余泽,沾馥后人者特非一日。” |
败事有余,成事不足 | 指非但办不好事情,反而常常把事情搞坏。 | 作宾语、分句;指事情越来越糟。 | 茅盾《子夜》九:“此等聚众骚扰的行径,分明是没有教育的人民一时间的冲动罢了!败事有余,成事不足。” |
余光分人 | 比喻顺便帮助别人不必有任何花费。 | 作谓语、宾语;指人的能力等。 |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二》:“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 |
遗德余烈 | 指先人留下的德泽和功业。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 王珪《天地太庙七室皇后庙奉慈庙奏告仁宗皇帝谥号祝文》:“伏以仁宗皇帝遗德余烈,蒙被天下,施之无穷。” |
富富有余 | 形容东西量多,满足需要外,还有富余。 | 作谓语、定语;形容东西量多。 | 清·郭小亭《济公全传》第238回:“众位不必费心了,富富有余。” |
遗恩余烈 | 前人遗留下的恩德功业。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后汉书 王昌刘永传论》:“观更始之际,刘氏之遗恩余烈,英雄岂能抗之哉!” |
余声三日 | 语出《列子·汤问》:“(韩娥)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后因以“余声三日”形容乐声余韵无穷,不绝于耳。 | 作定语;用于书面语。 | 语出《列子·汤问》:“(韩娥)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赶不上前面的,却超过了后面的。这是满足现状,不努力进取的人安慰自己的话。有时也用来劝人要知足。 | 复句式;作主语、分句;用于甘居中游的思想。 | 晋 张华《鹪鹩赋》:“鹪螟巢于蚊睫,大鹏弥乎天隅,将以上方不足,而下比有余。普天壤以遐观,吾又安知大小之所如。” |
遗风余烈 | 遗风:前人遗留下来的风尚。余烈:前人的功业。前人流传下来的功业和风尚。亦作“余业遗烈”、“遗风余韵”。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汉书·礼乐志》:“夫乐本情性,浃肌肤而臧骨髓,虽经乎千载,其遗风余烈尚犹不绝。”《晋书·刘颂传》:“如或当身之政,遗风余烈不及后嗣。” |
遗风余教 |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尚教化。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 叶適《金坛县重建学记》:“京口常为江南必争之地,其人以智诈勇力擅名于时,而古人遗风余教无闻焉,何也?” |
余音绕梁 | 余音:音乐演奏后好像还留下乐声。仿佛遗留下来的乐声围着屋打转转。形容歌声、乐声高亢、悦耳;使人经久不忘。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 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汤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
余食赘行 | 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赘疣。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多余的东西。 | 《老子》:“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 |
余杯冷炙 | 指吃剩下来的酒食。 | 作宾语、定语;指剩余的东西。 | 明·汤显祖《牡丹亭·寻梦》:“受用余杯冷炙,胜如剩粉残膏。” |
齿牙余惠 | 惠:给人好处。指帮人说好话 | 作宾语、定语;用于说好话。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公孙九娘》:“屡通媒妁,辄以无尊长之命为辞。幸无惜齿牙余惠。” |
心余力绌 | 心里很想干;但力量够不上。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 宋 朱熹《金紫光禄大夫黄公墓志铭》:“邻家有李永者,尚气节,雅敬慕公,察公养亲之意有余而力不足,请助公以经纪,公亦信之不疑,竭赀付之一不问。” |
余膏剩馥 | 见“残膏剩馥”。 | 作宾语;比喻前人留下的文学遗产。 | 《宣和画谱·景道》:“景道喜丹青,而无贵公子气,盖亦余膏剩馥所沾丐而然。” |
衣冠绪余 | 绪余:残余。世家大族的后代。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周书·薛善传》:“与兄忝是衣冠绪余,荷国荣宠。” |
取之不尽,用之有余 | 拿不完,用不尽。形容非常丰富,源源不断。 | 作宾语、定语、分句;形容数量多。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94回:“你自己的家财取之不尽,用之有余……却是因何舍了自己的祖业,去住人家的不吉房廊?” |
遗孽余烈 | 指遗留下来的残余势力。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 苏辙《唐论》:“高帝(汉高祖)之世,反者九起,其遗孽余烈,至于文景,而为淮南、济北、吴、楚之乱。” |
收合余烬 | 收:收拾,收取;余烬:烧剩的灰烬。比喻残留的人或物。 | 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成公二年》:“子又不许,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敝邑是之幸。” |
事不有余 | 谓达到极点。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娘儿俩先哭了个事不有余,大家劝住,他便忙着到祠堂行礼。” |
成事不足,坏事有余 | 成:成就;足:足够。指事情不但办不好,反而把事情弄坏。用于指责办事拙劣或故意不让事情办成的人。 | 作宾语、定语、分句;指事情越来越糟。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105回:“部里书办们,成事不足,坏事有余;胜之不武,不胜为笑。” |
死有余诛 | 犹死有余辜。 | 作谓语、定语;指罪大恶极。 | 宋·苏轼《谢除两职守礼部尚书表》:“臣等虽三尺之喙,日诵五车之书,反不如医卜执技之流、簿书奔走之吏,其为尸素,死有余诛。” |
断纸余墨 | 断:破裂;余:残存;墨:墨迹。指残存的诗文墨迹。 | 作宾语、定语;指残存的文稿等。 | 《宣和书谱·行书·蔡京》:“至于断纸余墨,人争宝之。” |
刑余之人 | 余:以后。①特指太监或受过宫刑的人。②也指受刑致残的人。 | 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 |
遗声余价 | 指前人死后在社会上流传的声誉和评价。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名实》:“神灭形消,遗声余价,亦犹蝉壳蛇皮、兽迒鸟迹耳,何预于死者,而圣人以为名教乎?” |
回旋余地 | 指做事或说话给自己留有足够进退的空间。 | 作宾语、定语;用于做事或说话等。 | 曾朴《孽海花》第33回:“无如他被全台的公愤,逼迫得没有回旋余地,只好挺身而出,作孤注一掷了。” |
余烬复燃 | 比喻已经消失了的恶势力又重新活动起来。同“死灰复燃”。 | 作谓语、宾语;指失势的人重新得势。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五回:“复从火后创出奇论,几使余烬复燃,烧天灼地。” |
余腥残秽 | 指吃剩的食物。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明·方孝孺《畸亭记》:“逐逐于众人之后,求其余腥残秽以自饫。” |
余钱剩米 | 有剩余的金钱与大米。形容生活富裕。 | 作宾语、定语;用于生活。 |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第一部分是有余钱剩米的,即用其体力或脑力劳动所得,除自给外,每年有余剩。” |
茶余饭后 | 品茶、吃饭之后的一段闲暇时间。多指傍晚一段时间。 | 联合式;作定语;指休闲时间。 | 元 关汉卿《斗鹌鹑 女校尉》套曲:“茶余饭饱邀故友,谢馆秦楼,散闷消愁。” |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 指办不好事情,反而把事情弄糟。 | 复句式;作分句;指事情越来越糟。 |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三三:“梅厂长这个人的能力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
余波未平 | 指某一事件虽然结束了,可是留下的影响还在起作用。 | 作谓语、定语;指影响还没结束。 | |
遗芳余烈 | 比喻前人留下的盛德美名和功烈业绩。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南朝 宋 傅亮《为宋公修楚元王墓教》:“遗芳余烈,奋乎百世。” |
游刃余地 | 游:运转;刃:刀口;余:余地。比喻工作熟练,有实际经验,解决问题毫不费事。 | 作谓语、宾语、状语;指十分老练。 | 宋·苏轼《书吴道子画后》:“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 |
余业遗烈 | 遗留下来的事业与功绩。《战国策·刘向书录》:“及春秋时,已四五百载矣,然其余业遗烈,流而未灭。”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战国策·刘向书录》:“及春秋时,已四五百载矣,然其余业遗烈,流而未灭。” |
留余地 | 不把话说死或不把事办绝,留下进退回旋的地步。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说话与做事。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第11卷:“此狐眼光如镜,然词锋太利,未免不留余地矣。” |
破巢余卵 | 比喻破家或被祸后幸存的人。 | 作宾语、定语;用于灾后。 | 明 夏完淳《〈续幸存录〉自序》:“破巢余卵,旦夕待命。” |
遗惠余泽 | 前人留下的恩惠德泽。 |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晋书 挚虞传》:“前乙巳赦书,远称先帝遗惠余泽,普增位一等,以酬四海欣戴之心。” |
扫地无余 | 同“扫地俱尽”。 | 作谓语、定语;指清扫干净。 | 南朝·梁·任昉《天监三年笨秀才文》:“百王之敝,齐李斯甚,衣冠礼乐,扫地无余。” |
袅袅余音 | 袅袅:宛转悠扬。余音:不绝之音。形容音乐结束后悠扬悦耳的声音仍然绵延不绝,回响在耳边。同“余音袅袅”。 | 清 魏秀仁《花月痕》第五十一回:“诸君听小子讲书,不必就散,尚有一回袅袅余音哩。” | |
不遗余力 | 遗:保留;余力:剩余的力量。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 |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全力以赴。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赵策三》:“秦不遗馀力矣,必且破赵军。” |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 积:聚;庆:福。积德的人家,子孙必然会得到福泽。 | 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 《周易·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
绰有余裕 | 形容态度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后也指能力、财力足够而有剩余。 | 补充式;作谓语、定语;形容态度从容、不慌不忙。 | 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下》:“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
枯朽之余 | 指衰病残年。 | 作主语、宾语;指残年。 | 宋·苏轼《代滕甫辩谤乞郡书》:“异日复得以枯朽之余,仰瞻天日之表。” |
心有余悸 | 指可怕的事情虽已过去;心里还感到害怕。悸:因为害怕而心跳。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 柳洲《风雨桃花洲》:“谈到三年前倒圩的情景,赵老大心有余悸地说:‘那次桃花洲的人淹死了一半,庄稼全毁了。’” |
不留余地 | 说话、办事走极端;没有可以回旋的余地。 | 动宾式;作谓语、补语;含贬义,用于做事不考虑回旋的空间。 |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第11卷:“此狐眼光如镜,然词锋太利,未免不留余地矣。” |
死有余僇 | 犹死有余辜。 | 作谓语、定语;指罪大恶极。 | 明·沈德符《野获编·世宗废后》:“至杀无辜,如文臣李梦阳、内臣何文鼎辈所奏,真死有余僇。” |
绰绰有余 | 绰绰:宽裕的样子。形容人、物、财、能力等很宽裕;用不完。也作“绰绰有余”、“绰有宽裕”。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力等很宽恕。 | 清 郑观应《盛世危言 防边上》:“崇山峻岭所在俱有,诚使其险要,多筑土垒,则进攻退守,绰绰有余。” |
遗风余象 |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和法式。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 司马光《投壶新格》:“古者壶矢之制,揖让之容,今虽阙焉,然其遗风余象犹仿佛也。” |
再合余烬 | 合:汇聚;余烬:烧剩的灰烬,引申为战败后的残余士卒。比喻失败后恢复力量接着干。 | 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成公二年》:“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
行有余力 | 谓做好正常工作以后,还有可用的精力。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论语·学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死有余辜 | 辜:罪恶。形容罪大恶极;即使处死刑也抵偿不了他的罪恶。 | 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东汉 班固《汉书 路温舒传》:“盖奏当之成,虽咎繇听之,犹以为死有余辜。” |
一览无余 | 览:看。余:剩余。看一眼就全部看在眼里。 | 紧缩式;作谓语、状语;形容视野开阔。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言语》:“江左地促,不如中国,若使阡陌条畅,则一览而尽,故纡余委曲,若不可测。” |
余霞成绮 | 晚霞象美丽的锦缎一样。形容晚霞色彩绚丽。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亦作“余霞散绮”。 | 作宾语、定语;用于景物描写。 | 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
忧患余生 | 忧患:困苦患难;余生:大灾难后侥幸存活的生命。指饱经患难之后侥幸保全下来的生命。 | 动宾式;作谓语;含贬义。 | 沈砺《感怀》:“光阴潦草歇繁华,忧患余生辄自嗟。” |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 余音:音乐的余味;绝:断。形容歌声高亢、优美悦耳,余味无穷。 |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声音。 |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
遗风余习 |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同“遗风余俗”。 |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宣和书谱 卫恒》:“学家相传,四世不坠,盛哉,遂与王谢家遗风余习相季孟也。” |
遗音余韵 | 前人作品的余音和韵致。形容作品美妙。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宣和书谱 皇象》:“则又见其遗音余韵,得之于笔墨外也。” |
虎口余生 | 从老虎嘴里逃出的生命。比喻经历极大的危险;侥幸保全了性命。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比喻逃脱危险的境地侥幸活下。 | 唐 刘长卿《按复后归睦州赠苗侍御》诗:“羊肠留覆辙,虎口脱余生。” |
余响绕梁 | 见“余音绕梁”。 |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声音。 | 晋·张华《博物志》卷八:“秦青顾谓其友曰:‘昔韩娥东之齐,遗粮,过雍门,鬻歌假食而去,馀响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
莫余毒也 | 再也没有人威胁、危害我了。表示目空一切,认为谁也不能伤害我。 | 《左传 僖公二十八年》:“晋侯闻之而后喜可知也,曰:'莫余毒也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