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头的成语
有关头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头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目眩头晕 | 见“目眩头昏”。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不清醒。 | 艾芜《都江堰的神话故事》:“仿佛石坡和楼阁,都会一下子冲倒似的,令人有些目眩头晕。” |
鬼头鬼脑 | 形容举止诡秘;行为不光明正大或不正派。 | 联合式;作定语;含贬义。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20卷:“巢氏有兄弟巢大郎,是一个鬼头鬼脑的人,奉承得姊夫姊姊好。” |
银样蜡枪头 | 样子像银子实际是焊锡做的枪头。比喻外表很好看,实际上不中用。 | 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 | 吴晗《神仙会和百家争鸣》:“反对那种强不知以为知,专业知识贫乏而自封专家、权威的银样蜡枪头。” |
齐头并进 | 几支队伍并行前进。也指几个事情同时展开。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周恩来《在上海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实事求是,循序前进,齐头并进,迎头赶上。” |
彻头彻尾 | 彻:通;透。从头到尾;自始至终;完完全全。 | 联合式;作定语、状语;含贬义,用于人的思想等。 | 宋 朱熹《答程正思书》:“盖圣贤之学,彻头彻尾,只是一个敬字。” |
出头有日 | 日:日子。指不久之后就可以从不幸中摆脱出来。 | 作谓语、宾语;用于期望。 | 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前年和去年的国民革命,客籍表示欢迎,以为出头有日。” |
搔头摸耳 | 抓抓头皮,摸摸耳朵。形容一时无法可想的焦急神态。 | 作谓语、状语;形容焦急。 | 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十三回:“两个人搔头摸耳,没有法想。” |
一心挂两头 | 一颗心对两方面都惦念。 | 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 元·高明《琵琶记·再报佳期》:“媒婆,我去也不妨,只是一心挂两头,如何是好。” |
挂羊头,卖狗肉 | 比喻以好的名义做招牌,实际上兜售低劣的货色。 | 用来表示以假招牌、假货色骗人;名不副实。一般用作谓语、补语。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六:“悬羊头,卖狗肉,坏后进,初几灭。” |
头痛治头,足痛治足 | 比喻只解决具体问题,不深究产生问题的根源。同“头痛灸头,脚痛灸脚”。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明·张居正《与张心斋计不许东虏款贡》:“语曰:‘头痛治头,足痛治足’。今虏祸方中于辽,辽以一镇当全虏之势,病在足之时矣。” |
老虎头上搔痒 | 比喻不自量力。 |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比喻句。 | 蔡东藩《明史演义》第63回:“今严嵩父子,威焰薰天,一百个仇鸾,尚敌不过他,老虎头上搔痒,无补国家,转取祸戾,何苦何苦!” |
不是冤家不聚头 | 聚头:碰头。指仇人或不愿意相见的人偏偏相逢,无可回避。 | 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形容仇人不可避免相见。 | 《京本通俗小说 西山一窟鬼》:“这个不是冤家不聚会。好教官人得知,却有一头好亲在这里。” |
头白齿豁 | 豁:破缺。头发白,牙齿缺。形容人衰老的状态 | 作谓语、定语;形容人衰老的状态。 | 清·汪琬《答陈蔼公论文书》:“年比四十,而精气衰耗,头白齿豁。” |
尖担担柴两头脱 | 脱:脱落。两头尖的担子两头脱落。比喻事情两头落空。 | 作宾语、分句;指两头落空。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57回:“我理会得,但你去,讨得讨不得,趁早回来,不要弄做‘尖担担柴两头脱’也。” |
兔头獐脑 | 獐:牙獐。形容人的面貌猥琐。 | 作宾语、定语;用于坏人。 | 《上海小刀会起事本末》:“暴敛横征,野皆狼心狗行之吏,卖官鬻爵,朝尽兔头獐脑之人。” |
披头盖脑 | 盖:压。正对着头和脸盖下来。形容(打击、冲击、批评等)来势很猛。 | 作状语;指正对着头部。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十四回:“夺过士兵手里的棍棒,劈头盖脸便打。” |
摇头幌脑 | 见“摇头稾脑”。 | 作状语、定语;指人的神态。 | 鲁迅《<准风月谈>前记》:“《自由谈》的编者刊出了‘吁请海内文豪,从兹多谈风月’的启事以来,很使老牌风月文豪摇头幌脑的高兴了一大阵。” |
捧头鼠窜 | 抱着脑袋,象老鼠似地逃窜。形容仓皇逃跑的狼狈相。 | 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敌人的狼狈相。 | 《汉书 蒯通传》:“常山王奉(捧)头鼠窜,以归汉王。” |
竹头木屑 | 比喻可利用的废物。 |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 宋 郑樵《上宰相书》:“竹头木屑之积,亦云多矣,将欲一旦而用之可也。” |
强龙不压地头蛇 | 比喻实力强大者也难对付当地的势力。 |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比喻实力强大者也难对付当地的势力。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45回:“你也忒自重了,更不让我远乡之僧--也罢,这正是'强龙不压地头蛇'。” |
少头缺尾 | 比喻事物残缺不全。 | ||
低头哈腰 | 指谦卑恭顺的样子。 | 作谓语、定语;指卑微。 | 陆文夫《荣誉》:“‘请说吧,请说吧。’检验员低头哈腰的,‘别说一件,就是十件我也不推辞。’” |
三头两日 | 三二天。形容时间相隔很近。 | 作定语、状语;用于口语。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六回:“一切日用盘费,三头两日俱是通州差人送来。” |
拳头产品 | 比喻企业特有的、别人难以胜过的看家产品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看家产品。 | 吴茂盛《驻京办》第十章:“茶籽油爽滑清香、味醇浓厚,营养丰富,乃油中极品,是我们香州著名的拳头产品。” |
白头而新 | 指相交虽久而并不知己,像新知一样。同“白头如新”。 | 作谓语、定语;形容人相识已久但不相知。 | 明 杨慎《白头而新》:“《汉书》:‘白头如新,倾盖如故。’《说苑》作‘白头而新,倾盖而故’。‘而’、‘如’,古字通用。白头而新,虽至老而交犹新。” |
摇头晃脑 | 晃:摇动。脑袋摇来摇去;形容旧时读书人吟诵的姿态或自得其乐、自以为是的样子。也作“摇头摆脑”。有时也形容轻狂之态。 | 联合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含贬义。 |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至乾禅师》第四十八卷:“教渠拽耙牵犁,直是摇头摆脑。” |
藏头露尾 | 头藏起来;却把尾巴露出来了。比喻遮遮掩掩或躲躲闪闪;不肯把真实情况全暴露出来。也作“露尾藏头”。 | 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形容做事和说话躲躲闪闪。 | 元 王晔《桃花女》第二折:“劝周公莫便生嗔,将酒礼强勒成亲,不争我藏头露尾,可甚的知恩报恩。” |
头眩目昏 | 同“头昏眼花”。 | 作谓语、状语;指头脑眩昏,视力模糊。 | 明·袁宏道《锦帆集·尺牍》:“连日头眩目昏,呕血数斗,恐逐不能起,未免以墓文累大笔也。” |
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 | 比喻愤怒到极点就会胆大得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也泛指恼怒到极点。 | 《五代史平话》:“朱温未听得万事俱休,才听得后,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 | |
头昏脑眩 | 见“头昏脑胀”。 | 作宾语、状语;形容被困难所扰。 | 鲁迅《呐喊·社戏》:“其中有一篇,大意仿佛说,中国戏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很不适于剧场。” |
狗血喷头 | 被狗的血喷了一头。形容骂得很凶。 | 主谓式;作宾语、状语、补语;含贬义。 |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64回:“一清早辰,吃他骂的狗血喷了头。” |
源头活水 | 原比喻读书越多,道理越明。现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 作宾语、定语;指读书越多,道理越明。 | 宋·朱熹《观书有感》诗:“问渠哪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 |
磕头如捣 | 磕头:跪在地上头碰地。捣:捶打。磕头快得像捶打东西一样。 | 作谓语、状语;形容求饶的样子。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14回:“可汗磕头如捣蒜的说道:‘我等肉眼凡夫,不知天使系何等神佛。’” |
一蛇两头 | 比喻阴险凶恶的人。 | 作宾语、定语;指少见的事物。 | 唐·韩愈《永贞行》诗:“一蛇两头见未曾,怪鸟鸣唤令人憎。” |
铜头铁臂 | 见“铜头铁额”。 | 作宾语、定语;指人勇猛强悍。 | 巴金《旅途通讯·广州在轰炸中》:“住在这里每个人都有被炸死的机会,没有谁能做一个铜头铁臂的人。” |
有头有尾 | 既有开头;又有结尾。形容做事有始有终;能坚持到底。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 | 宋 朱熹《朱子全书 论语 公冶长》:“做得一章有头有尾,与今之学者有头无尾底不同。” |
头撞南墙 | 撞:撞击。指认死理。 | 作谓语、定语;指认死理。 | 陆天明《省委书记》:“今天我们要眼睁睁地让马扬走了,总有一天会头撞南墙满世界去找后悔药吃。” |
楞头磕脑 | 见“楞头楞脑” | 作定语、状语;用于口语。 | 老舍《鼓书艺人》十五:“打头的是小刘,楞头磕脑地就撞了进来,站在一边,光哆嗦,不说话。” 又《骆驼祥子》一:“一搁下了事,他心中不痛快,便有点楞头磕脑的。” |
鼠目獐头 | 眼睛像老鼠那样又小又圆,脑袋象獐子那样又小又尖。形容人相貌丑陋,神情狡滑。 |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旧唐书 李揆传》:“龙章凤姿之士不见用,獐头鼠目之子乃求官。” |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 比喻本来想损害别人,结果却害了自己。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古华《芙蓉镇》第三章:“活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
出一头地 | 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读轼(苏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谓当避开此人让其高出众人一头之地。后以“出一头地”喻高人一着。 | 作谓语、定语;指超出别人。 | 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读轼(苏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
点头咂嘴 | 表示同意、赞赏。 | 作谓语、状语;指赞同。 | 《儿女英雄传》第九回:“张老婆儿一旁看了,也不住的点头咂嘴。” |
显露头角 | 露:显露。头上的角已明显地突出来了。指初显露优异的才能。 | 作谓语、定语;指初显才华。 | 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焉。” |
昏头搭脑 | 形容头脑昏沉,糊里糊涂。 | 作谓语、定语;形容头脑发昏,晕头转向。 | 清 禇人获《隋唐演义》第十一回:“一个新年里,弄得昏头搭脑,没些清楚。” |
磕头烧香 | 比喻求人说好话。 | ||
危急关头 | 不可预见的紧急关头或困境,要求立即采取行动以避免造成灾难。 | 作宾语、定语;用于特别紧急情况。 | 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我对她也很好,一方面是感激她在危急关头毫不犹豫地站在我一边。” |
草头天子 | 强盗的头领,旧时亦指入山聚众起义的首领。 | 作主语、宾语;指强盗头子。 | 《京本通俗小说 冯玉梅团圆》:“蛇无头而不行,就有个草头天子出来。此人姓范名汝为,仗义执言,救民水火。” |
油头粉面 | 形容人打扮得俏丽妖艳。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元 贾仲名《对玉梳》第二折:“俺这粉面油头,便是非灾横祸;画阁兰堂,便是地网天罗。” |
地头蛇 | 指在当地有势力的欺压人民的恶霸。比喻本地有一定能量的人物。 |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七卷:“大官人休说满话!常言道:恶龙不斗地头蛇。” |
没头没脑 | 头、脑:比喻线索或根由。毫无线索或没有根由。 | 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毫无线索或没有根由。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6卷:“夏主簿遭此无妄之灾,没头没脑的被贪赃州官收在监里。” |
神头鬼面 | 比喻怪模怪样。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29卷:“殊不知少间自都无主张,只见许多神头鬼面,一场没理会,此乃是大不实也。” |
头疼脑热 | 泛指一般的小病。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状语;泛指一般的小病。 | 元 孙仲章《勘头巾》第一折:“一百日以里,但有头疼脑热,都是你。” |
两头和番 | 谓两面拨弄、搅和。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75回:“单管两头和番,曲心矫肚,人面兽心。” |
点头哈腰 | 比喻虚假的恭敬或过分的客气。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 | 老舍《四世同堂》三四:“比他穷的人,知道他既是钱狠子,手脚又厉害,都只向他点头哈腰的敬而远之。” |
藏头漏影 | 藏:隐藏。把头藏起来,却露出影子。形容遮遮掩掩,不明不白。 | 作谓语、状语;用于做事和说话等。 | 元·佚名《鸳鸯被》:“当初也无定无媒证,做的来藏头漏影。” |
恶龙不斗地头蛇 | 地头蛇:比喻称霸一方的人。比喻外来者尽管很厉害,也斗不过本地的恶势力。 | 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七卷:“大官人休说满话!常言道:恶龙不斗地头蛇。” |
一身两头 | 一个人同时有两个主张。比喻无所适从。 | 作谓语、定语;指人犹豫不决。 | 汉 焦延寿《易林》卷八:“一身两头,近适二家,乱不可治。” |
雉头狐腋 | 以雉头狐腋做成的裘衣。形容穿着讲究,生活奢侈。 | 作宾语、定语;指人的穿着。 |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开善寺》:“晋室石崇乃是庶姓,犹能雉头狐腋,画卵雕薪;况我大魏天王,不为华侈?” |
虎头蛇尾 | 头大像老虎一样;尾巴像蛇一样细。比喻做事有始无终;起初声势很大;后来劲头很小。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补语;比喻做事有始无终。 | 元 康进之《李逵负棘》第二折:“则为你两头白面搬兴废,转背言词说是非,这厮狗行狼心,虎头蛇尾。” |
小鹿触心头 | 形容因为害怕而心脏急剧地跳动。 | 作宾语、定语;形容人的情绪。 | 清·翟灏《通俗编·兽畜》:“为帝迫困于斯,见之汗湿衣襟,若小鹿之触吾心头。” |
埋头苦干 | 埋头:一直低着头;苦干:尽心尽力地干。形容工作勤奋、努力。 | 紧缩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 鲁迅《且介亭杂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 |
摆尾摇头 | 摆动头尾,形容喜悦或悠然自得的样子。 | 联合式;作谓语;形容喜悦或悠然自得的样子。 |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上卷:“只见麒麟迅速,狮子峥嵘,摆尾摇头,山林迎接。” |
万绪千头 | 绪:丝头。比喻事情的开端,头绪非常多。也形容事情复杂纷乱。 | 作谓语、宾语;用于事物。 | 三国 魏 曹植《自诫令》:“机等吹毛求疵,千端万绪,然终无可言者。” |
摇头叹息 | 形容感慨或难过的表情。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24章:“他们睁着眼睛不看责任制带来的好处,只管继续摇头叹息:‘社会主义已经不成体统了’。” |
太岁头上动土 | 比喻触犯强暴有力的人。 | 偏正式;作宾语、分句;用于疑问句。 | 元 无名氏《打董达》第二折:“我儿也,你寻死也,正是太岁头上动土哩!” |
点头道是 | 道:说;是:对。表示赞同。 | 作谓语、定语;指赞成。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2卷:“公子自知手中只有五十金,此时费去大半,说到资斧困竭……不觉点头道是。” |
撞头搕脑 | 犹言到处碰壁。 | 作谓语、定语;指行不通。 |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四十九:“政如义理,只理会得三二分,便道只恁地得了,却不知前面撞头搕脑。” |
油头滑脑 | 形容人轻浮油滑;不诚实。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 鲁迅《书信集 550 致王志之》:“歌德派拉君之事,我未注意,此君盖法国礼拜六派,油头滑脑,其到中国来,大概确是搜集小说材料。” |
头晕目眩 | 头发昏,眼发花。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头发昏,眼睛昏花。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回:“满屋里的东西都是耀眼争光,使人头晕目眩。” |
摸不着头脑 | 指弄不清是怎么回事。 | 作谓语、状语;指不知是怎么回事。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1回:“袭人一时摸不着头脑,也只管站在旁边呆呆的看着他。” |
切要关头 | 关头:关口。比喻有关事情成败的关键或时机。 | 作宾语、定语;指关键时刻。 | 清·林则徐《钱票无甚关碍宜重禁吃烟以杜弊源片》:“睹此切要利害关头,窃恐筑室通谋,一纵即不可复挽,不揣冒昧,谨再沥忱附片密陈。” |
摇头不算点头算 | 明确表态 | 作宾语、分句;指明确表态。 | 老舍《茶馆》:“你看,姑娘一过门,吃的是珍馐美味,穿的是绫罗绸缎,这不是造化吗?怎样,摇头不算点头算,来个干脆的!” |
百丈竿头 | 佛教语,百丈高的竿子,比喻道行达到很高境界。 | 作宾语、定语;指人的技艺、修行等。 |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景岑禅师》:“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
头稍自领 | 见“头梢自领”。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元·关汉卿《玉镜台》第二折:“老姑娘手把着头稍自领,索什么嘱咐叮咛。” |
千头万序 | 见“千头万绪”。 | 作谓语、宾语;用于事物。 | 《敦煌变文集·无常经讲经文》:“火宅驱牵常煎炒,千头万序何时了。” |
倔头强脑 | 形容言语动作生硬执拗的样子。 | 作宾语、定语;指人的言行。 | 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当时我就觉得其中两个,一男一女,倔头强脑,大不顺眼。” |
空头人情 | 虚假的情意。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虚情假意。 | 清·曹雪芹《红楼梦》:“贾琏笑道:‘罢,罢!这空头人情我不领;你不盘察我,就够了。’” |
老虎头上打苍蝇 | 比喻胆大妄为,自己找死。 | 作宾语、分句;指胆大妄为。 |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20回:“问他有脑袋没有?谁敢在老虎头上打苍蝇。” |
白头偕老 | 白头:指头发全白了;偕:共同;老:老年。夫妻共同生活到头发白了的老年。 |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作祝颂之辞。 | 清 沈复《浮生六记 闺房记乐》:“独怪老年夫妇相视如仇者,不知何意?或曰:‘非如是,焉得白头偕老哉!” |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 佛教语。意指尘世如同苦海,无边无际,只有悟道,才能获得超脱。亦以比喻罪恶虽重,只要悔改,便有出路。 |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 宋 朱熹《朱子语类》卷五十九:“知得心放,此心便在这里,更何用求?适见道人题壁云:‘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说得极好。” |
两头三绪 | 形容心意烦乱。 | 作谓语、定语;形容人的心情。 | 元·白朴《墙头马上》第四折:“都则道百媚千娇,送的人四分五落,两头三绪。” |
头昏眼晕 | 头脑晕乱,眼睛昏花。 | 作谓语、状语;指头脑眩昏,视力模糊。 |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25回:“李太师被张保背着飞跑,颠得头昏眼晕。” |
蔫头耷脑 | 蔫:枯萎;耷:垂。没精打采的样子。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口语。 |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七章:“满银蔫头耷脑走出门坎后,惊讶地看见是他的小舅子,便把罗着的腰直了一下,脸上倒显出了几分羞愧的颜色。” |
墙头草 | 比喻无主见的人、顺风倒的人。 | 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 冯志《敌后武工队》第23章:“一个人为国家要宁折不弯,别做墙头草。” |
兴兴头头 | 兴:兴致。形容兴致很高。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等。 |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66回:“他二人兴兴头头,喜欢无限。” |
独占鳌头 | 鳌:传说中的大海龟、海鳖。旧时皇宫的殿门前台阶中间刻有飞龙及巨鳌的浮雕;皇帝在殿前召见新考中的状元、榜眼等人。状元跪在前面;正好是飞龙巨鳌浮雕的头部。原指科举考试中了状元。现泛指占首位或第一名。 |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元 无名氏《陈州粜米》楔子:“殿前曾献升平策,独占鳌头第一名。” |
道头知尾 | 说个开头就知道结果。形容思维敏捷、悟性好。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的思维等。 | 《朱子语类》卷四九:“惟圣人道头知尾,下学便上达,若教学者,则须循其序也。” |
好马不吃回头草 | 比喻有作为的人不走回头路。 | 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 周立波《山乡巨变》上卷:“好马不吃回头草,我既出了门,就是不再打算回去的。” |
高山低头,河水让路 | 比喻人民群众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无穷力量。 |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邓拓《英雄的路》:“人们常说的‘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奇迹,在宝成路上真正实现了。” |
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 比喻受制于人,只得顺从。 |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 | 《上饶集中营·炼狱杂记》:“他劝你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
掉头不顾 | 掉:摆动;顾:回头看,瞻望。摆动着手臂,头也不回。形容毫无眷顾,态度坚决。 | 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态度。 | 宋·刘过《沁园春·寄辛丞旨,时承旨招,不赴》:“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 |
针头线尾 | 缝纫用的针线等物。 | 夏萍《曾宪梓传》第一部分:“要生存,必须努力开垦,举凡‘家头窑尾、灶头锅尾、针头线尾。田头地尾’的各种劳作,客家妇女无不参与,而且与客家男人一起辖内制川、同甘共苦。” | |
晕头转向 | 晕:头脑发昏;转向:辨不清方向。形容头脑昏乱辨不清方向。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用于人。 |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巧珠奶奶听得晕头转向。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儿子居然变了,而且变得这么快!” |
獐头鼠目 | 头长得像獐子一样;眼睛则像老鼠一样。形容人穷酸的样子或面貌丑陋;神情狡诈。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旧唐书 李揆传》:“龙章凤姿之士不见用,獐头鼠目之子乃求官。” |
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 形容略一思考,猛然想出了一个主意。 | 复句式;作分句;指猛然想出了一个主意。 | 元 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二折:“韩厥为何自刎了,必然走了赵氏孤儿,怎生是好?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
耍滑头 | 指耍弄手段使自己少出力或不担责任。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口语。 | 冯德英《苦菜花》第九章:“‘你这家伙,耍滑头!’娟子抓住星梅的手,‘说,快说!’” |
头昏眼花 | 头脑昏晕,眼睛发花。 | 作谓语、状语;指头脑眩昏,视力模糊。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3卷:“一气气得头昏眼花,饮食多绝了。” |
悬头刺股 | 见“悬梁刺股”。 | 作谓语、定语、宾语;形容刻苦学习。 | 《敦煌变文集·齖■(齿可)书》:“晡时申,悬头刺股士苏秦。” |
浮头滑脑 | 犹言油头滑脑。形容人轻浮狡猾。 | 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为人。 |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四回:“座中几个人,都是浮头滑脑的,没有甚么事可记。” |
有头有脸 | 有面子;头面人物。 | 作谓语、定语;指头面人物。 | 浩然《艳阳天》第29章:“村里有头有脸的人全都敬着他,支书跟他更是亲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