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文的成语
有关文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文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深文傅会 | 牵强而苛细地援引法律条文陷人以罪。 | 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明史·仁宗纪》:“吏或深文傅会,以致冤滥。” |
文身断发 | 古代荆楚、南越一带的习俗。身刺花纹,截短头发,以为可避水中蛟龙的伤害。后常用以指较落后地区的民俗。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西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长子太伯、虞仲知古人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 |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 说话没有文采,就传播不远。亦作“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 作宾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 《左传 襄公二十五年》:“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
文采风流 | ①横溢的才华与潇洒的风度。②指才华横溢与风度潇洒的人物。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诗:“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清·恽敬《同游海幢寺记》:“夫士大夫登朝之后,大都为世事牵挽,一二有性情者,方能以文采风流、友朋意气相尚。” |
文籍先生 | 称熟悉文献典籍的人。 | ||
拘文牵俗 | 拘:拘束;牵:牵制,束缚。受到繁文陋俗的束缚。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且夫贤君之践位也,岂特委琐握踟,拘文牵俗,修诵习传,当世取悦云尔哉!” |
文君司马 | 后指相爱的情人或夫妻。 | 作宾语、定语;指相亲相爱的夫妇或情侣。 |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在宴席上以琴音挑动临邛富商卓王孙寡居的女儿卓文君;文君夜奔相如,与之结为夫妇。卓王孙不认这门亲事,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开了个酒馆,文君当炉卖酒,相如穿着犊鼻裤与奴仆一道洗器皿,卓王孙感到耻 |
文人学士 | 泛指文人、文士。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文人。 | 明·胡应麟《诗薮·遗逸中》:“昔之文人学士,平生精力,咸萃兹途。” |
才兼文武 | 指人具有文武两方面的才能。 | 作谓语、定语;指文武全才。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卢植传》:“熹平四年,九江蛮反,四府选植才兼文武,拜九江太守,蛮寇宾服。” |
言文刻深 | |||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 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现用来比喻生活的松紧和工作的劳逸要合理安排。 | 作宾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 《礼记·杂记下》:“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
文过饰非 | 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文、饰:掩饰;过、非:过失、错误。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 唐 刘知幾《史通 惑经》:“期则圣人设教,其理含宏,或援誓以表心,或称非以委屈。岂与夫庸儒末学,文过饰非,使夫问者缄辞杜口,怀疑不展,若是而已哉!” |
饰非文过 | 粉饰掩盖过失、错误。 | 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 | 东汉·班固《汉书·贾捐之传》:“顺非而泽,不听而诛。”唐·颜师古注:“谓人有坚为辩言,不以诚质,学于非道,虽博无用,饰非文过,辞语顺泽,不听教命……” |
文房四侯 | 指笔、砚、纸、墨。古人戏称笔为管城侯毛元锐,砚为即墨侯石虚中,纸为好畤侯楮知白,墨为松滋侯易玄光,故称。参阅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引文嵩《四侯传》。 | 作主语、宾语;指书写工具。 | 参阅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引文嵩《四侯传》。 |
丧言不文 | 文:文体,辞采。指居丧其间言辞要质朴。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孝经·丧亲篇》:“子曰:‘孝子之丧亲也……礼无容,言不文。’” |
文江学海 | 比喻文章和学问似长江、大海般深广博大。 | 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 | 唐·郑愔《柏梁体联句》:“文江学海恩济航。” |
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 | 艺:技艺;货:财物。学成文武全才,以求得皇帝的赏识重用。 |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 | 元·无名氏《马陵道》楔子:“自古道,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必然见俺二人学业成就,着俺下山,进取功名。” |
舞文弄法 | 舞、弄:耍弄,玩弄;文:法令条文;法:法律。歪曲法律条文,舞弊徇私。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货殖列传》:“吏士舞文弄法,刻章伪书,不避刀锯之诛者。” |
文章巨公 | 亦作“文章钜公”。文章大家。 | 作宾语、定语;指人善于作文。 | 唐·李贺《高轩过》:“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
穿文凿句 | 穿:凿。指推敲文字,雕琢词句。写文章牵强附会。 | 作谓语、宾语;用于作文等。 | 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君年少,何以轻穿文凿句,而妄讥诮老子耶?” |
斯文扫地 | 斯文:指文化或文人;扫地:完全丧失;比喻破坏无余。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堕落。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那位少爷话也收了;接过卷子来,倒给人家斯文扫地的请了个安。” |
班马文章 |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与班固的并称。泛指可与班固、司马迁相比美的文章。 | 作宾语、定语;指优秀文章。 | 明 无名氏《鸣凤记 邹林游学》:“夔龙礼乐承先范,班马文章勘墨铅。” |
片文只字 | 指少数的几句话语。 | 作主语、宾语;用于写信等。 |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争解元》:“孜孜以荐贤为急务,虽州里白丁,片文只字求贡于有司者,莫不尽礼接之。” |
文笔流畅 | 文字通顺,读起来不费力。 | 作谓语;用于写作。 | |
秉文兼武 | 犹言能文能武。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的本事。 | 唐 牛肃《纪闻 吴保安》:“李将军秉文兼武,受命专征。” |
不直一文 | 见“不直一钱”。 | 作谓语、定语;用于人与事物等。 |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四:“士大夫若爱一文,不直一文。” |
文武双全 | 文:文才;武:武艺。能文能武,文才和武艺都很出众。 |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能文能武。 | 《旧唐书·李光弼传》:“蕴孙、吴之略、有文武之才。” |
文韬武略 | 文有计谋;武有策略。指智勇双全。韬、略:《六韬》、《三略》是古代的兵书;后来称用兵的计谋策略叫韬略。 |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47回:“你便有文韬武略,怎逃出地网天罗?” |
有文无行 | 虽有文才而人品不好。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或有文无行,久而秽迹恶声,使人不屑齿录者,其势亦可以乞食。” |
望文生义 | 不了解某一词句的确切涵义;光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做出不确切的解释。文:文字;语句;义:意义。 |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 清 张之洞《輶轩转语 语学》:“不然,空谈臆说,望文生义,即或有理,亦所谓郢书燕说耳。” |
文炳雕龙 | 炳:形容有文采;雕龙:擅长写文章。文章写得很出色,极富文采。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魏书·高允传》:“质侔和璧,文炳雕龙,耀天邑,衣锦旧邦。” |
祝发文身 | 削短头发,刻画其身。指中原以外地区异族的风俗服制。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毂梁传·哀公十三年》:“吴,夷狄之国也,祝发文身。”晋·孙绰《喻道论》:“周之泰伯远弃骨肉,托迹异域,祝发文身,存之不反,而论称至德,书著大贤。” |
文婪武嬉 | 谓文武官员习于安逸,贪婪成性。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清·魏源《圣武记》第八卷:“黄殿、李勇、吴外等,因民弗忍,又窥台吏文婪武嬉,遂谋变也。” |
善文能武 | 既有文才,又通武艺。现常指既能动笔又有实际工作能力。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楔子:“则为那善文能武人千里。” |
文君新寡 | 指妇女死去丈夫不久。 | 主谓式;作宾语;指妇女死去丈夫不久。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司马相如列传》:“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 |
铺采摛文 | 铺陈文采。 | 作宾语、定语;用于文章等。 |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诗》有六义,其二曰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
流言飞文 | 犹言流言蜚语。 | 作主语、宾语;指坏话。 | 东汉·班固《汉书·楚元王传》:“是以群小窥见间隙,缘饰文字,巧言丑诋,流言飞文,哗于民间。” |
偃武觌文 | 同“偃武修文”。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停止战斗。 | 清·李振裕《祠阙里雅》:“偃武觌文,风行四国。” |
文身剪发 | 见“文身断发”。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韩诗外传》第八卷:“夫越亦周室之列封也……文身剪发而后处焉。” |
入文出武 | 称人兼备文武之才,入朝为文臣,出朝为将帅。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唐·张说《河西节度副大使都督安公碑》:“总军挟郡,入文出武。三十年间,式遏戎虏。” |
文献之家 | 指博学多闻、熟悉典章掌故的人。 | ||
舞文弄墨 | 舞:弄;墨:文笔。形容玩弄文字技巧。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岂亦效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 |
文修武备 | 文:指教化。修:指走上正规,已符合标准。备:准备完毕。谓文治和军备都已达到了理想的要求。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明·无名氏《十样锦》第一折:“见如今大开学校,文修武备显英豪。” |
大做文章 | 比喻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某些问题上横生枝节;或借题发挥;扩大事态。 | 动宾式;作谓语;含贬义。 | 鲁迅《书信集·致李秉中》:“前回的一封信,我见过几次转载,有些人还因此大做文章,或毁或誉。” |
偃武行文 | 同“偃武修文”。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停止战斗。 | 《史记·留侯世家》:“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复用兵乎?” |
弄法舞文 | 弄、舞:耍弄,玩弄;法:法律;文:法令条文。指玩弄文字,曲解法律条文,以达到徇私舞弊的目的。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歪曲法律条文。 | 《史记 货殖列传》:“吏士舞文弄法,刻章伪书,不避刀锯之诛者,没于赂遗也。” |
飞文染翰 | 挥笔疾书。 | 作谓语、宾语;用于写作。 | 《旧五代史 唐书 卢程传》:“承业之曰:公称文士,即合飞文染翰,以济霸国,尝命草辞,自陈短拙,及留职务,又以为辞,公所能者何也。” |
缘文生义 | 文:文字,指字面。只根据字面理解内容,牵强附会,不求甚解。亦作“望文生义”。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文章等。 | 宋·朱熹《答吕子约·论语》:“读书穷理,须认正意,切忌如此缘文生义,附会穿穴。” |
武偃文修 | 文治已实行,武备已停止。形容天下太平。亦作“文修武偃”。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明汤显祖《还魂记 榜下》:“正此引奏,前日先生看定状元试卷,蒙圣旨武偃文修,今其时矣!” |
官样文书 | 指堂皇典雅的应试文字。袭用固定格式而内容空虚的文章。 | 作宾语、定语;指套话、空话等。 |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59回:“但也只是官样文书,掩人耳目罢了。” |
文如其人 | 指文章的风格同作者的性格特点相似。 | 主谓式;作谓语、分句;指文章的风格同作者的性格特点相似。 | 宋 苏轼《答张文潜书》:“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 |
深文附会 | 见“深文傅会”。 | 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明史·徐石麟传》:“当是时,帝以威刑驭下,法官引律,大抵深文附会,予重比。” |
骥子龙文 | 骥子:千里马;龙文:骏马名,旧时多指神童。原为佳子弟的代称。后多比喻英才。 | 作宾语、定语;比喻栋梁之才。 | 《南史·张融传》:“延俊从父兄宣明二子景鸾、景鸿,并有逸才,河东呼景鸾为骥子,景鸿为龙文。” |
横僿不文 | 粗鄙没有文化。 | 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没文化。 | 康有为《大同书》辛部第十三章:“当太平之世,地地相等,无有都会、乡邑之殊……无据乱世,学校全聚京都,而乡邑则皆横僿不文之俗。” |
下笔成文 | 一下笔就很快写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才华横溢。 | 作谓语;指人才华横溢。 | 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一回:“舍甥女不但诗才高美,且无书不读,下笔成文,千言立就。” |
深文奥义 | 奥:含义深,不好理解。文词、言语艰深,含义晦涩难懂 | 作宾语、定语;用于说话或文章等。 | 清·石承楣《读吕新吾先生闺范题辞》诗:“深文奥义烦音释,棘句钩章费削除。” |
文无点易 | 点:涂改;易:改动。形容作文一气呵成,不加改动。 | 作谓语、宾语;指作文一气呵成。 | 《南史·谢脁传》:“时荆州信去倚待,脁执笔便成,文无点易。” |
文搜丁甲 | 文章精妙感动神灵。丁甲,神名,即六丁六甲神。 | 作宾语、定语;用于作文等。 | 明·陈汝元《金莲记·偕计》:“诗泣鬼神,宝气腾吴练;文搜丁甲,精芒全烁秦金。” |
文山会海 | 形容文件会议多得泛滥成灾。 | 作宾语、定语;指行政事务太多。 | 《人民日报》1988年11月26日:“机关干部解脱了文山会海之后,获得更多时间和精力,该是一件幸事。” |
文深网密 | 用法严刻,法网严密。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唐·陈子昂《谏用刑书》:“刀笔之吏,寡识大方,断狱能者,名在急刻,文深网密,则共称至公。” |
俗下文字 | 指为应付世事而写的平庸的应酬文章。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唐·韩愈《与冯宿论文书》:“时时应事作俗下文字,下笔令人惭。” |
兼资文武 | 兼资:兼有。兼备有文才武略的人。指文武全才。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东汉·班固《汉书·朱云传》:“平陵朱云,兼资文武,患正有智略。” |
文章宗匠 | 为人宗仰的文章巨匠。 | 作宾语、定语;指人文才好。 | 明·胡应麟《诗薮·五代》:“而独称王仁裕、和凝为文章宗匠,以饶著作故。” |
舞文巧诋 | 玩弄文字,诋毁构陷。 | 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 | 西汉·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所治即豪,必舞文巧诋。” |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 遵循尧舜之道,效法周文王、周武王之制。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礼记 中庸》:“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
祖武宗文 | 祖袭武王,尊崇文王。指尊崇祖先。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南朝梁王中《头陀寺碑文》:“惟齐继五帝洪名,纽三王绝业,祖武宗文之德,昭升严配;格天光表之功,弘启兴复。” |
半文不白 | 见“半文半白”。 | 作谓语、定语;指说话或文章。 | 鲁迅《关于翻译的通信·来信》:“半文不白,半死不活的语言,对于大众仍旧是不顺的。” |
文武兼济 | 兼:并。文才与武艺兼具于一身,能文能武。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明·无名氏《桃园结义》第一折:“平生正直刚强,文武兼济,喜看《春秋左传》。” |
犀顶龟文 | 头顶骨隆起如犀角,脚掌上有龟背纹。旧时所谓贵人之相。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语出《后汉书 李固传》:“固貌状有奇表,鼎角匿犀,足履龟文。” |
高文典策 | 见“高文典册”。 | 作宾语;指经典性著作。 | 宋·王安石《翰林学士除三司使制》:“闳言崇议,足以经纶王家;高文典策,足以鼓动当世。” |
枕典席文 | 谓以典籍为伴,勤于读书学习。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汉·李尤《床儿铭》:“虚左致贤,设坐来宾。筵床对儿,盛养已陈。肴仁饭义,枕典席文。” |
官样文章 | 原指官场上有固定套式的例行公文。现比喻徒具形式;摆摆样子;没有实际内容的文章、言词或做法。 | 偏正式;作宾语、定语;指只注意形式,没有实际内容的空话。 | 明 沈鲸《双珠记 风鉴通神》:“官样文章大手笔,衙官屈宋谁能匹。冀得鸿胪第一传,平地雷轰声霹雳。” |
天文地理 | 泛指知识、学问。 | 作主语、定语、宾语;泛指知识。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13回:“某乃是中原一秀士,能知天文地理,善会阴阳,识得六甲风云,辨别三光气色,九流三教,无所不通。” |
文圆质方 | 谓外表随和而内心方正。 | ||
文恬武嬉 | 文官武将都耽于安乐;不以国事为务。文:文官;武:武将。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唐 韩愈《进撰平淮西碑文表》:“相臣将臣,文恬武嬉,习熟见闻,以为当然。” |
文行出处 | 文:学问;行:品行;出:作官;处:隐居。旧指文人的学问、品行和对待出仕隐退的态度。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周易·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论语·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
演武修文 | 指演练武艺,修习文章。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一折:“那其间教训成人,演武修文,重掌三军。” |
文贵天成 | 贵:以……为贵。指有灵感时自然而然写成的文章最好。 | 作宾语、定语;用于写作等。 | 宋·钱易《南部新书》:“李元宾言文贵天成,强不高也。” |
文擅雕龙 | 雕龙:擅长写文章。文章写得很出色。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北史·薛橙传论》:“橙并学称该博,文擅雕龙,或挥翰凤池,或著书麟阁,咸居禄位,各逞琳琅。” |
樽酒论文 | 唐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后遂以“樽酒论文”谓一边喝酒,一边议论文章。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唐·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
孤文只义 | 指零碎的文字材料。 | 作宾语、定语;用于说话等。 | 清·龚自珍《〈春秋决事比〉自序》:“斯时通古今者起,以世运如是其殊科,王与霸如是其殊统;考之孤文只义之仅存,而得之乎出没隐显之间;……竹帛烂,师友断,疑信半;为立德、适道、达权之君子,若此其难也。” |
一文不值 | 指毫无价值。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无用的东西。 | 明 毕魏《三报恩 骂佞》:“最可悲年少科名,弄得一文不值。” |
通文调武 | 谓卖弄文才和武艺。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明·无名氏《精忠记·严刑》:“我这里是甚麽衙门?谁许你通文调武,可恶!” |
强文假醋 | 谓假斯文。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元·刘君锡《来生债》第二折:“有一等寒俭的泛泛之徒,他出来的不诚心,无实行,一个个强文假醋。” |
分文不少 | 丝毫没有短少。 | 作谓语、定语;用于不短少。 | 施蛰存《牛奶》:“柳先生虽然每到月底总付清了钱,分文不少,可惜他的洋派太大。” |
蛇化为龙,不变其文 | 比喻无论形式上怎样变化,实质还是一样。 | 作分句、宾语;指万变不离其宗。 | 《史记·外戚世家》:“蛇化为龙,不变其文;家化为国,不变其姓。” |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 艺:技艺;货:财物。学成文武全才,以求得皇帝的赏识重用。 |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19卷:“陈辛曰:‘我正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不数日,去赴选场,偕众伺候挂榜。” |
天文数字 | 表示极大的数字。 | 作宾语、定语;指极大的数字。 | 张爱玲《小艾》:“物价已经涨成天文数字,到了天尽头了,还是涨。” |
识文谈字 | 见“识文断字”。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明·无名氏《薛苞认母》第二折:“孩儿也,你是个识文谈字的人。” |
朱文之轸 | 轸:古代车后的横木,代指车。绘有朱红色文饰的车子。形容高官所乘车的精美华贵。 | 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皓王龚传论》:“晨门有抱关之夫,柱下无朱文之轸也。” |
文弛武玩 | 文武官员玩忽职守。 | 作定语;用于局面等。 | 清·夏燮《中西纪事·剿抚异同》:“成庙暮年,深见承平日久,文弛武玩,禁烟之令稍以操切治之,辄启边衅。” |
文人墨士 | 泛指文人、文士。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文人。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一百回:“那知百花仙子忽然命他把那泣红亭的碑记付给文人墨士去做稗官野史;他捧了这碑记日日寻访,何能凑巧?” |
揆文奋武 | 施行文教,振奋武事。语本《书·禹贡》:“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孔传:“揆,度也。度王者文教而行之。”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语出《书·禹贡》:“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孔传:“揆,度也。度王者文教而行之。” |
不文不武 | 既不能文,又不能武。 | 作谓语、定语;指人无能。 | 唐 韩愈《泷吏》诗:“不知官在朝,有益国家不?得无虱其间,不文亦不武。” |
龟文鸟迹 | 指古代的象形文字。 | 作宾语;指古代的象形文字。 |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第七卷:“颉首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彩众美,合而为字,是曰古文。” |
徒陈空文 | 陈:陈述。指只说空话,并不实行。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汉·桓宽《盐铁论·非鞅》:“言之非难,行之为难,故贤者处实而效功,亦非徒陈空文而已。” |
文章盖世 | 盖世:超过世人。指文章好得无与伦比,谁都赶不上。 | 作谓语、定语;用于作文等。 |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苏琼善词》:“韩愈文章盖世,谢安性情风流。” |
满腹文章 | 比喻文章极好,很有才华。 | 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 | 元 白朴《墙头马上》第二折:“他凭着满腹文章七步才,管情取日转千阶。” |
弃武修文 | 修文:修明文教。放弃武事改习文教。 | 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老舍《离婚》:“吴先生的‘先生’永远不离口,仿佛是拿这个字证明自己已弃武修文了。” |
品德文章 | 指学问和品德。 |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人的品性。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6回:“至于品德文章,令郎自有家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