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理的成语

有关理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理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蔑伦悖理 指违背道德和伦理。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4回:“备闻襄公淫妹之事,默然自叹:‘似此蔑伦悖理,禽兽不如。”
详情度理 审察情由,推测事理。
家长理短 指家庭日常生活琐事。作宾语、定语;指家庭日常生活琐事。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1回:“便是褚大娘子,也和她两年有余不曾长篇大论的谈过个家长理短。”
辞穷理屈 理由站不住脚,被驳得无话可说。作谓语、定语;指理亏。《宋书·郑鲜之传》:“时或言论,人皆依违之,不敢难也;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要须高祖辞穷理屈,然后置之。”
入情入理 形容合乎情况和道理。入:合乎。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明 张岱《陶庵梦忆 柳敬亭说书》:“款款言之,其疾徐轻重,吞吐抑扬,入情入理,入筋入骨。”
相应不理 应:回应。指对别人的劝说、要求置之不理。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谢觉哉《整疯子》:“一些头脑较清醒的人劝他看看现实,悬崖勒马、不要摔下崖去,他都相应不理。”
情理难容 容:容忍,宽恕。指无论在人情与事理两方面都难以容忍。作谓语、定语;指不能原谅。元 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孩儿每万千死罪犯公徒,那厮每情理难容。”
心安理得 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很坦然。安:安静;安然;理:情理;得:适合。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清 吴趼人《瞎骗奇闻》:“你别瞧我摆了店面,天天卖钱,那是自己本事换来的,我用着心安理得。”
再作道理 亦作“再做道理”。谓另行打算或另想办法。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桂娘一定在里头,只作三不知闯将进去,见他时再作道理。”
理亏心虚 因理由不充分而担心。作谓语、宾语;指人心虚。
肌劈理解 比喻立论精辟,析义详实。作谓语;指文章。清 钱谦益《汲古阁毛氏新刻十七史序》:“圣贤之微言大义,纲举目张,肌劈理解,权衡尺度,凿凿乎指定于胸中。”
逆天违理 指违背天道常理。亦作“逆理违天”。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违背常规。汉·荀悦《汉纪·孝武帝纪》:“诚逆天违理而不见时也。”
气壮理直 谓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在理。义侠《为滇越铁路告成警告全滇》:“法人无端废约于先,吾滇人要求废约于后,气壮理直,谅法人不复狡焉思逞。”
理所当然 当然:应当如此。从道理上讲应当这样。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隋 王通《文中子 魏相篇》:“非辩也,理当然耳。”
揆理度情 揆:揣测;理:事理;度:估计,猜度;情:常情。从情理上揣度。联合式;作谓语、分句;指从情理上揣度。明 刘若愚《酌中志 辽左弃地》:“揆理度情,大有未便。”
待答不理 指以冷淡的态度对人。作谓语、定语;指态度冷淡。冰心《南归》:“公司中人待答不理的说:‘不知船停在哪里,也许是没有到罢!’”
有条有理 有条理;有次序;形容层次脉络清楚。联合式;作定语、状语、补语;含褒义。《尚书 盘庚上》:“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孔安国传:“如网在纲,各有条理而不乱也。”
理所不容 道理所不能允许。作谓语、定语;用于无理的事物。南朝·齐·僧佑《弘明集·桓玄<与八座论沙门敬事书>》:“既理所不容,亦情所不安。”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比喻双方争执,各说自己有理。作宾语、定语、分句;指双方争执不下。朱自清《公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井水不犯河水。”
天理不容 天理:天道;容:容忍、宽容。旧指做事残忍,灭绝人性,为天理所不容。作谓语、定语;用于感慨。元 无名氏《朱砂担》第四折:“才见得冤冤相报,方信道天理难容。”
喻之以理 喻:晓喻,开导。用道理来开导说服人。作谓语、定语;指开导别人。宋·洪迈《夷坚志·丙志》第14卷:“然此妇见鸷兽不怖悸,乃能言之有理,亦难能也。”
公道合理 见“公平合理”。作定语、状语;指公正符合情理。西戎《纠纷》:“工要评的公道合理,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
连理之木 不同根的树木而枝干连生在一起。古时认为是吉祥的征兆。作宾语;用于书面语。《晋书 元帝记》:“一角之兽,连理之木。”
理不忘乱 国家得以平安治理的时候,不能忘记混乱的日子。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宋·王禹偁《进端拱箴表》:“然而安不忘危,理不忘乱,糜不有初,鲜克有终,古圣贤之深旨也。”
天文地理 泛指知识、学问。作主语、定语、宾语;泛指知识。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13回:“某乃是中原一秀士,能知天文地理,善会阴阳,识得六甲风云,辨别三光气色,九流三教,无所不通。”
词穷理尽 谓再也找不到理由,无话可说。作谓语、定语;指理亏。唐·崔致远《萧遘相公书》之二:“仰干陶冶,敬托笺毫,始知调急声哀,唯愧词穷理尽。”
爱理不理 不爱答理。比喻对人冷漠,没礼貌。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9回:“黄二麻子爱理不理的,问他什么事。”
再做道理 见“再作道理”。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六十五回:“我且有尺水行尺船,等什么鹰神再来,我再做道理。”
束杖理民 谓治理百姓不滥用刑罚。形容为官宽仁爱民。束杖,收起刑具。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八:“有刑罚徒流绞斩,吊拷絣把。设而不用,束杖理民宽雅。”
理所必然 指按道理必定如此。主谓式;作谓语、定语;指一定如此。《弘明集 神不灭论》:“若有始也,则不能为终,唯无始也然后始终无穷,此自是理所必然。”
名正理顺 谓名义正当,合乎道理。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说话。唐·颜真卿《请复七圣谥号状》:“高祖谥太武,用汉制;太宗谥曰文,行周道也。名正理顺,垂之无穷。”
顺理成章 章:篇章;理:条理。指写文章或做事顺着条理就能做好。比喻某种情况自然产生某种结果。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宋 朱熹《朱子全书 论语》:“文者,顺理而成章之谓也。”
理屈词穷 理:道理;理由;屈:短;尽;穷:穷尽。理由站不住脚;无话可说。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先秦 孔子《论语 先进》:“是故恶夫佞者”宋 朱熹集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辞巧理拙 文辞虽然浮华,但不能阐明道理。作谓语、定语;用于文章或说话等。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诸子》:“公孙之白马孤犊,辞巧理拙,魏牟比之鸮鸟,非妄贬也。”
蛮横无理 野蛮横暴;不讲道理。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刘操南《武松演义》第六回:“武松在旁边说话不得,恼恨县主得了贿银,这样蛮横无理。”
持之有故,言之有理 持:持论,立论;故:根据。立论有根据,讲话有道理。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言论等。战国·赵·荀况《荀子·非十二子》:“纵情性,安恣睢,禽兽之行,不足以合文通治,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
违天悖理 见“违天逆理”。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明史·王直传》:“今敌肆猖獗,违天悖理,陛下但宜固封疆,申号令,坚壁清野。”
知情达理 懂人情,明事理。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菡子《致江幼农》:“我想这也是你知情达理,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缘故。”
违天逆理 做事残忍,违背天道伦理。作谓语、定语;指办事与天道相违背。《周书·文帝纪上》:“侯莫陈悦违天逆理,酷害良臣,自以专戮罪重,不恭诏命,阻兵水洛,强梁秦陇。”
政平讼理 政平:政治平允;讼理:讼案得到合理的处理。指政治清明。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东汉·班固《汉书·循吏传》:“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
文理不通 指文章在词句和内容方面都行不通。作谓语、定语;用于文章等。《旧五代史·选举志》:“况此等多不究义,唯攻帖书,文理既不甚通,名第岂可妄与?”
理屈事穷 理:理亏;穷:尽。道理上被压服,事情已到了山穷水尽。作宾语、定语;用于处境。南朝·宋·何承天《奏劾博士顾雅等》:“既被摧摄,二三日甫输帖,虽理屈事穷,犹闻义耻服。”
表壮不如理壮 外表好看,不如里面结实。比喻妻子能够治家,就是丈夫的好帮手。《水浒》第二十四回:“常言道:‘表壮不如理壮’,嫂嫂把得家定,我哥哥烦恼做什么?”
愿闻显据,以核理实 愿意听到明显的证据,以核实事理与客观实际。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南朝·宋·祖冲之《辩戴法兴难新历》:“夫为合必有不合,愿闻显据,以核理实。”
洞彻事理 洞彻:透彻,深远;理:道理,规律。深入透彻了解事物规律。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
违天害理 见“违天逆理”。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南齐书·魏虏传》:“武帝之胤悉被诛戮,初无报效,而反为今主尽节,违天害理。”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事情是必然要发生的,道理本来就该这样。指某些事情无论怎样防止,还是要出现,这是按照事物固有的规律发生发展的,是无法改变的。清 吴璿《飞龙全传》第二十九回:“看官们有所未知,从来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怡情理性 陶冶性情。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汉·徐幹《中论·治学》:“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
据理力争 据:依据;按照。依据正确的道理;尽力争取。连动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北齐 魏收《魏书 阳固传》:“崇虽贵盛,固据理不挠,谈者欣焉。”
相助为理 理:料理。指帮助料理事物。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严光传》:“光卧不起,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耶?’”
有理走遍天下 只要有道理,任何地方都行得通。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欧阳山《苦斗》:“他惯用的口头禅是:‘有理走遍天下!’”
格物穷理 穷究事物的道理。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明·方孝孺《答郑仲辩》:“其无待于外,近之于复性正心,广之于格物穷理。”
强词夺理 指无理强辩;想说成有理的。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
待理不理 要理不理。形容对人态度冷淡。作谓语、定语;指态度冷淡。清·曹雪芹《红楼梦》第95回:“二大爷,你们这会子瞧我穷,回来我得了银子,就是个财主了。别这么待理不理的。”
断无此理 断:绝对,一定。绝对没有这样的道理。作谓语;指肯定没有这样的道理。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1回:“一个少年妇女,独自在外,又无同伴,靠卖诗文过日子,恐怕世上断无此理。”
理直气壮 直:正确、合理、充分;气壮:气势旺盛。理由正确、充分;说话的气势就很盛。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第31卷:“便提我到阎罗殿前,我也理直气壮,不怕甚的。”
连理枝 不同根的草木、枝干连生在一起。比喻恩爱夫妻或至死不渝的爱情。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唐·白居易《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重理旧业 见“重温旧业”。作谓语、宾语;指重新开始。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回:“再嫁呢,还是住家?还是索性大张旗鼓的重理旧业?这倒是个大问题。”
理固当然 理:道理;当然:应该这样。按道理应当这样。作谓语、定语、状语;指理应如此。宋·苏轼《始皇论中》:“始皇既平天下,分都邑,置守宰,理固当然。”
丧天害理 做事凶狠残忍,全无道德。作谓语、定语;指做事违背天道。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七回:“急于做官,所以丧天害理,至于如此。”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知:晓得,知道。形容学问渊博,无所不至。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学识等。《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吴国贤臣伍子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经武律,以立其身。”
公平合理 指处理事情公正符合情理。作定语、状语;指公正符合情理。毛泽东《三大运动的伟大胜利》:“只要美国政府愿意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解决问题,不再如过去那样用种种可耻的方法破坏和阻挠谈判的进行,则朝鲜的停战谈判是可能成功的。”
正理平治 指合乎正道的礼法规范,使社会安定有秩序。作谓语、定语;指使社会安定。《荀子·性恶》:“凡古今天下之所谓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谓恶者,偏险悖乱也。”
伤天害理 指做事凶狠残忍;毫无人性。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吕无病》:“堂上以我为天下之龌龊教官,勒索伤天害理之钱,以吮人痈痔者耶!”
连理分枝 喻夫妻分离。作谓语、定语;指夫妻离散。宋·孙光宪《清平乐》词:“愁肠欲断,正是青春半,连理分枝鸾失伴,又是一场离散。”
理冤擿伏 理:治理;擿伏:揭发隐秘的坏事。伸雪冤屈,揭发隐秘的坏事。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徐渭《女状元》第四出:“这三起事都问得绝妙,理冤擿伏么可也如神。”
聆音察理 听到声音就能明察事理。指善于分析。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14回:“我老孙,颇有降龙伏虎的手段,翻江搅海的神通;见貌辨色,聆音察理。”
慢条斯理 形容说话做事动作缓慢;不慌不忙。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做事缓慢。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金圣叹批:“写红娘从张生边来入闺中,慢条斯理,如不在意如在意。”
不近道理 不近人情,不讲道理。作谓语、定语;指为人等。《古今小说 史弘肇龙虎君臣会》:“王保正,您好不近道理!偌大一只狗子,怎地只把三百钱出来?须亏我。”
秉公办理 秉:掌握,主持。公:公法。根据公道办事。作谓语、宾语;指按章办事。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7回:“本部院凡事秉公办理,从不假手旁人。”
天理昭然 天理:天道。旧称天能主持公道,善恶报应分明。作谓语、定语;用于劝诫人。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3卷:“你却如何杀了丈夫,劫了十五贯钱,逃走出去?今日天理昭然,有何理说!”
切理会心 犹切理厌心。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叶适《太学博士主君墓志铭》:“江淮士人零落,既闻君讲说,切理会心,坐席皆满。”
即事穷理 谓根据事实深究它的道理。作宾语;指追究事理。清·王夫之《续春秋左氏传博议》:“有即事以穷理,无立理以限事。”
词正理直 言词严正,理由充足。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作文或说话等。《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按院见说得词正理直,更不再问。”
通文达理 谓有学问懂道理。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二回:“周员外,依你这许多通文达理,我道为些什么,不过要我替丈夫娶妾么!”
逆理违天 逆:违反;悖:违背。违背天道常理。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违背常规。明·胡文焕《群音类选·宝剑记·避难遇义》:“我存仁义,肯从他逆理违天。”
入理切情 合乎道理,切合实情。作谓语、定语;用于说法等。清·恽敬《与秦省吾》:“侯君妙才,同携游屐,是以逸情远兴,苍莽而来,而入理切情之言,反不能畅也。”
理不胜词 指文章说理不能胜过言辞。作宾语、定语;用于文章等。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词。”
言之成理 之:代词;指所说的事。讲话讲得合乎道理。也作“言之有理”。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先秦 荀况《荀子 非十二子》:“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
靡颜腻理 靡:美丽;颜:面容;腻:细腻;理:肌理。形容容貌美丽,皮肤细腻柔滑。作谓语、定语;指人的肌肤。战国楚·宋玉《招魂》:“靡颜腻理,遗视绵些。”
理应如此 指按理应该这样。作谓语、分句;指应该这样。老舍《有了小孩以后》:“看着别人家的孩子,肥肥胖胖,整整齐齐,你总觉得小孩们理应如此。”
认死理儿 坚持某种道理或理由。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王朔《一点正经没有》:“不准备变,岿然不动认死理儿不管山下旌旗是否在望。”
深情底理 事情的内里真情与根由。作宾语、定语;用于事情等。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7回:“内中深情底理,奴才不知道,不敢妄回。”
文理俱惬 文、理:指文辞表达和思想内容;惬:满足、满意。文章的形式和内容都令人满意。《旧唐书 陆扆传》:“扆文思敏速,初无思虑,挥翰如飞,文理俱惬。”
岂有此理 岂:哪里。哪里有这样的道理。指极为荒谬;决无道理。动宾式;作谓语、分句;含贬义。《南齐书 虞悰传》:“郁林废,悰窃叹曰:‘王徐遂缚绔废天子,天下岂有此理邪?’”
惨无人理 犹言惨无人道。指残酷狠毒到极点,如野兽一样。作定语、状语;指没有人道的惨酷事情。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宣告各友邦书》:“严弄峻制,惨无人理。任法吏之妄为,丝毫不加限制,人命呼吸,悬于法官之意旨。”
推情准理 推:推测;准:定。按照情理来推测确定。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魏书·礼志》:“假使八世,天子乃得事七;六世,诸侯方通祭五;推情准理,不其谬乎!”
研幾析理 幾:隐微,事物苗头。研究隐微的现象,分析精深的义理。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唐·权德舆《齐成公神道碑铭序》:“凡所论著,皆研幾析理,弘雅夷远。”
残民害理 残害百姓,违背天理。形容反动统治者所作所为的残忍不义。作谓语、定语;用于干坏事。宋·辛弃疾《淳熙己亥论盗贼札子》:“州以趣办财赋为急,县有残民害物之罪,而吏不敢问。”
调理阴阳 犹言调和阴阳。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汉·荀悦《汉纪·文帝纪一》:“宰相在上佐天子调理阴阳,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内亲附百姓,使公卿大夫各得其职。”
燮理阴阳 燮:调和;理:治理。指大臣辅佐天子治理国事。作谓语;指大臣辅佐天子。《尚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
民情物理 人情事理。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人情事理。清·钱泳《履园丛话·廿一经》:“民情物理之隐微,无不了如指掌。”
理纷解结 理:整治;解:解开。整治纷乱,解开疙瘩。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朱自清《山野掇拾》:“什么纠纷,什么葛藤,到了他手里,都是一刀两断;正眼也不去瞧,不用说靠他理纷解结了!”
情恕理遣 恕:原谅;遣:排遣。以情相恕,以理排遣。指待人接物宽厚和平,遇事不加计较。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待人接物宽厚和平。《晋书 卫玠传》:“玠尝以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干,可以理遣,故终身不见喜愠之容。”
玄关妙理 玄关:佛教称入道之门。深奥神妙的佛门道理。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元·无名氏《南极登仙》第二折:“玄关妙理,世人不解其中意。”
坐视不理 袖手旁观,不理不睬。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不过问。清·许奉恩《里乘》第三卷:“君职司爽鸠,应为民除害,坐视不理,将何以辞其责也?”
不理不睬 指对人或事物不闻不问,漠不关心。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77回:“那位金姨太太面罩重霜的不发一言,任凭这边赔尽小心,那边只是不理不睬。”
理冤摘伏 伸雪冤屈,揭发奸慝。
公有公理,婆有婆理 公:称丈夫的父亲。比喻双方争执,各说自己有理。作宾语、定语、分句;指双方争执不下。鲁彦《西安印象》:“议论纷纷,莫衷一是,然又引经据典,公有公理,婆有婆理。”
揆情度理 揆、度:揣测、估计;情、理:人的常情和事理。依据情理来推测、估计。也作“揆情度事”。联合式;作主语;指按照情和理推测。宋 彭龟年《止堂集 祭陈克斋先生文》:“揆情度事,如鉴之明;泛酬曲应,如衡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