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入的成语

有关入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入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焉:怎么。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亲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复句式;作主语、分句;指只有经历艰难才能成功。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班超传》:“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
鬼出神入 见“鬼出电入”。作宾语、定语;形容变幻莫测。《隋书·卢思道传》:“饴蜜非甘,山川未阻,千变万化,鬼出神入。”
入邦问俗 见“入国问俗”。作宾语、定语;指尊重别国的风俗。叶圣陶《席间》:“‘入邦问俗,古之道也。’主人唱着古人的调子。”
上天入地 ①升上天空,钻入地下。形容神通广大。②比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四处奔走。作谓语、定语;形容无所畏惧。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卢仆射从史》:“吾已得炼形之术也,其术自无形成而炼成三尺之形,则上天入地,乘云驾鹤,千变万化,无不可也。”
操戈入室 比喻深入了解对方,找出其纰漏,又以对方的论点来批驳对方。作谓语、定语;用于言辞、学问等。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史书占毕一》:“论者以柳操戈入室,弗察者又群然和之。然则文之工者,伤理倍道,皆弗论乎!”
水浆不入 水浆:饮料。流汁也进不了口。形容病重或劳伤过度。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南朝·梁·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水浆不入于口者,至自禹它。”
入海算沙 ①到海底数沙子。喻白费功夫。②又喻用力精勤。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明·宋濂《杭州灵隐寺故辅良大师石塔碑铭》:“教秉固当学,若沉溺不返,如入海算沙,徒自困耳。”
入土为安 旧时土葬;人死后埋入土中;死者方得其所;家属方觉心安。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褒义。清 吴趼人《胡涂世界》:“舍妹已断了气,也该出殡了。在家虽好,但一则火烛当心,二者死者亦可以早些入土为安。”
引狼入室 引:招引;把狼引到室内。比喻自己把坏人或敌人招引进来。兼语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元 张国宝《罗李郎》:“我不是引的狼来屋里窝,寻得蛐蜒钻耳朵。”
避阱入坑 指避过了井,又掉进了坑里。比喻避去一害,又受另一害。阱,异“穽”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人不能避免受害。汉 焦赣《易林 观之益》:“避阱入坑,忧患日生。”一本作“避井入坎”。
引虎入室 犹言引狼入室。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清·夏燮《中西纪事·外夷助剿》:“是不但引虎入室,并且为虎添翼。”
下乔入幽 原指鸟儿从高树上下来,钻进幽深的山谷。比喻弃明从暗,或从良好的处境转入恶劣的处境。连动式;作谓语;指从良好的处境转入恶劣的处境。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上》:“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幽谷者。”
遁入空门 遁:逃遁;空门:指佛教,因佛教认为世界是一切皆空的。指出家。避开尘世而入佛门。作谓语、定语;指出家为僧尼。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看破的,遁入空门,我听见,并不惊异。”
出圣入神 谓神奇高妙。作宾语、定语;形容高妙神奇。明·李贽《四书评·孟子·尽心下》:“中问六语最吃紧,正是出圣入神真口诀,凡具善信根基者佩服之。”
引狗入寨 犹言引狼入室。作谓语、定语;指引狼入室。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抑且那家没胡姬妾,肯引狗入寨,都拒绝不留。”
乍入芦圩,不知深浅 乍:刚刚,起初;圩:围子。新到一片芦苇地,不知这里边的深浅。比喻刚到一个新的地方,不熟悉情况,行动要谨慎。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明·吴承恩《西游记》第32回:“假若不与他实说,蒙着头,带着他走,常言道:‘乍入芦圩,不知深浅。’”
入圣超凡 凡:指凡人,普通人。超越平常人而达到圣贤的境界。形容学识修养达到了高峰。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思想或修养。唐 吕岩《七言之二》:“举世若能知所寓,超凡入胜弗为难。”
鬼出电入 比喻变化巧妙迅速,不易捉摸。联合式;作定语;形容变幻莫测。西汉 刘安《淮南子 原道训》:“雷声雨降,并应无穷,鬼出电入,龙兴鸾集。”
痛之入骨 伤痛入骨髓。形容伤心到了极点。作谓语、定语;形容伤心到了极点。《全相平话·七国春秋》:“齐为无道,以害先王,寡人统位,痛之入骨。”
先入为主 指先听进的话或先获得的印象;往往在头脑中占主导地位;以后再遇到不同的意见时;就不容易接受。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分句;含贬义。东汉 班固《汉书 息夫躬传》:“唯陛下观览古戒,反覆参考,无以先入之语为主。”
入幕之宾 幕:帐幕;宾:客人。比喻关系亲近的人或参与机密的人。作宾语;指幕僚。《晋书 郗超传》:“谢安与王坦之尝诣温论事,温令超帐中卧听之。风动帐开,安笑曰:'郗生可谓入幕之宾矣。'”
入情入理 形容合乎情况和道理。入:合乎。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明 张岱《陶庵梦忆 柳敬亭说书》:“款款言之,其疾徐轻重,吞吐抑扬,入情入理,入筋入骨。”
身入其境 身:亲身;境:环境。指亲自经历了那种境地。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亲自面对。清·周生《扬州梦·梦中人·毕生妇》:“时而点头会意……时而如身入其境。”
乘车入鼠穴 乘:坐。坐着车子进老鼠洞。比喻根本办不到的事情。作宾语、定语;用于不能办到的事。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未尝梦乘车入鼠穴,捣齑瞰铁杵,皆无想无因故也。”
短刀直入 比喻开门见山,直截爽快。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四篇一:“我们可以短刀直入地便看定一个社会的真实相,而且还可借以判明以前的旧史料一多半都是虚伪。”
乘虚以入 乘:趁着;虚:空隙,弱点。趁着空隙或无人防范而进入。作谓语、定语;多用于军事或处事。明·刘基《春秋明经》:“宋卫间郑师之在外而乘虚以入其国。”
撮盐入火 撮:以指取物。盐一放在火里就爆裂。比喻性情急躁。动宾式;作谓语;比喻性情急躁。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待去呵,小姐性儿撮盐入火。”
步步深入 一步一步地进入事物的内部。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逐步进入。
恨入骨髓 从骨髓里仇恨某人某事。形容痛恨到了极点。补充式;作谓语、宾语;形容对人痛恨到极点。西汉 司马迁《史记 秦本纪》:“缪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愿令此三人归,令我君得自快烹之。”
酣然入梦 很舒适地进入梦乡。酣然:畅快的样子;引申为舒适。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宾语。
入室弟子 入室:到家;弟子:学生,徒弟。指学问技能得师传达到高深境地的学生或门徒。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春秋·鲁·孔丘《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锒铛入狱 锒铛:铁索链。用铁链锁起来,投入监狱。作谓语、定语;指坐牢。邹韬奋《患难余生记》第二章:“打破饭碗算是轻描淡写,其较重者由特务老爷赐予一绑,锒铛入狱,或一命呜呼。”
刻画入微 微:细小。精心细致地描摹,连极小之处也不大意。形容认真细致,一丝不苟。作谓语、定语;用于写作等。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中册:“本来就是最好的话题,胡雪岩又有意刻画入微,所以把王有龄夫妇听得津津有味。”
入国问禁 进入别国境界,先了解他们的禁令或禁忌。作主语、宾语、定语;指适应异国文化。
入骨相思 形容思念之深,历久难移。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五代 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 二》词:“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不入时宜 时宜:当时的需要和潮流。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习尚。作谓语、宾语;指过时。宋 费衮《梁溪漫志 侍儿对东坡语》:“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
沁入肺腑 沁:渗入,浸润。渗入人的内脏。指感受极深。作谓语、定语;指感受极深。清·张岱《陶庵梦忆·乳酪》:“玉液珠胶,雪腴霜腻;吹气胜兰,沁入肺腑。”
入文出武 称人兼备文武之才,入朝为文臣,出朝为将帅。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张说《河西节度副大使都督安公碑》:“总军挟郡,入文出武。三十年间,式遏戎虏。”
明月入抱 抱:怀抱。比喻美好的情景进入心怀,心胸开阔明朗。作宾语、定语;比喻人心胸开朗。清·缪荃孙《<宋元词四十家>序》:“吾友王子佑遐,明月入抱,蕙风在襟。”
入境问禁 境:国境;禁:禁止,指法令或习俗所不欢物事项。进入一个国家或地区,先要问清楚那里有什么禁令。《礼记·曲礼上》:“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鞭辟入里 鞭辟:鞭策,激励;里:最里层。形容作学问切实。也形容分析透彻,切中要害。连动式;作谓语、补语;形容分析透彻。盛宣怀《上张香帅书》:“侄忝承付托,责无旁贷,必当鞭辟入里,成一完全商办大厂,为天下创。”
小德出入 小德:小节;出入:偏离标准。指不必严格要求的一些小节。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论语 子张》:“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升堂入室 古代宫室,前为堂,后为室。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很高的成就。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先秦 孔子《论语 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推门入桕 桕:门上容纳榫头的槽。比喻两相凑合。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0卷:“死了,两个正是推门入桕。免不得买具棺木盛殓,把去烧了。”
乘隙而入 趁着其空虚而侵入。偏正式;作谓语;同乘虚而入。明 刘基《郁离子 麋虎》:“间不自入,乘隙而入。”
引入歧途 歧途:岔路。带到错误的道路上。作谓语、定语;指带错路。王朔《我是你爸爸》:“尤其是你又知道什么是对?没叫她引入歧途,你替她着什么急?”
被发入山 被:通“披”;被发:披散头发。指归隐山林。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晋·袁晔《献帝春秋》:“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
熊罴入梦 旧时用于祝人生子。作宾语;用于祝贺人生子。《诗经·小雅·斯干》:“维熊维罴,男子之祥。”
入幕宾 幕:帐幕;宾:客人。比喻关系亲近的人或参与机密的人。作宾语;指幕僚。李瑞《送宋校书赴宣州幕》诗:“远避看书吏,行当入幕宾。”
出奴入主 唐韩愈《原道》:“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入于墨,不入于老,则入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后以“出奴入主”谓挟门户成见。作宾语、定语;用于人的观点。唐·韩愈《原道》:“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於杨,则入於墨,不入於老,则入於佛;入於彼,必出於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
出浅入深 犹言深入浅出。作谓语、状语;用于处事等。阿英《敌后日记·摘抄停翅小撷》:“军长报告遂临时改题为《整风问题》……出浅入深,依具体事实,详加诠释。”
深入膏肓 谓毛病已经无可救药。作谓语、定语;用于事物或人。郭沫若《洪波曲》第十章:“我在广播时也曾考虑到这讳疾忌医的深入膏肓的毛病,但我把话说得委婉了一些,结果倒也没有触犯到那一片的逆鳞。”
入火赴汤 喻不避艰险。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四游记·老君道教源流》:“入火赴汤,下地上天,灰身没命,愿随大仙。”
尝出入 曾经来往于。
穷纤入微 穷:寻求到尽头;纤:细小。深入探求深奥的学问。作谓语、宾语;用于求学。三国·魏·刘徽《<九章算术>序》:“虽曰九数,其能穷纤入微,探测无方,至于以法相传。”
惊蛇入草 形容草书写得矫健而活泼。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形容书法活泼有力。唐 韦续《书诀墨薮》:“作一牵如百岁枯藤,作一放纵如惊蛇入草。”
病入骨髓 病到骨头里。形容病势严重,无法医治。也比喻事态严重,无法挽救。作谓语、定语;用于事物或人。《韩非子·喻老》:“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鍼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鹘入鸦群 鹘:同“隼”,一种凶猛的大鸟。比喻骁勇无敌。作宾语;指人很勇敢。《北齐书 南安王思好传》:“尔击贼如鹘入鸦群,宜思好事。”
格不相入 犹言格格不入。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思想感情、言行。鲁迅《而已集·读书杂谈》:“如果专是请教别人,则各人的嗜好不同,总是格不相入的。”
入乡随俗 到一个地方;就顺从当地习俗。常用以形容随遇而安。连动式;作宾语、分句;含褒义。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大宁道宽禅师》:“虽然如是,‘且道入乡随俗一句作么生道?’良久曰:‘西天梵语,此土唐言。’”
痛入骨髓 痛到骨头里。比喻痛恨或悲伤之极。作谓语、宾语;指十分悲痛。《战国策·燕策三》:“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入吾彀中 彀:张满弓弩;彀中:指箭能射及的范围,比喻牢笼,圈套。进入了我的弓箭射程之内。比喻就范。作谓语;比喻就范。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入井望天 比喻眼光狭小,看到的有限。唐·韩愈《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穿房入户 在人家内室里出出进进。形容和主人的关系极为密切。作谓语、定语;形容和主人的关系极为密切。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一:“只有牙婆是穿房入户的,女眷们怕冷静时,十个九个倒要扳她来往。”
岐出岐入 谓出入无固定的处所。
量入为出 量:衡量;入:收入;出:支出。根据收的多少来决定支出的用度。连动式;作谓语、定语;指根据收入的多少来决定开支的限度。西汉 戴圣《礼记 王制》:“冢宰制国用,必于岁之杪。五谷皆入,然后制国用……量入以为出。”
羊入虎口 羊落到了虎口里。比喻落入险境,有死无生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清·钱彩《说岳全传》第16回:“犹如驱羊入虎口耳。”
精妙入神 精妙:精彩美好;入神:达到神秘的境界。精彩美好达到神妙的境界。作谓语、定语;用于事物等。宋·吴曾《能改斋漫录·黄庭博鹅》:“菷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
入不敷出 敷:足够;出:支出。收入的不够开支的。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经济困难。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07回:“但是家计萧条,入不敷出。”
放鱼入海 比喻放走敌人,留下祸根。作谓语、定语、宾语;指自留祸根。《三国演义》第四二回:“今刘备釜中之鱼,阱中之虎,若不就此时擒捉,如放鱼入海,纵虎归山矣。”
穷鸟入怀 穷鸟:困窘的鸟;怀:投入怀抱。比喻处境困难而投靠别人。主谓式;作宾语;含贬义。晋 孙盛《魏氏春秋》:“政投原曰:‘穷鸟入怀。’原曰:‘安知斯怀之可入邪?’”
耸入云霄 形容山或建筑物很高,都进了云端。作谓语、定语;形容十分高大。
走火入魔 走火:过头。对某种事物迷恋到失去理智的地步。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清·魏秀仁《花月痕》第25回:“后来妙玉观棋听琴,走火入魔;宝玉抛了通灵玉,着了红袈裟,回头是岸。”
格格不入 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格格:阻碍;隔阂。入:融洽。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形容思想感情、言论等。清 袁枚《寄房师邓逊斋先生》:“以前辈之典型,合后来之花样,自然格格不入。”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太阳升起就起来劳动,太阳下山就休息。原指上古人民的生活方式,后亦泛指单纯简朴的生活。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简朴的生活。《庄子 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入鲍忘臭 鲍鱼:咸鱼。如同进入咸鱼店,时间一长就闻不到它的腥臭味。比喻环境对人的熏染和影响。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南朝·梁·萧纲《与湘东王书》:“入鲍忘臭,效尤至祸。”
直入云霄 云霄:指天空。直冲云天。形容歌声高亢嘹亮。作谓语、定语;指歌声或山、建筑等。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34回:“点起几百盏明角灯来,高高下下,照耀如同白日;歌声缥缈,直入云霄。”
祸从口出,患从口入 指说错了话要惹祸,吃错了东西要生病。后多以强调言语必须谨慎。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周易·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孔颍达疏:“先儒云:祸从口出,患从口入。”
虎入羊群 老虎进入羊群。形容强者在肆意欺凌弱者。主谓式;作宾语;含贬义,比喻强者在肆意欺凌弱者。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回:“孔融望见太史慈与关、张赶杀贼众,如虎入羊群,纵横莫当,便驱兵出城。”
酒入舌出 形容人喝酒以后喜欢唠叨。作谓语、宾语、定语;指酒后。西汉·韩婴《韩诗外传》第十卷:“臣闻之酒入者舌出,舌出者弃身,不宁弃酒乎?”
陷入僵局 指僵持的局面。
凄入肝脾 形容非常悲伤。作谓语、定语;指非常悲伤。三国魏·繁休伯《与魏文帝笺》:“咏北狄之遐征,奏胡马之长思,凄入肝脾,哀感顽艳。”
非请莫入 没有被邀请不要进入。
条入叶贯 比喻深入精微,融会贯通。作谓语;用于书面语。汉·王充《论衡·薄葬》:“通人知士,虽博览古今,窥涉百家,条入叶贯,不知审知。”
入地无门 形容陷入无路可走的困境。作宾语、定语、分句;与“上天无路”连用。宋·释普济《五灯会元·法眼宗·西余体柔禅师》:“进前即触途成滞,退后即噎气填胸,直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孤军深入 孤立无援的军队深入到敌作战区。作谓语、宾语;指孤军作战。《周书 贺若敦传》:“瑱等以敦孤军深入,规欲取之。”
病入膏肓 膏肓:我国古代医学名称;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膈膜之间叫“肓”。古代认为“膏肓”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后形容病情严重到无法治疗的程度。也比喻事态严重;无法挽救。也作“病在膏肓”。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用于事物或人。先秦 左丘明《左传 成公十年》:“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
入境问俗 进入别的国家;先问明有哪些禁止的事;以免违犯。偏正式;作宾语、分句;指尊重别人的文化。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胡孙入袋 胡孙:同“猢狲”,猴子。猴子进了口袋。比喻中计而行动失去自由。作宾语;指失去自由。宋·欧阳修《归田录》:“梅圣俞诗名三十年,终不得一馆职,初受敕修《唐书》,语妻曰:‘吾之修书,可谓胡孙入布袋矣!’妻曰:‘君之仕宦,何异鲇鱼上竹竿耶。’”
入室昇堂 比喻人的学识技艺等方面有高深的造诣。同“入室升堂”。
出入无间 出入无间隔,犹言进出自由。作谓语;用于人或事物等。《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建》:“建谓左右曰:‘吾为神策将军时,宿卫禁中,见天子夜召学士,出入无间,恩礼亲厚如寮,非将相可比也。’”
不堪入目 堪:忍受。形象或文字十分粗俗;使人看不下去。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低级下流的景象。清 李汝珍《镜花缘》:“酒保陪笑道:‘此数肴也,以先生视之,固不堪入目矣。’”
明月入怀 比喻人心胸开朗。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比喻人心胸开朗。南朝 宋 鲍照《代淮南王》诗:“朱城九门门九闺,愿逐明月入君怀。”
先入之见 指在对某事物进行调查研究之前就形成或接受的看法。指成见。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东汉 班固《汉书 息夫躬传》:“唯陛下观览古戒,反覆参考,无以先入之语为主。”
长驱深入 犹言长驱直入。作谓语、定语;用于战争等。《隋书 杨谅传》:“王所部将吏家属,尽在关西,若用此等,即宜长驱深入,直掳京都,所谓疾雷不及掩耳。”
出夷入险 出入于安危之中。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叶適《故运副龙图侍郎孟公墓志铭》:“由此更践内外,出夷入险,择而守中,劳而有成,干方举德,而莫有助之者也。”
日月入怀 旧称生贵子的吉兆。形容心胸开阔。也比喻光彩夺目。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容止》:“时人目夏侯太初朗朗如日月之入怀。”
入铁主簿 比喻有才能有经验的官员。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北齐书·许淳传》:“淳清识敏速,达于从政,任司徒主簿,以能判断,见之时人,号为入铁主簿。”
病由口入 见“病从口入”。作宾语、定语;劝诫注意饮食卫生。《云笈七签》卷三五:“病由口入,节宣方也;生劳败静,养道性也。”
鱼贯而入 像游鱼那样首尾连贯地进入。比喻有秩序地相继而进。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邓艾传》:“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