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博的成语
有关博的成语
有关博的成语共收录73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博识洽闻 | 见多识广,学识博大。 | 作谓语、定语;指人的知识。 | |
旁搜博采 | 广泛搜集采取。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写作等。 | 明·李贽《续焚书·序汇·史阁叙述》:“君知其难,则自能旁搜博采,若我太祖高皇帝然,唯务得人而后已。” |
知今博古 | 贯通古今。知识渊博。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元·赵彦晖《点绛唇·席上咏妓》曲:“知今博古通三教,铁石人一见了也魂销。” |
博采众议 | 博:广;议:建议。广泛采纳群众的建议。 | 作谓语、定语;指广泛听取意见。 | 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孙登传》:“诚宜与将相大臣详择时宜,博采众议,宽刑轻赋,均息力役,以顺民望。” |
地大物博 | 地域辽阔;物产丰富。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一个大国。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又因江南地大物博,差使很多,大非别省可比。” |
繁征博引 | 引用多方面的资料作为证明。 | ||
褒衣博带 | 褒、博:形容宽大。着宽袍,系阔带。指古代儒生的装束。 | 作宾语、定语;指古代儒生的装束。 | 东汉 班固《汉书 隽不疑传》:“佩环玦,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 |
旁征博访 | 旁:广泛;征:征求;博:广博。指大量地引用材料作为依据或例证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说话或写文章。 | 鲁迅《读书杂谈》:“无论读,无论做,倘若旁征博访,结果是往往会弄到抬驴子走的。” |
博采群议 | 博:广;议:建议。广泛采纳群众的建议。 | 作谓语、定语;指广泛听取意见。 | 《魏书·刘芳传》:“考括坟籍,博采群议。” |
沈博绝丽 | 指文章的含意深远,内容渊博,文辞美妙。 | 汉 扬雄《答刘歆书》:“少不得学,而心好沉博绝丽之文。” | |
博学多才 | 博:广博;知道得多;才:才能。学识广博;有各方面的才能。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用于赞扬别人。 | 《晋书 郤诜传》:“诜博学多才,瑰伟倜党,不拘细行,州郡礼命并不应。” |
学识渊博 | 指学识深而且广。 | 作谓语、定语;指人的学识等。 | 孙犁《小说杂谈》:“我们可以说作者的学识渊博,但不会说他是在卖弄。” |
博而不精 | 形容学识丰富,但不精深。 | 作谓语、定语;指人的知识或能力。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马融传》:“贾君精而不博,郑君博而不精;既精既博,吾何加焉。” |
洽闻博见 | 洽:广博。见闻和知识非常广博。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的学识。 |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景明寺》:“子才洽闻博见,无所不通,军国制度,罔不访及。” |
博者不知 | 博:广。无事不知的人不能专精一门学问或技能。 | 作宾语、定语;指人的学识。 | 春秋·楚·李耳《老子》第81章:“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
峨冠博带 | 峨:高;博:宽阔。高高的帽子;宽宽的衣带。后比喻穿着礼服。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古代书生装束。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7回:“门外有一先生,峨冠博带,道貌非常,特来相探。” |
洽博多闻 | 指知识和见闻广博。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的学识。 | 明俞弁《逸老堂诗话》卷下:“玄敬当时最以洽博多闻称,不知何所据而云然。” |
博学笃志 | 博:广;笃志:志向专一。广泛学习,意志坚定。 | 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 春秋·鲁·孔丘《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
高冠博带 | 冠:帽子;博:大;带:衣带。戴着高大的帽子,系着宽阔的衣带。形容儒生的装束。也比喻穿着礼服。 | 作宾语、定语;形容儒生的装束。 | 《墨子·公孟》:“昔者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 |
汪洋浩博 | 形容人的气度宽广、文辞豪放、学识渊博像水势浩大无边。 | 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气量或学问。 | 宋 陆游《答刘主簿书》:“德者前辈之学,积小以成大,以所有易所无,以所能问于不能。故其久也,汪洋浩博,该极百家,而不可涯矣。” |
博物通达 | 博物:能辨别许多事物;通达:明白人情事理。形容学识渊博,通晓事理。 | 作谓语、定语;指人知书达理。 | 东汉·班固《汉书·公孙列东王杨蔡陈郑传赞》:“虽非正法,巨儒宿学,不能自解,博物通达之士也。” |
博硕肥腯 | 博硕:形状大;腯:音‘途’,肥壮。指六畜肥壮。 | 作谓语、定语;形容肥壮。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桓公六年》:“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谓民力之普存也。” |
博古通今 | 博:广博;知道得多;通:通晓。通晓古代和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渊博。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用于称颂人。 | 《晋书 石崇传》:“君侯博古通今,察远照迩,愿加三思。” |
博闻强识 | 闻:见闻;识:记。见闻学识广博;记忆力强。也作“博闻强记”、“博闻强志”。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用于称颂人。 | 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
博识多通 | 博:广博。识:学识。通:精通事理。指学识广博,精通事理。 | ||
博弈犹贤 | 后指不要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 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 语出《论语 阳货》:“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
深稽博考 | 稽:考核;考:查核。深入地稽考,广泛地查核。形容苦心钻研学问。 | 作宾语、定语;用于学习等。 | 钱仲联《黄公度先生年谱》:“逮穷年累月,深稽博考,然后乃晓然于是非得失之宜,长短取舍之要。” |
博物君子 | 指博学多识的人。 | 作宾语、定语;用于知识丰富的人。 | 《史记 吴太伯世家》:“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后汉书 周荣传》:“蕴椟古今,博物多闻,《三坟》之篇,《五集》之策,无所不览。” |
旁征博引 | 旁:广泛;征:征求;博:广博;引:引证。广泛地引用材料作为依据、例证。 | 联合式;作谓语、状语;用于说话或写文章。 | 清 王韬《淞隐漫录》:“生数典已穷,而女博引旁征,滔滔不竭,计女多于生凡十四则。” |
博物多闻 | 博:广博。学识广博,见闻丰富,指见多识广。 | 作谓语、定语;指见多识广。 | 南朝 宋 范晔《周荣传》:“蕴椟古今,博物多闻,《三夜》之篇,《五典》之策,无所不览。” |
博闻强志 | 博:广博;闻:传闻;志:记住,记忆。指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 作谓语、定语;指人的记忆力。 | 先秦 荀况《荀子 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 |
博士买驴 | 博士:古时官名。博士买了一头驴子,写了三纸契约,没有一个“驴”字。讥讽写文章长篇累牍而说不到点子上。 | 动宾式;作谓语;补语;形容文字表达不得要领。 |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勉学》:“问一言辄酬数百,责其指归,或无要会。邺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 |
高才博学 | 学:学问。才能高超,学问广博。 | 作宾语、定语;指人的学识。 | 《周书·宣帝纪》:“八日,州举高才博学者为秀才,郡举明经行修者为孝廉,上卅、上郡岁一人,下卅、下郡三岁一人。” |
远溯博索 | 谓广泛地推寻考索。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明·宋濂《题〈寿昌胡氏谱〉后》:“司马迁作《史记》,远溯博索,于孔子所不敢述者,皆采而实之。” |
旁求博考 | 多方搜求,广泛考证。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说话或写文章。 | 鲁迅《“皇汉医学”》:“引用书目多至一百余种,旁求博考,洵大观也。” |
博闻辩言 | 博:多。闻:传闻。辩言:巧言。形容道听途说,似是而非的言论。 | 《吕氏春秋·疑似》:“患人之博闻辩言而似通者。” | |
米盐博辩 | 比喻议论广博细杂。 | 作宾语;用于文章等。 | 《韩非子 说难》:“米盐博辩 ,则以为多而交之。” |
博学多识 | 学问广博,见识丰富。 | 作谓语、定语;用于赞扬别人。 | 宋·朱熹《朱子语类·论语》第45卷:“只是圣人之所以圣,却不在博学多识,而在一以贯之。” |
爱博而情不专 | 对人或事物的喜爱很广泛,而感情不能专一。 | 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爱好等。 | 唐·韩愈《与陈给事书》:“夫位益尊则贱者日隔,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则爱博而情不专。” |
博览五车 | 博:广博;五车:五车书。广泛阅读很多书籍。形容学识渊博。 | 作谓语;指人的学问。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十卷:“才过子建,貌赛潘安。胸中博览五车,腹内广罗千古。” |
守约施博 | 守:操守;博:大,广。指操守简约而影响广大。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战国·邹·孟轲《孟子·尽心下》:“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 |
博览古今 | 博:广博。广泛阅读古今书籍。形容学问渊博。 | 作谓语、定语;指人的学识。 | 东汉 班固《汉书 成帝纪赞》:“博览古今,容受直辞。” |
博学多闻 | 博学:广博。学识广博,见闻丰富。 | 作谓语、定语;指人见识多。 | 《文子 精诚》:“虽博学多闻,不免于乱。” |
博学审问 | 博:广;审:详尽细密。广泛学习,详细询问。 | 作谓语、定语;指人的学习态度。 | 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博学洽闻 | 博学:广博。学问广博,见识丰富。 | 作谓语、定语;指人见识多。 | 《晋书 荀顗传》:“性至孝,总角知名,博学洽闻,理思周密。” |
通今博古 | 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现代和古代的事情知道得很多。形容知识渊博。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回:“兼且通今博古,出口成文。” |
繁称博引 | 繁:多;博:广。指行文中的广泛援引。 | 作谓语、宾语;用于写作。 | 清·曾国藩《<湖南文征>序》:“而论文但崇体要,不尚繁称博引。” |
博古知今 | 博:广博。通晓古今的事情。形容知识渊博。 | 作谓语、定语;用于称颂人。 | 三国·魏·王肃《孙子家语·观周》:“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 |
博洽多闻 | 洽:广博;闻:见闻。知识丰富,见闻广博。 | 作谓语、定语;指人的见闻。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杜林传》:“林从竦受学,博洽多闻,时称通儒。” |
博施济众 | 博:广泛;济:救济。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 连动式;作谓语;形容乐于助人。 | 先秦 孔子《论语 雍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
穷搜博采 | 搜:搜罗。广泛地搜集采摘。 | 作宾语、谓语;用于搜集资料。 | 《明史·方伎传·李时珍》:“乃穷搜博采,芟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藁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 |
仁言利博 | 博:多,广。指有仁德的人说一句话,别人就能得到很大的好处。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三年》:“仁人之言,其利博哉!晏子一言而齐侯省刑。” |
博文约礼 | 博:金我,广;约:约束。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 作谓语、定语;指虚心向学。 | 先秦 孔子《论语 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
兼览博照 | 犹言明察四方。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后汉书·胡广传》:“君以兼览博照为德,臣以献可替否为忠。” |
兼收博采 | 犹兼收并采。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等。 | 宋·陆游《论选用西北士大夫札子》:“仁宗皇帝照知其弊,公听并观,兼收博采,无南北之异。” |
博带褒衣 | 博:宽大;褒:阔。宽衣大带。指古代儒生的装束 | 作宾语、定语;指古代儒生的装束。 | 《新唐书·刘知畿传》:“博带褒衣,革履高冠。” |
强识博闻 | 同“强记博闻”。 | 作谓语、定语;用于称颂人。 | 清·梁章钜《归田琐记·寿序》:“生平无他嗜好,以著述为性命,强识博闻,达于国家掌故。” |
博览群书 | 览:观看;阅读。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形容学识渊博。也作“博览群籍”。 |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识渊博的人。 | 《周书 庾信传》:“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也。……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 |
博闻多识 | 博:广博;闻:见闻;识:学识。知识丰富,见闻广博。 | 联合式;谓语、定语;含褒义。 | 《魏书 李业兴传》:“博闻多识,万门千户,所宜访询。” |
博采众长 | 博:广泛;采:采纳;长:长处;优势。广泛地吸取各家或各方面的优点、长处。 |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吸收别人的长处。 | 北齐 魏收《魏书 刘芳传》:“考括坟籍,博采群议。” |
瘦羊博士 | 指能克己让人的人。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后汉书甄宇传》:“建武中,[甄宇]为州从事,征拜博士。”李贤注引《东观汉记》:“建武中每腊,诏书赐博士一羊。羊有大小肥瘦。时博士祭酒议,欲杀羊分肉,……宇因先自取其最瘦者,由是不复有争讼。” |
风流博浪 | 风流:风度。风流浪荡。 | 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69回:“文嫂便把怎的说念林氏,夸奖老爹人品家道,怎样结识官府,又怎的仗义疏财,风流博浪。” |
博学宏才 | 博:广博;学:学问;宏:广大;才:才能。学识广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赞扬别人。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6回:“陛下在内检一个博学宏才的,召他进来,面试一篇,不好再作区处。” |
博通经籍 | 博:广博:籍:书籍。广博而又精通经典文献。形容人学识渊博。 | 作谓语、宾语;指人的学识。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马融传》:“初,京兆挚恂以儒术教授隐于南山,不应聘,名重关西,融从其游学,博通经籍。恂奇融才,以女妻之。” |
博而寡要 | 学识丰富,但不得要领。 | 作谓语、定语;指人的知识。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太史公自序》:“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 |
由博返约 | 指做学问人广博出发,继而务精深,最终达到简约。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先秦 孟轲《孟子 离娄下》:“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
博闻强记 | 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用于称颂人。 | 西汉 韩婴《韩诗外传》第八卷:“人众兵强而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而守之以浅者不隘。” |
博大精深 | 博:广博;精深:又专又深。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而高深。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用于人的思想与知识等。 | 明 姜世昌《逸周书》:“迄今读之,若揭日月而行千载,其博大精深之旨,非晚世学者所及。” |
旁收博采 | 广泛收集采纳。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写作等。 |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怗毕》:“裴松之之注《三国》也,刘孝标之注《世说》也,偏记杂谈,旁收博采。” |
沉博绝丽 | 沉:深长;博:渊博。指文章的含义深远,内容渊博,文辞美妙。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文字华丽。 | 汉 扬雄《答刘歆书》:“雄为郎之岁,自奏少不得学,而心好沉博绝丽之文,愿不受三岁之奉,且休脱直事之由。” |
通古博今 | 同“通今博古”。 | 作谓语、定语;指学识渊博。 | 《钟山》1981年第4期:“你是一个老大学生了,通古博今,知书达理,何必与姚金根那种人一般见识,他小人得志。” |
强记博闻 | 谓记忆力强,见闻广博。 | 作谓语、定语;用于称颂人。 | 宋·陆游《贺皇太子受册笺》:“英姿达识,事洞照于几先;强记博闻,言必稽于古训。” |
博物洽闻 | 广知事物,学识丰富。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用于称颂人。 | 东汉 班固《汉书 司马迁传赞》:“乌呼!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