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呼的成语

有关呼的成语

有关呼的成语共收录79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呼牛呼马 呼:称呼。称我牛也好,称我马也好。比喻别人骂也好,称赞也好,决不计较。联合式;作谓语;指毁誉由人,悉听自然。庄周《庄子 天道》:“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
遥呼相应 见“遥相呼应”。作谓语、定语;指互相配合。清·陈忱《续资治通鉴·宋宁宗嘉定六年》:“蒙古尽驱其家属来攻,父子兄弟,往往遥呼相应,由是人无固志,故所至郡邑皆下。”
于呼哀哉 于呼:感叹词。哉:语气词。原意感叹或悲哀。又用于祭文,表示对死者的哀悼。《诗·大雅·召旻》:“于乎哀哉!维今之人,不尚有旧。”《荀子·乐论》:“乱世恶善,不此听也。淤乎哀哉,不得成也。”
奋臂一呼 奋臂:高举手臂。高举手臂,大声呼喊。作谓语;指大声呼喊。《魏书·卢玄传》:“洞庭、彭蠡,竟非殷固,奋臂一呼,或成汉业。”
呼风唤雨 原指神仙道士的神通广大;可以呼唤风雨。现多比喻人民群众具有改造、支配自然的力量。有时也用以形容坏人的煽动。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比喻具有非凡的本领。宋 孔觌《罨溪行》:“罨画溪头鸟鸟乐,呼风唤雨不能休。”
呼庚呼癸 庚、癸:军粮的隐语。原是军中乞粮的隐语。后指向人借钱。作宾语;指向人借钱。《左传·哀公十三年》记载:春秋时吴王夫差与晋、鲁等国会盟,吴大夫申叔仪向鲁大夫公孙有山氏乞粮。回答说:“梁则无矣,粗粮有之,若登首山以呼,曰:‘庚癸乎!’则诺。”
八方呼应 八方:四面八方。形容各方面互相呼应;彼此配合。偏正式;形容彼此呼应。毛泽东《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上下串连,八方呼应,以天下大乱、取而代之、逐步实行、终成大业为时局估计和最终目的者,到底只有较少人数。”
千呼万唤 多次呼唤;再三催促。联合式;作谓语;比喻多次呼唤,再三催促。唐 白居易《琵琶行》诗:“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诟龟呼天 原意为占卜不吉,对占卜器具及天辱骂呼叫。引申为对不幸命运的呼号。《浅论儒家的孝道·再兴国学》:“八十多年前,时人发愤于国之积弱,诟龟呼天。一批深受西学影响又急欲救亡图强的激进青年,以胡适、陈独秀为主将,发起了一场中国近代以来反孔非儒的高潮——‘五四新文化革命运动’”。
呼应不灵 呼应:一呼一应,彼此声气相通。呼叫和应答都没效验。形容声气不通,指挥不能如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做事。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回:“起初不过有点呼应不灵;到得后来,渐渐的这个官竟像他二人做的一样。”
奋臂大呼 奋臂:高举手臂。高举手臂,大声呼喊。作谓语;指大声呼喊。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陈涉以戍卒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
庚癸之呼 庚、癸:军粮的隐语。原是军中乞粮的隐语。后指向人借钱。作宾语;指向人告贷求助。《左传·哀公十三年》记载:春秋时吴王夫差与晋、鲁等国会盟,吴大夫申叔仪向鲁大夫公孙有山氏乞粮。回答说:“梁则无矣,粗粮有之,若登首山以呼,曰:‘庚癸乎!’则诺。”
呼吸之间 形容极为短暂的时间。作宾语;指短时间。《晋书·郗鉴传》:“决胜负于一朝,定成败于呼吸。”
登高一呼 比喻有影响的人物发出倡议。作谓语、宾语;比喻有影响的人物发出倡议。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回:“他在外面登高而呼,只怕还容易些。”
夹道欢呼 夹道:排列在道路两旁。形容欢迎的人们特别高兴或敬仰。作谓语、定语、状语;指热闹的场面。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6回:“一个个扶老携幼,抱女携男,都来夹道欢呼的站在两旁。”
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即:就,立刻;挥:挥手。叫他来就来,叫他走就走。形容统治阶级对下属或奴才的任意使唤。作定语、分句;形容任意使唤。《史记·汲郑列传》:“使黯(汲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
山呼海啸 山在呼叫,海在咆啸。形容气势盛大。也形容极为恶劣的自然境况。
呼马呼牛 呼:称呼。叫我牛也好,叫我马也好,我不在乎。作谓语;指毁誉由人,悉听自然。明·冯惟敏《耍孩儿·十自由》:“论理法难听受,总不如装聋塞耳,一任他呼马呼牛。”
燕语莺呼 莺:黄鹂。燕子的话语,黄鹂的歌声。形容大好春光或比喻年轻女子的笑声。作宾语、定语;形容大好春光。明·无名氏《浣花溪》第三折:“狂蜂浪蝶檐外舞,绿杨堤燕语莺呼。”
堂上一呼,阶下百诺 诺:答应。堂上一声呼唤,阶下齐声答应。多形容旧时豪门权贵威势烜赫,侍从和奉承的人很多。作宾语、定语;指一呼百应。《吕氏春秋·过理》:“宋王大悦,饮酒室中。有呼万岁者,堂上尽应;堂上已应,堂下尽应。门外庭中闻之,莫敢不应。”
呼天叫地 见“呼天号地”。作谓语、状语;形容极为痛苦。清·唐训方《里语徵实》卷下引《暗室灯》:“[韩魏公曰]百姓多愚,或为枉断,抱憾终身,早夜呼天叫地,我岂安乎?”
呼不给吸 形容吓得来不及喘气。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恐惧等时。《淮南子·兵略训》:“眯不给抚,呼不给吸。”
振臂一呼 挥动手臂;大声号召。振:挥动。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指大声号召。汉 李陵《答苏武书》:“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
呼天吁地 指呼喊天地以求救助。作谓语、状语;用于求助。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马介甫》:“[异史氏曰]恶乎哉!呼天吁地,忽尔披发向银床。”
庚癸频呼 庚、癸:军粮的隐语。原是军中乞粮的隐语。后指向人借钱。作宾语、定语;指向人告贷求助。《左传·哀公十三年》记载:春秋时吴王夫差与晋、鲁等国会盟,吴大夫申叔仪向鲁大夫公孙有山氏乞粮。回答说:“梁则无矣,粗粮有之,若登首山以呼,曰:‘庚癸乎!’则诺。”
踣地呼天 踣:仆倒。呼天抢地,形容极度悲伤。作谓语、状语;指人很悲伤。清 周亮工《书影》第四卷:“踣地呼天,声竭泣血,观者如堵,无不陨涕。”
呼吸相通 比喻认识一致,利害相关。主谓式;作谓语;比喻利害一致,命运相关。《清史稿 颜伯焘传》:“闽粤互为唇齿,呼吸相通。”
呼来喝去 呼、喝:大声喊叫。呼之即来,喝之即去。形容随意驱使。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二回:“这菩萨卖弄神通,把老孙这等呼来喝去,全不费力也!”
同命运共呼吸 形容双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作谓语、定语;指利害一致。
一命鸣呼 指死亡。常含幽默诙谐意味。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合同文字记》:“又过半年,忽然刘二感天行时气,头疼发热。正是:‘福无双至从来有,祸不单行自古闻。’害了六七日,一命呜呼,已归泉下。”
攘臂一呼 攘:挥动。挥动手臂呼喊(多用在号召)。作谓语、定语;指大声号召。汉 李陵《答苏武书》:“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
大呼小叫 高一声低一声地乱喊乱叫。形容呼喊吵嚷。联合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含贬义,用于不懂礼貌。元 无名氏《谢金吾》:“是什么人在门口大呼小叫,我去看咱。”
抚胸呼天 抚胸:拍打胸口。拍打胸口大声叫天。形容极度悲痛的样子。作谓语、定语;用于悲痛时。宋·陈亮《祭章孟容文》:“今昔见君,累然在疚,抚胸呼天,天不我覆。”
遥相呼应 遥远:远远地。应:照应。指远远地互相照应。配合。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清史稿 许友信传》:“且郑成功出没闽、浙,奉其为号,遥相应和,声势颇张。”
奔走呼号 奔走:奔跑。呼号:叫喊。一面奔跑,一面呼唤。形容处于困境而求援。作谓语;指引起人们的注意。清 吴趼人《痛史》第17回:“一时奔走呼号,哭声遍野,扶老携幼,弃业抛家,都往内地乱窜。”
一呼百应 呼:召唤。应:响应。一人发出号召;众人纷纷响应。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明 天然痴叟《石点头》:“因是爪牙四布,一呼百应,远近闻名,人人畏惧,是一个公行大盗,通天神棍。”
呼朋唤友 指招引意气相投的人。作谓语、分句;指招引意气相投的人。《白雪遗音 马头调 逛窑子》:“呼朋唤友把窑子进。身入迷魂,装烟倒茶,好不殷勤。”
大呼小喝 同“大呼小叫”。作谓语、状语、补语;用于不懂礼貌。《水浒传》第二八回:“武松答应道:‘老爷在这里,又不走了,大呼小喝做甚么?’”
吁天呼地 呼天唤地。形容极度悲切。作谓语、状语;指十分悲伤。南朝陈徐陵《檄周文》:“翊从潇湘,空竭关陇,荆梁左右,汉沔东西。吁天呼地,望伫哀救。”
欢呼鼓舞 形容欢乐兴奋之极。作谓语;指高兴。宋·苏轼《缴进免五谷力胜税钱议札子》:“去岁扈从南郊,亲见百姓父老,瞻望圣颜,欢呼鼓舞。”
语笑喧呼 见“语笑喧哗”。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明·无名氏《陈仓路》第四折:“则要你悄语低言,不要你语笑喧呼。”
此呼彼应 此:这里。彼:那里。这里呼唤,那里响应。形容联系紧密,互相配合行动。
患至呼天 患:祸患;呼:喊。形容事前不作准备,灾祸临头,求天救助。作谓语、宾语;指事前不作准备。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二:“患至而后呼天,不亦晚乎!”
呼天叩地 见“呼天抢地”。作谓语、定语;形容极度悲伤。《警世通言·宿香亭张浩遇莺莺》:“今张浩忽背前约,使妾呼天叩地,无所告投。”
呼牛作马 见“呼牛呼马”。作谓语;指毁誉由人,悉听自然。《庄子·天道》:“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
怆天呼地 悲痛地呼天喊地。形容极其悲痛绝望的神态。同“怆地呼天”。作谓语、状语;形容悲痛之极。清 禇人获《隋唐演义》第九十回:“生逼他出兵进城,以致堕敌人之计中,丧师败绩,害他不得为忠臣义士,真可叹真痛恨,怆天呼地而不已也!”
瞠呼其后 在别人后面干瞪眼赶不上。形容远远落在后面。《庄子 田子方》:“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
一命呜呼 指人死亡。呜呼:古汉语叹词;旧时常用于祭文;后来借指死亡。主谓式;作谓语;指人死亡。清 刘鹗《老残游记》:“谁知这个女婿,去年七月感了时气,到了八月边,就一命呜呼哀哉死了。”
后拥前呼 后面簇拥,前面吆喝。形容出行时气派很大。作谓语、宾语、状语;用于权贵等。元 张国宾《薛仁贵》第一折:“怎如你喜都都,后拥前呼。”
大声疾呼 疾:急。急切地大声呼喊;以引起注意或警觉。现多指就某一问题向社会发出了强烈的呼吁。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引起人们注意。唐 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行且不息,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大其声而疾呼矣。”
呼天号地 亦作“呼天叫地”。哭叫天地。形容极为冤屈、怨恨或痛苦。作谓语、状语;形容极为痛苦。宋·周密《齐东野语·嘉定宝玺》:“我祖我父,一心王宝……不死于虏,则死于盗贼;若子若孙,呼天号地,此恨难磨。”
疾声大呼 疾:急速。急促而大声的呼喊,以引起注意。作谓语;指大叫。《宋史·辛弃疾传》:“咸淳间史馆校勘谢坊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呼其不平。”
抢地呼天 抢地:触地。大声叫天,用头撞地。形容极度悲伤。作谓语、状语;指极度悲伤。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四回:“老板奶奶见媳妇已死,抢地呼天,哭个不了。”
将伯之呼 指求人帮助。作宾语;指求人帮助。清·严复《浮生六记》第三卷:“余欲再至靖江,作将伯之呼。”
擗踊号呼 擗:以手拍击胸膛;踊:用脚顿地。捶着胸跺着脚大哭。形容极度哀伤地痛哭。作谓语、宾语;用于悲伤时。清·汪琬《诰封陈母张淑人墓志铭》:“先生擗踊号呼,几绝者数矣。”
呼群结党 谓招引同伙,聚集成帮。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清·黄钧宰《金壶浪墨·疲兵》:“夏初,楚兵昼夺十三行,背负肩担而去,呼群结党,散赴各乡,累日不归,不知所事。”
引类呼朋 引:招来;类:同类;呼:叫。指招引志趣相同的人。作谓语、定语;指朋友交往。宋 欧阳修《憎苍蝇赋》:“奈何引类呼朋,摇头鼓翼。”
呼天钥地 谓呼喊天地以求救助。
呼之或出 呼:招呼;之:代词,指代呼唤的对象。形容所描绘的人物生动逼真,也指人选已酝酿成熟,即将就任。作谓语、定语;形容画像生动逼真。宋·苏轼《郭忠恕画赞序》:“空蒙寂历,烟雨灭没,恕先在焉,呼之或出。”
呼卢喝雉 呼、喝:喊叫;卢、雉:古时赌具上的两种颜色。泛指赌博。作谓语、宾语;指赌博。宋·陆游《风顺舟行甚疾戏书》诗:“呼卢喝雉连暮夜,击兔伐狐穷岁年。”
徒呼奈何 徒:徒然,白白地;奈何:怎么办。白白叫喊,无可奈何。形容一味着急,毫无办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无可奈何。《星火燎原·黄洋界保卫战》:“陷入了我人马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徒呼奈何!”
呜呼噫嘻 叹词。表示慨叹。
欢呼雷动 欢呼的声音像雷一样响着。形容热烈欢乐的气氛。作谓语、定语;形容极其欢乐的气氛。曾朴《孽海花》第23回:“只听那梨花林边,一个大孩子领了八九个狂童,欢呼雷动。”
前呼后拥 前面的人喝道;后面的人簇拥着。形容权贵们的气势。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士之学古入官,遭时得位,纡金拖紫,跃马食肉,前呼后拥,延赏宗族,此足以为荣矣。”
呼牛也可,呼马也可 呼:称呼;可:可以。叫我牛也好,叫我马也好,我不在乎。指不管别人说什么,自己还是按自己意愿去做。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战国·宋·庄周《庄子·天道》:“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
呼之欲出 呼:招呼;之:代词;指代呼唤的对象;欲:就要。指好像叫他一声;他就会出来似的。形容画像非常逼真。也形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刻画十分生动。兼语式;作谓语、定语;形容画像生动逼真。宋 苏轼《郭忠恕画赞序》:“空蒙寂历,烟雨灭没,恕先在焉,呼之或出。”
顺风而呼 顺着风向呼喊,声音传得远,使人听得清。比喻凭借外力可有较好效果。作谓语、宾语;指顺势而为。《荀子·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呜呼哀哉 旧时祭文中常用的表示对死者哀悼的语句;意思是“唉!伤心啊!”后用以指死亡或完蛋。复杂式;作谓语;含讽刺意味。先秦 左丘明《左传 哀十六年》:“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
呼朋引类 朋:朋友;引:带领;呼:呼唤;类:同类。指叫唤;招引同类的人。多形容坏人互相勾结。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指招引志趣相同的人。宋 欧阳修《憎苍蝇赋》:“奈何同类呼朋,摇头鼓翼。”
一呼再喏 听到一声呼唤即连声应答。表示恭顺。《韩诗外传》卷五:“据法守职而不敢为非者,人吏也;当前决意,一呼再喏者,人隶也。”
怆地呼天 怆:悲伤,凄楚。悲痛地呼天喊地。形容极其悲痛绝望的神态。作谓语、状语;形容悲痛之极。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刘小官雌雄兄弟》:“又延两日,夫妻相继而亡,二子怆地呼天,号啕痛哭,恨不得以身代替。”
呼幺喝六 呼、喝:叫喊;幺:一;骰子的六面分别标有一至六的点数。原指赌徒高喊骰子点数的嘈杂喧哗声。现也形容盛气凌人地大声叱斥。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元 无名氏《气英布》:“咱则道舌刺刺言十妄九,村棒棒呼幺喝六。”
呼之即至,挥之即去 呼:召唤;即:就,立刻;挥:挥手。叫他来就来,叫他走就走。形容任意使唤支使。作定语、分句;形容任意使唤。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59回:“潘金莲房中,养着一只白狮子猫儿……呼之即至,挥之即去,妇人常叫他雪贼。”
呼天唤地 哭天叫地,形容极为痛苦。作谓语、状语;形容极为痛苦。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回来说,汤富海在屋子里呼天唤地叫痛。”
及溺呼船 喻祸到临头,求救无及。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为时已晚。《典略》:“臣闻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溃痈虽痛,胜于养肉,及溺呼船,悔之无及。”
欢呼雀跃 高兴得像麻雀一样跳跃。形容非常欢乐。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庄周《庄子 在宥》:“鸿蒙方将拊髀雀跃而游。”
呼天抢地 呼:呼叫;抢地:触地;撞地。指向天呼号;用头碰地。形容极端悲痛。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极度悲伤。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0回:“萧云仙呼天抢地,尽哀尽礼,治办丧事,十分尽心。”
一呼百诺 诺:答应的声音。一声呼唤就有许多人答应。形容权势显赫;仆从很多。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唐 拾得《诗》:“人生浮世中,个个愿富贵;高堂车马多,一呼百诺至。”
喝雉呼卢 喝:喊叫;卢、雉:古时赌具上的两种彩;呼:高叫。泛指赌博赌兴正浓的情态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赌博。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四卷:“掷骰者,喝雉呼卢;善射者,穿杨贯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