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脑的成语

有关脑的成语

有关脑的成语共收录99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鬼头鬼脑 形容举止诡秘;行为不光明正大或不正派。联合式;作定语;含贬义。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20卷:“巢氏有兄弟巢大郎,是一个鬼头鬼脑的人,奉承得姊夫姊姊好。”
兔头獐脑 獐:牙獐。形容人的面貌猥琐。作宾语、定语;用于坏人。《上海小刀会起事本末》:“暴敛横征,野皆狼心狗行之吏,卖官鬻爵,朝尽兔头獐脑之人。”
披头盖脑 盖:压。正对着头和脸盖下来。形容(打击、冲击、批评等)来势很猛。作状语;指正对着头部。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十四回:“夺过士兵手里的棍棒,劈头盖脸便打。”
摇头幌脑 见“摇头稾脑”。作状语、定语;指人的神态。鲁迅《<准风月谈>前记》:“《自由谈》的编者刊出了‘吁请海内文豪,从兹多谈风月’的启事以来,很使老牌风月文豪摇头幌脑的高兴了一大阵。”
豆渣脑筋 脑子好像豆渣。比喻极其愚蠢的人。作宾语、定语;用于骂人。
摇头晃脑 晃:摇动。脑袋摇来摇去;形容旧时读书人吟诵的姿态或自得其乐、自以为是的样子。也作“摇头摆脑”。有时也形容轻狂之态。联合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含贬义。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至乾禅师》第四十八卷:“教渠拽耙牵犁,直是摇头摆脑。”
头昏脑眩 见“头昏脑胀”。作宾语、状语;形容被困难所扰。鲁迅《呐喊·社戏》:“其中有一篇,大意仿佛说,中国戏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很不适于剧场。”
楞头磕脑 见“楞头楞脑”作定语、状语;用于口语。老舍《鼓书艺人》十五:“打头的是小刘,楞头磕脑地就撞了进来,站在一边,光哆嗦,不说话。” 又《骆驼祥子》一:“一搁下了事,他心中不痛快,便有点楞头磕脑的。”
昏头搭脑 形容头脑昏沉,糊里糊涂。作谓语、定语;形容头脑发昏,晕头转向。清 禇人获《隋唐演义》第十一回:“一个新年里,弄得昏头搭脑,没些清楚。”
没头没脑 头、脑:比喻线索或根由。毫无线索或没有根由。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毫无线索或没有根由。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6卷:“夏主簿遭此无妄之灾,没头没脑的被贪赃州官收在监里。”
头疼脑热 泛指一般的小病。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状语;泛指一般的小病。元 孙仲章《勘头巾》第一折:“一百日以里,但有头疼脑热,都是你。”
撞头搕脑 犹言到处碰壁。作谓语、定语;指行不通。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四十九:“政如义理,只理会得三二分,便道只恁地得了,却不知前面撞头搕脑。”
油头滑脑 形容人轻浮油滑;不诚实。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鲁迅《书信集 550 致王志之》:“歌德派拉君之事,我未注意,此君盖法国礼拜六派,油头滑脑,其到中国来,大概确是搜集小说材料。”
摸不着头脑 指弄不清是怎么回事。作谓语、状语;指不知是怎么回事。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1回:“袭人一时摸不着头脑,也只管站在旁边呆呆的看着他。”
倔头强脑 形容言语动作生硬执拗的样子。作宾语、定语;指人的言行。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当时我就觉得其中两个,一男一女,倔头强脑,大不顺眼。”
蔫头耷脑 蔫:枯萎;耷:垂。没精打采的样子。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口语。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七章:“满银蔫头耷脑走出门坎后,惊讶地看见是他的小舅子,便把罗着的腰直了一下,脸上倒显出了几分羞愧的颜色。”
痛心拔脑 形容伤心到极点。作谓语、状语;指十分伤心。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陆机与长沙顾母书,述从祖弟士横死。乃言,痛心拔脑,有如孔怀。”
浮头滑脑 犹言油头滑脑。形容人轻浮狡猾。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为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四回:“座中几个人,都是浮头滑脑的,没有甚么事可记。”
套头裹脑 比喻很多事情纠缠在一起,分辨不清。形容十分周密不露破绽。作谓语、定语;形容事情。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3回:“这桩套头裹脑的事,这段含着骨头露着肉的话。”
肝脑涂地 肝胆脑浆溅了一地。形容惨死。也形容竭尽忠诚;任何牺牲都在所不惜。涂:抹。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西汉 司马迁《史记 刘敬叔孙通列传》:“大战十七,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
脑子生锈 比喻思想僵化。作谓语;指思想僵化。
小头小脑 没有见识。作谓语、定语;指没有见识。向春《煤城激浪》:“你他妈的属家雀的,小头小脑料不了大事。”
昏头昏脑 形容头脑发昏,糊里糊涂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头脑发昏,晕头转向。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72回:“却说八戒跌得昏头昏脑,猛抬头,见丝篷丝索俱无,他才一步一探,爬将起来,忍着疼,找回原路。”
肠肥脑满 肠肥:指身体胖,肚子大;脑满:指肥头大耳。形容不劳而食的人吃得饱饱的,养得胖胖的。联合式;作定语、状语;指不劳而获,无所用心。《北齐书 琅邪王俨传》:“琅邪王年少,肠肥脑满,轻为举措,长大自不复然,愿宽其罪。”
斜头歪脑 喻相貌不周正。作定语、状语;用于人的外貌等。李季《王贵与李香香》第三部:“阎王爷叫你当穷汉,斜头歪脑还想把身翻。”
缩头缩脑 形容害怕不敢向前,或胆小不敢出头负责。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鲁迅《华盖集 “碰壁”之后》:“但是我也说明了几句我所以来校的理由,并要求学校当局今天缩头缩脑办法的解答。”
有头没脑 形容心神不定,言行丢三落四。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等。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8卷:“如痴如呆,有头没脑,说着东边,认着西边。”
蠢头蠢脑 神情、相貌蠢笨痴呆的样子。
楞头呆脑 见“楞头楞脑”。作定语、状语;用于口语。余辰《蚕》:“我完全没有听讲,当然不知道李老师提问了什么。现在几乎全班都举手了,这有我们这张桌子上楞头呆脑地坐着两个人。”
贼头狗脑 同“贼头鼠脑”。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比喻句。《再生缘》第一回:“今天楼上家中老少和一班女眷都在看,刘奎璧对着楼上贼头狗脑,以致第三箭失手。”
毛头毛脑 形容年轻人的鲁莽冒失或很着急的样子。作定语、状语;指人鲁莽。徐光耀《平原烈火》:“三个战士正毛头毛脑没有办法,见他回来了,眼里又放出光彩。”
死脑瓜骨 不开通。作宾语、定语;指不开通。锦云等《草莓三爷》:“你呀,就是死脑瓜骨!”
冲昏头脑 因胜利而头脑发热,不能总冷静思考和谨慎行事。作谓语;指头脑不清醒。柯岗《逐鹿中原》第八章:“这可不能冲昏头脑,任着性子,借题发挥呵!”
舒头探脑 伸头去探看。形容行为鬼鬼祟祟。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的行为。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六回:“只是舒头探脑,望里边一望,又退立了两步。”
探头探脑 探:头或上体向前伸出。伸着头向左右张望。形容鬼鬼祟祟的探望。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8卷:“终看他未破,时时去他那下探头探脑,心下也须疑它那下有个好处在。”
颠头簸脑 颠:晃动;簸:摇荡。点头晃脑。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的神态。清·戴珞《滕阴杂记》第二卷:“从今那复容高傲?免不得改稿时颠头簸脑,说堂时垂手呵腰。”
探头缩脑 小心胆怯张望貌。作谓语、定语;指人小心窥探。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02回:“到了园中,果然阴气逼人。贾赦还扎挣前走,跟的人都探头缩脑的。”
鼓脑争头 争着出头;要冒尖,强出头。作谓语、定语;用于口语。《全元散曲·柳营曲·风月担》:“勤儿每正鼓脑争头,斗喧呼谢馆秦楼。”
头昏脑胀 头脑发昏。形容人的繁忙或事物毫无头绪;使人厌烦。联合式;作宾语;形容被困难所扰。叶圣陶《友谊》:“'她又不是发烧发得头昏脑胀的'。一个说,'只是那条腿不能走'。”
有头有脑 喻有头绪,有条理。
贼头贼脑 形容举动偷偷摸摸,不光明正大。联合式;作定语;含贬义。清 李渔《玉搔头 奸图》:“后面跟了一个贼头贼脑的人,毕竟是个奸细。”
愣头愣脑 形容言行鲁莽冒失。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言行鲁莽冒失或发愣的样子。曹禺《原野》第二幕:“干妈,虎子傻,说话愣头愣脑,没分寸。”
土头土脑 指行为、举止、服饰等不合时尚。作定语;指行为、举止、服饰等不合时尚。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谁知他土头土脑的,信是一句话。”
一股脑儿 通通。作状语;指全部。曾朴《孽海花》第16回:“心中不知道是盐是醋是糖是姜,一股脑儿都倒翻了。”
伸头探脑 不断伸着脑袋张望。形容迟疑观望,或心中有鬼。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的行为。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四回:“他在那锅门前,更无心烧火,不时的伸头探脑,出来观看。”
贼头鬼脑 同“贼头鼠脑”。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比喻句。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四回:“太太,这个外国人贼头鬼脑,我总疑着他。”
绞尽脑汁 绞:挤;用;尽:完。形容用尽了心机;想尽了一切办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宾语、状语;指用尽了心机。老舍《四世同堂 偷生》三七:“唯其如此,他才更能显出绞尽脑汁的样子,替她思索。”
戆头戆脑 楞头楞脑,傻头傻脑。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口语。
头昏脑闷 犹言头昏脑胀。作谓语、宾语;多用于口语。元·赵明道《斗鹌鹑·题情》套曲:“困腾腾头昏脑闷。”
针头线脑 见“针头线脑”。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细小的东西。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九十二回:“只有晁夫人是个不肯忘旧、念人好处的人,凡是便人回家,不是二两,就是一两,再少也是五钱,分外还有布匹鞋面、针头线脑之类。”
藏头亢脑 遮遮掩掩,不明不白。作宾语、定语;用于说话或做事等。《朱子语类辑略》卷七:“乡里诸贤文字,以为皆不免有藏头亢脑底意思,有学者来问,便当直说与之。”
昏头晕脑 见“昏头昏脑”。作谓语、定语;形容头脑发昏,晕头转向。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回:“每日骑着这个驴上县下乡,跑得昏头晕脑。”
磕头碰脑 形容人多而相挤磕碰,或东西多而处处碰人。作宾语;形容人多而拥挤。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83回:“这有何难?放着相大爷一个名进士,磕头碰脑,满路都是同年,这有甚么难处!”
摇头稾脑 脑袋摇来摇去。多形容自得其乐、自以为是的样子。
脑瓜不灵 指人不聪明,思想转不过弯来。作谓语、定语;用于不聪明的人。
榆木脑袋 比喻思想顽固。亦作“榆木脑壳”。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思想顽固。谷峪《新事新办》:“你娘不是那榆木脑袋!娶亲不坐轿,这年头净这幺办,俺也赞成。”
笨头笨脑 笨:愚钝。形容不聪明,头脑反应迟钝作谓语、定语;指人迟钝。朱自清《扬州的夏日》:“一览而尽,船又那么笨头笨脑的。”
寻头讨脑 寻:探求。比喻寻个事情的由头。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7卷:“自此日逐寻头讨脑,动辄便是一顿皮鞭,打得体无完肤。”
猴头猴脑 像猴子那样好动。形容行动浮躁。联合式;作定语;用于儿童。清·唐芸洲《七剑十三侠》第21回:“看他虽是人形,却似猴头猴脑,身上着件单衫。”
榆木脑壳 比喻思想顽固。同“榆木脑袋”。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刘绍棠《柳伞》三:“‘大叔,谢谢您老人家!’黄金印淌下了热泪,‘您敲开了我脖腔子上这颗榆木脑壳。’”
撞头磕脑 比喻碰壁,行不通。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49卷:“政如义理。只理会得二三分,便道只恁地得了,却不知前面撞头磕脑。”
癫头癫脑 癫:神经错乱。疯疯癫癫。作谓语、定语;指人不清醒。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你在这里癫头癫脑的,看你这样子,就猜得到你干了什么事回来。”
肥肠满脑 同“脑满肠肥”。形容不劳而食的人吃得很饱,养得很胖。作谓语、定语、补语;指人肥胖丑陋的形象。清·捧花生《画舫馀谭》:“酒楼废而茶园兴,岂肥肠满脑者,餍饫既深,亦思乞灵于七碗耶?”
滑头滑脑 形容人狡诈、不诚实。也指圆滑,不肯负责任。作谓语、状语、定语;指人圆滑。林语堂《上海颂》:“及那些滑头滑脑的旅馆茶房的都市三呼:你真是伟大而不可思议啊!”
死脑筋 思想僵化固执的人。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小爷叔,你真是死脑筋,旁人的话,哪里听得那么多。”
头脑冷静 指气质上的冷静或异常的镇定,指在紧张情况下表现的冷静或镇定。作谓语、定语;指遇事沉着。刘知侠《铁道游击队》第21章:“如果头脑冷静,就绝不会这样做了。”
狗头鼠脑 喻奴才相。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黑籍冤魂》第六回:“要说这林则徐,却不像那些狗头鼠脑的官员,要算我们中国的杰出人物。”
鹰头雀脑 形容相貌丑陋而神情狡猾。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元 杨暹《西游记》第四本第十三出:“见一人光纱帽,黑布衫,鹰头雀脑将身探。”
昏头打脑 见“昏头搭脑”。作谓语、定语;形容头脑发昏,晕头转向。老舍《骆驼祥子》九:“祥子几乎没有力量迈出大门坎去。昏头打脑的,脚还在门坎内,借着街上的灯光,已看见了刘姑娘。”
头痛脑热 见“头疼脑热”。作谓语、宾语、定语;多用于口语。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2回:“若果有此事,前日大棍打时,也该有些头痛脑热。”
傻头傻脑 形容思想糊涂,愚笨痴呆。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傻气。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九回:“只是我愁宝玉还是那么傻头傻脑的,这么说起来,比头里竟明白多了。'
鬼头滑脑 见“鬼头鬼脑”。作谓语、定语;指举止诡秘。马云鹏《雁塞游击队》第十七章:“冯福合是做小买卖的,有些鬼头滑脑,对他的话不能全信。”
削尖脑袋 形容一个人伪装,粉饰,拚命钻营的丑态作谓语、状语;指拚命钻营的丑态。熊召政《张居正》第一卷第三回:“南京政府里的官员,大都削尖脑袋,使出浑身解数钻门路巴结北京政府中那些有权有势的大臣。”
颠头播脑 颠:晃动;播:通“簸”,摇荡。点头晃脑。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的神态。明·郭勋《英烈传》第19回:“马上说同心,止不住颠头播脑。”
楞头楞脑 ①形容鲁莽冒失或傻呵呵的样子。②形容发楞发呆的样子。作定语、状语;用于口语。曹禺《原野》第二幕:“干妈,虎子傻,说话楞头楞脑,没分寸。”
贼头鼠脑 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样子。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比喻句。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一回:“八戒道:‘哥啊,我晓得。你贼头鼠脑的,一定又变作个甚么东西儿跟着我听的。’”
木头木脑 形容呆板、迟钝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迟钝。沈虎根《小师弟》:“而且变得木头木脑,竟连他母亲来看他也会显得冷冰冰的。”
巴头探脑 形容伸着头偷看。作谓语;指人的神态。《鹧鸪天·乘公共交通车》:“乘客纷纷一字排,巴头探脑费疑猜,东南西北车多少,不靠咱们这站台。”
不知头脑 弄不清楚是怎幺回事。犹不知所措。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又恐怕因此惹恼了他,连自己身子立不勾,却又不见得李参军触恼他一些处,正是不知一个头脑。”
虎头虎脑 形容长得壮健憨厚的样子。联合式;作状语;含褒义,多指儿童。老舍《赵子曰》:“是个年壮力足虎头虎脑的英雄。”
龙肝凤脑 比喻极难得的珍贵食品。作主语、宾语;指珍贵的东西。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玄德曰:‘备闻公将去,如失左右手。虽龙肝凤髓,亦不甘味。”
摇头摆脑 脑袋摇来摇去。形容骄傲自得或自得其乐的样子。亦以形容读书吟诵的姿态。作谓语、状语、定语;指人的神态。宋·王明清《挥薼余话》第二卷:“相得端明似虎形,摇头摆脑得人憎。”
冬烘头脑 冬烘:迂腐,浅陋。指头脑糊涂、愚腐,不明事理的人。亦作“头脑冬烘”。
倔头倔脑 形容说话、行动生硬的样子。多指说话不讲方式、直来直去的样子。作谓语、定语;指人说话或做事。
呆头呆脑 呆:痴呆、迟钝。形容傻乎乎的或迟钝的样子。联合式;作状语;含贬义。元 马致远《岳阳楼》第三折:“似这等呆脑呆头劝不回。”
低头搭脑 见“低头耷脑”。作谓语、状语;指无精打采的样子。梁斌《红旗谱》一:“老祥子大娘正点着灯做晚饭,看见朱老巩走进来,低头搭脑坐在台阶上。”
破脑刳心 犹剖心沥血。比喻竭尽忠诚。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唐·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既免刑诛,又获禄食,圣恩弘大,天地莫量,破脑刳心,岂足为谢。”
枯脑焦心 谓竭尽心力。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比喻句。《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云南杂志>》:“是留东同人枯脑焦心日夜经营者也。”
有头无脑 形容蠢人。
置之脑后 放在一边不再想起。偏正式;作谓语;含贬义。清 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六回:“孔黄二人自问无愧,遂亦置之脑后。”
劈头劈脑 正对着头部。作状语;指正对着头部。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6回:“杨志拿着藤条,劈头劈脑打去,打得这个起来,那个睡倒,杨志无可奈何。”
低头耷脑 形容惶恐或无精打采的样子。作谓语、状语;指无精打采的样子。袁静《伏虎记》第七回:“他的办公室也变得冷下来了,谁进来干什么,都低头耷脑,蹑手蹑脚。”
傲头傲脑 形容倔强、桀骜不驯的样子。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人很傲气。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27回:“现今这小厮傲头傲脑,也要娶个辣燥些的媳妇来制着他才好!”
眉头眼脑 指眉眼间的神色。作宾语;指人的眼色。宋·周紫芝《感皇恩》词:“思量也胜,看个眉头眼脑。”
兔头麞脑 形容人面貌猥琐。多形容坏人。
脑满肠肥 脑满:指肥头大耳;肠肥:肠子脂肪多;体胖。指由于生活舒适;终日无所事事;养得大腹便便;肥头大耳的样子。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唐 李百药《北齐书 琅邪王俨传》:“琅邪王年少,肠肥脑满,轻为举措。”
颠头耸脑 颠:晃动。点头晃脑。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的神态。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四卷:“饭店中客人,个个颠头耸脑,看他说他,胡猜乱语。”
横头横脑 显得粗暴蛮横、自以为是的冒昧行为。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头脑发胀 自负;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