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牙的成语

有关牙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牙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咬起牙关 紧紧地咬住牙,不张开嘴巴。形容尽最大努力克服困难或忍受痛苦。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红旗谱》第二卷:“歇了一会,并没有减轻疲乏,觉得身上潮湿得厉害,索性咬起牙关,一股劲地往前跑。”
伶牙俐嘴 伶:通“灵”,灵活;俐:聪明、乖巧。形容为人机灵,能说会道。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口才好。明·朱权《冲漠子》第二折:“你划地敢伶牙俐嘴,夸强说会,使不着你唬鬼瞒神。”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比喻坏人嘴里说不出好话来。复句式;作宾语、分句;用于讥讽与开玩笑。元 高文秀《遇上皇》第一折:“和这等东西,有什么好话,讲出什么公理来,狗口里吐不出象牙。”
牙签万轴 形容藏书非常多。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形容藏书非常多。南唐 李煜《题<金楼子>后》诗:“牙签万轴裹红綃,王粲书同付火烧。”
嘴里牙多 谑语,指会说话作谓语、定语;用于口语,指能说会道。马力《黑牡丹》:“算啦算啦!你嘴里牙多,我说不过你。”
磨牙吮血 磨利牙齿,吮吸鲜血。多形容像野兽一样嗜杀。作谓语、定语;指十分凶残。唐·李白《蜀道难》:“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能牙利齿 指能说会道,善于辞令。
謷牙诘屈 同“诘屈聱牙”。謷,通“聱”。诘屈:同“佶屈”,曲折,引申为不顺。语出唐 韩愈《进学解》:“周浩殷盘,佶屈聱牙。”
勾爪居牙 勾:同“钩”,悬挂器物的用具;居:同“锯”,切割材料的刀具。钩子般的爪牙,锯子般的牙齿。形容爪牙的锐利。作比喻、定语;用于比喻句。西汉·刘安《淮南子·本经训》:“凤凰不下勾爪、居牙、戴角、出距之兽于是鸷矣。”
狗口里生不出象牙 比喻坏人说不出好话。同“狗口里吐不出象牙”。作宾语、分句;用于讥讽与开玩笑。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续稿》第十五章:“还有些话,牵涉到老弟,咳,反正狗口不出象牙,不说也罢。”
青面獠牙 青面:靛青色的脸;獠牙:露在嘴外面的长牙。铁青的面孔上长着很长的牙齿。形容妖魔鬼怪狰狞可怖的面孔。联合式;作定语、补语;含贬义。明 汤显祖《牡丹亭 圆驾》:“似这般狰狞汉,叫喳喳。在阎浮殿见了些青面獠牙,也不似今番怕。”
斗牙拌齿 犹言斗口齿。以戏言相挑逗。斗,通“逗”。作谓语、宾语;指争吵。《醒世姻缘传》第一回:“众人虽俱是珍哥的旧日相知,只因从良以后便也不好十分斗牙拌齿,说了几句正经话,吃了几杯壮行酒。”
北门南牙 北门:指羽林诸将;南牙:指宰相。指文武重臣。作宾语、定语;泛指文武重臣。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唐纪中宗神龙元年》:“北门南牙,同心协力。”
咬紧牙关 谓尽最大努力忍受痛苦或克服困难。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十三回:“一面问个着落,一面咬紧牙关把朴斋腿膀狠命的摔一把。朴斋忍不住叫声‘阿呀’。”
根牙盘错 犹言盘根错节。
以牙还牙 用牙咬来对付牙咬。比喻针锋相对地进行回击。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常与以眼还眼连用。《旧约全书 申命记》:“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
齿牙为祸 齿牙:比喻谗言。指谗言拨弄,造成灾祸。作宾语;指祸从口出。《史记 晋世家》:“初,献公将伐骊戎,人曰:'齿牙为祸。'及破骊戎,获骊姬,爱之,竟以乱晋。
聱牙诘曲 聱牙:不顺口;诘曲:曲折。指文章读起来不顺口。联合式;作定语;含贬义。清 郑相如《汉林四传 开明君传》:“有荐伏生工《尚书》,上诏中大夫晁错至其家,从七岁好口授书文,聱牙诘曲。”
盘石犬牙 盘石:巨石。指分封宗室以巩固其统治。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晋书·武十三王等传论》:“文昭武穆,方驾于鲁、卫、应、韩;盘石犬牙,连衡于吴、楚、齐、代。”
犬牙差互 形容地势像犬牙一样参差不齐。作谓语、定语;用于地形等。唐·柳宗元《小石潭记》:“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切齿咬牙 切齿:咬紧牙关,表示痛恨。形容极端仇视或痛恨。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极端仇视或痛恨。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6回:“徐晃睁眉怒目,许褚切齿咬牙,各有相斗之意。”
咬紧牙根 紧紧地咬住牙,不张开嘴巴。形容尽最大努力克服困难或忍受痛苦。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梁斌《红旗谱》第二卷:“他就咬紧牙根,恨恨地说:‘干,割了脖子上了吊也得干!’”
磨牙费嘴 指反复琐碎的谈话或争论。作宾语、定语;指无用的争论。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55回:“我的性儿你是知道的,我是合你磨牙费嘴的人么?”
努牙突嘴 努:用力伸出或突出。形容愤怒的神态作谓语、状语、定语;用于人的神态。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早努牙突嘴,拳椎脚踢,打的你哭啼啼。”
官不威,牙爪威 牙爪:爪牙,比喻辅佐的人。指官员未必威风凶悍,手下人则仗势逞威耍狂作宾语、定语;用于官场等。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三折:“俺也是文齐福不齐,你正是官不威牙爪威。”
打牙犯嘴 比喻乱开玩笑。作谓语、宾语;比喻乱开玩笑。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二十五回:“越发在人前花哨起来,常和众人打牙配嘴,全无忌惮。”
心腹爪牙 心腹:比喻亲信;爪牙:比喻辅佐的人。指亲信羽翼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魏书》:“尚自少侍从,尽诚竭节,虽云异姓,其犹骨肉,是以入为腹心,出当爪牙。”
齿牙为猾 谓谗言造成灾祸。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国语·晋语一》:“献公卜伐骊戎,史苏占之,曰:‘胜而不吉。’公曰:‘何谓也?’对曰:‘遇兆,挟以衔骨,齿牙为猾。”
祸发齿牙 说话不谨慎会招来灾祸。作谓语、宾语;用于说话。唐·元稹《戒励风俗德音》:“祸发齿牙,言生枝叶,率是道也。”
高牙大纛 三代军队里的大旗。指军中的旗帜。比喻声势显赫。偏正式;作宾语;指居高位者的仪仗。宋 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
嗑牙料嘴 多嘴多舌。作宾语、定语;指多嘴多舌。元 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三折:“我这里道姓呼名,他那里嗑牙料嘴。”
挤牙膏 比喻不肯主动地谈问题,挤一点说一点。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陆文夫《写在<美食家>之后》:“如果所有的人从生到死都是向嘴巴里挤‘牙膏’,那就不可避免地要引起消化器官的退化。”
爪牙之将 爪牙:比喻辅佐的人。指勇敢的卫士或得力的助手。作主语、宾语;指得力助手。清·魏源《圣武记》第11卷:“爪牙之将,用不拘资。”
辅牙相倚 颊骨与牙床相互倚傍。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作谓语、定语;比喻两者关系密切,互相依存。《新唐书·藩镇传·李正己》:“本名怀玉,至是赐今名,遂有淄、青、齐、海、登、菜、沂、密、德、棣十州,与田承嗣、薛嵩、李宝臣、梁崇义辅牙相倚。”
齿牙余惠 惠:给人好处。指帮人说好话作宾语、定语;用于说好话。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公孙九娘》:“屡通媒妁,辄以无尊长之命为辞。幸无惜齿牙余惠。”
磕牙料嘴 多嘴多舌。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多嘴多舌。元 无名氏《举案齐眉》第三折:“咱与你甚班辈,自来不相会,走将来嗑牙料嘴。”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用瞪眼回击瞪眼,用牙齿咬人对付牙齿咬人。指对方使用什么手段,就用什么手段进行回击。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含褒义。《旧约全书 申命记》:“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
咬牙切齿 切齿:咬紧牙齿;表示痛恨。形容愤恨或发狠到极点的神情。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元 孙仲章《勘头巾》第二折:“为甚事咬牙切齿,唬得犯罪人面色如金纸。”
根牙磐错 犹言盘根错节。比喻事情纷难复杂。
鼠牙雀角 鼠、雀:比喻强暴者。原意是因为强暴者的欺凌而引起争讼。后比喻打官司的事。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诗经 召南 行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
雀角鼠牙 雀、鼠:比喻强暴者。原指强逼女子成婚而引起的争讼。后泛指狱讼,争吵。作宾语、定语;泛指狱讼。《诗经 召南 行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
牙签犀轴 见“牙签玉轴”。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高明《琵琶记·孝妇题真》:“湘帙缥囊,数起看何止一万卷;牙签犀轴,乘将来彀有三十车。”
齿牙之猾 见“齿牙为猾”。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柳宗元《唐故邕管招讨副使试大理司直兼贵州刺史邓君墓志铭》:“然以忧栗间于多虞,卒成耳环目之塞,道致齿牙之猾。”
官不威,爪牙威 爪牙:比喻辅佐的人。指官员未必威风凶悍,手下人则仗势逞威耍狂作宾语、定语;用于官场等。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2卷:“少不得官不威,爪牙威,做都管,做大叔,走头贴,打驿吏,欺估客,诈乡民,总是这一干人丁。”
诘屈謷牙 同“诘曲聱牙”。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清·陈田《<明诗纪事戊答>序》:“其间独照之匠,若荆川、遵岩、震川变秦汉为欧曾,易诘屈謷牙为字顺文从,允矣。”
钩爪锯牙 指鸟兽尖曲、锋利的爪、牙。比喻人的凶恶残暴。也比喻武装军队。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比喻人的凶恶残暴。西汉 刘安《淮南子 本经训》:“凤皇不下,句爪、居牙、戴角、出距之兽于是鸷矣。”
聱牙诘屈 聱牙:不顺口;诘屈:曲折。形容文辞艰涩难读。联合式;作定语;含贬义。清 周亮工《书影》第二卷:“为诗好为聱牙诘屈之语,多不自解。”
犬牙交错 错:杂、交叉。比喻交界线很曲折;象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也比喻情况复杂;双方有多种因素参差交错。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领土等。东汉 班固《汉书 中山靖王传》:“诸侯王自以骨肉至亲,先帝所以广封连城,犬牙相错者,为盘石宗也。”
犬牙相临 形容地势像犬牙一样参差不齐地相连接。作谓语、定语;用于地形等。西汉·司马迁《史记·汉兴以来诸侯年表》:“汉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临,秉甚厄塞地利。”
张牙舞爪 张:显露;张开;张牙:张开嘴露着牙;舞:挥舞;挥动。原形容野兽凶猛的样子。现多比喻敌人或坏人猖狂凶恶的样子。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敦煌变文集 孔子项托相问书》:“鱼生三日游于江湖,龙生三日张牙舞爪。”
齿牙馀论 比喻随口称誉的话联合式;作宾语;指随口称誉的话。《南史 谢脁传》:“士子声名未立,应共奖成,无惜齿牙馀论。”
聱牙诎曲 形容文辞艰涩难读。作谓语、定语;用于文辞方面。清 钱谦益《题归太仆文集》:“推公之意,其必以聱牙诎曲不识字句者为古耶?”
聱牙佶屈 聱牙:不顺口;佶屈:曲折。指文章读起来不顺口。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书面语。唐 韩愈《进学解》:“周浩殷盘,佶屈聱牙。
齿牙馀惠 谓帮人说好话。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公孙九娘》:“生乃坐,请所命。曰:‘令女甥寡居无耦,仆欲得主中馈。屡通媒妁,辄以无尊长之命为辞。幸无惜齿牙馀惠。’”
矜牙舞爪 矜:通“兢”,动。形容狰狞凶猛。作谓语、状语、定语;指人的神态。明·刘基《题群龙图》:“峡外六龙狞以凶,矜牙舞爪趹战攻。”
鼠雀之牙 指争讼之事。作宾语、定语;指细微小事。元·柯丹邱《荆钗记·奸诘》:“学生失于龙蛇之辨,改有鼠雀之牙,抚已多惭,见公甚愧。”
泽吻磨牙 犹言龇牙咧嘴。凶残貌。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新唐书·酷吏传序》:“于是索元礼、来俊臣之徒,揣后密旨,纷纷并兴,泽吻磨牙,噬绅缨若狗豚然。”
象牙之塔 指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的资产阶级文艺家脱离社会现实的个人幻想的艺术境界。也比喻脱离现实生活的知识分子的小天地。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鲁迅《集外集拾遗 关于知识阶级》:“现在比较安全一点的,还有一条路,而不做时评而作艺术家,要为艺术而艺术。住在‘象牙之塔’里,目前自然要比别处平安。”
铁面枪牙 比喻坚忍不拔,刻苦自励。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明 李贽《咏古》之一:“卧薪尝胆为吞吴,铁面枪牙是丈夫。”
犬牙盘石 《史记·孝文本纪》:“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盘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强。”后因称封建王朝分封宗室子弟以巩固统治为“犬牙盘石”。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史记·孝文本纪》:“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盘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强。”
课嘴撩牙 搬唇弄舌。课,用同“嗑”。作谓语、宾语;用于口语。明·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连枝秀》:“锦心绣腹,宣扬《老子》经文,发科打诨,不离机锋;课嘴撩牙,长存道眼。”
咬牙恨齿 见“咬牙切齿”。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极端仇视或痛恨。明·吴承恩《西游记》第86回:“八戒闻言,咬牙恨齿,忍不住举起钯,把那坟冢,一顿筑倒。”
含牙戴角 见“含牙带角”。作谓语、定语;指兽类。《淮南子·修务训》:“含牙戴角,前爪后距。”
拾人牙慧 牙慧:咀嚼后吐出来的饭菜渣滓。比喻袭取别人的语言和文字。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文学》:“殷中军云:‘康伯未得我牙后慧。’”
利齿伶牙 伶:通“灵”,灵活,乖巧。能说会道。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口才好。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二折:“你休听那厮说短论长,那般的利齿伶牙。”
讪牙闲嗑 谓闲得无聊,磨牙斗嘴以为笑乐。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口语。元·薛昂夫《端正好·高隐》套曲:“挺王留讪牙闲嗑,李大公信口开河。”
齿牙馀慧 见“齿牙馀惠”。清·和邦额《夜谭随录·苏仲芬》:“夫隐恶杨善,现在功德,何惜齿牙馀慧,而必以朴讷为耻。”
咨牙俫嘴
铁嘴钢牙 比喻能言善辩。作宾语、定语;多用于人。《花城》1981年第5期:“你看他真是铁嘴钢牙。”
佶屈聱牙 佶屈:曲折、不通顺;聱牙:拗口、不上口。形容文词艰涩生僻、拗口难懂。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书面语。唐 韩愈《进学解》:“周诰殷盘,佶屈聱牙。”
嘴尖牙利 说话尖酸刻薄。
咬定牙关 亦作“咬定牙根”。形容下定决心,坚忍不拔。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十五回:“这长老咬定牙关,声也不透。”
牙白口清 比喻说话清楚。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比喻说话清楚。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九回:“怎当得十三妹定要问他个牙白口清,急得无法。”
挑牙料唇 摇动嘴唇。谓吵嘴,争吵。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吵架。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二折:“又不是挑牙料唇,只待要寻争觅衅。”
红口白牙 指一口咬定或指某句话确实说过。作宾语、状语;指一口咬定。清·郭小亭《济公全传》第56回:“红口白牙,吃了东西,要甜的不敢给咸的,要辣的不敢给酸的,吃完了不给钱?”
龇牙裂嘴 见“龇牙咧嘴”。作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七回:“杨雄、石秀都跟出前厅来看时,只见杜兴下了马,入得庄门,见他模样,气得紫涨了面皮,龇牙露嘴,半晌说不的话。”
犬牙相错 错:错落。比喻交界线很曲折,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也比喻情况复杂,双方有多种因素参差交错。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领土等。东汉 班固《汉书 中山靖王传》:“诸侯王自以骨肉至亲,先帝所以广封连城,犬牙相错者,为盘石宗也。”
拨嘴撩牙 撩:引逗,挑弄。指挑拨是非,胡言乱语。联合式;作谓语;形容搬弄是非。明 汤显祖《牡丹亭 围释》:“中间放着个蓼儿洼,明助着番家打汉家。通事中间,拨嘴撩牙。”
犬牙相接 形容地势像犬牙一样参差不齐。作谓语、定语;用于地形等。唐·陈子昂《为乔补阙论突厥丧》:“甘州之诸屯,犬牙相接。”
狗口里吐不出象牙 比喻坏人说不出好话。作宾语、分句;用于讥讽与开玩笑。《元曲选 遇上皇》第一折:“父亲和这等东西,有什么好话,讲出什么公理来,狗口里吐不出象牙。”
聱牙戟口 聱牙:不顺口。形容文词艰涩,拗口难读。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明史 文苑传三 李攀龙》:“所拟乐府,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至不能终篇。”
齿牙春色 形容爽朗地大笑。作宾语;指笑。宋·陶彀《清异录·作用》:“娄师德位贵而性通豁,尤善捧腹大笑。人谓师德笑,为齿牙春色。”
诘屈聱牙 诘屈:同佶屈,曲折,引申为不顺畅;聱牙:读起来拗口、别扭。形容文字晦涩艰深,难懂难读。作宾语、定语;指文章与说话。唐 韩愈《进学解》:“周诰殷盘,佶屈聱牙。”
灵牙利齿 比喻善于说话的人。作谓语、定语;指人口才好。康濯《水滴石穿》第三章:“而这种种心情,竟又使得她这个灵牙利齿忽然笨得再也说不出话来。”
牙签玉轴 卷型古书的标签和卷轴。借指书籍。牙,象牙;玉,美玉。形容书籍之精美。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隐居通议·古赋一》引宋·傅幼安《味书阁赋》:“黄帘绿幕之闭,牙签玉轴之藏,出则连车,入则充梁。”清·余杯《板桥杂记·丽品》:“绮窗绣帘,牙签玉轴,堆列几案。”
诘诎聱牙 同“诘曲聱牙”。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书面语。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且又日鼓舞之以报章,间协助之以书籍,中之文词,虽诘诎聱牙,难于尽晓,顾究亦输入文明之利器也。”
伶牙俐齿 伶、俐:聪明、灵俐、乖巧。口齿灵活;说话利落。形容会说会道;灵活乖巧而善于应变。也作“俐齿伶牙。”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元 吴昌龄《张天师》第三折:“你休那里便伶牙俐齿,讲三干四,说人好歹,讦人暧昧,损人行止。”
犬牙鹰爪 喻善攫取的手段。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清·李渔《比目鱼·征利》:“我这生财妙手,从来会抓,岂仗你犬牙鹰爪,才能做家。”
锯牙钩爪 见“钩爪锯牙”。作谓语、宾语;指军队。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彼锯牙而钩爪,又循江而习流。”
舞爪张牙 原形容猛兽的凶相,后常用来比喻猖狂凶恶的样子。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的外表神态。元·李文蔚《张子房祀桥进履》第一折:“那虎他舞爪张牙,将你来拦定。”
虎口拔牙 在老虎嘴里拔牙。比喻冒着极大危险去做某一事情。偏正式;作宾语。元 弦济《一山国师语录》:“苍龙头上拶折角,猛虎口中拔得牙。”
俐齿伶牙 能说会道。作谓语、定语;指能说会道。元 张国宾《合汗衫》第二折:“你休听那厮说短论长,那般的俐齿伶牙。”
磨牙凿齿 咬牙切齿。形容凶狠的样子。作定语、状语;同“咬牙切齿”。清·钱谦益《刻<邹忠介公奏议>序》:“呜呼!天地间之元气终不可以灭己,而谗夫小人磨牙凿齿者,相仍而未艾。”
打落牙齿和血吞 和:混合。比喻吃了亏不让别人知道或失败了还要充好汉。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郭沫若《洪波曲》第九章:“为了团结,为了大敌当前,顾全抗战,只好‘打落牙齿和血吞’。”
打牙配嘴 指相互戏虐,闲扯说笑。作谓语、定语;用于口语。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二十三回:“(这妇人)常和从人打牙配嘴,全无忌惮。”
金口玉牙 金;玉:比喻珍贵。在戏曲和旧小说中;常说皇帝是金口玉牙;说什么就是什么;不能随意更改。现比喻说一不二。也作“金口玉言”。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晋 夏侯湛《抵疑》:“今乃金口玉音,漠然沉默。”
心膂爪牙 膂:脊骨;爪牙:近卫武臣。指亲近武臣。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周瑜传》:“入作心膂,出为爪牙。”
伶牙利齿 伶:聪明,乖巧;利:流利,锋利。口齿流利。形容为人机灵,能说会道。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口才好。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20回:“袭人本来老实,不是伶牙利齿的人,薛姨妈说一句,他应一句。”
牙签锦轴 见“牙签玉轴”。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无名氏《赠书记·秘书赠合》:“牙签锦轴吾良友,明窗净几共夷犹。”
打牙撂嘴 打牙:说闲话。指说闲话,相互嘲弄戏骂作谓语、定语、宾语;比喻乱开玩笑。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5回:“这里他女人陪着这些丫鬟小厮吃酒,又和那小厮们打牙撂嘴儿的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