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肤的成语

有关肤的成语

有关肤的成语共收录45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肤寸之地 肤寸:古代长度单位,1肤=4寸。指面积狭小的土地。作主语、宾语;指面积狭小的土地。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肤寸之地无得者,岂齐不欲地哉?形弗能有也。”
肤如凝脂 皮肤像凝固的油脂。形容皮肤洁白且细嫩。作谓语、定语;多用于女性。《诗经·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末学肤受 指学问没有从根本上下功夫,只学到一点皮毛。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汉 张衡《东都赋》:“如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践目者也。”
山肤水豢 《乐府诗集 燕射歌辞三 隋元会大飨歌》:“道高物备食多方,山肤既善水豢良。”本指山上水中出产的美味食物。后泛称美味。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乐府诗集·燕射歌辞三·隋元会大飨歌》:“道高物备食多方,山肤既善水豢良。”
浃髓沦肤 浃:通,透;沦:陷入。浸透肌肉,深入骨髓。比喻感受极深。作谓语;比喻感受影响很深。《淮南子 原道训》:“不浸于肌肤,不浃于骨髓。”
擢筋剥肤 犹言抽筋剥皮。比喻剥削深重残酷。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宋·苏洵《田制》:“吾之民反戚戚不乐,常若擢筋剥肤以供亿其上。”
肤浅末学 肤浅:浅薄;末学:学无根底。指学识浅薄。作宾语、定语;指学识浅薄。晋·范宁《春秋梁传集解序》:“释《谷梁传》者,虽近十家,皆肤浅末学,不经师匠。”
肤见謭识 浅陋的见识。
剥肤椎髓 剥:剥去;肤:皮肤;椎:捶击。剥人皮肤,敲人骨髓。比喻极其残酷地压榨和剥削。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唐 韩愈《郓州溪堂诗》序:“而公承死亡之后,掇拾之余,剥肤椎髓,公私扫地赤立。”
陈言肤词 陈旧而肤浅的言词。作主语、宾语;用于文章或说话等。马南邨《燕山夜话·文章长短不拘》:“短文章要能耐读,必须有精彩新鲜的内容,最好要比长文章更多地解决问题,不为陈言肤词,不为疏慢之语。”
剥床以肤 剥:六十四卦之一,指伤害;床:卧具。损害到肌肤。形容迫切的灾害或深切的痛苦。作宾语、定语;指痛苦之深。《周易·剥》:“剥床以肤,凶。”
剥肤之痛 剥:剥去。肤:皮肤。指受害极深而引起的痛苦。作宾语;同“切肤之痛”。《周易 剥》:“剥床以肤,凶。”
堕指裂肤 堕:落下;裂:分裂。手指冻掉,皮肤冻裂。形容天气严寒。作宾语、定语;用于天气寒冷。明·袁宏道《瓶花斋集·答王百谷》:“一室之内,堕指裂肤,谇语漫骂,不肖若不闻也者。”
肤受之愬 指谗言。肤受,谓浮泛不实,或谓利害切身。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春秋·鲁·孔丘《论语·颜渊》:“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胸喘肤汗 汗:出汗。形容疲乏到极点。作谓语、状语、定语;用于疲劳时。东汉·班固《汉书·王褒传》:“胸喘肤汗,人极马倦。”
椎肤剥髓 形容残酷搜刮。作谓语、定语;用于剥削。明·唐顺之《与郑户部书》:“国家惩奸之法未及于亲手欺盗之人,而椎肤剥髓、鬻妻买子之苦已波毒于穷檐无告之小民矣。”
身无完肤 ①《三国志 魏书 邓艾传》“子忠与艾俱死”裴松之注引《世语》:“师纂亦与艾俱死……死之日体无完皮。”后以“身无完肤”指被打得遍体鳞伤。②比喻遭到攻击或破坏后难以自存的局面。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被打或驳斥等。《三国志·魏书·邓艾传》“子忠与艾俱死”裴松之注引《世语》:“师纂亦与艾俱死……死之日体无完皮。”
雪肤花貌 皮肤洁白如雪,容貌美艳如花。形容女子的美丽。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唐·白居易《长恨歌》:“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肤受之诉 比喻被人说了有关切身利益的坏话。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论语 颜渊》:“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凶喘肤汗 形容疲乏到极点。《汉书·王褒传》:“胸喘肤汗,人极马倦。”
炙肤皲足 皮肤晒焦,足部冻裂。形容农民耕作的辛苦。作定语;用于书面语。明·宋濂《阅江楼记》:“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将桑行馌之勤。”
鸡肤鹤发 皮肤起皱,头发变白。形容衰老。形容老年人皮肤皱、头发白。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形容衰老。北周·庾信《竹杖赋》:“子老矣,鹤发鸡皮,蓬头历齿。”
肤见谫识 浅陋的见识。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自谦等。明 李东阳《〈琼台吟稿〉序》;“彼肤见谫识,管窥蠡测,岂复能尽其妙哉?”
冰肌雪肤 像冰一样的肌肤。形容女子洁美的体肤。作谓语、定语;多用于女性。清·魏源《澳门花园听夷女洋琴歌》序:“鼓罢复出其二子,长者九岁,冰肌雪肤,瞳翦秋水,中原未之见也。”
肤不生毛 皮肤上长满了厚茧而长不出毛。形容十分劳苦。作谓语、定语;用于劳动者。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文》:“心烦于虑,而身亲其劳。躬腠胝无胈,肤不生毛。”
汗流浃肤 见“汗流浃体”。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满身大汗。宋·洪迈《夷坚乙志·青童神君》:“[深父]梦若至诸天阁下……有人挤之,坠潭中,蹶然而寤,汗流浃肤。”
身体发肤 本指身躯、四肢、须发、皮肤,后亦泛指自己身体的全部,自身。联合式;作主语、宾语;指自身。《孝经 开宗明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鹤骨鸡肤 伶仃瘦骨,多皱的皮肤。形容年老。作宾语、定语;用于老年人。宋·王炎《病中书怀》诗:“鹤骨鸡肤不耐寒,那堪癣疥更斑烂。”
肤寸而合 谓(云气)逐渐集合。作谓语;用于天气等。《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维泰山尔。”
切肤之痛 切肤:切身。指与自身关系密切。比喻亲自感觉的痛苦。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比喻感受深切。明 王守仁《传习录》中卷:“独其切肤之痛,乃有未能然者,辄复云云尔。”
肤皮潦草 形容不扎实,不仔细。作谓语、定语;指不认真。张贤亮《青春期》:“所有的日子都像一块青灰色的铁板,坚硬、冷峻而索然无趣,就这么肤皮潦草地过到今天。”
剥肤锥髓 剥:剥去;肤:皮肤;锥:敲打。剥人皮肤,敲人骨髓。比喻极其残酷地压榨和剥削。作谓语;指残酷敲诈。宋·司马光《遗留物第二札子》:“我辈剥肤锥髓,以供赋敛,而浩浩入群臣之家,如泥沙不惜,其心安得?”
体无完肤 全身的皮肤没有一块好的。形容遍体都是伤。也比喻理由全部被驳倒;或被批评、责骂得很厉害。主谓式;作谓语、宾语;比喻恩泽深厚。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邓艾传》:“子忠与艾俱死”晋 裴松之注引《世语》:“师纂亦与艾俱死,纂性急少恩,死之日体无完肤。”
肤粟股栗 皮肤上起疙瘩,大腿发抖。形容非常恐惧。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恐惧时。梁启超《新民说·论私德》:“夫至以行恶为荣,则洪水猛兽,足喻斯惨耶?君子念此,肤粟股栗矣。”
肤受之言 肤:肤浅;受:感受。指肤浅的,使人感受不深的言论。也指不切合实际的言辞。作主语、宾语;用于说话。《后汉书·杨璇传论》:“风景之赏未甄,肤受之言互及。”
剥肤及髓 比喻盘剥深重。作谓语、定语;指盘剥之深。《新唐书 独孤及传》:“拥兵者第馆豆街陌,奴婢厌酒肉,而贫人羸饿就役,剥肤及髓。”
剥肤锤髓 剥:剥去;肤:皮肤;锤:敲击。剥人皮肤,敲人骨髓。比喻极其残酷地压榨和剥削。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残酷敲诈。
柔肤弱体 谓柔弱的身体。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人。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王朗传》:“且少小常苦被褥泰温,泰温则不能便柔肤弱体,是以难可防护,而易用感慨。”
椎肤剥体 见“椎肤剥髓”。作谓语、定语;用于剥削。《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四年》:“帝曰:‘霖雨、地震之灾,岂非重兵久在蜀,调登供馈,椎肤剥体,民怨所致,当修德抚民以应之,又何祷乎!’”
皮肤之见 见:见解,见识。指肤浅的见解。作主语、宾语;指肤浅的见解。宋·阮逸《<文中子>序》:“或有执文昧理,以模范《论语》为病,此皮肤之见,非心解也。”
剥床及肤 剥:六十四卦之一,坤下艮上,意即剥落、烂;及:到。原指损害及于肌肤。后形容迫切的灾害或深切的痛苦。作宾语、定语;指痛苦之深。宋 陈亮《义乌县减酒额记》:“剥床及肤,其忧岂不在民乎!”
铭肤镂骨 同“铭心镂骨”。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印象深刻。唐·令狐楚《代李仆射谢男赐绯鱼袋表》:“铭肤镂骨,不敢殒坠。”
肤末支离 肤浅琐碎。作谓语、定语;指肤浅琐碎。清 方苞《书柳文后》:“彼言涉于道,多肤末支离,而无所归宿。”
肌无完肤 全身的皮肤没有一块好的。形容遍体都是伤。也比喻理由全部被驳倒,或被批评、责骂得很厉害。作谓语、状语;用于被打或驳斥等。《旧五代史·唐书·李健及传》:“健及少遇祸乱,久从战阵,矢石所中,肌无完肤。”
附肤落毛 比喻赋闲无正事可干。联合式;作谓语、补语;含贬义。晋 范亨《燕书》:“恪大笑。射发一矢,拂脊;再一矢,磨腹。皆附肤落毛,上下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