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骨的成语

有关骨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骨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戳脊梁骨 在背后指责议论。作谓语、定语;指背后议论。刘心武《钟鼓楼》第二章:“被人们当面无数次地训斥批判,也被人们背后无数次地戳脊梁骨。”
朽骨重肉 比喻已经腐朽的东西得到了新生。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苏辙《谢复官表》:“时雨既至,靡物不蒙,遂使死灰再然,朽骨重肉。”
积谗磨骨 指不断的毁谤能使人毁灭。同“积毁销骨”。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文选 江淹〈诣建平王上书〉》:“下官闻积毁销金,积谗磨骨,远则直生取疑于盗金,近则伯鱼被名于不义。”吕向注:“言毁谗之深,能销磨金石之坚。”《梁书 江淹传》引作“积谗糜骨”。
骨化形销 谓死亡。作谓语、宾语;指死亡。唐·元稹《莺莺传》:“则当骨化形销,丹诚不泯,因风委露,犹托清尘。”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铄金:熔化金属;积毁:积累的毁谤;销骨:熔化骨头。众人的言论能够熔化金属,纷纷而来的毁谤足以致人于死地。比喻舆论力量的强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西汉·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痛之入骨 伤痛入骨髓。形容伤心到了极点。作谓语、定语;形容伤心到了极点。《全相平话·七国春秋》:“齐为无道,以害先王,寡人统位,痛之入骨。”
村筋俗骨 村:粗俗;俗:庸俗。形容人品粗俗不堪。作宾语、定语;用于低层人。明·无名氏《苏九淫奔》第四折:“不解他粉黛蛾眉心上事,这才是村筋俗骨下场头。”
神清骨秀 形容人长得神态清朗,气质秀美。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神态。明·陆采《明珠记·买药》:“我见你神清骨秀飘萧,你是神仙,休得假推掉。”
染神刻骨 犹铭心刻骨。谓感受深切。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赵翼《瓯北诗话·南宋人著述未入金源》:“苏黄字迹,亦所矜赏,谓‘二公翰墨,片言只字,皆未名之宝,百不为多,一不为少。’是遗山之于苏黄,可谓染神刻骨矣。”
刻骨铭心 刻:刻划;铭:在金属上刻写。刻在骨头上;铭刻在心灵中。形容感受深刻或感激之至。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唐 李白《上安州李长史书》:“深荷王公之德,铭刻心骨。”
妍皮痴骨 妍:美丽;痴:痴呆。美好的皮,痴呆的骨头。比喻外表好看,内心不有聪明。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晋书·慕容超载记》:“召见与语,超深自晦匿,兴大鄙之,谓绍曰:谚云‘妍皮不裹痴骨’,妄语耳。”
彻心彻骨 彻:通透,彻底。通心透骨。形容疼痛到了极点。作定语、状语;指疼痛等。方志敏《可爱的中国》:“那兵士手脚被吊得彻心彻骨的痛,大声哀叫。”
颜骨柳筋 见“颜筋柳骨”。作宾语、定语;指书法。《二刻拍案惊奇》卷二:“此书颜骨柳筋,无一笔不合法。”
铜筋铁骨 如铜一样的筋,如铁一样的骨。比喻十分健壮的身体。也指能负重任的人。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元 杨暹《西游记》第二本第九出:“我盗了太上老君炼就金丹,九转炼得铜筋铁骨,火眼金睛。”
恨入骨髓 从骨髓里仇恨某人某事。形容痛恨到了极点。补充式;作谓语、宾语;形容对人痛恨到极点。西汉 司马迁《史记 秦本纪》:“缪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愿令此三人归,令我君得自快烹之。”
至亲骨肉 至亲:关系最近的亲戚;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最亲近的亲属。一般指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二卷:“除是至亲骨肉,终日在面前的,用意体察,才看得出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富贵人家酒肉多得吃不完而腐臭,穷人门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形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作宾语、定语、分句;指社会贫富悬殊。唐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粉骨捐躯 指粉身碎骨,献出生命。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为了事业等。唐 杜牧《又谢赐批答表》:“势当戮力尽瘁,粉骨捐躯,知无不为,见死宁避!”
劳筋苦骨 谓劳动繁重,使筋骨疲劳痛苦。作谓语、宾语;用于体力劳动。东汉·班固《汉书·王褒传》:“故工之用钝器也,劳筋苦骨。”
钻心刺骨 钻入心里,侵入骨中。形容刺激极深。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清·李渔《比目鱼》第六回:“一到登场的时节,他把我认做真妻子,我把他认做真丈夫。没有一句话儿,不说得钻心刺骨。”
凡胎俗骨 凡:平庸,寻常。指人间普通平庸的人。作宾语、定语;指平庸的人。明·无名氏《蕉帕记》第三出:“向来偏觅多人,皆系凡胎俗骨,无可下手。”
铭肌镂骨 形容感受极深,永记不忘。作谓语、定语;形容感受极深。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序致》:“追思平昔之指,铭肌镂骨。”
洗心换骨 道家语,指洗去尘心,换掉凡骨,即可超离凡尘而入圣。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103卷:“为吾洗心复换骨,背凡入圣奔长生。”
直言骨鲠 直言:正直的言论;骨鲠:鱼骨卡在喉咙里。直话如不说出来,就像鱼骨卡在喉咙里般难受。比喻为人耿直,敢于直言,气节刚正。作定语;用于书面语。唐·韩愈《争臣论》:“知朝廷有直言骨鲠之臣,天子有不谮赏从谏如流之美。”
入骨相思 形容思念之深,历久难移。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五代 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 二》词:“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瘦骨如柴 十分削瘦的样子。宋 陆佃《埤雅 释兽》:“瘦如豺。豺,柴也。豺体瘦,故谓之豺。” 宋 杨万里《武陵春 长铗归乎逾十暑》词:“旧赐龙团新作祟,频啜得中寒。瘦骨如柴痛又酸,儿信问平安。”
起死人,肉白骨 把死人救活,使白骨再长出肉来。比喻给人极大的恩德。《国语 吴语》:“君王之于越也,医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灰身粉骨 犹言粉身碎骨。作谓语、定语、状语、宾语;用于比喻句。唐·王勃《上百里昌言书》:“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复何面目以谈天下之事哉!”
骨肉之情 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关系。比喻至亲之间的深厚感情。作主语、宾语;指至亲。清·刘熙载《艺概·文概》:“介甫每言及骨肉之情,酸恻呜咽。”
颜筋柳骨 颜: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柳:唐代书法家柳公权。指颜柳两家书法挺劲有力,但风格有所不同。也泛称书法极佳。作宾语、定语;指书法。宋·范仲淹《祭石学士文》:“曼卿之笔,颜筋柳骨。”
脱胎换骨 原为道教用语。指修道者得道以后;就脱凡胎为圣胎;换凡骨为仙骨。现比喻通过教育;思想得到彻底改造。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宋 葛长庚《沁园春 赠胡葆元》:“常温养,使脱胎换骨,身在云端。”
骨肉相亲 骨肉:骨和肉,比喻至亲;亲:亲爱。比喻父母、兄弟、子女之间相亲相爱的关系。作谓语、宾语;用于至亲等。春秋·齐·管仲《管子·轻重》:“兄弟相戚,骨肉相亲。”
软骨头 比喻意志薄弱、没有骨气的人,甚至丧失气节的人。作宾语、定语;指没有骨气的人。陈残云《山谷风烟》第11章:“想不到此人是个忘恩负义的软骨头,把我出卖了。”
众毛飞骨 指众多轻物能掀起重物。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 李白《雪谗诗赠友人》:“群轻折轴,下沉黄泉;众毛飞骨,上凌青天。”
丰肌弱骨 丰润的肌肤,柔嫩的骨骼。形容女子或花朵娇嫩艳丽而有丰韵。作谓语、宾语、定语;多用于女性。宋 范成大《园丁折花七品各赋一绝》:“丰肌弱骨自喜,醉晕妆光总宜。独立风前雨里,嫣然不要人持。”
凤骨龙姿 形容超凡的体格和仪态。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云笈七签》卷四:“今视子之质,实霄景高焕,圆精重照,凤骨龙姿,脑色宝曜。”
肉薄骨并 肉和肉相迫,骨和骨相并。形容战斗的激烈。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形容战斗的激烈。《元史 郝经传》:“且鄂与汉阳分据大别,中挟巨浸,号为活城,肉薄骨并而拔之,则彼委破壁孤城而去。”
骨肉相连 像骨头和肉一样互相连接着。比喻关系密切;不可分割。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关系密切。《北齐书 杨愔传》:“常山玉以砖叩头,进而言曰:‘臣与陛下骨肉相连。’”
销毁骨立 销:久病枯瘦。形容身体枯瘦如柴。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外表。《梁书·武帝纪》:“高祖形容本壮,及还京都,销毁骨立。”
悬头刺骨 悬:吊挂。把头挂在屋梁上面,用锥刺自己的大腿骨。形容刻苦学习。作谓语、定语、宾语;形容刻苦学习。明·胡文焕《群音类选·<龙泉记·家庭训子>》:“词翰积如丘,要精通,须苦求,悬头刺骨非虚谬。”
积谗糜骨 指不断的毁谤能使人毁灭。同“积谗磨骨”。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梁书 江淹传》:“下官闻积毁销金,积谗糜骨,远则直生取疑于盗金,近则伯鱼被名于不义。”吕向注:“言毁谗之深,能销磨金石之坚。”
骨软肉酥 见“骨软筋酥”。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极其害怕。《醒世姻缘传》第六一回:“只消‘心月狐’放一个屁,那‘井木犴’俯伏在地,骨软肉酥。”
瘦骨梭棱 形容人或动物消瘦露骨。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九:“他屋里的,瘦骨梭梭的,一天愁到黑,愁米、愁柴又愁盐。”
病入骨髓 病到骨头里。形容病势严重,无法医治。也比喻事态严重,无法挽救。作谓语、定语;用于事物或人。《韩非子·喻老》:“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鍼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切骨之寒 切骨:彻骨,渗透到骨头里。形容冷得刺骨。作主语、宾语;用于天气或心情。南朝·梁·萧统《黄钟十一月启》:“酌醇酒而据切骨之寒。”
痛入骨髓 痛到骨头里。比喻痛恨或悲伤之极。作谓语、宾语;指十分悲痛。《战国策·燕策三》:“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骨化风成 谓人的性情气质受感染而变化,一种新的社会风气已经形成。作谓语、定语;用于风俗习惯等。明·方孝孺《俞先生墓表》:“元既有江南,以豪侈粗戾,变礼文之俗,专数十年,薰渍狃狎,骨化风成,而宋之遗习,消灭尽矣。”
柴毁骨立 形容因居父母丧过度哀痛,身体受到摧残,消瘦憔悴的样子。作定语;指消瘦。《北史·陈孝意传》:“在郡菜食斋居,朝夕哀临,每一发声,未尝不绝倒,柴毁骨立,见者哀之。”
哀毁骨立 哀:悲哀;毁:损坏身体。骨立:形容极瘦;只剩下骨头架子。指因丧亲极度悲哀;瘦得只剩下骨架。形容守孝期间悲痛尽礼。复句式;作主语、分句;形容守孝期间悲痛尽礼。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德行》:“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
敲骨吸髓 敲碎骨头吸取骨髓。禅字用语;意指为了求道而不惜自残身体。比喻极残酷的剥削。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昔人求道,敲骨吸髓,刺血济饥。”
枯骨之余 枯骨:白骨,引申为死人。比喻垂死的人。作主语、宾语;指垂死的人。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四卷:“华存卑贱,枯骨之余。自处尘垢,久染浊秽。”
骨肉至亲 指关系最密切的亲属。作宾语、定语;指亲人。《三国志·魏书·鲜卑传》:“不如还我,我与汝是骨肉至亲,岂与仇等。”
皮松骨痒 形容表面轻松自如而内心急切盼望。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心情。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7卷:“用金花彩币为纳聘之仪,选了吉期,皮松骨痒,整备做转运使的女婿。”
铮铮铁骨 比喻人的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骨气。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柯岩《奇异的书简·美的追求者》:“狂风暴雨刮走的只是枯枝败叶,留下的却是铮铮铁骨。”
痛心刻骨 伤痛入骨髓。形容伤心到了极点。作谓语、定语;形容伤心到了极点。《明史·刘健传》:“臣等遭逢先帝,临终顾命,惓惓以陛下为托,痛心刻骨,誓以死报。”
毛骨森竦 毛:头发和汗毛;骨:脊背。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非常恐惧。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十分恐惧。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九回:“想起方才路上光景,不觉毛骨森竦。”
起死人肉白骨 把死人救活,使白骨再长出肉来。比喻给人极大的恩德。《国语·吴语》:“君王之于越也,医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骚情赋骨 指文人的情调与风骨。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徐士俊《络冰丝》:“小生沈约字休文……天生就骚情赋骨,随他半幅纸、半点墨,当值千金。”
死脑瓜骨 不开通。作宾语、定语;指不开通。锦云等《草莓三爷》:“你呀,就是死脑瓜骨!”
一聚枯骨 一聚:聚在一起。一堆枯朽的骨头。指人死去很久。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神仙传·老子》:“乃使甲张口向地,其太玄真符,立出于地,丹书文字如新,甲成一聚枯骨矣。”
起死人而肉白骨 把死人救活,使白骨再长出肉来。比喻给人以再造之恩。也比喻言词委婉动听,将死的也说活了。复句式;作分句、定语;比喻给人极大的恩德。《国语 吴语》:“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敲骨取髓 敲碎骨头,取出骨髓。①禅宗用语,意指为了求道而不惜自残身体。②比喻残酷地剥削。亦作“敲骨吸髓”、“刮骨吸髓”、“敲脂吸髓”、“槌骨沥髓”、“吸髓吮脂”。
刻骨镂心 铭刻在心灵深处。形容记忆深刻,永远不忘。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孙犁《秀露集 戏的梦》:“我见到和听到的,亲身体验到的,甚至刻骨镂心的,是另一种现实,另一种生活。”
瘦骨零丁 形容人瘦弱孤单的样子。作谓语、状语、定语;指瘦弱孤单。《中国民间故事选·老爷和奴才》:“牧人看见奶牛瘦骨零丁的样子,很生气。”
骨瘦形销 形容瘦削到极点。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极其消瘦。清·沈复《浮生六记·坎坷记愁》:“而芸终以受愚为恨,血疾大发,床席支离,刀圭无效,时发时止,骨瘦形销。”
镂心刻骨 形容感念深切,难以忘怀。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96回:“妾等蒙陛下眷爱,镂心刻骨,没世难忘。今不幸遭此离乱,陛下欲舍妾身何往?”
鹤骨松姿 清奇不凡的气质。多指修道者的形貌。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金·元好问《普照范炼师写真》诗之三:“鹤骨松姿又一奇,化身千亿更无疑。”
齑身粉骨 齑:碎。指粉身碎骨。作谓语、宾语;指粉身碎骨。明 王守仁《辞封爵普恩赏以彰国典疏》:“臣世受国恩,齑身粉骨,亦无以报。”
节骨眼 比喻关键的环节或时机。作宾语;用于比喻句。王朔《永失我爱》:“别起什么邪念,起也没用,都到这节骨眼了,满意不满意符不符合你那什么梦想也由不得你了。”
含着骨头露着肉 比喻说话半吞半吐,不把意思完全说出来。作定语、宾语;用于说话等。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8回:“你要我收下这个东西,须先和我说明白了。要是这么‘含着骨头露着肉’的,我倒不收。”
瘦骨嶙嶙 形容人或动物消瘦露骨。作谓语、定语;指十分消瘦。柳青《创业史》第一部题叙:“两只瘦骨嶙嶙的长手,亲昵昵地抚摸着站在她身前寸步不离娘的宝娃的头。”
蚂蚁啃骨头 比喻一点一点地苦干以完成一项很大的任务。作宾语、定语;指实干才能出成绩。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32章:“当你看见他们像蚂蚁啃骨头似的,把一座座大山啃掉。”
割骨疗亲 股:大腿。旧指孝子割舍自己腿上的肉来治疗父母的疾病。
骨肉离散 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比喻亲人分散,不能团聚。主谓式;作宾语;比喻亲人分散,不能团聚。《诗经 唐风 杕杜序》:“《杕杜》,刺时也。君不能亲其宗族,骨肉离散,独居而无兄弟,将为沃所并尔。”
敛骨吹魂 谓再造生灵,使死者复生。敛骨,使散掉的骨骼集结起来。吹魂,把散走的魂魄吹送回体。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南史·袁昂传》:“幸因约法之弘,承解网之宥,犹当降等薪粲,遂乃顿释钳赫,敛骨吹魂,还编黔庶。”
骨肉之恩 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关系;恩:亲爱。比喻至亲之间的深厚感情。作主语、宾语;用于至亲。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8回:“孤亦何心不待卿以骨肉之恩,委卿以兵马之重乎?”
白骨再肉 白骨上再生出肉来。比喻起死回生。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 张文成《游仙窟》:“十娘怜悯客人,存其死命,可谓白骨再肉,枯树重花。
雪胎梅骨 喻高洁。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清·李渔《怜香伴·香咏》:“小姐这等诗真有雪胎梅骨,冷韵幽香。”
情同骨肉 形容关系密切如一家人。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关系密切如一家人。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7回:“我与公覆,情同骨肉,径来为献密书,未知丞相肯容纳否?”
敲骨剥髓 犹敲骨吸髓。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残酷剥削。《封神演义》第二九回:“未闻有身为大臣逢君之恶,蛊惑天子,残虐万民,假天子之命,敲骨剥髓,尽民之力肥润私家,陷君不义,忍心丧节,如令兄者。”
悬梁刺骨 形容刻苦学习。《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十三引《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
碎身粉骨 身体粉碎。指死亡。多指为某种目的而献身。作谓语、定语、状语、宾语;用于处事。《敦煌变文集·妙法莲华经讲经文》:“暂愿不为(违)于说者,碎身粉骨效驱驰。”
炊骨爨骸 指军队没有粮食,只好拿人马的骨骸来做饭。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三卷:“鹄形菜色皆穷民饥饿之形;炊骨爨骸谓军中乏粮之惨。”
生死肉骨 生、肉:用作动词。使死人复生,白骨长肉。形容恩惠极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二十五年》:“苟使意如得改事君,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请骸骨 请:求。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作谓语;指告老还乡。西汉·司马迁《史记·陈丞相世家》:“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
煎膏炊骨 煎:一种烹饪方法;膏:油脂;炊:烧火做饭。煎油脂,烧骨头。比喻残酷压榨。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残酷剥削。明·无名氏《鸣凤记·鄢赵争宠》:“监司昨日兴常例,煎膏炊骨民无计。”
啮血沁骨 形容极端诚信。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清·顾嗣立《元诗选·丁孝子鹤年》:“先是生母冯阻绝东村,病死……啮血沁骨,棺敛以葬。”
冰肌玉骨 像冰一样的肌肤;像玉一样的骨骼。形容女性肌肤洁白细腻。也形容梅、水仙、荷花等鲜艳洁净。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有时形容梅、水仙、荷花等鲜艳洁净。后蜀 孟昶《避暑摩诃池上作》诗:“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暖。帘开明月独窥人,欹枕钗横云鬓乱。”
情逾骨肉 逾:超过;骨肉:比喻至亲。形容感情极其深厚。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明 汤显祖《寄李季宣》:“弟于兄交虽道义,情逾骨肉、废弃十余年,始得一通问,可谓有人心乎?”
形夸骨佳 夸:通“姱”,美好;佳:美好。形容女子身形柔弱,体形优美。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西汉·刘安《淮南子·修务训》:“曼颊皓齿,形夸骨佳,不待脂粉芳泽而性可悦者,西施、阳文也。”
抽胎换骨 见“脱胎换骨”。作谓语、状语;指彻底改变。元·刘君锡《来生债》第四折:“今日呵可便称了我平生愿。端的是抽胎换骨,火内生莲。”
铭心刻骨 铭、刻:在器物上刻出字迹。刻写在心上骨上。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明 李开先《林冲宝剑记》:“恩同海岳,铭心刻骨难忘。”
镌心铭骨 镌:雕刻。意同“刻骨铭心”。形容永记不忘。作谓语、定语;形容印象深刻。明·陆采《明珠记·获荫》:“漂泊留潭府,荷深思解衣推食,自知惭负;又荷吹嘘登云路,娇女肯教同赴,这厚德镌心铭骨。”
伤筋动骨 本指身受重伤。后比喻事物受到重大损害。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元 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打的来伤筋动骨,更疼似悬头刺股。”
柔心弱骨 形容性情柔和。作宾语、谓语;形容性情柔和。《列子·汤问》:“人性婉而从物,不竞不争,柔心而弱骨,不骄不忌。”
以骨去蚁 见“以肉去蚁”。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南朝·梁元帝《金楼子·立言下》:“以骨去蚁,蚁愈多;以鱼驱蝇,蝇愈至。”
镂骨铭心 铭刻在心灵深处。形容记忆深刻,永远不忘。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表示感激之词。明 陆采《怀香记 夕阳亭议》:“真是镂骨铭心,没齿难泯。”
瘦骨伶仃 形容人或动物瘦得皮包骨的样子。亦作“瘦骨零丁”。作谓语、状语、定语;指瘦弱孤单。高云览《小城春秋》第二六章:“这牢房比较大点、亮点,里面关着一个瘦骨伶仃的老头儿。”
柔筋脆骨 柔弱的筋骨。比喻文章疲软无力。作宾语、定语;用于人或文章等。明·宋濂《〈王君子与文集〉序》:“士之有志于文者夥矣,抽青媲白,组织文绣,柔筋脆骨,点缀形似,徒夸艳乎。”
顽皮贼骨 指品行不端,无赖狡诈的人。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二折:“这顽皮贼骨,不打不招。左右,与我采下去,着实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