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视的成语

有关视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视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问安视寝 见“问安视膳”。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子女侍奉父母。宋·陈亮《廷对策》:“而问安视寝之余,所以察词而观色,因此而得彼者,其端甚众。”
高顾遐视 向高远处看。意谓志向高远,傲视流俗。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明·方孝孺《答俞敬德书》:“某鄙朴戆讷,言行不能及古人,器识不足以达时务,然守愚,孑然莫与,徒望望然高顾遐视而不合于时,此固流俗之所笑且讪,士君子之所不敢自是者也。”
视日如年 谓时间虽短,但却感到过得很长。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日子很不好过。明·方孝孺《与郑叔度书》之七:“自发义乌信,引领西跂,视日如年,今两月矣。”
视险若夷 见“视险如夷”。作谓语、定语;指人勇敢。三国·魏·吴质《与文帝书》:“虽云幽深,视险若夷。”
视微知着 看到细微迹象,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势。
视死若归 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同“视死如归”。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不怕死。西汉·刘安《淮南子·兵略训》:“故战日有期,视死若归。”
视有若无 视:看待。把有这回事看得就像没有这回事一样。形容不当一回事。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清·李绿园《歧路灯》第78回:“宝之这戏子见怪贤闲事,视有若无。”
不可轻视 不能够小看。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或事物等。邓小平《根据地建设与群众运动》:“这些发展的政治意义是丝毫不可轻视的。”
横眉怒视 犹言横眉努目。形容怒目相视,态度凶狠的样子。作谓语、定语;指人的神态。师飙等《金戈铁马少年时》第五章;“辛弃疾、贾瑞、飞烟、金福仗剑立于帐口,一个个横眉怒视,杀气逼人。”
坐视不顾 坐:不动。见别人遇到困难或危险,坐在一旁观看不去援救。作谓语、宾语;指见死不救。清·李渔《闲情偶寄·结构第一》:“以有疏财仗义之张大公在,受人之托,必能忠人之事,未有坐视不顾,而致其剪发也。”
视微知著 看到细微迹象,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势。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三国 蜀 诸葛亮《便宜十六策 思虑》:“君子视微知著,见始知终,祸无从起,此思虑之政也。”
视丹如绿 丹:红。把红的看成绿的。形容因过分忧愁而目视昏花。作谓语;指眼光模糊。三国魏·郭遐叔《赠嵇叔夜》诗:“心之忧矣,视丹如绿。”
唯力是视 唯:助词。是:指示代词,复指前置宾语。“唯……是……”是古汉语的一种格式,有强调语意的作用。指在任务重、困难多的情况下,能否达到目的,主要就看自己的力量。后用来指依据自己的力量尽力而为。亦作“惟力是视”、“惟利是视”。
目不忍视,耳不忍闻 不忍心看,不忍心听。形容情景十分凄惨。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事件或局面等。康有为《大同书》乙部:“若将其坑降之迹演以杂剧,累一月描写之,当无人不恻动其心,哀矜涕泗,目不忍视,耳不忍闻矣。”
惟力是视 谓竭尽己力而为。作谓语;用于人的行为。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除君之恶,惟力是视。”
反听内视 内视:向内看;反听:听外面的。指既能反省自己的言行,也能听取别人的意见。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善于处理问题。《史记 商君列传》:“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后汉书 王允传》:“夫内视反听,则忠臣竭诚;宽贤务能,则义士厉节。”
骇人视听 使人目见耳闻感到震惊。作谓语、定语;指使人震惊的事。《隋书·王劭传》:“或文词鄙野,或不轨不物,骇人视听,大为有识所嗤鄙。”
人己一视 待别人象待自己一样。比喻待人没有私心。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二:“此正无意于我,人己一视之道,实贤人君子之盛德。”
视同路人 路人:过路人,指素不相识的人。看做路上遇到的陌生人。指与亲人或熟人非常疏远。作谓语、定语;指关系疏远。
瞠目而视 瞠目:瞪大眼睛。瞪大眼睛看着。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十分惊异或恐惧。宋 洪迈《夷坚丁志》:“西边房门又开,一妇人衫裙俱青,抱婴儿以出,亦瞠目而视。”
目不妄视 妄:胡乱。不随便乱看。形容遵守礼制。作谓语、状语;指有礼貌。《仙传拾遗·杨通幽》:“护气希言,目不妄视,绝声利,远嚣尘,则可以凌三届,登太清矣。”
烟视媚行 烟视:微视;媚行:慢行。形容害羞不自然的样子。作谓语、定语;形容旧时的新媳妇。《吕氏春秋·不屈》:“人有新取妇者,妇至,宜安矜,烟视媚行。”
视死如生 把死去看做活着一样。形容不怕死。同“视死若生”。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世等。汉·晁错《守边劝农疏》:“故能使其众蒙矢石,赴汤火,视死如生。”
一暝不视 闭上眼睛,不再睁开。指死亡。联合式;作谓语;指死亡。西汉 刘向《战国策 楚策一》:“有断脰绝腹,一暝而万世不视,不知所益,以忧社稷者。”
视有如无 视:看待。把有这回事看得就像没有这回事一样。形容不当一回事。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6回:“独他一个皆视有如无,毫不介意,因此众人嘲他越发呆了。”
轻视傲物 轻:轻慢;世:世人;傲:傲慢;物:人,公众。对世俗之事一概不放在眼里。明·屠隆《彩毫记·宫禁生谗》:“此人自恃文才,轻世傲物。”
耳视目听 用耳朵看,用眼睛听。三代道家荒唐地认为视听由精神主宰,可以不受器官限制。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精神主宰可以不受器官限制。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仲尼》:“老聃之弟子有亢仓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
淆乱视听 视听:看和听。混淆是非,以扰乱人们的视听。作谓语、定语;指故意混淆。《先拔志始》卷下:“或巧布流言蜚语,或写匿名文书,害正党邪,淆乱视听。”
淆惑视听 故意用假象或谎言迷惑人,使人分辨不清是非真伪。作谓语、定语;指故意用假象或谎言迷惑人。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第一,这些人一般都打着所谓民主的幌子,很容易淆惑视听。”
视为儿戏 见“视同儿戏”。作谓语、宾语;指极不重视。明·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第13回:“你不可视为儿戏。”
视若路人 看做路上遇到的陌生人。指与亲人或熟人非常疏远。动宾式;作谓语;指关系疏远。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3卷:“漫然视若路人,甚而等之仇敌,败坏彝伦,灭绝天理。”
收视反听 不视不听。指不为外物所惊扰。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对事物的看法。晋·陆机《文赋》:“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
枭视狼顾 如枭盯视,如狼频顾。形容行动警惕,有所畏忌。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战国·卫·吴起《吴子·励士》:“今使一死贼伏于旷野,千人追之,莫不枭视狼顾,何者?恐其暴起而害己也。”
视民如伤 把百姓当作有伤病的人一样照顾。旧时形容在位者关怀人民。动宾式;作谓语;含褒义。先秦 左丘明《左传 哀公元年》:“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
问安视膳 每日必问安,每餐必在左。指古代诸侯、王室子弟侍奉父母的孝礼。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子女侍奉父母。《礼记·文王世子》:“文王之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鸡初鸣而衣服,至于寝门外,问内竖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食下,问所膳。”
视同一律 同等看待。作谓语;指同等看待。清·唐芸洲《七剑十三侠》第97回:“又因前数次那些官兵到此,皆大败而回,因此将这官兵视同一律。”
侧目而视 侧目:斜着眼睛;视:看。斜着眼睛看人;不敢用正眼去看。形容拘谨畏惧或愤怒的样子。偏正式;作谓语;含贬义,形容愤怒、不瞒或畏惧的样子。西汉 司马迁《史记 汲郑列传》:“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以为公卿,果然。必汤也,令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
高视阔步 眼睛向上看迈大步走路。形容气概不凡。也形容傲慢看不起人的神气。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汉魏 刘桢《隋书 卢思道传》:“俄而抵掌扬眉,高视阔步。”
视险如夷 夷:平坦。走在危险的地方就象走在平地一样。比喻平安地渡过困境。作谓语、定语;指人勇敢。汉 刘协《喻郭汜诏》:“今得东移,望远若近,视险如夷。”
视同陌路 见“视若路人”。作谓语;指关系疏远。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20回:“他今有病,便视同陌路,此岂稍有人心者耶?”
目不苟视 眼睛不随便乱看。形容为人正派。作谓语、状语;指为人正派。明·李贽《卓吾论略》:“吾大人何如人哉?身长七尺,目不苟视。”
视如拱璧 拱璧:用双手合抱的大璧,比喻珍品。看做两手合抱的碧玉。比喻十分珍贵。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珠儿》:“始纳婢,经年余,生一子,视如拱璧,名之珠儿。”
坐视成败 见“坐观成败”。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晋书·王敦传》:“臣备位宰辅,与国存亡……岂忍坐视成败,以亏圣美。”
鹰扬虎视 象鹰那样飞翔,如虎一般雄视。形容十分威武。作谓语、定语;指人威武。《诗经·大雅·大明》:“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周易·颐》:“虎视耽耽,其欲逐逐。”三国魏·应璩《与侍郎曹长思书》:“王肃以宿德显授,何曾以后进见拔,皆鹰扬虎视,有万里之望。”
鹰视狼步 象鹰那样看东西,象狼那样走路。形容为人阴险狠毒。联合式;作定语;含贬义。汉 赵晔《吴越春秋 勾践伐吴外传》:“夫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视狼步,可以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
视若无睹 虽然看见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指对眼前事物漠不关心。补充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唐 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
内视反听 内视:向内看;反听:听外面的。指既能反省自己的言行,也能听取别人的意见。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自我反省。西汉 司马迁《史记 商君列传》:“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问寝视膳 见“问安视膳”。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子女侍奉父母。唐·吴兢《贞观政要·尊敬师傅》:“纲为太子陈君臣父子之道,问寝视膳之方,理顺辞直,听者忘倦。”
收视返听 收:停止;返:还。不视不听。指人对事物的看法不为外物所惊扰。作谓语、定语;用于人对事物的看法。梁启超《新民说》:“其祈焉则必收视返听,清其心以对越于神明。”
矫首昂视 矫:抬举。抬头仰望。形容人很高傲的样子。作谓语、状语;用于书面语。明·魏学洢《核舟记》:“矫首昂视。”
刮目而视 刮目:擦拭眼睛,指去掉老看法。去掉旧的看法,用新眼光去看待。作谓语、宾语;用于取得显著成绩。李脃人《暴风雨前》第五部分:“田老兄那么亲切的拍着他的膀膊道:‘士三日不见,当刮目而视,吾子有焉!’”
熟视无睹 熟视:细看;睹:看见。看惯了就像没看见一样。也指看到某种现象;但不关心;只当没有看见。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晋 刘伶《酒德颂》:“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
视而弗见,听而弗闻 视:看。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作没看见,听到了当作没听见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西汉·戴圣《礼记·中庸》:“鬼神之为德其咸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
视人如伤 见“视民如伤”。作谓语、定语;多用于管理者。唐·杨炯《为梓州官属祭郪县文》:“居传其政,爱人如子;山则有梁,镇兹一方;君宏其道,视人如伤。”
一瞑不视 瞑:闭眼。闭上眼睛,不再睁开。指死亡。也指逃避现实。也可形容不怕牺牲。作谓语;指死亡。《战国策·楚策一》:“有断头绝腹,一瞑而万世不视,不知所益,以忧社稷者。”
视而不见 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没看见。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先秦 庄周《庄子 知北游》:“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
视死犹归 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同“视死如归”。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不怕死。晋·葛洪《抱朴子·弭讼》:“夫不伏之人,视死犹归,血刃之祸,于是将起。”
视人如子 见“视民如子”。作谓语、定语;用于称赞有仁义道德的官员。唐·张说《河西节度副大使鄯州都督安乡神道碑》:“其在军州,倾心下士,视人如子,无约而视附,不言而条理。”
雄视一世 形容称雄于一代。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邵长蘅《侯方域魏禧传》:“朝宗始唱韩欧之学于举世不为之日,遂以古文雄视一世。”
视如陌路 见“视若路人”。作谓语、定语;指关系疏远。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11回:“当今之世,面交者多,饮酒宴乐,情若同胞,利害相关,视如陌路。”
鸱视狼顾 ①如鸱鸟举首而视,如狼反顾。②形容人的凶狠贪戾。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为人。《文选·马融<长笛赋>》:“鱼鳖禽兽闻之者,莫不张耳鹿骇,熊经鸟伸,鸱视狼顾拊噪踊跃。”
眩视惑听 迷惑人的视听。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章炳麟《*书订文》附《正名杂义》;“樊(樊宗师)卢(卢仝)诸子,憙为险怪,以眩视惑听邪?”
迷惑视听 使人耳目迷乱。比喻以错误的言论欺骗社会,毒害群众。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言行等。萧作霖《复兴社述略》:“这是因为当时我们毕竟还不敢公然承认我们主张实行法西斯主义,还是觉得抱着三民主义这块招牌较能迷惑视听。”
听而无闻,视而无见 视:看。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作没看见,听到了当作没听见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鹖冠子·度万八》:“知无道,上乱天文,下灭地理,中绝人和,治渐终始,故听而无闻,视而无见,白昼而暗,有义而失谥。”
以正视听 为保证事实的正确理解。作谓语、定语;指纠正不良行为。徐贵祥《历史的天空》第九章:“同日军进行几场影响较大的战斗,为舆论宣传提供依据,以正视听。”
目食耳视 用眼睛吃,用耳朵看。比喻颠倒错乱。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司马光《迂书·官失》:“世之人不以耳视而目食者,鲜矣。”
视同儿戏 把事情当成小孩儿玩耍一样来对待。比喻不当一回事;极不重视。儿戏:小孩子闹着玩。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1卷:“所以说为官做吏的人,千万不要草菅人命,视同儿戏。”
视若儿戏 见“视同儿戏”。作谓语、宾语;指极不重视。西汉·司马迁《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怒目而视 怒目:瞪着发怒的眼睛;视:看。非常愤怒地瞪着双眼看。主谓式;作谓语;表示强烈不满。明 施耐庵《水浒传》:“林冲、杨志怒目而视,有欲要发作之色。”
耳视目食 用耳朵看,用眼睛吃。比喻颠倒错乱。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 司马光《迂书 官失》:“世之人不以耳视而目食者,鲜矣。”
长生久视 久视:不老,耳目不衰。形容长寿。联合式;作谓语;指长久活下去。先秦 李耳《老子》:“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不堪视听 堪:可,能。言辞污秽,行为卑劣,不能看与听。作谓语、定语;指人的言行等。严复《论中国之阻力与离心力》:“其菲薄揶揄,不堪视听。”
虎视耽耽 象老虎那样凶狠地盯着。作定语、状语;形容心怀不善,伺机攫取。《易 颐》:“虎视耽耽,其欲逐逐。”
视死若生 把死去看做活着一样。形容不怕死。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世等。《庄子 秋水》:“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
怒目相视
目不旁视 视:看。形容对身边的事物不关心或不愿看。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的神情。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20回:“李玄此时一秉虔诚,目不旁视。”
视为等闲 等闲:无关紧要。把它看成无关紧要,不予重视。作谓语、宾语;多用于否定句,反问句。清·吴璿《飞龙全传》第53回:“舍山后杨业干城之将,视为等闲而不用。”
眄视指使 形容骄傲的神态。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西汉 刘向《战国策 燕策一》:“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矣。”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注意。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战国·宋·庄周《庄子·知北游》:“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
视如土芥 芥:小草。看作象泥土,小草一般轻贱。比喻不放在眼里。作谓语;指极端轻视。《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十目所视 见“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西汉·戴圣《礼记·大学》:“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蹇视高步 指昂首阔步。作谓语、定语;指昂首阔步。鲁迅《坟 摩罗诗力说》:“夫中国之立于亚洲也,文明先进,四邻莫之与伦,蹇视高步,因益为特别之发达。”
唯利是视 亦作“唯利是求”。亦作“唯利是图”。以利为着眼点。谓一心只顾谋取利益。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成公十三年》:“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莫逆:彼此情投意合,非常相好。形容彼此间友谊深厚,无所违逆于心。作分句;指朋友深交。《庄子·大宗师》:“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越瘠秦视 瘠:瘦。看待他人的得失,就像秦国人看待越国人的肥瘦一样。比喻痛痒与己无关。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清·张永铨《海啸行》:“嗟哉闾里遭颠连,越瘠秦视人胡然。”
视如珍宝 形容十分珍爱。作谓语、定语;指十分重视。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十八回:“当此圣世,咱们世受国恩,祖父锦衣玉食;况你自有生以来,自去世的老太太,以及老爷太太,视如珍宝。”
高步阔视 同“高视阔步”。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的风度。清·袁枚《新齐谐·冷秋江》:“果见一丈夫魋肩昂背,高步阔视,持大扇击手作拍板,口唱《大江东》,于于然来。群鬼尽散。”
狼顾虎视 如狼虎视物。形容威严而凶狠。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三国志·蜀志·杨戏传》“亮南征,留邵为治中从事,是岁卒”裴松之注引晋·常璩《华阳国志》:“亮身仗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
凤叹虎视 形容谈吐文雅,器宇轩昂。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气质。《文选·曹植〈与吴季重书〉》:“足下鹰扬其体,凤叹虎视,谓萧曹不足俦,卫霍不足侔也。”李善注:“凤以喻文也,虎以喻武也。叹犹歌也。取美壮之意。”
视如敝屣 视:看待;敝:破旧;屣:鞋。看得像破旧的鞋子一样。形容轻视到了极点。用于对事物的态度。《孟子 尽心上》:“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
返视内照 原为佛教语。谓用佛性对照检查。后亦指自我反省。作谓语、宾语;指自我反省。《禅真逸史》第十七回:“澹然凝神静养一会,早听四野鸡鸣,于是垂目低眉,返视内照。”
目不斜视 眼睛不往旁边看。形容目光庄重;神情严肃。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清 李汝珍《镜花缘》:“都是目不斜视,俯首而行。”
视死如饴 指甘心死去。作谓语;指甘心死去。元·无名氏《赚蒯通》第四折:“蒯彻本以口舌从事,与武涉同时,为主其心,吠尧何罪,甘赴鼎镬,视死如饴,诚壮士也。”
左顾右视 左边看看,右边看看。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左顾右视,荡荡漭漭。”
鹰视虎步 见“鹰视狼步”。作定语、宾语;指人举止。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吾观喜之为人鹰视虎步,专功杀之性,不可亲也。”
目不给视 给:供给。眼睛来不及观赏。形容景物又美又多。作谓语、定语;用于美景等。宋·周邦彦《汴都赋》:“沉沙栖陆,异域所至,殊形妙状,目不给视,无所不有。”
鸱视虎顾 见“鸱视狼顾”。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为人。《淮南子·精神训》:“真人之所游,若吹呴呼吸,吐故纳新,凫浴猿躩,熊经鸟伸,鸱视虎顾,是养形之人也,不以滑心。”
视如草芥 草芥:不知名的小草。看成像小草一样轻贱。补充式;作谓语;含贬义。先秦 孟轲《孟子 离娄下》:“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眈眈虎视 眈眈:注视的样子。像老虎那样凶狠地盯着作定语、状语;形容心怀不善。《旧唐书·张仲武传》:“渔阳突骑,燕歌壮气。赳赳元戎,眈眈虎视。”
束手坐视 拱着手,坐着看。比喻对应当管的事无能为力或不管不问。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不过问。《明史·徐有贞传》:“京军一出,日费不赀,遇涨则束手坐视,无所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