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隐的成语

有关隐的成语

有关隐的成语共收录8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大隐朝市 朝市:朝廷和集市。指真正的隐士不必隐居山林,可以隐居在闹市作宾语、定语;指隐居。晋·王康琚《反招隐诗》:“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
隐姓埋名 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元 王子一《误入桃源》:“因此上不事王侯,不求闻达,隐姓埋名作庄家学耕稼。”
发隐擿伏 揭露隐蔽的坏人坏事。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宋 秦观《越州请立程给事祠堂状》:“[程给事]发隐擿伏,敏捷如神。”
潜光隐耀 隐藏光采。常指隐居。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世。《后汉书·郑玄传》:“又南山四皓有园公、夏黄公,潜光隐耀,世嘉其高,皆悉称公。”
隐忍不言 把事情蒇在心里不说。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把事情藏在心里不说。清 归庄《与季沧苇侍御书》:“即受侮嫚,亦为亲屈,欲终隐忍不言。”
山林隐逸 隐居山林的士人。即隐士。作宾语、定语;指隐士。清·孔尚任《桃花扇·馀韵》:“听他说话,像几个山林隐逸。”
子为父隐 儿子帮父亲隐瞒恶迹。这是封建纲常礼教所提倡的。作谓语、宾语;指父子间的人情。《论语·子路》:“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汉·桓宽《盐铁论·周秦》:“闻子为父隐,父为子隐,未闻父子之相坐也。”
若隐若现 好像隐没了;又好像现出了。形容隐隐约约、依稀可见的状态。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记忆模糊。唐 唐太宗《大唐三藏圣教序》:“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现,运有福而长今。”
素隐行怪 隐:隐暗的事;行:从事;怪:怪事。求索隐暗的事情,而行怪迂之道。意指身居隐逸的地方,行为怪异,以求名声。作谓语、定语;指怪人。《汉书·艺文志》:“孔子曰:‘索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不为之矣。”
隐然敌国 见“隐若敌国”。作定语;指人作用大。宋·阳枋《谢交割启》:“隐然敌国,咸称细柳之真;贤若长城,岂类棘门之戏。”
深中隐厚 内心廉正忠厚。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为人。西汉·司马迁《史记·韩长孺列传论》:“余与壶遂定律历,观韩长孺之义,壶遂之深中隐厚。世之言梁多长者,不虚哉!”
潜光隐德 谓隐藏德才。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南朝·梁·慧皎《高僧传·道渊》:“众经数论,靡不通达,而潜光隐德,世莫之知。”
匿迹隐形 隐:隐藏。隐藏形迹,不使人知。作谓语、宾语、定语;指隐身。元 高文秀《黑旋风》第一折:“那厮口内顽涎望着我面上零,再不和他亲折征,我只是吞声忍气,匿迹潜形。”
若隐若显 若:好象;隐:隐藏;显:显现。好象隐藏不露,又好象显现出来。形容隐隐约约,看不清楚的样子。宋 赵佶《宣和画谱 山水三》:“作《风烟欲雨图》,非阴非霁,如梅天雾晓,霏微暗霭之状,殊有深思,使他人想象于微茫之间,若隐若显,不能穷也。”
虚美隐恶 虚:空;隐:隐蔽。用凭空的赞美来掩盖其过错。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旧唐书·许敬宗传》:“敬宗又纳其宝货,称孝泰频破贼,斩获数万,汉将骁健者,唯苏定方与庞孝素耳,曹继权、刘伯英皆出其下。虚美隐恶如此。”
时隐时现 现:显露。时而隐没时而现出。形容隐隐约约、依稀可见的状态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远处的事物。明·袁宏道《广庄·人间世》:“子房当烹狗藏弓之世,时隐时现,托赤松以自保。”
隐恶扬善 隐:隐匿;隐瞒;扬:宣扬。隐蔽别人的坏处;宣扬别人的好处。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有犯无隐 犯:触犯。臣下对君主应采取直言进谏的态度。虽然有所冒犯,也不应该隐讳不言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唐·严郢《驳议吕堙》:“公有犯无隐,引经正辞。上是其言,刑为之省。”
潜踪隐迹 隐蔽踪迹。作谓语、宾语;用于隐居。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六卷:“我到此地了,你们却潜踪隐迹,没处追寻。”
祸起隐微 隐微:隐蔽细小的地方。指灾祸往往萌发于隐蔽细小的地方。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王曾《谏作玉清昭应宫》:“圣人贵于谋始,智者察于未形。祸起隐微,危生安逸。”
隐占身体 隐藏、掩护自己真面目的意思。
发隐摘伏 发:揭发。揭发隐秘的坏人坏事。形容治理政事精明。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宋·秦观《越州请立程给事祠堂状》:“发隐摘伏,敏捷如神。”
钩隐抉微 钩:探取;抉:排出,挖出。在治学上能发掘幽深精微。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宋·郭绍彭《宋王先生圹铭》:“《从书》门分类聚,钩隐抉微,考证经史百氏,下致骚人墨客佚事,细大不捐。”
难言之隐 言:说;隐:隐衷;隐情;藏在内心深处的事。难以说出口的隐衷。偏正式;作宾语。清 钱谦益《跋留庵》:“钱氏少为党魁,晚托禅悦,生平颇多壹郁难言之隐。”
探幽索隐 同“探赜索隐”。作谓语、定语;用于学问等。汉·袁康《越绝书·外传纪策考》:“夫仁者乐,知者好诚,秉礼者探幽索隐。”
隐晦曲折 意思含糊晦涩;转弯抹角。常指说话或写文章用隐隐约约、转弯抹角的方式来表达思想。隐晦:不明显;曲折:转弯抹角。联合式;作宾语、定语、补语;含贬义。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我们可以大声疾呼,而不要隐晦曲折,使人民大众不易看懂。”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见:通“现”;显:明显。看来是隐蔽的、最细微的,实际上是最明显、最具体的。作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西汉·戴圣《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韬光隐晦 同“韬光养晦”。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郭沫若《<虎符>附录·写作缘起》:“这也与其说是由于信陵君的悲观、失望而至于消极,倒宁可说是由于魏王的猜忌、残忍,而使他不得不韬光隐晦的。”
潜德隐行 谓不为人知的德行。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的德行。宋·欧阳修《右班殿直赠右羽林军将军唐君墓志铭》:“士之为善者,虽潜德隐行,必有时而发。”
时隐时见 隐:隐没。见:同“现”;出现。有时隐没,有时出现。远处事物忽明忽暗。作谓语、定语;指不清晰。宋·邵博《闻见后录》第25卷:“其间林木荟蔚,云烟掩映,高楼曲榭,时隐时见,使画工极思不可图。”
南山隐豹 隐:隐伏。比喻隐居山林不仕的贤人。作宾语、定语;指隐士。《列女传·贤明·陶答子妻》:“妾闻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
山栖谷隐 在山中栖身,到谷中喝水。形容隐居生活。作宾语、定语;用于隐士等。《魏书·肃宗纪》:“其怀道丘园,昧迹板筑,山栖谷饮,舒卷从时者,宜广戋帛,缉和鼎饪。”
如有隐忧 忧:愁苦,忧愁。好像内心有说不出的忧愁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诗经·邶风·柏舟》:“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隐迹潜踪 潜:深藏;踪:踪迹。隐藏自己的行踪。作谓语、宾语;用于隐居。明·吴承恩《西游记》第22回:“见是行者落下云来,却又收了宝杖,一头淬下水,隐迹潜踪,渺然不见。”
隐约其词 指语意隐晦不明或说话躲躲闪闪。亦作“隐约其辞”。作谓语、定语;指故意不明说。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1回:“刁迈彭隐约其词,似乎嫌张太太一个钱不肯放松,这事总不会了。”
隐君子 隐居逃避尘世的人,借指吸毒成瘾或吸烟成瘾的人。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西汉·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隐君子也。”
花遮柳隐 形容不让人看见,悄悄地走。作定语、状语;形容悄悄地走。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1回:“五儿听罢,便心下要分些赠芳官,遂用纸另包了一半,趁黄昏人稀之时,自己花遮柳隐的来找芳官。”
言中事隐 谓言语虽然委曲却中正不偏,论事虽然放纵却隐藏着精深的道理。语出《易·系辞下》:“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语出《易·系辞下》:“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
隐名埋姓 同“隐姓埋名”。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元·李爱山《寿阳曲·厌纷》曲:“离京邑,出凤城,山林中隐名埋姓。”
隐介藏形 介:鳞甲。隐藏形体,使人看不见。作谓语;指藏匿。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
见贤不隐 贤:道德高尚的人;隐:隐藏。看见道德高尚的人不去埋没。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世。西汉·桓宽《盐铁论·刺权》:“见贤不隐,食禄不专,此公叔之所以为文,魏成子所以为贤也。”
探赜索隐 探:寻求,探测;赜:幽深玄妙;索:搜求;隐:隐秘。探究深奥的道理,搜索隐秘的事情。联合式;作谓语;指探究深奥的道理。《周易 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
岩栖谷隐 指隐居山谷之中。亦作“岩栖谷饮”。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叶适《总干黄公行状》:“士不遇,岩栖谷隐,姓名沦灭,其常也。”
潜休隐德 隐藏美德。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明·方孝孺《宋氏为善堂记》:“而推荣二代,潜休隐德,见称于圣主,而大白于四方。”
隐忍不发 亦作“隐忍不言”。克制忍耐,不向人发泄、透露。作谓语、定语;把事情藏在心里不说。宋·秦观《淮海集·石庆论》:“特以太后之故,隐忍而不发。”
泥中隐刺 比喻说话中带着讥讽。作宾语、定语;用于讥讽。元·高茂卿《儿女团圆》第四折:“莫怪他泥中隐刺,他又不曾道节外生枝。”
隐鳞戢羽 见“隐鳞戢翼”。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清·钱谦益《<徐子能集>序》:“古之文人才士,当其隐鳞戢羽,名闻未彰,必有文章钜公,以片言只字定其声价。”
赜探隐索 赜:幽深难见。指探索事物的奥秘。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周易·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
挂冠归隐 冠:帽子,官帽。把官帽取下挂起来。比喻辞官归隐。作谓语;比喻辞官回家。鲁迅《理水》:“有的咬了一口松皮饼,极口叹赏它的清香,说自己明天就要挂冠归隐,去享这样的清福。”
终老隐居 终老:直到老死,一辈子。指隐居直到老死。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史·刘爚传》:“爚从熹武夷山讲道读书,怡然自适,筑云庄山房,为终老恤居之计。”
隐隐约约 指看起来或听起来模糊,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作定语、状语;指模糊不清。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回:“只见山坡旁隐隐约约,倒象撺出一箭,直向大虫面上射去。”
恻隐之心 恻:悲伤;隐:伤痛;恻隐:对遭受不幸的人表示同情。指怜悯受苦受难者的心情。偏正式;作宾语;指有同情心。战国 邹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隐约其辞 隐约:时隐时现;辞:言辞;说话。说话隐隐约约;躲躲闪闪;不明确;不清楚。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清 平步青《霞外捃屑 倪文正公与弟献汝二书》:“使白太夫人,谓欲礼佛行也者,迎抵会城卒岁,无功为亲者讳,故隐约其辞不尽也。”
韬光隐迹 同“韬光晦迹”。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金·马钰《满庭芳·咏和师叔辞世》词:“怀美,便韬光隐迹,二十余年。”
隐迹藏名 隐藏踪迹,隐瞒住真姓实名。作谓语、定语;指隐姓埋名。
洞隐烛微 形容目光犀利,观察事物深刻透彻。作谓语、定语;指人目光锐利。清·马建忠《上李伯相言出洋工课书》:“[学师]谓[马建忠]能洞隐烛微,提纲挈领,非徒钻故纸者可比。”
鸿隐凤伏 比喻贤才不遇。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清·蒲松龄《贺章丘县周素心入泮序》:“尽当鸿隐凤伏,斥鷃得而笑之,而不知一朝奋迹,阊阖可叫而开不难也。”
隐若敌国 隐:威严庄重的样子;若:象;敌:匹敌,同等;敌国:相当于一国。指对国家起举足轻重作用的人。偏正式;作定语;含褒义。西汉 司马迁《史记 游侠列传》:“吴楚反时,条侯为太尉,乘传车将至河南,得剧孟,喜曰:‘吴楚举大事而不求孟,吾知其无能为已矣。’天下骚动,宰相得之若得一敌国云。”
隐迹埋名 隐藏行踪、埋没名姓以求不使人知。作谓语、定语;指隐姓埋名。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二折:“或有山间林下,怀才抱德,隐迹埋名。”
擿伏发隐 擿:揭露。伏:隐藏。发:揭发。隐:隐蔽。揭露检举坏人和隐藏的坏事。亦作“擿奸发伏”、“擿伏发奸”。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9卷:“莅任之后,擿伏发隐,不畏豪横,不上半年,治得县中奸尻敛迹,盗贼潜踪,人民悦服。”
含明隐迹 犹韬光匿迹。藏匿光彩,掩蔽形迹。形容不自炫露。作谓语、定语;用于说话等。晋·干宝《搜神记》卷二:“妙哉隗生!含明隐迹而莫之闻,可谓镜穷达而洞吉凶者也。”
忽隐忽现 灯光等的闪烁时而消失时而出现。作谓语、定语;指灯光或远处的物体。清·李汝珍《镜花缘》第98回:“只见里面轻云冉冉,薄雾漫漫,远峰忽隐忽现,疏林旋露旋藏。”
林栖谷隐 谓在山林隐居。亦指隐居的人。
探奥索隐 奥:深奥;隐:秘密。探索幽深隐微的事理。作谓语;指探究深奥的道理。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一卷:“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见其终,探奥索隐,孰窥其宗?”
隐天蔽日 把天遮住,把太阳也挡住了。形容覆盖的面积广大。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 江水》:“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
韬迹隐智 谓藏匿踪迹,不露才智。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北齐·刘昼《新论·韬光》:“是以古之有德者,韬迹隐智,以密其外。”
发摘奸隐 发:揭发。揭发隐秘的坏人坏事。形容治理政事精明。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北史·循吏传·梁彦光》:“彦光下车,发摘奸隐,有若神明。”
索隐行怪 索:探索;隐:隐暗的事;行:从事;怪:怪事。求索隐暗的事情,而行怪迂之道。意指身居隐逸的地方,行为怪异,以求名声。作宾语、定语;指行为怪异。《汉书 艺文志》:“孔子曰:'索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不为之矣。”
发奸摘隐 发:揭发。揭发隐秘的坏人坏事。形容治理政事精明。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9卷:“再说陆公在任,公文不要,爱民如子,况又发奸摘隐,剔清利弊。”
父为子隐 父亲为儿子隐藏劣迹。作谓语、宾语;指父子间的人情。《论语·子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隐隐绰绰 隐隐约约。作定语、状语;指隐隐约约。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88回:“那云气如飞而至,隐隐绰绰。”
隐居求志 隐居不仕,以实现自己的志愿。连动式;作谓语;含贬义。先秦 孔子《论语 季氏》:“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难伸之隐 隐:隐衷,隐情。隐藏在内心深处难以说出口的隐衷。作宾语;指人的苦衷。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3回:“姑娘也就难免有难伸之隐。”
隐鳞戢翼 龙隐匿鳞甲,凤收敛翅膀。比喻贤者隐居待时。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南朝·梁·任昉《宣德皇后令》:“在昔晦明,隐鳞戢翼。”
钩深索隐 钩:钩取;索:探索。色取深处的,探索隐秘的。指钻研深奥的学问,探索隐秘的事情。作谓语、宾语;用于学问等。《周易·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
直言无隐 直言无讳。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回:“臣不忍坐视君国之危亡,故敢直言无隐。”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三回:“年兄宜直言无隐,某亦有肺腑相通。”
遁世隐居 避世而深居不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隐居。汉·焦赣《易林·革之旅》:“遁世隐居,竟不逢时。”
隐鳞藏彩 比喻潜藏起来,等待时机。联合式;作谓语;含褒义。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逸民传 陈留老父》:“夫龙不隐鳞,凤不藏羽,网罗高悬,去将安所。”
埋名隐姓 隐:隐瞒。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不让别人知道。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八卷:“后遂化鹤回家,埋名隐姓,生下你兄弟姊妹,幸今都已长成。”
潜山隐市 潜:深藏。在山林中潜迹,在市井中隐身。作定语、宾语;指隐居。唐·杜牧《送薛处士序》:“处士之名,何哉?潜山隐市,皆处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