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形的成语
有关形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形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形影相依 | ①谓在孤寂的处境中相依相伴。②形容孤单无依。③互相依靠,紧密相连。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明·邵景詹《觅灯因话·孙恭人传》:“郜与孙形影相依,亲爱愈笃。” |
遁形远世 | 犹言避世隐居。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隐居。 | 《后汉书·逸民传·法真》:“真曰:‘吾既不能遁形远世,岂饮洗耳之水哉?’遂深自隐绝,终不降屈。” |
毁形灭性 | 损坏形体,消灭本性。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事情。 | 元·杨景贤《西游记》第九折:“通天大圣,你本是毁形灭性的,老僧救了你,今次休起凡心。” |
马鹿异形 | 用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比喻颠倒是非。 | 《后汉书·崔琦传》:“反复欲钳塞士口,杜蔽主听。将使玄黄改色,马鹿易形乎?” | |
画影图形 | 画:绘画。摹绘人的形貌,古时用于悬赏缉捕逃犯。 | 作宾语、定语;古时用于悬赏缉捕逃犯。 | 元·施惠《幽闺记·图形追捕》:“奉上司明文,遍张文榜,画影图形,十家为甲,排门粉壁,各处挨捕。” |
骨化形销 | 谓死亡。 | 作谓语、宾语;指死亡。 | 唐·元稹《莺莺传》:“则当骨化形销,丹诚不泯,因风委露,犹托清尘。” |
影只形单 | 犹形单影只。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孤独。 | 元·高明《琵琶记》第五出:“[生]非是我要埋冤,只愁他影只形单,我出去有谁看管。” |
千形万态 | 形:形状。多种多样的形状。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事物等。 | 梁启超《慧观》:“各自占一世界,而各自谓世界之大,已尽于是,此外千形万态,非所见也。” |
绘声绘形 | 绘:描绘,描摹。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演讲等。 | 孙犁《澹定集·读作品记》:“有些爱情的描写,虽是竭力绘声绘形,实在没有什么美的新意在其中。” |
槁形灰心 | 形容身体衰弱,意志消沉。 | 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明·唐顺之《答茅鹿门知县》:“鹿门所见于吾者,殆故吾也,而未尝见夫槁形灰心之吾乎!” |
原形败露 | 本来面目暴露出来。 | 作谓语、定语;用于口语。 | 唐浩明《曾国藩》第一部第九章四:“高疤脸先想以一个老实胆小的小商贩的面目混过厘卡,现在见原形败露,知道哀求无用,只有狠心出一笔大钱来买通。” |
势合形离 | 势:形状;形:形体。形体各自独立,结构完整不分。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三国 魏 何晏《景富殿赋》:“桁梧复迭,势合形离。” |
形容枯槁 | 身体瘦弱;精神萎靡;面色枯黄。枯槁:枯萎;枯干。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战国 楚 屈原《渔父》:“颜色憔悴,面容枯槁。” |
鹄形鸟面 | 指饥疲瘦削的样子。 | 作宾语、状语;指人的外形憔悴。 | 明归有光《送宋知县序》:“岁复荐饥,侯加意抚恤,向之逃亡者,鹄形鸟面,争出供役。” |
韬形灭影 | 谓藏匿踪迹,不露于世。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北齐·刘昼《新论·韬光》:“物之寓世,未尝不韬形灭影、隐质遐外,以全性栖命者也。” |
分形同气 | 形容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十分密切。 | 联合式;作定语;形容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十分密切。 |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精通》:“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 |
活形活现 | 同“活龙活现”。 | ||
无影无形 | 见“无形无影”。 | 作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 元·杨暹《刘行首》第一折:“我度你个无影无形鬼魂。” |
随物赋形 | 谓针对客观事物本身的不同形态给予形象生动的描绘。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苏轼《画水记》:“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号称神逸。” |
消患未形 | 消:消除;形:显露。在祸患尚未显露之前就予以消除。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 清·黎庶昌《上沈相国书》:“必有消患未形,而为朝野所利赖,远人所折服者。” |
分形连气 | 见“分形同气”。 | 作谓语、定语;用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等。 |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兄弟》:“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 |
遗形藏志 | 超脱形骸,舍弃心性,进入忘我的精神境界。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汉·严遵《道德指归论·上德不德》:“遗形藏志,与道相得。” |
形亲之国 | 指边界相邻而友好的国家。 | 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 西汉·司马迁《史记·张仪传》:“今秦与楚,接境壤界,固形亲之国。” |
形于辞色 | 色:神色。内心的活动表露在言谈和神色上面。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晋书·庾亮传》:“欲以灭胡平蜀为己任,言论慷慨,形于辞色。” |
一犬吠形,百犬吠声 | 比喻随声附和,没有主见,凑热闹。 | 复句式;作定语、分句;含贬义。 | 汉 王符《潜夫论 贤难》:“一犬吠形,万犬吠声;一人传虚,百人传实。” |
形劫势禁 | 见“形格势禁”。 | 作谓语、定语;指事情难于进行。 | 严复《原强》:“夫奴虏之于主人,特形劫势禁,无可如何已耳,非心悦诚服,有爱于其国与主,而共保持之也。” |
只影孤形 | 只:单。形容孤单一人。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无名氏<前腔四首>》:“看双飞双倚鸳鸯鸟,我只影孤形怎及他。” |
形于言色 | 色:神色。内心的活动表露在言谈和神色上面。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晋书·何无忌传》:“少有大志,忠亮任气,人有不称其心者,辄形于言色。” |
自觉形秽 | 本指羞愧自己的容貌举止不如别人。后也泛指与人相比,自愧不如。 |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自愧不如。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容止》:“骠骑王武子,是卫玠之舅,俊爽有风姿。见玠辄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 |
相形失色 | 形:对照。相比之下;显得不足。 |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 秦牧《在仙人掌丛生的地方》:“仙人掌终于锻炼出现在这样一种使普通植物为之相形失色的倔强性格和卓特风貌。” |
殊形妙状 | 殊:特异。形状很特异奇妙。 | 作宾语、定语、状语;形容物体的外形。 | 宋·周邦彦《汴都赋》:“与夫沉沙栖陆,异域所至,殊形妙状,目不给视。” |
形具神生 | 形:形体;神:精神。人的形体具备,精神随之产生。 | 作谓语;指人。 | 《荀子·天论》:“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藏)焉,夫是之谓天情。” |
鬼形怪状 | 犹言奇形怪状。 | 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物体的外形。 | 《禅真逸史》第二十回:“看看走近城边,蓦然城门开处,突出四个夜叉,生得鬼形怪状,面目狰狞,种种奇异之像。” |
喜怒不形于色 | 高兴和恼怒都不表现在脸色上。指人沉着而有涵养,感情不外露。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等。 | 《三国志 蜀志 先主传》:“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
心为形役 | 形:形体。心神被生活、功名利禄所驱使。形容人的思想不自由,做一些违心的事。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晋·陶潜《归去来辞》:“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
不拘形迹 | 形容言谈举止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 作谓语、定语;指人放浪不羁。 | 茅盾《子夜》四:“曾沧海回头一看,认得是土贩李四;在某一点上,他这李四是不拘形迹的密友。” |
形格势禁 | 格:阻碍;禁:制止。指受形势的阻碍或限制,事情难于进行。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救斗者不搏戟,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
自惭形秽 | 因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形容自愧不如别人。惭:惭愧;形:形体;秽:丑;肮脏;差。 | 主谓式;作谓语、补语;含贬义。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容止》:“珠玉在侧,觉我形秽。” |
形式主义 | 给予形而上学的诸形式以首要地位的一种哲学。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做样子。 | 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这种单纯建立在‘上级’观念上的形式主义的态度是很不对的。” |
形影相附 | 同“形影相依”。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明·李东阳《奉谦斋徐先生书》:“今已决策于此,又念贱父子二人形影相附,别无子弟可将事者。” |
放浪形骸 | 放浪:放纵;不受拘束;形骸:人的形体、形迹。指行为不受世俗礼法的约束;旷达豪爽。 |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人很放荡。 | 《晋书 王羲之传》:“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
形影相亲 | 形:形体;影:身影。像形体和影子相互不可分离。形容彼此关系密切。 | 作谓语、定语;用于交往等。 | 南朝·梁·何逊《何记室集·赠族人秣陵兄弟》:“羁旅无俦匹,形影自相亲。” |
匿迹隐形 | 隐:隐藏。隐藏形迹,不使人知。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隐身。 | 元 高文秀《黑旋风》第一折:“那厮口内顽涎望着我面上零,再不和他亲折征,我只是吞声忍气,匿迹潜形。” |
枉直随形 | 谓影子的曲直随形而定。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说符》:“形枉则影曲,形直则影正,然则枉直随形,而不在影。” |
义形于色 | 义:正义;伸张正义;形:表现;见之于形;色:脸色。伸张正义的神态流露在脸面上。 | 主谓式;作定语、补语;含褒义。 | 《公羊传 桓公二年》:“孔父正色而立于朝,则人莫敢过而致难于其君者。孔父可谓义形于色矣。” |
遗物忘形 | 泯灭物我界限,谓舍弃外在形式,精神进入忘我境界。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秦观《心说》:“目无外视,耳无外听,遗物忘形,在我而已。” |
灰心槁形 | 形容意志消沉,形体枯槁。 | 联合式;作定语;指意志消沉,形体枯槁。 | 庄周《庄子 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
形输色授 | 谓以举止、神态传递倾慕之情。多以形容男女相悦。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无题诗》:“一日见某部某郎,不觉倾倒,形输色授,颇难自持。” |
奇形怪状 | 形容形状稀奇古怪;与众不同。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物体的外形。 | 唐 房玄龄《晋书 温峤传》:“须臾,见水族覆灭,奇形异状,或乘车马著赤衣者。” |
无形无影 | ①不见形迹;完全消失。②以形容虚构的事物。 | 作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 明·无名氏《破风诗》第三折:“无形无影透人怀,四季能吹万物开。” |
形容憔悴 | 憔悴;精神萎靡,面色不好。身体瘦弱,面色枯黄。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的外表。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9回:“夫人见策形容憔悴,泣曰:‘儿失形矣!’” |
未形之患 | 尚未显露的祸患。 | 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 宋·苏舜钦《谘目》:“不如先取为备,可以建事立功,消未形之患。” |
刳形去皮 | 谓忘却形体和家国,而任乎自然。 | ||
藏形匿影 | 藏、匿:隐藏。隐藏形迹,不露真相。 | 作谓语、宾语;指隐藏形迹。 | 《邓析子 无厚》:“君者,藏形匿影,群下无私。” |
貌合形离 | 貌:表面上。表面上很合得来,而行动上却又差异很大。 | 晋 葛洪《抱朴子 勤求》:“口亲心离,貌合形离。” | |
形而上学 | 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 |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哲学方面。 | 毛泽东《矛盾论》:“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 |
得意忘形 | 形:形骸指自身的存在。高兴得控制不住自己;失去常态。形容浅薄的人稍稍得志就忘记了应持的态度。 |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 《晋书 阮籍传》:“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
土木形骸 | 形骸:指人的形体。形体象土木一样。比喻人的本来面目,不加修饰。 |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比喻不加修饰的本来面目。 | 《晋书 嵇康传》:“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 |
形单影双 | 形容人无亲无友、孤独无依 | ||
孤形吊影 | 谓孤单一人。 | 作谓语、定语;形容孤单无亲。 | 《二刻拍案惊奇》卷二:“权翰林身居客邸,孤形吊影;想着‘牛女银河’之事,好生无聊。” |
分形共气 | 见“分形同气”。 | 作谓语、定语;用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等。 | 《梁书·武陵王纪传》:“友于兄弟,分形共气。” |
形影相吊 | 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在一起;相互慰问。形容非常孤单;没有伴侣。吊:慰问。 |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 三国 魏 曹植《上责躬诗表》:“形影相吊,五情愧赧。” |
忧形于色 | 形:表现。色:面色表情。忧愁的神色从脸上表现出来。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 《旧唐书·五行志》:“四年六月,天下旱,蝗食田,祷祈无效,上忧形于色。” |
影形不离 | 形影不离。比喻关系密切。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关系密切。 | 老舍《赵子曰》:“他的面貌、服装比赵子曰的好看的不止十倍,可是他们两个是影形不离的好朋友。” |
忘形交 | 不拘身分、形迹的知心朋友。 | 作宾语;用于交往。 | 《新唐书 孟郊传》:“孟郊者,字东野,湖州武康人。少隐嵩山,性介,少谐合。愈一见,为忘形交。” |
形只影单 | 同“形单影只”。 | 作谓语、定语;指孤独。 | 明·高明《琵琶记·丹陛陈情》:“但臣亲老鬓发白,筋力皆癯瘁。形只影单,无兄弟,谁奉侍?” |
骨瘦形销 | 形容瘦削到极点。 | 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极其消瘦。 | 清·沈复《浮生六记·坎坷记愁》:“而芸终以受愚为恨,血疾大发,床席支离,刀圭无效,时发时止,骨瘦形销。” |
木形灰心 | 形:形体。比喻不受外物干扰,意志坚定。 | 作谓语、宾语;指人意志坚定。 | 唐·白居易《答户部崔侍郎书》:“又或杜门隐己,块然自居,木形灰心,动逾旬月。” |
佹形僪状 | 奇形怪状。 | 作谓语、定语;形容物体的外形。 | 明·宋濂《龙马赞》:“独角之犀来自九真,食火之鸡贡于三佛各之境,其他佹形僪状,藉藉纷纷。” |
鉥心刳形 | 鉥:长针,刺;刳:剖挖。刺伤心肺,剖挖形体。指呕心沥血 | 作谓语、定语、状语;多用于比喻句。 | 元·虞集《送薛玄卿序》:“世之言功利者,挈挈然以自鉥心刳形。” |
彪形大汉 | 彪:小虎;比喻躯干魁梧。身材高大魁梧的男子。 |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形容人凶恶的样子。 | 清 吴趼人《痛史》第九回:“二人都是彪形大汉,浓眉广颡,燕颌虎腮。” |
诡形殊状 | 诡:怪异;殊:特殊,特别。奇特怪异的形状。 | 作谓语、定语;形容物体的外形。 | 《宣和画谱·人物》:“好画古僻人物,诡形殊状,格虽高古,意务新奇,故不能不近乎谲怪。” |
穷形尽相 | 指描写刻画十分细致生动;也用来形容丑态毕露。 | 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形容丑态毕露。 | 晋 陆机《文赋》:“虽弃方而遁圆,期穷形而尽相。” |
羊质虎形 | 质:本性。比喻外强内弱,虚有其表。 | 作宾语、定语;指外强中干。 | 《慈溪太后演义》第13回:“看似新机勃发,政局昌明,其实是徒袭皮毛,未得精髓,羊质虎形,济什么事?” |
形形色色 | 形容事物类别很多;各种各样的都有。形形:原指生出这种形体;色色:原指生出这种颜色。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人或事物。 | 元 戴表元《剡源集》:“如造化之于万物,大而大容之,小而小养之,形形色色,无所弃遗。” |
形影自守 | 谓孤身独处。 | 作谓语、定语;指人孤单。 | 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17回:“今白小姐人琴俱亡,小弟形影自守,决不负心而自求佳丽。” |
诡形奇制 | 奇特、怪异的形体。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原书》:“若钟鼎所采,自是春秋、战国时各国书体,故诡形奇制,与《苍颉篇》不同也。” |
原形毕露 | 原形:本来面目;毕露:完全暴露。本相完全暴露了。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 清 钱泳《履园丛话》:“(狐女曰)将衣求印,原冀升天,讵意被其一火,原形毕露,骨肉仅存,死期将至。” |
形色仓皇 | 动作匆忙,神色慌张。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的形态。 | 蔡东藩《五代史演义》第46回:“威无从禁止,累得声势沮丧,形色仓皇。” |
形影相随 | 像人或物体与其影子那样总是在一起。形容关系密切;永不分离。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 | 唐 崔峒《江山书怀》:“登高回首罢,行影自相随。” |
形夸骨佳 | 夸:通“姱”,美好;佳:美好。形容女子身形柔弱,体形优美。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西汉·刘安《淮南子·修务训》:“曼颊皓齿,形夸骨佳,不待脂粉芳泽而性可悦者,西施、阳文也。” |
马鹿易形 | 出自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比喻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 主谓式;作补语、宾语;比喻颠倒是非。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文苑传上 崔琦》:“不能结纳贞良,以救祸败,反复欲钳塞士口,杜蔽主听,将欲使玄黄改色,马鹿易形乎?” |
澄神离形 | 形容用心太专,如痴如呆。 | 作谓语、定语;指人很专心。 | 康有为《大同书》绪言:“吾朝夕拥书于是,俯读仰思,澄神离形,归对妻儿,慹然若非人。” |
怒形于色 | 形:显露;色:脸色。满腔愤怒显于脸上。 | 主谓式;作谓语、状语;指内心的愤怒在脸上显露出来。 | 宋 洪迈《夷坚决》:“夫子赐之酒五尊。子夏怒形于色,举足蹴其二。” |
放荡形骸 | 行为放纵,不拘礼节 | 作谓语、定语;指放纵自己。 | 元 无名氏《争报恩》第二折:“尽着他放荡形骸,我可也万千事,不折证。” |
如影随形 | 好像影子老是跟着身体一样。比喻两个人关系亲密;常在一起。 | 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分句;形容关系亲密。 | 先秦 管仲《管子 任法》:“然故下之事上也,如响之应声也;臣之事主也,如影之从形也。” |
形影相对 | 同“形影相吊”。 | 作谓语、定语;指人孤独。 | 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21回:“余外就形影相对,差不多眼儿望穿,也不得周庸佑到来一看。” |
鉴影度形 | 观察揣度人的形迹。 | 作谓语、宾语;指观察揣度人的形迹。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102回:“这三人将篮子内物件,一齐摆出仔细瞧看,或者寸纸,或者只字,鉴影度形,一概俱无,又仍一件一件装入篮内。” |
形孤影寡 | 同“形单影只”。 | 作谓语、定语;指孤独。 | 明·高濂《玉簪记·占儿》:“春去秋来,秋去春来,形孤影寡,想杀我膝下斑斓。” |
怪形怪状 | 奇异古怪的形态、样子。 | ||
形禁势格 | 见“形格势禁”。 | 作谓语、定语;指事情难于进行。 | 宋·辛弃疾《美芹十论·观衅》:“逆亮自知形禁势格,巢穴迥遥,恐狂谋无成而窜身无所。” |
劳形苦心 | 身体疲劳,精神困乏。 | 作主语、宾语;指身体疲劳,精神困乏。 | 鲁迅《故事新编 非攻》:“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 |
形槁心灰 | 槁:枯干。形容身体消瘦不堪,心境极为冷漠,毫无生气。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清 钱泳《履园丛话 旧闻 席氏多贤》:“今生已被虏,人被杀,儿孤妇寡,饥寒交迫,形槁心灰,虽生亦犹死也。” |
奇形异状 | 亦作“奇形怪状”。奇异的形状。 | 作谓语、定语;形容物体的外形。 | 唐·房玄龄《晋书·温峤传》:“须臾,见水族覆灭,奇形异状,或乘车马著赤衣者。” |
隐介藏形 | 介:鳞甲。隐藏形体,使人看不见。 | 作谓语;指藏匿。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 |
鹄面鸟形 | 鹄:天鹅。形容面容憔悴,身体瘦弱。 | 作宾语、状语;指人的外形憔悴。 | 元·王恽《入奏行》:“扶羸载瘠总南逋,鹄面鸟形犹努力。” |
遁迹潜形 | 遁、潜:隐藏。迹、形:踪迹,形迹。指隐藏踪迹和身形。 | 作谓语、宾语;指隐藏踪迹和身形。 | 明·张景《飞丸记·园中落穽》:“若要行刺呵,要隐。当遁迹潜形,翦蔓除根才事稳。” |
弭患无形 | 弭:清除。在祸患尚未形成之前就予以消除。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五回:“现在外国人已无话说,足见他能够弭患无形,办事切实。” |
形息名彰 | 息:通“熄”,灭;彰:显扬。人死了,名声却显扬于世。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上德》:“故古之人,身隐而功著,形息而名彰。” |
形胜之地 | 形胜:地理形势优越。指地势优越的区域 | 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 唐·李世民《册高士廉改封申国公文》:“形胜之地,允属勋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