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张的成语
有关张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张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饭来张口 | 指吃现成饭而不劳动。 | 作宾语、定语;指懒人。 | 唐 元稹《放言》:“酒熟脯糟学渔父,饭来开口似神鸦。” |
张红燃爆 | 张:陈设。张贴红纸喜报或对联,燃放爆竹。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梁启超《新民说》第11节:“考选入校,则张红燃爆以示宠荣。” |
张口掉舌 | 谓发表言论。 | 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唐·罗隐《谗书·叙二狂生》:“张口掉舌,则谓之讪谤;俯首避事,则谓之诡随,是时难事也。” |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 形容懒惰成性,坐享别人劳动成果的人。 | 作宾语、定语、分句;可分开使用。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1回:“安公子是自幼娇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人。” |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 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现用来比喻生活的松紧和工作的劳逸要合理安排。 | 作宾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 《礼记·杂记下》:“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
大肆铺张 | 为了形式上的好看;不顾一切地过分讲究排场。 | 偏正式;最谓语、定语;指盲目张扬浪费。 | 熊召政《张居正》第四卷第25回:“穆宗皇帝虽有心操办赏灯乐事,终因银根吃紧而不能大肆铺张。” |
解弦更张 | 更:改换;张:给乐器上弦。改换、调整乐器上的弦,使声音和谐。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计划。 | 作谓语;指改革。 | 东汉 班固《汉书 董仲舒传》:“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 |
张大其词 | 张大:夸大。说话写文章将内容夸大。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浮夸。 | 唐·韩愈《送杨少尹序》:“太史氏又能张大其事,为传继二疏踪迹否?” |
烟炎张天 | 烟火遮满天空。炎:同焰。 | ||
南山有鸟,北山张罗 | 鸟儿在南山,却到北山去张网捕捉。比喻方法不对,无法达到目的。 | 作分句、定语;指方法不对头。 | |
狼突鸱张 | 像狼一样奔突,像鹞鹰一样张开翅膀。形容坏人猖狂嚣张到了极点。 | 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清·林则徐《会谕澳同知再行谕饷义律缴土凶稿》:“如此狼突鸱张,岂能将就姑容,致贻民害。” |
张灯结采 | 见“张灯结彩”。 | ||
明目张胆 | 张胆:放大胆量。原来形容有胆有识;敢作敢为。现在形容干坏事毫无顾忌;公开放肆。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 《晋书 王敦传》:“今日之事,明目张胆为六军之首,宁忠臣而死,不无赖而生矣。” |
假虎张威 | 犹言狐假虎威。 | 作谓语、宾语;指狐假虎威。 |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忠孝记·欲进谏章>》:“费尽他机智,只是要贪名固位,假虎张威。” |
改张易调 | 更换琴弦,变换声调。比喻改变方针、做法或态度。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行为等。 | 《晋书·琅邪悼王焕传》:“正是匡矫末俗,改张易调之时,而犹当竭已罢之人,营无益之事,殚已困之财,修无用之费,此固臣之所不敢安也。” |
张徨失措 | 见“张皇失措”。 | 作谓语、宾语、状语;指惊慌。 | 朱自清《白种人——上帝的骄子》:“这突然的袭击使我张徨失措。” |
张眼露睛 | 谓瞪着眼睛说瞎话。 | 作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八回:“这晁大哥可是听着人张眼露睛的没要紧!” |
做张做势 | 装模作样,装腔作势。 | 联合式;作谓语;指装模作样。 |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8卷:“梳个纵鬓头儿,着件叩身衫子,做张做势,乔模乔样。” |
张王李赵 | ①四大姓氏。②四者皆最常见的姓,连用泛指一般人。 | 作宾语、定语;泛指一般人。 | 《梁书·儒林传·范缜》:“亦可张甲之情,寄王乙之躯,李丙之性,托赵丁之体。” |
鸱张鱼烂 | 《旧唐书·僖宗纪》:“初则狐假鸱张,自谓骁雄莫敌;旋则鸟焚鱼烂,无非破败而终。”后以“鸱张鱼烂”比喻外表嚣张,内则溃烂而自行覆灭。 | 作比喻、定语;用于书面语。 | 《旧唐书·僖宗纪》:“初则狐假鸱张,自谓骁雄莫敌;旋则鸟焚鱼烂,无非破败而终。” |
张袂成帷 | 张开袖子成为帷幕。形容人多。 | 作定语;用于书面语。 | 汉·刘向《说苑·奉使》:“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帷,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
改柱张弦 | 改换琴柱,另张琴弦。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方法。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行为等。 | 明·陈汝元《金莲记·射策》:“玉陛舒奇抱,看琐尾啼饥众纷扰,惟改柱张弦,抡才访道。” |
张慌失措 | 慌张得不知如何是好。 | ||
张甲李乙 | 犹言张三李四。 | 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汉·张奂《诫兄弟书》:“不自克责,反云张甲谤我,李乙怨我,我无是过,尔亦已矣。”三国·魏·曹操《与王修书》:“张甲李乙,尚犹先之,此主人意待之不优之效也。” |
顺风张帆 | 见“顺风使帆”。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宋·朱熹《朱子语类》第十卷:“看文字,当如高舟我大艑,顺风张帆,一日千里,方得。” |
张筵设戏 | |||
张惶失措 | 见“张皇失措”。 | 作谓语、宾语、状语;指惊慌。 | 巴金《秋》十一:“枚张惶失措地往四处看。” |
嘴是两张皮 | 爱怎么说就怎么说。 | 作宾语、分句;用于口语。 | |
东张西张 | 同“东张西望”。 | 作定语、状语;用于人的神态。 | 方志敏《可爱的中国》:“三人挤在一个舱角里,看他们的眼睛,偷偷地东张西张的神气。” |
一弛一张 | 弛:放松弓弦。张:拉紧弓弦。古时常以比喻施政宽严相济;现多比喻生活、工作要合理安排,有松有紧,劳逸结合。同“一张一弛”。 | 作宾语、定语;指治国或工作、学习等的技巧。 | 汉 王充《论衡 儒增》:“故张而不弛,文王不为。弛而不张,文王不行。一弛一张,文王以为当。” |
张良借箸 | 张良:西汉时刘邦的谋臣。箸:筷子。张良借(刘邦的)筷子为他筹画指点。比喻出谋划策。 | ||
张大其事 | 张:夸张。把原来的事情夸大。形容言过其实。亦作“张皇其事”、“张大其辞(词)”、“张扬其事”。 | 作谓语、定语;用于说话等。 | 唐·韩愈《送杨少尹序》:“太史氏又能张大其事,为传继二疏踪迹否?” |
鸱张门户 | 树立门户,标榜门庭。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九:“余雅不喜诗坛吟社之说,大概起于前明末年鸱张门户之恶习。” |
张皇失措 | 惊慌得不知怎么才好。 |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 | 元 杨景贤《西游记》:“你看他胁肩谄笑,趋前退后,张皇失措。” |
大张声势 | 大造声势,扩大影响。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大造声势。 | 《宋史·李师中传》:“今修筑必广发兵,大张声势。” |
做张做智 | 张:模样;智:灵智。装模作样,故意做出一种姿态 | 作谓语;指装模作样。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九卷:“回头一看,见丈夫手忙脚乱,做张做智,老大疑惑。” |
改弦更张 | 换了琴弦;重新安上。比喻变更方针、计划、办法或态度。更:改换。张:给乐器上弦。 | 连动式;作谓语;用于人。 | 东汉 班固《汉书 董仲舒传》:“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 |
声张势厉 | 张:伸张,扩张;厉:猛烈。指声势烜赫。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清·曾国藩《送谢吉人之官江左序》:“是时何坤柄国,声张势厉,家奴称高车横行都市无所惮。” |
急张拘诸 | 形容局促不安、紧张慌乱的样子。 | ||
慌慌张张 | 形容举止慌乱;不稳重。 | 联合式;作状语;含贬义。 | 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 陈御史巧勘金钗钿》:“身上穿得整整齐齐,脚儿走得慌慌张张,望着园门欲进不进的。” |
风张风势 | 风:通“疯”。比喻故意装出疯癫痴呆的样子。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口语。 | 元·李寿卿《度柳翠》楔子:“你这和尚,风张风势,说谎调皮,没些儿至诚的。” |
狐假鸱张 | 比喻倚仗别人,虚张声势。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旧唐书·僖宗纪》:“初则狐假鸱张,自谓骁雄莫敌;旋则鸟鱼烂,无非破账而终。” |
七嘴八张 | 形容人多语杂。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 《东周列国志》第三二回:“众官员一拥而前,七嘴八张的,都问道:‘世子何在?’” |
张冠李戴 | 冠:帽子。把姓张的帽子给姓李的戴上。比喻弄错了事实或对象。 | 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 | 明 田艺蘅《留青日札 张公帽赋》:“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
失张失智 | 形容举动慌乱,心神不定。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举动慌乱。 | 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 陈御史巧勘金钗钿》:“常言‘人贫智短’,他恁地贫困,如何怪得他失张失智?” |
慌里慌张 | 指焦急不安或精神慌乱。 | 作谓语、状语;指不安。 | 老舍《假若我有那么一箱子画》:“因为伯龙就是那么个一天到晚慌里慌张的人,这个脚朝天的图章正好印上了他的人格。” |
失张失致 | 形容举动慌乱,心神不定。 | 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举动慌乱。 | 《品花宝鉴》第八回:“元茂便向腰间摸了两摸,失张失致的道:‘奇怪!’” |
张嘴结舌 | 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害怕或惊愕。 | 作谓语、状语、定语;指惊讶或害怕。 | 茹志鹃《里程》:“三娘这阵连珠炮,说得老刘张嘴结舌,不知怎么辩白是好……” |
气焰嚣张 | 嚣张:猖獗的样子。形容人威势逼人;猖狂放肆。 |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 《手术台就是阵地》:“气焰嚣张的日寇刚到齐会镇,就挨了当头一棒,被我等消灭了五百多人。” |
有口难张 | 有话不便开口说或不敢说。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有难言之隐。 | |
弩张剑拔 | 比喻雄健。亦作“剑拔弩张”。 | 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双方冲突。 | 明丰道生《真赏斋赋》:“昔者周穆巡狩,至乎坛山,吉日癸巳,亲题材石间,弩张剑拔,虎跳龙盘。” |
纲举目张 | 纲;鱼网上的总绳;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目:网眼;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比喻抓住事物的关键;就可以带动其他环节。也比喻条理分明。 | 联合式;作主语、补语、分句;比喻条理清楚。 |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用民》:“壹引其纲,万目皆张。”汉 郑玄《<诗谱>序》:“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
张设布列 | 指陈设安排。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序》:“此言其张设布列不易者也。” |
大张旗鼓 | 大规模地摇旗擂鼓(张:展开;铺排;旗鼓:古代作战时传达军令的用具)。原形容作成的规模和声势大;现泛指做事规模和声势很大。 |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集体活动。 | 清 张春帆《宦海》:“李参戎带着这些人陆续出了镇南关,便大张旗鼓,排齐队伍,浩浩荡荡地向前进发。” |
张火伞 | 张:展开;火伞:比喻烈日。形容夏天烈日当空,酷热难耐。 | 作谓语、定语;形容十分炎热。 | 唐·韩愈《游青龙寺赠崔太补阙》诗:“光华闪壁见神鬼,赫赫炎官张火伞。” |
骗口张舌 | 搬弄口舌。 | 作谓语、宾语;指搬弄口舌。 | 元·无名氏《马陵道》第四折:“你道是同心共胆,还待要骗口张舌,我只问你三回两歇,怎送的我二足双瘸!” |
张口结舌 | 结舌:舌头像打了结;不能说话。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或由于紧张害怕而说不出话来。 | 联合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含贬义。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3回:“公子被他问得张口结舌,面红过耳。” |
张眉张眼 | 惊惶不安的样子。 | 作定语、状语;用于人的神态。 | 沙汀《在祠堂里》:“堂屋里的洋灯依旧燃着,正中摆着一口白木棺材,棺材附近站着两三个兵士,显出一种张眉张眼的惊惶神气。” |
张唇植髭 | 谓唇吻开合。形容滔滔不绝地论列是非的样子。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严复《论中国分党》:“其一则极守旧之人,夙负盛名,为天下所归往,及见西法,不欲有一事为彼所不知不能也,乃举声光化电之粗迹,兵商工艺之末流,毛举糠秕,附会经训,张唇植髭,不自愧汗。” |
改弦易张 | 犹改弦更张。 | 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 | 《三国志·吴志·孙休传论》:“休以旧爱宿恩,任用兴布,不能拔进良才,改弦易张,虽志善好学,何益救知己乎?” |
张皇其事 | 把原来的事情夸大。形容言过其实。同“张大其词”。 | 《宋史 张庄传》:“祖道及庄擅兴师旅,启衅邀功,妄言诸蛮效顺,纳款得地。当时柄臣揽为绥抚四夷之功。奏贺行赏,张皇其事。自昔欺君,无大于此。” | |
比张比李 | 比喻多方面打比方。 | 作谓语、定语;指打比方。 | 元·杨梓《豫让吞炭》第一折:“豫让,你不替我展江山、夺社稷,到来比张比李的说我!” |
剑拔弩张 | 弩:古代一种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张:弓上弦。剑拔出来了;弓拉开了。比喻形势紧张;一触即发。也引申形容文艺作品的气势遒劲。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双方冲突。 | 南朝 梁 袁昂《古今书评》:“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驽张。” |
张牙舞爪 | 张:显露;张开;张牙:张开嘴露着牙;舞:挥舞;挥动。原形容野兽凶猛的样子。现多比喻敌人或坏人猖狂凶恶的样子。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 《敦煌变文集 孔子项托相问书》:“鱼生三日游于江湖,龙生三日张牙舞爪。” |
敷张扬厉 | 敷:通“铺”;敷张:铺陈渲染;扬厉:发扬光大。形容过分讲究排场。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文之敷张而扬厉者赋之变体。” |
张公吃酒李公醉 | 比喻由于误会而代人受过。 | 复句式;作宾语;含贬义。 | 唐 张鷟《朝野佥载》第一卷:“天后时,谣言曰:‘张公吃酒李公醉。’张公者,斥易之兄弟也;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 |
侜张为幻 | 侜张:欺骗作伪。用欺骗迷惑人。 |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尚书 无逸》:“民无或胥侜张为幻。” |
张三李四 | 假设的名字,泛指某人或某些人。 |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泛指某人或某些人。 |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百丈恒禅师法嗣》:“问:‘如何是佛?’师曰:‘张三李四。’” |
指李推张 | 谓相互推委,逃避责任。 |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清·黄六鸿《福惠全书·钱谷·比较》:“临期听比,无指李推张之弊。” |
眼张失落 | 眼睛大张,神态失落。形容不知所措。 | 作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六回:“严贡生转身走进舱来,眼张失落的,四面看了一遭。” |
扬厉铺张 | 夸大渲染。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清·王韬《英但自守》:“而载笔者扬厉铺张,若临大敌,赏功之典,至再至三。” |
助我张目 | 张目:睁大眼睛,比喻张扬气势。比喻得到别人的赞助,声势更加壮大。 | 作谓语、定语;指得到帮助。 | 三国魏·曹植《与吴季重书》:“墨翟不好伎,何为过朝歌而回车乎?足下好伎,值墨翟回车之县,想足下助我张目也。” |
一张一弛 | 张:紧张;拉紧弓弦;弛:松弛;放松弓弦。相传周文王和周武王处理政事像使用弓弩一样;有拉紧的时候;有放松的时候。用来比喻工作的紧松、生活的劳逸要合理安排;适当地调节。 | 联合式;作谓语;含褒义。 | 西汉 戴圣《礼记 杂记下》:“张而不驰,文武弗能也;驰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
张眉努目 | 扬起眉毛,瞪着眼睛。喻粗犷浅露。 | 作定语、状语;用于人的神态。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芙蓉道楷禅师》:“山僧今日向诸人面前,说家门已是不著便,岂可更去胞堂入室,拈槌竖拂,东喝西棒,张眉努目,如痫病发相似。” |
张王赵李 | 泛指一些人。也指寻常之辈。 | 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泛指一些人。 | 《梁书 儒林传 范缜》:“亦可张甲之情,寄王乙之躯,李丙之性,托赵丁之体。” |
水来伸手,饭来张口 | 形容懒惰成性,坐享别人劳动成果的人。 | 复句式;作分句;含贬义。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61回:“你们深宅大院,‘水来伸手,饭来张口’,只知鸡蛋是平常东西,那里知道外头买卖的行市呢?” |
张袂成阴 | 张开袖子能遮掩天日,成为阴天。形容人多。 | 作定语;用于书面语。 | 《晏子春秋·杂下九》:“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
睁目张须 | |||
张灯挂彩 | 张:挂上;灯:灯笼;彩:彩带。挂上灯笼,系上彩绸。形容节日或喜庆的景象。 | 作谓语、状语;指喜庆气氛。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100回:“老两口坐在张灯挂彩棚下,吃一杯乡党庆寿酒。” |
张皇莫措 | 张皇:慌张。惊慌得不知怎么办才好。 | 作谓语、宾语、状语;指惊慌。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里有妇人饮此者,方张皇莫措,忽一媪排闼人曰:‘可急取隔壁卖豆腐家所磨豆浆灌之。’” |
见雀张罗 | 比喻设圈套诱骗。 | 作谓语、宾语;指设圈套诱骗。 | 《红梨记·踏月》:“则怕他指山卖磨,见雀张罗,满口儿如蜜钵,心如逝波。” |
辀张跋扈 | 辀张:强横。形容专横暴戾。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晋书·张华传》:“功在不赏,辀张跋扈,遂措凶逆耳。” |
设张举措 | 设:设置;举措:措施。指所采取的主张和措施。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唐·韩愈《唐故相权公墓碑》:“因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公既谢辞不许,其所设张举措,必本于宽人。” |
张公吃酒李公颠 | 后有移花接木或顶缸之义。同“张公吃酒李公醉”。 |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宋 李棨《北里志 张住住》:“曲中唱曰:张公吃酒李公颠,盛六生儿郑九怜。” |
大张挞伐 | 大规模地进行武力讨伐(张:施行;挞伐:征讨)。 | 动宾式;作谓语;多用于书面语。 | 清 吴趼人《痛史》第19回:“如果陛下必要大张挞伐,以示天威,则当多派士兵,以期必胜。” |
范张鸡黍 | 范:范式;张:张劭;鸡:禽类;黍:草本植物,指黍子。范式、张劭一起喝酒食鸡。比喻朋友之间含义与深情。 | 作宾语、定语;用于朋友。 | 《后汉书·范式传》载:“范式字巨卿……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 |
大张其词 | 张:宣扬。大肆宣扬某种说法。 | ||
瞋目张胆 | 瞋目:瞪大眼睛;张胆:放开胆量。形容有胆识,敢作敢为。后形容无所顾忌公开放肆地干坏事。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肆无忌惮。 | 西汉·司马迁《史记·陈余列传》:“将军瞋目张胆,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 |
重张旗鼓 | 重:重新;旗鼓:古时作战用的旌旗与战鼓。比喻失败或受挫折后,重新整顿与组织力量,准备再干。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个人、团体等。 |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48回:“圣清室已覆,袁为总统,他自然重张旗鼓,又复上台。” |
张脉偾兴 | 谓血管膨胀,青脉突起。张,通“胀”。《左传·僖公十五年》:“乱气狡愤,阴血周作,张脉偾兴,外强中干。”杜预注:“气狡愤于外,则血脉必周身而作,随气张动。”后以指因冲动而举措失宜。 | 作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 《左传·僖公十五年》:“乱气狡愤,阴血周作,张脉偾兴,外彊中乾。”杜预注:“气狡愤於外,则血脉必周身而作,随气张动。” |
诪张变眩 | 犹言诪张为幻。 | 作谓语、定语;指欺骗人。 | 章炳麟《訄书·尊史》:“自《世本》取中以齐量,则诪张变眩皆辐凑于一极,视其书不逾旁行邪上。” |
张本继末 | 把事情的本末说明白。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书·礼志一》:“[《左传》]其书善礼,多膏腴美辞,张本继末,以发明经意,信多奇伟,学者好之。” |
狞髯张目 | 犹言吹胡瞪眼。形容暴怒。 | 作谓语、定语;指人发怒的样子。 | 清·王韬《瓮牖馀谈·贼中悍酋记》:“曾贼知军门自至,突出欲擒之,狞髯张目,勇气百倍,直呼军门名。” |
虚张声势 | 假装出强大的气势。虚:虚假;张:张扬。 | 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 唐 韩愈《论淮西事宜状》:“淄青、恒冀两道,与蔡州气类略同,今闻讨伐元济,人情必有救助之意,然皆暗弱,自保无暇,虚张声势,则必有之。” |
张嘴挢舌 | 犹张口结舌。 | 作谓语、状语、定语;指惊讶或害怕。 | 清·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一回:“重庆道一见了他,也不暇多叙寒暄,便把领事的一番话述了出来。某观察听了,不觉张嘴挢舌。” |
鸱张鼠伏 | 比喻时而嚣张,时而隐蔽。 | 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 | 《明史·贵州土司传序》:“蛮人鸱张鼠伏,自其常态。” |
张皇失错 | 张皇:慌张。惊慌得不知怎么办才好。 | 作谓语、宾语、状语;指惊慌。 | 元·杨景贤《西游记·三官逢盗》:“你看他胁肩谄笑,趋前退后,张皇失错。” |
东张西望 | 这里那里地到处看。形容寻找东西或心神不安;注意力不集中。 | 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 | 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三巧儿只为信了卖卦先生之语,一心只想丈夫回来,此时经常走向前楼,在帘内东张西望。” |
五角六张 | 角、张:星宿名。形容七颠八倒。也比喻事情不顺利。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 唐 郑棨《开天传信记》:“梦里几回富贵,觉来依旧凄惶。今日是千年一遇,叩头莫五角六张。” |
张口吐舌 | 形容很惊奇的样子。 | 作谓语、状语、定语;用于惊讶等。 | 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大家张口吐舌,忍气吞声,簇拥翠莲上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