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民的成语
有关民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民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国利民福 | 利:利益。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幸福。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5回:“如车有辙,如舟有舵,无旁挠,无中阻,以专趋国利民福之一途。” |
愚民政策 | 愚民:使人民愚昧。使人民变愚蠢的政策。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愚弄人民。 | 刘少奇《论党》:“他们在党内实行命令主义,遇事武断,实行家长式的统治,实行‘愚民政策’。” |
邦以民为本 | 古代儒家民本思想的一种反映,认为万民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治国应以安民、得民作为根本。 | 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 | 《尚书 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
安民告示 | 安:安定;告示:布告。①原指官府在新官上任或社会变乱后;为安定民心所发布的文告。②现借指把要办的事或问题预先通知下来;让大家有所准备。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形容提前通知人做好准备。 | 清 黄小配《洪秀全演义》第25回:“李秀成全不费力,已拔了南康城……先出安民告示,次第收复汝宁、饶州各郡县。” |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 防:阻止;甚:超过。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指不让人民说话,必有大害。 | 作宾语、定语、分句;指统治者。 | 《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
民生国计 | 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 | 作宾语、定语;指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 | 《荀子 富国》:“如是则上下俱富,交无所藏之,是国计之极也。《左传 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
化民成俗 | 教化百姓,使形成良好的风尚。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西汉·戴圣《礼记·学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
省方观民 | 省:察看。观察各地风俗民情。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周易·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
官逼民反 | 在反动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下,人民无法生活,被迫奋起反抗。 | 连动式;作宾语;指人民被迫奋起反抗。 | 清 魏源《圣武记》第九卷:“初教匪起事,皆以官逼民反为词。” |
误国害民 | 让国家受害,人民遭殃。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74回:“张俊身为大将,不思报效,专权乱政,误国害民。” |
防民之口,甚于防水 | 防:阻止;甚:超过。想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水还难。指不让人民说话,是不明智的。 |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统治者。 | 西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水。” |
保境安民 | 安民:安定人民生活。保卫国境,使人民安居乐业。 | 作谓语、宾语;指军队的职责。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71回:“但愿共存忠义于心,同著功勋于国,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
治国安民 | 治:治理;安:使安定;这里指使人民各安其业的意思。治理国家;使百姓安定。 | 联合式;作定语;含褒义。 | 东汉 班固《汉书 食货志上》:“财者,帝王所以聚人守位,养成群生,奉顺天德,治国安民之本也。” |
蠹国害民 | 蠹:损害。危害国家,残害人民。 | 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 | 《京本通俗小说 拗相公》:“阴司以儿父久居高位,不思行善,专一任性执拗,行青苗等新法,蠹国害民,怨气腾天。” |
拥政爱民 | 军队拥护政府,爱护人民。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民军队。 | |
蠹国残民 | 危害国家和人民。同“蠹国害民”。 | 作谓语、定语;同“祸国殃民”。 | 宋 苏轼《张诚一责授左武卫将军制》:“乃者奸言诐行,蠹国残民之状,论者纷然,方议其罪,而悖德隐恶,达于朕听,考实其状,至不忍言。” |
祸国殃民 | 祸、殃:带来灾难;使受损害。危害国家;残害人民。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章炳麟《正学报缘起 例言》:“如去岁兖州之变,西报指斥疆臣,谓其祸国殃民,肉不足以啖狗彘。” |
不羁之民 | 羁:束缚;民:百姓。不受束缚的百姓。指不甘就范的民众。 | 作宾语;指不甘就范的民众。 | 汉 桓宽《盐铁论 论功》:“不牧之地,不羁之民。” |
民脂民膏 | 脂、膏:动植物体内的油质。比喻劳动人民用血汗换来的物质财富。 | 联合式;作主语、定语;含贬义。 | 五代 孟昶《戒石文》:“尔俸尔禄,民脂民膏。” |
国脉民命 | 脉:命脉。国家和人民的命脉。比喻国家和人民赖以生存的根基。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毛泽东《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当此国难深重之秋,若犹不思变计,则日汪肆扰于外,奸徒破坏于内,国脉民命,岌岌可危矣。” |
民和年稔 | 犹言民乐年丰。 | 作宾语、定语;指时局。 | 《后汉书·孝桓帝纪》:“幸赖股肱御侮之助,残丑消荡,民和年稔,普天率土,遐迩洽同。” |
蠹国耗民 | 危害国家和人民。同“蠹国害民”。 | 作谓语、定语;同“祸国殃民”。 |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如是我闻一》:“彼募化亦谋食之一道,必以其不耕不织为蠹国耗民,彼不耕不织而蠹国耗民者,独僧尼耶?” |
国计民生 | 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 | 联合式;作定语、宾语;含褒义。 |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续黄梁》:“国计民生,罔存念虑。” |
生事扰民 | 生事:惹起事端。惹起事端,侵扰民众。指故意寻衅闹事,侵扰人民。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苏轼《教战守》:“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 |
爱民如子 | 旧时称赞某些统治者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 | 偏正式;作谓语;用于称赞有仁义道德的官员。 | 西汉 刘向《新序 杂事一》:“良君将赏善而除民患,爱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若地。” |
为民父母 | 这:作为,充当;父母:即父母官。担任地方行政长官。 | 作谓语、定语;用于官员。 | 《孟子 梁惠王上》:“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
国富民强 | 国家富足;人民强健。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 汉 赵晔《吴越春秋》:“民富国强,众安道泰。” |
民不聊生 | 聊:依靠。老百姓无法生活下去。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张耳陈余列传》:“百姓罢敝,头会箕敛,以供军费,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
知生之民 | 知生:求生存。指在与自然界斗争中求生存的远古人民。 | 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 战国·宋·庄周《庄子·盗跖》:“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积薪,冬则炀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 |
济世爱民 | 济:救助,接济;爱:关爱。匡济艰危世道,恤爱苦难民众。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救助民众。 | 明·屠隆《昙花记·辞家访道》:“我本清泰世间奇男子,济世爱民,扶危定难。” |
天无二日,民无二主 | 日:太阳。天上没有两个太阳,一国不能同时有两个国王。 | 作宾语、定语;用于政治等。 | 《元史·太祖本纪》:“吾闻东方有称帝者,天无二日,民岂有二主耶?” |
体国安民 | 体:划分;国:国家。治理国家,安定民众。 | 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唐德宗》:“柳考当日户口虚盈之数,而晏体国安民之心,不可没矣。” |
削职为民 | 撤掉官职,降为平民。 | 作谓语;指撤掉官职。 |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九回:“王黼大怒,将宋昭削职为民。” |
地广民众 | 广:宽阔。地域辽阔,人口众多。 | 作谓语、定语;用于国情。 | 朱自清《新中国在望中》:“地广民众的中国要统一意志与集中力量,必得有为公众的喉舌,打通层层的壁垒。” |
民生凋敝 | 民生:人民的生计;凋敝:破落;衰败。形容社会经济衰败;人民生活困苦。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 | 东汉 班固《汉书 循吏传序》:“民用凋敝,奸宄不禁。” |
民以食为天 | 天:比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东西。人民以粮食为自己生活所系。指民食的重要。 | 复句式;作宾语、定语;指粮食的重要性。 | 东汉 班固《汉书 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
尊主泽民 | 尊崇君主,泽惠生民。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苏轼《与李公择书》之十一:“虽怀坎壈于时,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付与造物。” |
物阜民熙 | 阜:丰富;熙:吉祥。物产丰富,人民幸福。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局面等。 | 元·高文秀《渑池会》第二折:“我则待罢刀兵,安社稷,则要的物阜民熙,则俺这为臣子要当竭力。” |
民淳俗厚 | 民风质朴敦厚。 | 作宾语、定语;用于社会风气。 | 明·宋濂《敦睦堂记》:“海东之邑,闻有民淳俗厚如邹、鲁,必张氏之化也欤!” |
视民如伤 | 把百姓当作有伤病的人一样照顾。旧时形容在位者关怀人民。 | 动宾式;作谓语;含褒义。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哀公元年》:“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 |
伐罪吊民 | 伐:讨伐。吊:慰问。讨伐有罪,拯救百姓。常用以作为发动战争的口号。 | 作谓语、宾语;指锄强扶弱。 | 南朝(梁)任方《百辟劝进今上笺》:“伐罪吊民,一匡靖乱。” |
天无二日,民无二王 | 日:太阳。天上没有两个太阳,一国不能同时有两个国王。 | 作宾语、定语;用于政治等。 | 战国·邹·孟轲《孟子·万章》:“孔子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舜既为天子矣,又帅天下诸侯以为尧三年丧,是二天子矣。” |
民贵君轻 | 人民比君主更重要。这是民本思想。 | 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 战国·邹·孟轲《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束杖理民 | 谓治理百姓不滥用刑罚。形容为官宽仁爱民。束杖,收起刑具。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八:“有刑罚徒流绞斩,吊拷絣把。设而不用,束杖理民宽雅。” |
化民易俗 | 教化百姓,改变风俗。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西汉·戴圣《礼记·学记》:“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而远者怀之。” |
国安民泰 | 安:安定;泰:平安。国家太平,人民安乐。 | 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国家太平。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90回:“再拈信香一炷,愿今国安民泰,岁稔年和,三教兴隆,四方宁静。” |
费财劳民 | 耗费财物,劳苦百姓。《晏子春秋·内篇谏下》:“诚费财劳民以为无功,又从而怨之,是寡人之罪也。” | 作宾语、定语;用于不利的事情。 |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诚费财劳民以为无功,又从而怨之,是寡人之罪也。” |
节用裕民 | 节约用度,使人民过富裕的生活。 | 连动式;作谓语;指节约用度,使人民富裕。 | 荀况《荀子 富国》:“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 |
家给民足 | 家家衣食充裕,人人生活富足。 | 联合式;作谓语、分句、定语;含褒义。 | 西汉 刘安《淮南子 本经训》:“衣食有余,家给人足。” |
无方之民 | 古谓不知礼法的人。 | 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 西汉·戴圣《礼记·经解》:“是故隆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 |
关心民瘼 | 瘼:疾,疾苦。关心群众的疾苦。 | 作主语、谓语、定语;指关心群众的疾苦。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四回:“非得关心民瘼之员,竭力抚循,不足以资补救。” |
独夫民贼 | 独夫: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暴君;民贼:祸害人民的人。残暴无道、祸害人民的反动统治头子。 |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指残暴的统治者。 | 《尚书 泰誓下》:“独夫受,洪惟作威,乃汝世仇。”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
为民除害 | 替老百姓铲除祸害。为:替;给。 | 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 | 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秦宓传》:“禹疏江决河,东注于海,为民除害,生民已来功莫先者。” |
吊民伐罪 | 吊:慰问;伐:讨伐。慰问受苦的人民,讨伐有罪的统治者。 | 联合式;作谓语;指锄强扶弱。 | 《宋书 索虏传》:“兴云散雨,慰大旱之思;吊民伐罪,积后己之情。” |
蠹政害民 | 危害国家和人民。同“蠹国害民”。 | 作谓语、定语;同“祸国殃民”。 | 《周书 晋荡公护传》:“凡所委任,皆非其人,兼诸子贪残,僚属纵逸,恃护威势,莫不蠹政害民。” |
民富国强 | 人民富裕,国家强盛。 | 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 | 汉 赵晔《吴越春秋 勾践归国外传》:“越主内实府库,垦其田畴,民富国强,众安道泰。” |
地广民稀 | 广:宽阔;稀:稀少。指土地广大,人烟稀少。 | 作谓语、定语;指地方大,人烟少。 | 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下》:“习俗颇殊,地广民稀。” |
病民害国 | 病:损坏,祸害。害人民、害国家。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 清 严复《救亡决论》:“从未问津,致一是云为,自亏自损,病民害国,暗不自知。” |
忧国哀民 | 忧虑国事,体恤百姓。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汉·王符《潜夫论·救边》:“会坐朝堂,则无忧国哀民恳恻之诚,苟转相顾望,莫肯违止。” |
劳民费财 | 亦作“劳民伤财”。 | 作谓语、定语;指无益的劳动。 | 《新唐书·南诏传赞》:“唐之治不能过两汉,而地广于三代,劳民费财,祸所繇生。” |
应天从民 | 应:接受。适应天命,顺从人心。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南齐书·谢腀传》:“陛下受命,应天从民。” |
师老民困 | 师:军队;老:疲惫。军队疲惫,百姓困苦。形容连年战争使兵疲民苦。 | 作宾语、定语;用于局面。 | 《新编五代史平话·晋史·下卷》:“杨光运统兵攻广晋,逾年无功,晋主怕师老民困。” |
天之僇民 | 见“天之戮民”。 | 作主语、宾语;指罪人。 | 鲁迅《野草·淡淡的血痕中》:“人们都在其间咀嚼着人找的渺茫的悲苦……各各自称为‘天之僇民。’” |
于民润国 | 润:滋益,有利。对人民对国家都有好处。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元·关汉卿《陈母教子》第二折:“蜘蛛有丝,损人利己;蚕腹有丝,于民润国。” |
病国殃民 | 使国家受害,人民遭受苦难。明·桑绍良《独乐园》楔子:“只因误用了王安石,创立新法,招呼党类,病国殃民,天下骚然。”亦作“祸国殃民”。郭沫若《不读书好求甚解》:“你们的动机不怕就出于利国福民,然而你们的结果必弄到病国殃民。” | 作状语、定语;同“祸国殃民”。 | 《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只为李林甫、杨国忠相继为相,妒贤妒能,病国殃民,屈在下僚,不能施展其才。” |
急吏缓民 | 对官员严格,对百姓宽和。 | 作宾语、定语;用于治国等。 | 宋·苏舜钦《论五事》:“急吏缓民,则吏不可纵,政之大功也。” |
弭盗安民 | 弭:平息;安:稳定。平息盗贼,稳定民生 | 作宾语、定语;指稳定民生。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34回:“像这盗贼横行,全不肯讲究一个弭盗安民的良法。” |
益国利民 | 对国家、对人民都有利。 | 作谓语、定语;指利国利民。 | 《周书·文帝纪下》:“参考变通,可以益国利民便时适治者,为二十四新制。” |
民惟邦本 | 惟:乃,是;邦:国家。人民是立国之本。 | 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统治者。 | 《尚书·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
民保于信 | 指执政的人有信还要有义,才能受到人民拥护。 | 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 《左传·定公十四年》:“谚曰:‘民保于信。’吾以信义也。” |
天之戮民 | 亦作“天之僇民”。受天惩罚的人;罪人。 | 作主语、宾语;指罪人。 | 战国·宋·庄周《庄子·大宗师》:“孔子曰:‘丘,天之戮民也。’” |
平易近民 | 见“平易近人”。 | 作谓语、宾语;指人或文章等。 | 西汉·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
误国殃民 | 给国家人民带来祸害。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明·杨继盛《请诛贼臣疏》:“臣观大学士严嵩,盗权窃柄,误国殃民,其天下之第一大贼乎。” |
官偪民反 | 见“官逼民反”。 | ||
广土众民 | 土地广阔,人民众多。 | 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土地广阔,人民众多。 | 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 |
民情土俗 | 一地的人情世故,风俗习惯。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风俗习惯。 | 清·恽敬《与福子申》:“顺德近接省会,民情土俗,仁弟必一一措置得宜。” |
元元之民 | 众百姓;善良的百姓。 | 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汉·贾谊《过秦论》:“即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 |
与民偕乐 | 君王与百姓休戚与共,同享欢乐。泛指领导与群众一起游乐,共享幸福。 | 作谓语、定语;指地位高的人。 |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回:“故尧舜与民偕乐,以仁德化天下。” |
民亦劳止,汔于小康 | 民亦劳止与汔可小康都是互文同义。意思是说老百姓太劳苦,也该稍稍得到安乐了。表达了奴隶制时代先民们的一种理想。 | 《诗经》中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 |
民殷国富 | 殷:殷实,富足;阜:丰富。国家人民殷实富裕。 | 作谓语、定语;用于时局。 | 《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
民贼独夫 | 指残害人民众叛亲离的反动统治者。 | 作主语、宾语;指反动统治者。 |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一章第一节:“这种险惨刻毒的民贼独夫思想,与孔孟正统派的仁义学说恰恰处于对立的地位。” |
升斗小民 | 家里没有多存粮食。比喻贫穷的老百姓。 | 作宾语、定语;指贫穷的人。 | 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升斗小民,却立刻就感到了威胁,米店在闭城之前,就已歇业。” |
涂炭生民 | 涂炭:烂泥和炭火。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 作谓语、宾语;指社会时局。 | 明·沈采《千金记·登拜》:“狂秦暴虐,涂炭生民。” |
一民同俗 | 谓使人民的思想风俗齐同。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语出《晏子春秋·问上十八》:“古者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故明王修道,一民同俗。” |
护国佑民 | 捍卫国家,保护人民。 | 作宾语、定语;指保家卫国。 | 《孤本元明杂剧 双林坐化》第二折:“扫荡妖魔神鬼怕,护国佑民万万纪。” |
民无噍类 | 噍类:指能吃东西的动物,特指活人。老百姓没有活路了。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老百姓没有活路了。 | 东汉·班固《汉书·高帝纪》:“尝攻襄城,襄城无噍类,所过无不残灭。” |
小国寡民 | 国家小,人民少。 | 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小国。 | 先秦 李耳《老子》:“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
保国安民 | 保卫国家,使人民安居乐业。 | 作谓语、宾语;指军队的职责。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62回:“若以礼币请他,拜为上将,可以扫清水寨,殄灭狂徒,保国安民。” |
敬授民时 | 见“敬授人时”。 | 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南朝·梁·梁元帝《庆东耕启》:“伏惟陛下,敬授民时,造幄籍圃。” |
救民水火 | 救:拯救;水火:水深火热。从水深火热中拯救老百姓。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形容灾难深重。 | 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下》:“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 |
体察民情 | 体察:考查,观察。考察民间生活生产情况。 | 作谓语、宾语;指了解民间情况。 | 元·关汉卿《裴度还带》:“上命差来此处歇马,体察民情。” |
与民除害 | 替百姓除祸害。 | 作谓语;指清官或勇士。 | 汉 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丞相衔奉国威,为民除害,元恶大憝,心当枭夷。” |
物阜民丰 | 物产丰富,人民安乐。 | ||
民力雕弊 | 雕弊:困苦,衰败。社会经济衰败,人民生活困苦。 | 作谓语、定语、补语;指人民生活困苦。 | 汉·荀悦《汉纪·武帝纪》:“当武帝之时,赋役烦众,民力雕弊。” |
应天顺民 | 见“应天顺人”。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周易·革》:“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在而应乎人。” |
物阜民安 | 阜:丰富。物产丰富,人民安乐。 | 作谓语、定语;指社会局面。 | 《后汉书·刘陶传》:“夫欲民殷财阜,要在止役禁夺。” |
天怒民怨 | 怒:发怒;怨:怨恨。上天震怒,人们怨恨。形容为害作恶非常严重,引起普遍的愤怒。 | 作定语、宾语、状语;指引起公愤。 |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94回:“三纲尽绝,五伦有乖,天怒民怨,自古及今,罪恶昭著未有若此之甚者。” |
为国为民 | 指不谋私利,为国家和人民效力。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明·无名氏《渔樵闲话》第一折:“有为国为民贤才,因苦谏不听,反遭诛戮。” |
生民涂炭 | 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 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指社会时局。 |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六十一回:“今国君无道,天愁民怨,四海分崩,生民涂炭,刀兵不歇,天下无不思叛,正天之欲绝殷商也。” |
富国裕民 | 使国家和人民富裕。 | 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刘大白《龟——为任君茂梧题画》诗:“你大肚彭亨,好像个财神。但身没半文,说什么富国裕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