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悲的成语

有关悲的成语

有关悲的成语共收录68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悲歌易水 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作谓语、定语;描写悲壮的气氛。见“悲歌击筑”。
大慈大悲 慈:仁爱;悲:怜悯。佛家用语。爱一切众生的大慈;拯救一切受苦受难的人为大悲。指爱人而与众生同乐;怜悯人生而拔众生苦。后多用来指人心肠慈善;肯于施舍救助。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有时用于讽刺。《法华经 譬喻品》:“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
乐极悲生 高兴到极点时,发生使人悲伤的事。作谓语、宾语、定语;指高兴到极点就发生使。《史记 滑稽列传》:“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淮南子 道应训》:“夫物盛而衰,乐极则悲。”
乐尽悲来 犹言乐极生悲。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唐·陈鸿《长恨歌传》:“自南宫迁于西内,时移事去,乐尽悲来。”
兔死狐悲 兔子死了;狐狸很悲伤。比喻因同类遭遇不幸而悲痛伤感。悲:悲伤。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贬义。元 汪元亨《折桂令 归隐》曲:“鄙高位羊质虎皮,见非辜兔死狐悲。”
燕市悲歌 《史记·刺客列传》:“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后以“燕市悲歌”表现朋友间的情谊以及惜别的情怀。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史记·刺客列传》:“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悲歌慷慨 指激昂高歌,以抒发感慨。形容壮烈的气概作宾语、定语;形容壮烈的场面。宋 谢翱《登西台恸哭记》:“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
老大徒伤悲 老大:年纪大;徒:徒然。年老了还一事无成只好悲伤而已。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大发慈悲 比喻起善心,做好事。动宾式;作谓语;指有怜悯之心。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 梁武帝累修归极乐》:“伏望母亲大人,大发慈悲,优容苦志。”
悲欢聚散 悲:悲哀;欢:欢乐;聚:团聚;散:离散。泛指人世间悲与欢、聚与散的遭遇和心情。作主语、宾语;形容生活中的悲哀喜悦等情感。明·胡文焕《群音类选·<四德记·友饯冯商>》:“且痛饮琼浆百盏,何苦惜分离,这悲欢聚散,元无定期。”
慈悲为本 慈悲:慈善和怜悯。原佛教语,以恻隐怜悯之心为根本。作宾语、定语;指劝人为善。《南齐书 高逸传论》:“今则慈悲为本,常乐为宗,施舍惟机,低举成敬。”
乐极则悲 欢乐到了极点,将转而发生悲伤的事。作谓语、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
黍离之悲 黍:谷子。对故国的怀念。指国破家亡的悲伤。作宾语;用于感伤等。宋·姜夔《扬州慢·序》:“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转悲为喜 转悲哀为喜悦。作谓语、定语;指改变情绪。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九回:“良箴听了,不觉转悲为喜,再三道谢。”
悲喜交加 交加:聚集。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作谓语、定语;形容又高兴又难过。清·石玉昆《小五义》第54回:“且说胡小记与艾虎认着表亲,悲喜交加。”
悲观主义 对世事所怀消极看法的处世观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毛泽东《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投降主义根源于民族失败主义,即民族悲观主义。”
乐极悲来 同“乐极则悲”。作谓语、宾语、定语;指高兴到极点就生灾。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八十三:“夫有死必有生,有生必形亏。亏盈盛衰,物之常理日中则移,月满则亏。乐极悲来,物盛则衰。有生死是天地人之常数也。”
离合悲欢 泛指别离、团聚、悲哀、喜悦的种种遭遇和心态。作宾语、定语;指人的聚散心情。明 陆采《明珠记 提纲》:“佳人才子古难并,苦离分,巧完成,离合悲欢只在眼前生。”
悲愤填膺 填:充填;塞满;膺:胸。悲痛和愤怒充满胸膛。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仁人志士的正义之举,含褒义。清 伤时子《苍鹰击》第六折:“草头朝露,贵贱都虚度。悲愤填膺莫诉,壮怀孤负。”
假慈悲 慈悲:慈善,怜悯。表面上装出一付慈爱怜悯的样子。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毛泽东《论鲁迅》:“他一点没有假慈悲的伪君子的色彩。”
云悲海思 如云似海的愁思。作主语、宾语;指愁思。《梁书·豫章王综传》:“窥明镜,罢容色,云悲海思徒揜抑。”
风木含悲 比喻因父母亡故,孝子不能奉养的悲伤。作宾语、定语;指丧父母的悲痛。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悲喜交切 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作谓语、定语;形容又高兴又难过。晋·贾善翔《天上玉女记》:“遂披帷相见,悲喜交切。”
悲喜兼集 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作谓语、定语;形容又高兴又难过。唐·唐晅《手记》:“千里一遇,悲喜兼集。”
茹泣吞悲 茹:吃;茹泣:饮泣。形容十分悲痛。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南朝·齐·王融《画汉武北伐图上疏》:“北地残氓,东部遗老,莫不茹泣吞悲,倾耳戴目,翘心仁政,延首王风。”
悲欢合散 悲:悲哀;欢:欢乐;合:团聚;散:离散。泛指人世间悲与欢、聚与散的遭遇和心情。作主语、宾语;形容生活中的悲哀喜悦等情感。唐·元稹《叙诗寄乐天书》:“当花对酒,乐罢哀余,通滞屈伸,悲欢合散。”
昼慨宵悲 昼:白天;宵:夜晚。白天慨叹,夜晚伤悲。形容非常悲痛。作定语;用于书面语。《宋书·鲁爽传》:“嵩霍咫尺,江河匪远,夷庾雍塞,隔同天地,痛心疾首,昼概宵悲。”
悲天悯人 悲天:悲叹时世;悯:哀怜;悯人:怜悯众人。对混乱的时世感到悲伤;对困苦的人民表示怜悯。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对社会腐败与人疾苦感到悲。清 黄宗義《朱人远墓志铭》:“嗟乎!人远悲天悯人之怀,岂为一己之不遇乎!”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了老年,悲伤也没用了。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乐府诗集·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兴尽悲来 兴:兴致,兴味。高兴到了极点,使人悲苦的事就来了。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等。唐·王勃《滕王阁序》:“天高地迥,识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知盈虚之有数。”
悲观失望 对世事怀有丧失信心消极的看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消极处世。毛泽东《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我们决不悲观失望,我们是乐观的。”
牛山之悲 在牛山上发出的悲叹。讥讽因非份之想而引起的悲哀作宾语;指因非份之想而引起的悲哀。
衔悲茹恨 衔:含。茹:吃。胸中藏有悲痛与仇恨。亦作“衔悲蓄恨”。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李昉《太平广记·还冤记》:“尸骸流漂,怨酷无双,奉违累载,一旦长辞,衔悲茹恨,如何可说,歔欷不能自胜。”
睹物兴悲 睹:见;兴:起。见到与故人有关的东西而引起悲伤。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感怀。明·朱鼎《玉镜台记·新亭流涕》:“猛然间睹物兴悲,早不觉潸然涕流。”
惊心悲魄 谓使人心中震动和悲哀。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或事情等。《宋书·周朗传》:“是杀人之日有数途,生人之岁无一理,不知复百年间,将尽以草木为世邪,此最是惊心悲魄恸哭太息者。”
悲歌击筑 以之为典,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作谓语、定语;描写悲壮的气氛。《史记 刺客列传》载:战国时,荆轲受燕太子丹托付,入秦刺秦王,太子及朋友们送别于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登车不顾而去。
悲喜交至 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来到。作谓语、定语;形容又高兴又难过。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莲香》:“共话前生,悲喜交至。”
悲喜交并 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作谓语、定语;形容又高兴又难过。《晋书·张轨传》:“奉诏之日,悲喜交并,天恩光被,褒崇辉渥。”
化悲痛为力量 化:变。把内心的痛苦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作谓语、宾语;用于吊唁等。赵朴初《永难忘(自度曲)》:“闻号召,意深长:‘化悲痛为力量!’”
风木之悲 比喻父母亡故,不及侍养的悲伤。作宾语;指父母亡故的悲伤。明·顾大典《青衫记·元白揣摩》:“早年失怙,常怀风木之悲;壮岁鼓盆,久虚琴瑟之乐。”
悲愁垂涕 垂:垂下。涕:泪。因为悲哀、愁苦而落泪。作谓语、状语;指愁苦伤心。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汤问》:“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
悲欢离合 悲:悲哀;欢:欢乐;离:离散;合:团聚。指生活中的悲哀与欢乐;分离与团聚的不同遭遇。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形容生活中的悲哀喜悦等情感。宋 苏轼《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杯子由》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阳缺,此事古难全。”
乐极生悲 极:到极点。欢乐到极点就会生出悲伤之事。紧缩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高兴到极点就发生使人悲伤的。西汉 刘安《淮南子 道应训》:“夫物盛而衰,乐极则悲。”
含悲茹痛
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伤。比喻因同类的失败或死亡而感到悲伤。作宾语、定语;指因同类的死亡而悲伤。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9回:“获曰:‘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吾与汝皆是各洞之主,往日无冤,何故害我?”
大放悲声 放声痛哭。形容非常伤心。作谓语、宾语;指痛哭。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14回:“宝钗走到跟前,见凤姐已经停床,便大放悲声。”
满腔悲愤 满腔:充满心中。心中充满悲痛愤怒。作谓语;用于十分悲痛愤怒。穆青《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吴吉昌满腔悲愤,他在家里对老伴激动地说:‘我相信总有一日,会重见青天……’”
见哭兴悲 见别人哭泣而引起自己的悲伤。谓产生同情心。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明·梅鼎祚《玉合记·还玉》:“迟共疾,俺敢侍寻生替死,自古道见哭兴悲。”
引吭悲歌 引:拉,伸。吭:喉咙,嗓子。放开嗓子大声歌唱。冰心《樱花赞》:“墓地里尽是些阴郁的低头扫墓的人,间以喝多了酒引吭悲歌的醉客。”
慷慨悲歌 情绪激昂地唱歌,以抒发悲壮的胸怀。偏正式;作谓语;指情绪激昂地唱歌,以抒发悲壮的胸怀。晋 陶潜《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慷慨独悲歌,钟期信为贤。”
悲不自胜 胜:经受得住。悲伤得使自己经受不住了。形容伤感至极;情难自禁。补充式;作谓语、补语;形容伤感至极,情难自禁。汉 荀悦《汉纪 平帝纪》:“太后因号泣而言,左右莫不垂涕,舜悲不自胜。”
一悲一喜 既悲伤又高兴。《平妖传》二回:“表公单单一身,不胜凄惨,且喜有了性命,又得了两件至宝,正所谓一悲一喜。”作宾语;用于书面语。《平妖传》二回:“表公单单一身,不胜凄惨,且喜有了性命,又得了两件至宝,正所谓一悲一喜。”
霜露之悲 对父母先祖的悲思。偏正式;作宾语;指对父母先祖的悲思。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终制》:“若报罔极之德,霜露之悲,有时斋供。”
悲痛欲绝 绝:穷尽;悲哀伤心到了极点。也作“悲恸欲绝”、“哀痛欲绝”。补充式;作谓语、定语、补语;指极度悲哀,万分伤心的样子。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七章:“她那人间的爱人悲痛欲绝,日日在她变成的土山下面,跪着呜咽哭啼,直到死在这山脚下。”
风树之悲 风树:比喻因父母亡故,不能奉养。指丧父母的悲伤。作主语、宾语;指父母亡故的悲伤。唐·道宣《续高僧传·译经·释宝唱》:“临朝端默,过隙子思弥轸;垂拱岩廊,风树之悲逾切。”
沉雄悲壮 沉雄:深沉雄健。指深沉雄健,悲壮有力。作宾语、定语;用于作品等。王国维《人间词话》:“白仁甫秋夜语梧桐雨剧,沉雄悲壮为元曲冠冕。”
悲喜交集 交集:一起出现。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也作“悲喜交加”;“悲喜交至”。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又高兴又难过,心情激动。《晋书 王廙传》:“当大明之盛,而守局遐外,不得不奉赠大礼,闻问之日,悲喜交集。”
衔悲蓄恨 衔:含着。心里藏着悲痛和仇恨。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乐府诗集·蔡琰<琴曲歌辞>》:“伤今感昔兮三拍成,衔悲蓄恨兮何时平!”
猿悲鹤怨 猿和鹤凄厉地啼叫。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 朱熹《送籍溪胡丈赴馆供职》诗之二:“猿悲鹤怨因何事?只恐先生袖手归。”
禾黍之悲 禾:粟;黍:谷子。对故国的怀念。指国破家亡的悲伤。作宾语;用于感伤等。《诗经·王风·黍离·序》:“周大夫行役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
悲从中来 中:内心。指悲伤的感情从内心发出来。作谓语、宾语;指人真伤心。严秀《哀吴晗》:“我看了吴晗教授的那一段事迹,不禁废书而叹,悲从中来。”
慈悲为怀 佛教认为人应以救助普济他人疾苦为己任。作谓语、宾语;用于劝诫人。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最后的贵族》:“慈悲为怀的康氏母女把她接到了罗宅。”
泣麟悲凤 ①古代以为麟是仁兽,天下太平时乃出现;又以为凤鸟至乃圣人受命而王之兆。孔子因乱世获麟而涕泣,又因凤鸟不至而伤叹。见《公羊传·哀公十四年》、《论语·子罕》。后因以“泣麟悲凤”为哀伤国家衰败之典。②古琴操名。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孔子因乱世获麟而涕泣,又因凤鸟不至而伤。见《公羊传·哀公十四年》、《论语·子罕》。
风树悲 指丧父母的悲伤。作宾语;指父母亡故的悲伤。唐·白居易《赠友》诗:“庶使孝子心,皆无风树悲。”
悲观厌世 厌世:厌弃人世。指对生活失去信心;精神颓丧;厌弃人世。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人对生活没信心。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他们的作品就只是暴露黑暗,被称为‘暴露文学’,还有简直是专门宣传悲观厌世的。”
悲声载道 指哀伤呼叫之声充满道路。形容苦难深重。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苦难深重。太平天国 洪秀全《誓师檄文》:“妇叹童呼,悲声载道;酷刑厚敛,怨气冲天。”
击筑悲歌 击:敲击;筑:古乐器名。敲击着筑,唱着悲壮的歌。形容慷慨悲歌。作谓语、定语;描写悲壮的气氛。《战国策·燕策》:“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狐兔之悲 狐死则兔悲,兔死则狐亦悲。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痛心悲伤。作宾语;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悲伤。明·朱国桢《涌幢小品·黄叔度二诬辨》:“因视国家将倾,诸贤就戮,上之不能如孙登之污埋,次之不能如皇甫规之不与,下之不能兴狐兔之悲,方且沾沾自喜,因同志之死以为名高,是诚何忍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