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词 > 苏轼的诗 > 满江红·正月十三日送文安国还朝

满江红·正月十三日送文安国还朝

[宋代]:苏轼

天岂无情,天也解、多情留客。春向暖、朝来底事,尚飘轻雪。君过春来纡组绶,我应归去耽泉石。恐异时、怀酒忽相思,云山隔。

浮世事,俱难必。人纵健,头应白。何辞更一醉,此欢难觅。欲向佳人诉离恨,泪珠先已凝双睫。但莫遣、新燕却来时,音书绝。

满江红·正月十三日送文安国还朝译文及注释

译文

谁说老天爷无情,老天爷懂得殷勤地挽留客人。春天到了,天气渐渐变暖,因为什么,早晨还飘着雪花。你如今是遇到好的机会,一定会青云直上。我则应当告老还乡。恐怕隔一段时间,再想举杯共饮时,但远隔云山,再也无缘相会了。

这种复杂的世事,都很难断定怎样发展,谁能知道你我今后是怎么样呢?即使我们今后会有举杯共饮致使,即使两方都还健在,但恐怕我们到那时都已白发苍苍了!我们为什么要放过这一醉方休的良机呢?这样的挚友欢饮,实在太难寻求了。我们用不着向倾心爱慕的友人倾诉离别之苦,话未出口,双眼已满含泪水,睫毛上挂上了滴滴泪珠。你要来信,我要回音,鱼书往还,友情永存。

注释

满江红:词牌名,唐人小说《冥音录》载曲名为《上江虹》,后改今名。柳永始填此调,双调九十三字,上片八句四仄韵,下片十句五仄韵。

文安国:文勋,宇安国,官太府寺丞。善论难剧谈,工篆画,苏轼曾为他作《文勋篆赞》。

底事:就是“何事”、“为什么”。

纡:系,结。组绶:官员系玉的丝带。

耽:沉溺,入迷。泉石:山水,这里指归隐之地。

凝:聚集,集中。

新燕:来信。

音书:音讯,书信。

参考资料:

1、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65-66

满江红·正月十三日送文安国还朝创作背景

  由于苏轼“口快笔锐”,所以屡遭挫折、外放,熙宁七年(1074)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今山东诸城),一路上留下许多书法感慨的诗词。熙宁九年(1076),文安国因事来密州,两人情投意合,深谈契机,正月十三日,文安国还朝,苏轼设宴相送而有此作。

参考资料:

1、王思宇.苏轼词赏析集:巴蜀书社出版社,1998:92-93

满江红·正月十三日送文安国还朝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词,题目交代了写作缘由。词作直抒惜别之情,委婉深挚,亲切感人。

  词一开始,便写友情难舍之意:“天岂无情?天也解、多情留客。”这是借“天气”写“人情”。说天也懂得多情留客,那么,人意岂不比天意更切?不言已,而言天,这是借景抒情的曲致,深婉而又自然之笔。为了说明天的”多情留客“之意,接着又一反问:”春向暖,朝来底事,尚飘轻?”是呀,正月里来是新春,正月中旬,春讯已报,为什么不早不晚,就在文安国决定还朝的时候,天一亮就飘起雪来了呢?这不分明是天也很多情地劝客莫归吗?话不在多,而在情衷;语不在华,而在恰切。只此两句,便借节侯异象申足了留客之意。

  但客人毕竟要如期还朝的,所以下面便转入对友人的衷心祝愿和抒发自己此刻的情怀:“君遇时来纤组授,我应老去寻泉石。”上句是实意真清而带对时政的隐讽,下句是纯粹的牢骚。不说做宫而说腰系绶带(官员系玉的丝带),这就把抽象的祝愿具体形象化了。但说“纡组绶”得等到“遇时来”(政治昌明)方可,这就含有对时政的讥讽了。至于说自己要归休泉石,去过隐居生活,这牢骚就更深了。词人曾以“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自许(《沁园春·赴密州早行上寄子由》),这绝非说大话,而是道其真智,言其实情。但现实却硬逼着他走,“······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行香子·静夜无尘》)的道路。这是因现实所逼,在这送别友人之际,词人便一吐其苦,而发出“我应归去寻泉石”的牢骚。这里应注意一个“应”字,“应”是忖度之词,是坎坷中无可奈何之想,意思是除非现实逼我无路可走,我还是轻易不肯走这条“不食人间烟火”的消极道路的。虽然词人毕竟是热爱人民,热爱生活,但复杂的现实又很难说不逼他走这条归隐之路,所以接下去说:“恐异时杯酒复相思,云隔。”这里应注意一个“恐”字,恐怕如何,即不愿如何,此字道出了“云山隔”非其本愿。因而可以说,上阕是以送客叙友倩为主,但也有借送客而述怀的成分,而述怀中虽有“寻泉石”、“云山隔”等想归隐的字句,但寻绎词旨,这些都是送别中的一些激愤之词,牢骚之语。这是词人那种高尚人格、进取精神与现实相矛盾的反映,是词人“奋厉有当世志”(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而又不得实现的变态反映。

  词虽分上下两阕,但上下阙之间确实意脉贯通、语气相连的。因而下阕一开头边说“浮世事,俱难必。人纵健,头应白。”“浮世事,俱难必”六字写出了“咄咄怪事出”、“人问底事无”的现实,抒发了真理难寻、直士难作、壮志难伸而又不甘苟且从流的痛苦和牢骚;而后六个字,又写出了时光易逝、时不我待的痛切之苦,同时,它又巧妙的把话题归回到送客劝酒的正题上来。“何辞更一醉,此欢难觅”这里是说,老朋友,我们还是举大杯痛饮吧!大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味道,大有宁做酒中仙,不为名利客的感慨

  为了让友人多饮几杯,故不做悲酸语,而写旷达情:“不用向佳人诉离恨,泪珠先已凝双睫。”当劝别人不比痛苦之时,也正是自己心中酸楚之时,因此,词人虽写的是旷达之语,但实际上表现的却是相别时共有的痛苦难舍之情。“但莫遣新燕却来时,音书绝。”词人非正面说,而是以反话出之,这就更充分表现了词人对友谊珍惜、主动、迫切感。同时,按密州的“节候”说,属于农谚中“七九河开,八九燕来”的区域。按正常年份,正月十三,尚属“数六九”之末,但十天之后,便属“新燕”飞来的“八九”,诗人不说“你到京就马上来信”,而以“新燕”云云,这就把抽象的思想变成了有时空感、形象感、有韵味的艺术语言,很是新美。

苏轼简介

唐代·苏轼的简介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 苏轼的诗(1215篇)

苏轼优秀诗作展示

南乡子(用前韵赠田叔通家舞鬟)3509人关注

[宋代] 苏轼

绣鞅玉钚游。灯晃帘疏笑却收。久立香车催欲上,还留。更且檀唇点杏油。花遍六么球。面旋回风带雪流。春入腰肢金缕细,轻柔。种柳应须柳柳州。► [查看详情]

南乡子(用韵和道辅)1018人关注

[宋代] 苏轼

未倦长卿游。漫舞夭歌烂不收。不是使君矫世,谁留。教有琼梳脱麝油。香粉镂金球。花艳红笺笔欲流。从此丹唇并皓齿,清柔。唱遍山东一百州。► [查看详情]

菩萨蛮(咏足)2186人关注

[宋代] 苏轼

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偷穿宫样稳。并立双趺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 [查看详情]

菩萨蛮(四首)1639人关注

[宋代] 苏轼

娟娟侵鬓妆痕浅。双颦相媚弯如翦。一瞬百般宜。无论笑与啼。酒阑思翠被。特故腾腾地。生怕促归轮。微波先注人。► [查看详情]

减字木兰花(赠君猷家姬)3687人关注

[宋代] 苏轼

柔和性气。雅称佳名呼懿懿。解舞能讴。绝妙年中有品流。眉长眼细。淡淡梳妆新绾髻。懊恼风情。春著花枝百态生。► [查看详情]

减字木兰花584人关注

[宋代] 苏轼

银筝旋品。不用缠头千尺锦。妙思如泉。一洗闲愁十五年。为公少止。起舞属公公莫起。风里银山。摆撼鱼龙我自闲。► [查看详情]

菩萨蛮3008人关注

[宋代] 苏轼

玉钚坠耳黄金饰。轻衫罩体香罗碧。缓步困春醪。春融脸上桃。花钿从委地。谁与郎为意。长爱月华清。此时憎月明。► [查看详情]

减字木兰花(庆姬)1478人关注

[宋代] 苏轼

天真雅丽。容态温柔心性慧。响亮歌喉。遏住行云翠不收。妙词佳曲。啭出新声能断续。重客多情。满劝金卮玉手擎。► [查看详情]

减字木兰花1481人关注

[宋代] 苏轼

江南游女,问我何年归得去。雨细风微,两足如霜挽纻衣。江亭夜语。喜见京华新样舞。莲步轻飞。迁客今朝始是归。► [查看详情]

浣溪沙(送叶淳花)1979人关注

[宋代] 苏轼

阳羡姑苏已买田。相逢谁信是前缘。莫教便唱水如天。我作洞霄君作守,白头相对故依然。西湖知有几同年。► [查看详情]

瑞鹧鸪4481人关注

[宋代] 苏轼

城头月落尚啼乌。朱舰红船早满湖。鼓吹未容迎五马,水云先已漾双凫。映山黄帽螭头舫,夹岸青烟鹊尾炉。老病逢春只思睡,独求僧榻寄须臾。► [查看详情]

浣溪沙(方响)103人关注

[宋代] 苏轼

花满银塘水漫流。犀槌玉板奏凉州。顺风环佩过秦楼。远汉碧云轻漠漠,今宵人在鹊桥头。一声敲彻绛河秋。►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