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鉴赏及赏析

原文

昨日山有信,只今耕种时。

遥传杜陵叟,怪我还山迟。

独向潭上酌,无人林下期。

东谿忆汝处,闲卧对鸬鹚。

赏析

  全诗八句可分为两层,都围绕“还”字来写。前四句写还的原因,后四句设想还山后的情景。

  诗的开头两句说山中带出信来,告诉诗人眼下已是耕种时节。“昨日”,不一定是确指,也可能是前些日子。不说故友捎信而说“山有信”,是一种委婉的说法,同时引出下文“还山”。隐居山中,时而读书,时而就种,魏晋以来一些隐居以求其志的士人们常常以这种方式生活,故信中以“耕种时”相告,催还之意自在其中。次两句紧承前两句,直接点出催还之意。“怪我还山迟”,乃是山中故友即“杜陵叟”“遥传”来的意思,用“遥传”,用“怪”,可见山中故友盼归之切,也看出诗人与他的情谊,故而不可不还。以上四句叙述,说自己当从速还山。

  以下四句写还山后的情景,为诗人的设想。“独向潭上酌,无人林下期”,“潭上“林下”为高冠潭口的环境,“酌”和“期”为隐居之地的生活内容,说“独”,说“无”,可见诗人别弟还山后的孤独,其中透露出兄弟之间的深情。这两句虽是对别后情景的设想,但诗人也许在以往的山间生活中对此早有体验,因而不忍便与兄弟分别,“还山迟”的原因也许主要在于此。诗的最后两句仍设想还山后思念弟弟时的情景。“忆汝处”的“处”字,有彼时彼地之意。当诗人还山后想起弟弟的时候,既不能与弟弟同去潭边饮酒,又不能与弟弟携手林下同游,只能“闲卧对鸬鹚”,难以排遣的思念,难以割舍的留恋即在这一生活细节中含蓄地表现出来,不忍分别之情也就在其中了。也有人以为这后四句是转述杜陵叟的话,说杜陵里独处山间,如何思念诗人,如果这样理解,那么此篇便主要是写“杜陵叟”,似与别弟的意义不合。

  这首诗写得极为平淡自然,很适于表达山问闲居情趣。而平淡自然中义含不尽之情。诗的前半写不得不归,后半写不忍便归,把故友之情、兄弟之情都表现得很含蓄,很真切。

岑参简介

唐代·岑参的简介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1-2]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 〕

岑参优秀诗作展示

题梁锽城中高居4716人关注

[唐代] 岑参

高住最高处,千家恒眼前。题诗饮酒后,只对诸峰眠。► [查看详情]

经陇头分水660人关注

[唐代] 岑参

陇水何年有,潺潺逼路傍。东西流不歇,曾断几人肠。► [查看详情]

日没贺延碛作267人关注

[唐代] 岑参

沙上见日出,沙上见日没。悔向万里来,功名是何物。► [查看详情]

叹白发1940人关注

[唐代] 岑参

白发生偏速,交人不奈何。今朝两鬓上,更较数茎多。► [查看详情]

戏题关门4773人关注

[唐代] 岑参

来亦一布衣,去亦一布衣。羞见关城吏,还从旧路归。► [查看详情]

五月四日送王少府归华阴(得留字)618人关注

[唐代] 岑参

仙掌分明引马头,西看一点是关楼。五月也须应到舍,知君不肯更淹留。► [查看详情]

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得秋字)2722人关注

[唐代] 岑参

西原驿路挂城头,客散红亭雨未收。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 [查看详情]

失题2643人关注

[唐代] 岑参

帝乡北近日,泸口南连蛮。何当遇长房,缩地到京关。► [查看详情]

送李明府赴睦州,便拜觐太夫人133人关注

[唐代] 岑参

手把铜章望海云,夫人江上泣罗裙。严滩一点舟中月,万里烟波也梦君。► [查看详情]

原头送范侍御(得山字)2687人关注

[唐代] 岑参

百尺原头酒色殷,路傍骢马汗斑斑。别君只有相思梦,遮莫千山与万山。► [查看详情]

奉送贾侍御使江外4328人关注

[唐代] 岑参

新骑骢马复承恩,使出金陵过海门。荆南渭北难相见,莫惜衫襟著酒痕。► [查看详情]

虢州西山亭子送范端公(得浓字)4711人关注

[唐代] 岑参

百尺红亭对万峰,平明相送到斋钟。骢马劝君皆卸却,使君家酝旧来浓。►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