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杨柳》鉴赏及赏析
原文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赏析
折柳赠别的风俗始于汉人而盛于唐人。《三辅黄图》载,汉人送客至灞桥,往往折柳赠别。传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箫声咽》“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即指此事。这首诗虽未指明地点,从诗意看,写的大概也是灞陵折柳赠别的事。
诗的开头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了这样的场景:初春,水边(可能指长安灞水之畔)的杨柳,低垂着像酒曲那样微黄的长条。一对离人将要在这里分手,行者驻马,伸手接过送者刚折下的柳条,说一声:“烦君折一枝!”此情此景,俨然是一幅“灞陵送别图”。
末两句“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就语气看,似乎是行者代手中的柳枝立言。在柳枝看来,此时此地,万物之中只有春风最相爱惜,虽是被折下,握在行人手中,春风还是殷勤地吹拂着,可谓深情款款。柳枝被折下来,离开了根本,犹如行人将别。所以行者借折柳自喻,而将送行者比作春风。这层意思正是“烦君折一枝”所表现的感情之情的深化和发展。诗人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生动贴切,新颖别致。
这首诗是从行者的角度来写,在行者眼里看来,春风吹柳似有“相惜”之意与“殷勤”之态,仿佛就是前来送行的友人。这是一种十分动情的联想和幻觉,行者把自己的感情渗透到物象之中,本来是无情的东西,看去也变得有情了。这种化无情之物为有情之物的手法,常用于中国古典诗歌中,如唐元稹《第三岁日咏春风凭杨员外寄长安柳》云“三日春风已有情,拂人头面稍怜轻。”宋刘攽《新晴》诗曰:“惟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都是移情于物,中国古代文学评论称为“物色带情”(《文镜秘府论·南·论文意》)。这不是一般的拟人化,不是使物的自然形态服从人的主观精神,成了人的象征,而是让人的主观感情移入物的自然形态,保持物的客观形象,达到物我同一的境地。
末两句之所以耐人寻味,主要是因为采用了巧妙的比喻和物色带情的艺术手法,这正是此诗的成功之处。
杨巨源简介
唐代·杨巨源的简介
唐代诗人。字景山,后改名巨济。河中(治所今山西永济)人。贞元五年(789)进士。初为张弘靖从事,由秘书郎擢太常博士,迁虞部员外郎。出为凤翔少尹,复召授国子司业。长庆四年(824),辞官退休,执政请以为河中少尹,食其禄终身。关于杨巨源生年,据方崧卿《韩集举正》考订。韩愈《送杨少尹序》作于长庆四年(824),序中述及杨有“年满七十”、“去归其乡”语。由此推断,杨当生于755年,卒年不详。
...〔 〕杨巨源优秀诗作展示
赠陈判官求子花诗(魏府出此物)3165人关注
[唐代] 杨巨源
油地轻绡碧且红,须怜纤手是良工。能生丽思千花外,善点秾姿五彩中。子细传看临霁景,殷勤持赠及春风。若将江上迎桃叶,一帖何妨锦绣同。► [查看详情]
和汴州令狐相公白菊2276人关注
[唐代] 杨巨源
兔园春欲尽,别有一丛芳。直似穷阴雪,全轻向晓霜。凝晖侵桂魄,晶彩夺萤光。素萼迎风舞,银房泫露香。水晶帘不隔,云母扇韬铓。纨袖呈瑶瑟,冰容启玉堂。今来碧油下,知自白云乡。留此非吾土,须移凤沼傍。► [查看详情]
郊居秋日酬奚赞府见寄3996人关注
[唐代] 杨巨源
繁菊照深居,芳香春不如。闻寻周处士,知伴庾尚书。日晚汀洲旷,天晴草木疏。闲言挥麈柄,清步掩蜗庐。野老能亲牧,高人念远渔。幽丛临古岸,轻叶度寒渠。暮色无狂蝶,秋华有嫩蔬。若为酬郢曲,从此愧璠玙.► [查看详情]
贺田仆射子弟荣拜金吾2268人关注
[唐代] 杨巨源
五侯恩泽不同年,叔侄朱门rv槊连。凤沼九重相喜气,雁行一半入祥烟。街衢烛影侵寒月,文武珂声叠晓天。为数麒麟高阁上,谁家父子勒燕然。► [查看详情]
圣恩洗雪镇州寄献裴相公1309人关注
[唐代] 杨巨源
天借春光洗绿林,战尘收尽见花阴。好生本是君王德,忍死何妨壮士心。曾贺截云翻栅远,仍闻劚冻下营深。井陉昨日双旗入,萧相无言泪湿襟。► [查看详情]
同太常尉迟博士阙下待漏2346人关注
[唐代] 杨巨源
沈沈延阁抱丹墀,松色苔花颢露滋。爽气晓来青玉甃,薰风宿在翠花旗。方瞻御陌三条广,犹觉仙门一刻迟。此地含香从白首,冯唐何事怨明时。►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