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词 > 从军行 > 鉴赏

《从军行》鉴赏及赏析

原文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赏析

  这是一首行军的仄韵绝句,全诗写得十分壮美。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天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诗人以这一笛声,就点出了这里也许有人的联想,同时又将人隐去,以“不见人”造成悬念:那风里传来的笛声究竟来自何处呢?从而自然转出末句: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这首诗在艺术上善于映衬与妙用指代。一、二句对环境的描写,竭力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氛围映衬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如果是在风和日丽、山明水净的条件下行军,便难能见出士气的昂扬坚强了。适应氛围描写的需要,在押韵上采用了入声的韵脚,一、二、四句末一字入韵,“裂”、“折”、“雪”都是入声“屑”韵字,韵尾为舌尖音,收音短促,适宜于抒写或悲或壮的诗情。

  前两句的氛围描写与入声韵的选用,为抒写壮美的诗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映衬毕竟是陪宾,描写的成败,关键在于作为主体的三、四两句。后两句意在写人,却不正面写出,更不和盘托出,而只是拈出与人相关的二物——“横笛”、“红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这种指代手法的运用,既节省了笔墨,又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容量,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的空间。军中物品无数,只写笛、旗二者,不仅出于只有笛声、红旗才会被远处发现,还因为只有此二物最足以表见行军将士的精神。在写法上,先写“横笛闻声”,后写“红旗直上”,符合人们对远处事物的注意往往“先声后形”的一般习惯。特别巧妙的是“不见人”三字的嵌入。“闻声”而寻人,寻而“不见”,从而形成文势的跌宕,使末句的动人景象更为显豁地表现出来。

  这首《从军行》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

陈羽简介

唐代·陈羽的简介

[唐](约公元八O六年前后在世)字不详,江东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宪宗元和初前后在世。工诗,与上人灵一交游,唱答颇多。贞元八年,(公元七九二年)二人登进士第;而他与韩愈、王涯等共为龙虎榜。后仕历东宫卫佐。《全唐诗》之三百四十八一卷传世。

...〔 〕

陈羽优秀诗作展示

早秋浐水送人归越4079人关注

[唐代] 陈羽

凉叶萧萧生远风,晓鸦飞度望春宫。越人归去一摇首,肠断马嘶秋水东。► [查看详情]

题舞花山大师遗居1965人关注

[唐代] 陈羽

西过流沙归路长,一生遗迹在东方。空堂寂寞闭灯影,风动四山松柏香。► [查看详情]

酬幽居闲上人喜及第后见赠1853人关注

[唐代] 陈羽

九霄心在劳相问,四十年间岂足惊。风动自然云出岫,高僧不用笑浮生。► [查看详情]

小江驿送陆侍御归湖上山2486人关注

[唐代] 陈羽

鹤唳天边秋水空,荻花芦叶起西风。今夜渡江何处宿,会稽山在月明中。► [查看详情]

洛下赠彻公99人关注

[唐代] 陈羽

天竺沙门洛下逢,请为同社笑相容。支颐忽望碧云里,心爱嵩山第几重。► [查看详情]

题清镜寺留别4337人关注

[唐代] 陈羽

路入千山愁自知,雪花撩乱压松枝。世人并道离别苦,谁信山僧轻别离。► [查看详情]

观朱舍人归葬吴中3868人关注

[唐代] 陈羽

翩翩绛旐寒流上,行引东归万里魂。几处州人临水哭,共看遗草有王言。► [查看详情]

春日南山行3302人关注

[唐代] 陈羽

处处看山不可行,野花相向笑无成。长嫌为客过州县,渐被时人识姓名。► [查看详情]

宿淮阴作2474人关注

[唐代] 陈羽

秋灯点点淮阴市,楚客联樯宿淮水。夜深风起鱼鳖腥,韩信祠堂明月里。► [查看详情]

襄阳过孟浩然旧居3044人关注

[唐代] 陈羽

襄阳城郭春风起,汉水东流去不还。孟子死来江树老,烟霞犹在鹿门山。► [查看详情]

伏翼西洞送夏方庆974人关注

[唐代] 陈羽

洞里春晴花正开,看花出洞几时回。殷勤好去武陵客,莫引世人相逐来。► [查看详情]

送友人游嵩山2161人关注

[唐代] 陈羽

嵩山归路绕天坛,雪影松声满谷寒。君见九龙潭上月,莫辞清夜访袁安。►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