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人 > 元代诗人 > 李孝光

李孝光简介

李孝光 李孝光(1285~1350),元代文学家、诗人、学者。初名同祖,字季和,号五峰,后代学者多称之“李五峰”。温州乐清(今属浙江)人。少年时博学,以文章负名当世。他作文取法古人,不趋时尚,与杨维桢并称“杨李”。早年隐居在雁荡五峰山下,四方之士,远来受学,名誉日广。至正七年(1347)应召为秘书监著作郎,至正八年擢升秘书监丞。至正十年(1350)辞职南归,途中病逝通州,享年66岁。著有《五峰集》20卷。 ...〔► 李孝光的诗文(255篇)

主要成就

  诗文自成一家

  李孝光是元代中后期重要文学家,在江南一带负有重望,同当时文坛名流如萨都剌、张、张翥、柯九思、杨维桢、顾瑛等频相往还唱和。集中寄酬萨都剌诗多达三十题五十首,可见两人交往的深密。张雨《寄李季和》云:“孰与言诗李髯叟,一日不见已为疏。因观故京来白下,载闻新作过黄初。”柯九思称其“词甚奇古”;杨维桢比为“李骑鲸”;顾瑛言“诗文自成一家,为东南硕儒”,并予推崇

  元代泰定四年(1327)至天历元年(1328)间,李孝光与杨维桢相遇吴下,促膝谈诗,志趣投契,相为莫逆。其时李维桢资望尚浅,而两人才情相匹。他们共倡乐府诗创作,团结和影响了江南一批作家,竞相唱和,蔚为气。对此杨维桢在《潇湘集序》中曾有简要说明:“余在吴下时,与永嘉李孝光论古人意。余曰:‘梅一于酸,盐一于,饮食盐梅,而味常得于酸之外。此古诗人意也,后之得此意者惟古乐府而已耳。’孝光以余言为韪,遂相与唱和古乐府辞。好事者传于海内,馆阁诸老以为李、杨乐府出而后始补元诗之缺,泰定文风为之一变。”

  由于李、杨首倡,参与者又大多为浙籍诗人及靠近浙江的苏吴诗人,后来学者名之为浙派古乐府运动。这是元代中后期的一次诗歌革新运动,影响深巨,它后来被称为“铁雅诗派”而风行元季明初诗坛。

  李孝光的乐府体诗(包括骚体及部分古体歌行)创作,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拟古创新,用古调写新辞,多为即兴命篇。二是以古音协韵,运用《诗经》、《离骚》的韵字,意在摆落时调,寻求别样的韵味。三是善用比兴引喻,语有寄托,风格上出入二李(李白、李贺),造意瑰奇,富想象力。四是切近社会现实,有所为而作,或咏怀抱,或讽时事,继承了汉魏乐府的写实精神。明宋绪《元诗体要》称其《吴趋曲》、《采莲曲》“有魏晋风格”。

  《箕操为许生作》是他乐府辞的代表作:“箕之阳兮,其木樛樛。箕之冢兮,白云幽幽。彼世之人兮,孰能遗我以忧。虽欲从我兮,其路无由。朝有人兮,来饮其牛。”

  杨维桢对李孝光的创作给予高度评价,称“其乐府诗尤长于兴喻,海内学者喜诵之,故至正文体为之一变云。”李孝光卒后,他痛感失去知音和作诗的对手,深表怀念,读诗至感激处,乃大呼“安得起吾季和而见之,宁不为之击节而起舞乎?”

  李孝光家世雁山北麓的大荆,对故家山水最有会心,触处感赋,无不曲尽其妙。他以丰富多姿的游记和诗词创作,塑造了雁荡山的文学形象。其中《雁山十记》是继唐柳宗元《永州八记》后又一山水记系列名篇,文笔简峻,意味隽永,刻画精细逼真,元明以来,传诵很广,收入各种文学的选本。历代的名作家如黄宗羲等人对其也非常推崇。

  他善于渲染环境,烘托氛围,突出人的感受体验,创造独特境界,达到耸动的效果。《始入雁山观石梁记》后段云:“月已没,白云西来如流水。风吹橡栗堕瓦上,转射岩下小屋,从瓴中出,击地上积叶,铿镗宛转,殆非世间金石音。灯下相顾,苍然无语。夜将半,设两榻对卧。子约沾醉,比晓犹呼其门生,不知岩下宿也。”

  “李、杨”齐名,人们多注重李孝光的乐府古体,其实他的近体律绝也很有成就。清代康熙年间著名学者顾嗣立《元诗选二集》选录五峰五七言律一百十二首,意犹未足,复举摘十数联附后,称“皆极新警之句”。四库馆臣《五峰集》提要曰:“近体五言,疏秀有唐调;七言颇出入江西派中,而俊伟之气自不可遏。”

  五律如《天台道上闻天香》:“八月天台路,清风物物嘉。晴虹生远,过雁带平沙。日气常蒸稻,天香喜酿。门前五株柳,定是故人家。”清隽秀朗,风韵绝佳。

  七律的创作成绩更大,风格呈多样化,咏物怀古行旅、别情,皆有出色之诗篇,如《送古淡上人用张仲举韵》:“夜闻石鼎车声苦,梦绕扬澜浪蹴天。狂客还寻破虱录,清童解答野狐禅。水来巴蜀如衣带,云断中峰见岳莲。恨杀秦淮旧岁月,向人离别照年年。”《白沙早程》:“听得邻鸡便问程,前涂犹有客先登。官河半落长桥月,僧塔疏明昨夜灯。古渡潮生鸥浸梦,野田风急浪归塍。雁山喜入新诗眼,踏破秋云最上层。”

  李孝光咏雁山的律作多首,每有胜韵,如《次陈辅贤游雁山韵》:“竹杖棕鞋去去赊,一春红到杜鹃花。山椒雨暗蛇如树,石屋春深燕作家。老父行寻灵运宅,道人唤喫赵州茶。明朝尘土芙蓉路,犹忆山僧饭一麻。”写景新异,兴会独到,风调绝似放翁。

  他善于模写乡土风物和村野景趣,如《十里》:“官河十里数家庄,石埠门前系野航。梅月逢庚江雨歇,稻花迎午水风凉。桥横自界村南北,堠断谁知里短长。倦矣野塘行瘦,云山杳杳复苍苍。”轻俊畅朗,于浑朴中见工致,可以看出晚唐诸家和南宋陆、杨、范的影响。

  李孝光七言绝句现存二百三十九首,数量最多。如《天台道上闻天香写赠胡仲宾》:“万斛天香夜气收,晓风凉月酿清秋。诗人试与评花品,定是人间第一流。”

  李孝光留存的词作,篇数不多,却甚有特色。清藏书家丁丙谓:“其词跌宕流利,无绮罗纤秾之态,殆得于山泽间清气者深也。”十分恰当地概括了他的词风。胡玉缙言其词同他“风骨遒上”的诗风相表里,“一洗元人靡丽之习”。又谓:“杨维桢作《陈樵集序》,举元代作者四人,以孝光与姚燧、吴澄、虞集并称。今观其词,殆与集相伯仲,以视澄之因辞见道者,此似转出其上矣。”极为称誉。

  词作特点

  李孝光今存词27首,大部分抒写隐居情趣,其中多涉及对出处行藏、人生荣枯宠辱的看法。他的《鹧鸪天》中“龙门他日文章客,雁荡今朝行地仙”和《满江红》中“富贵何须囊底智,功名无若杯中酒”;“百万苍生正辛苦,到头苏息悬吾手”,都表现出他爱君忧民的正统儒家思想。他的词作大多有真切的思想感情,如写田园风光的《念奴娇》,描绘了江南暮春农村风物,文字淳朴自然,表现出隐居之士恬淡的心境。而写送别的《水调歌头》二首,惜别中又勉强作慷慨语,然而又禁不住道出凄凉之意,表现了一种复杂的感情。

  李孝光的词直抒胸臆,易读易懂,但不够含蓄。他的诗也如此,像《游艮岳》说:“一沼何堪役万民,一峰将使九州贫。江山假设方成就,真个江山已属人。”但从内容上看,他的一些诗如《桐江》、《柳桥渔唱》、《衡门有一士》等,含有对人世的不平之鸣。今存著作有《五峰集》11卷。

人物生平

  李孝光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出生在温州路乐清县淀村(今为大荆镇五峰社区田岙村)一个世代隐处耕读、文化氛围浓厚的士农家庭,从小受到良好教育。五岁跟从祖母习读《孝经》、《论语》、《孟子》,六七岁更授《尚书》、《诗经》及古文辞。“凡奇字妙语,皆从大母得之。”少年孝光,聪颖好学,他说:“我昔年十二,开口作词赋。”又说:“我昔为儿时,看书不停手。十二作文赋,点笔赋鹦鹉。长者见之骇,云出诸父口。”

  少时李孝光从舅氏处获读外祖谢隽伯(谢灵运留在温州的后裔)诗卷,极受鼓舞,激发了他奋励上进的热情。在《谢山人诗卷为鹤阳外祖题》中说:“忆吾为儿时,将命父母傍。舅氏袖钜简,有作似季唐。云是而外祖,遗此手泽芳……吾今在牛下,坐须羽翮成。天子正好文,去献明光宫。”随后他从学天台方仪,在那里接受了宋儒朱熹的学说。

  青年的李孝光,志气轩朗,又倔强自负,“功名不经意,自谓可拾取。”但仕进遭受挫折,乡贡时被黜落,这于他打击不小,于是筑室家乡五峰山云霞洞(又名普庵洞),名白云舍,授徒讲学,因此以五峰自号。他生性倜傥豪放,熟谙经籍,学问醇厚,又教育得法,名誉日闻,“四方之士,远来受学。”元代至顺三年(1332)他应江南诸道行御史台聘,任职昇州(今南京)积庆学宫,“昇士从之如云”,是一位深受学子欢迎的好老师。元末明初著名学者朱右、陶宗仪俱出自他的门下。

  李孝光壮岁曾游历南北山川名胜,凌天台,探禹穴,济钱江,揽西湖、姑苏、维扬、金陵、淮南诸景,足迹遍及匡庐、少室、泰岱、恒岳。其间往返会稽(绍兴)、钱塘(杭州)、平江(苏州)等地,寓居建康(南京)十数年之久。他深通儒术,满腹经纶,明乎古今治乱兴亡之理,怀有“致主尧舜”、匡时济世的远大志向,然而得不到施展抱负的机会。

  中年之后,李孝光曾有强烈的出仕从政愿望,同政界人物也广有来往,但他励志自守,不愿屈身侥幸图进,希望能以体面的方式获任朝廷,用布匡济方略,报效国家。元代泰定二年(1325),怀王图帖睦尔(武宗次子,明宗弟,后即位为文宗)出居建康(南京),李孝光特被顾遇,“受知梁王(怀王)”。至顺元年(1330)秋,相国赵世延养疾金陵,李孝光出入赵府,深受鲁公器重。侍御史郭干卿曾将他的《春秋述始》称扬于朝,“而天下士大夫始知有公”,出身贵胄又擅才名的泰不华“以师事之”。

  元顺帝至正七年(1347)十二月,李孝光终于获得朝廷召聘,这时他已六十三岁了。次年四月至京师,顺帝御明仁殿召见,授官秘书监著作郎。自是数获召见。不久,顺帝御宣文阁,与语宋儒性理。帝悦,升任秘书监监丞。但李孝光在朝任职没有多久。至正九年(1349)七月,右相朵儿只、左相太平相继去位。他目睹政局变化,自觉在朝中失去依靠;况且秘书监丞也只是一个号为“清贵”的闲职,不能有所作为,便以老病请辞。至正十年(1350),他以奉训大夫、秘书监丞致仕。这年四月,南归途中病故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区)。

书丘老先生诗轴送蔡石云县正

元代李孝光

仙家有浮玉,六鳌引首扛。天地结根蒂,日月开八窗。

石林千丈碧,云气树赤幢。飙车不可到,羽仙驾飞艭。

题画史朱好古卷

元代李孝光

真宰簸橐籥,笑睨造化炉。鼓金铸贤智,抟土作下愚。

画史天机精,窃见造化枢。盘礴解衣纵,当轩舐铅朱。

衡门有一士

元代李孝光

衡门有一士,闭门恒苦饥。俯仰良自惜,日晏犹弦歌。

小人未足畏,君子或见之。宁为兰玉摧,不为萧艾滋。

次铎志文韵送之归武昌

元代李孝光

昆崙起西极,地势郁磅礴。洪河荡其胸,土裂苍石削。

群水日夜走,风霆无时作。泰山天下脊,龃龉见

湖山八景 其三 秋江渔火

元代李孝光

八月九月风气肃,白波如山楚天绿。苍苍夜色入芦花,船泊中流燃楚竹。

夜半起坐寒飕飕,遥见惊飞双白鸥。鲈鲙莼羹入我梦,扁舟去趁三吴秋。

题梅石为王集虚尊师书纸屏上

元代李孝光

北风吹倒山,三日雪塞门。愔愔岩谷里,万木命在根。

天翁粲然笑,洗出明月魂。春如鼎中香,已觉火力温。

人物资料

《感皇恩》李孝光 翻译、赏析和诗意

五马东来,人歌衫夸耀,春晚棠阴绿如许。

草堂诗梦,应费用湖中箫鼓。

清香生画戟、连嘉树。

父老踏歌、道您怎么来晚。

容易您又归去。

凤凰池上,距作九个州大雨。

儿童骑竹马,沙堤路。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作者介绍

相关诗句

《感皇恩 自寿 此石刻见山东历城县志卷二十四》[元代] 李孝光

林壑八年闲,吟残山色。

无处烟霞不相识。

真欢清福,举世谁人曾得。

天教分付与,云庄客。

万里侯封,九华仙伯。

未必情浓似吾适。

扁舟风月,好景初无今昔。

遐龄原不在,餐松柏。

内张文忠公祠。

碑额最上层刻张养浩自寿词,草书。

下题八分书七聘堂记四字,记文,正书,苏天爵撰。

碑阴有虞集五言古诗一首。

词综补遗卷十八又录张养浩行香子一叶舟轻一首乃东坡词之误

《感皇恩 赋叠罗花》[元代] 李孝光

碧玉捻柔条,蓝袍裁叶。

明艳黄深软金叠,道装仙子,谪堕蕊珠仙阙。

为春闲管领,花时节。

汉额妆?,楚腰舞怯。

襞积裙馀旧宫褶。

东君著意,留伴小庭风月。

任教??唤,群芳歇。

《感皇恩》[元代] 李孝光

一叶下梧桐,新凉风露。

喜鹊桥成渺云步。

旧家机杼,巧织紫绡如雾。

新愁还织就,无重数。

天上何年,人间朝暮。

回首星津又空渡。

盈盈别泪,散作半空疏雨。

离魂都付与,秋将去。

《感皇恩 捧读雪楼宪使岁寒亭记, 节之?》[元代] 李孝光

寻丈岁寒亭,何多环侍。

烟节雪?万青士。

旄头铁甲,更两苍官为帅。

落成天雨雪、皆奇事。

不独玄冬,偏生幽思。

六月清风失炎炽。

三年转烛,君去岂无人至。

惟应无坐啸、文章使。

《感皇恩 述怀》[元代] 李孝光

疏雨滴清秋,洗残流火,爽动凉飙透帘幕。

寒蛩吟彻,谁道小□萧索。

青镫相伴,我情依约。

萤照更残,鸟啼月落。

非壮山城数声角。

漫漫长夜扣角。

长歌方觉。

人生能有几许行乐。

《感皇恩 癸未重午日,冶头回辔,得感皇恩一》[元代] 李孝光

之情也。

示秀才郑彦通流水小桥横,冶头沙路。

一道清阴转林坞。

满襟凉润,犹是夜来新雨。

幽禽*客至、如晤语。

坐荫辛夷,间挥吟尘。

泽畔行歌恐良苦。

人生适意,正要时情容与。

却怜身处世、初无补。

《感皇恩》[元代] 李孝光

日日午餐余,即须幽讨。

拄杖长行觅周老。

三杯两*,不致玉山倾倒。

与君何处去、乾*好。

松影闲庭,长吟藉草。

白发多来故人少。

春山何在,两树寒梅枯槁。

一声邻笛起、催归早。

《感皇恩》[元代] 李孝光

算富贵康宁,于公独厚。

天公着意君知否。

古今盛事,百岁在堂寿母。

斑衣鹤发、真稀有。

三载河阳,种花插柳。

惯父老歌谣拍手。

名香朝野,公旦云仍无负、剑光连紫气、横

作者千古名句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出自《明日歌》[元代] 李孝光

相逢唤醒京华梦,吴尘暗斑吟发。

出自《齐天乐·送童瓮天兵后归杭》[元代] 李孝光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出自《拟行路难·其六》[元代] 李孝光

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

出自《地震》[元代] 李孝光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出自《忆江南》[元代] 李孝光

臣人克有常宪,百官修辅,厥后惟明明

出自《尚书·夏书·胤征》[元代] 李孝光

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

出自《荀子·大略》[元代] 李孝光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出自《过香积寺》[元代] 李孝光

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

出自《九日置酒》[元代] 李孝光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出自《观沧海》[元代] 李孝光

资料参考:感皇恩(元代 李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