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资料
我偶尔会来到松树下,头枕石头睡觉。
深山中没有日历,所以到了寒气消失的时候,我都不知道是哪年哪月。
注释
﹙1﹚《答人》太上隐者 古诗:这是太上隐者回《答人》太上隐者 古诗家问话的诗。据《古今诗话》记载:“太上隐者,人莫知其本末,好事者从问其姓名,不答,留诗一绝云。”
﹙2﹚偶:偶然。
﹙3﹚高枕:两种解释,一作枕着高的枕头解,一作比喻安卧无事解。
﹙4﹚历日:指日历,记载岁时节令的书。
﹙5﹚寒:指寒冷的冬天。
《答人》太上隐者 古诗鉴赏
如果说陶渊明身居魏晋,慨想羲皇,主要是出于对现实的不满;那么,唐人向往那据说是恬淡无为的太古时代,则多带浪漫的意味。唐时道教流行,此诗作者大约是其皈依者。据《古今诗话》载,这位隐者的来历为人所不知,曾有好事者当面打听他的姓名,他也不答,却写下这首诗。诗人这里以自己的隐居生活和山中的节气变化,向人们展示了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高人形象。
首联“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这与其说是“《答人》太上隐者 古诗”,毋宁说是有点像传神的自题小像。“偶来”,其行踪显得非常自由无羁,不可追蹑。“高枕”,则见其恬淡无忧。“松树”、“石头”,设物布景简朴,却富于深山情趣。
在这“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山中,如同生活在想象中的远古社会,“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陶渊明《桃花源诗》)“寒尽”二字,就含四时成岁之意。而且它还进了一步,虽知“寒尽”岁暮,却又“不知年”。这里当含有两层意思:一层是从“无历日”演绎而来,意即“不解数甲子”(唐人诗句:“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二层是不知今是何世之意,犹《桃花源记》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可见诗中人不但在空间上独来独往,在时间上也是无拘无碍的。到这里,“太上隐者”的形象完成了,且有呼之欲出之感。
“五绝无闲字易,有余味难。”(刘熙载《艺概》)此诗字字无虚设,语语古淡,无用力痕迹;其妙处尤在含意丰茸,令人神远。李白《山中答俗人问》写问而不答,不答而答,表情已觉高逸。此诗则连问答字面俱无,旁若无人,却又是一篇绝妙的“答俗人问”。只不过其回答方式更为活泼无碍,更为得意忘言,令人有“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之感。
《答人》太上隐者 翻译、赏析和诗意
我偶然来到这深山的松树下游玩,累了就用石头当枕头无忧无虑地睡上一觉。
山中没有日历,冬去春来,也不知道是哪年哪月。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作者介绍
太上隐者,唐人。
太上隐者,唐代的隐士,隐居于终南山,自称太上隐者,生平不详。
相关诗句
《答人寄吴笺》[唐代] 太上隐者
感君寄吴笺,笺上双飞鹊。
但效鹊双飞,不效吴笺薄。
《答人吟》[唐代] 太上隐者
初春洛城梅开时,赏梅更吟梅花诗。
梅花虽开难远寄,唯寄梅诗伸所思。
《答人吟》[唐代] 太上隐者
谁道闲人无事权,事权唯只是诗篇。
四时雪月风花景,都与收来入近编。
《答人吟》[唐代] 太上隐者
林下闲言语,何须更问为。
自知无纪律,安得谓之诗。
《答人吟》[唐代] 太上隐者
筋骸得似常年否,气血能如旧日无。
却喜一般增长处,樽前谈笑有工夫。
《答人见寄》[唐代] 太上隐者
鬓毛不患渐成霜,有托琴书子一双。
既乏长才康盛世,无如高枕卧南窗。
明知筋力难为强,犹说云山未树降。
多谢故人相爱甚,辙鱼幸免困西江。
《答人语名教》[唐代] 太上隐者
开闢而来世教敷,其间雄者号真儒。
修身有道名先觉,何代无人达奥区。
焕若丹青经史义,明如日月圣人途。
鯫生涵泳虽云外,天下英才敢厚诬。
《答人书意》[唐代] 太上隐者
仲尼言正性,子舆言践形。
二者能自得,殆不为虚生。
所交若以道,所感若民诚。
虽三军在前,而莫得之凌。
作者千古名句
功不可以虚成,名不可以伪立
出自《汉书·传·叙传上》[唐代] 太上隐者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出自《金陵驿二首》[唐代] 太上隐者
冉冉鸾骖鹤驭,桥倚高寒,鹊飞空碧。
出自《夺锦标·七夕》[唐代] 太上隐者
年时俯仰过,功名宜速崇。
出自《壮士篇》[唐代] 太上隐者
口言之,身必行之。
出自《墨子·48章 公孟》[唐代] 太上隐者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出自《感遇十二首·其四》[唐代] 太上隐者
黄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长阴。
出自《河满子·秋怨》[唐代] 太上隐者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出自《临江仙·寒柳》[唐代] 太上隐者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出自《天净沙·秋》[唐代] 太上隐者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出自《从军北征》[唐代] 太上隐者
资料参考:答人(唐代 太上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