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淹简介
杜淹(?-628年),字执礼,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人,唐朝宰相,隋河内太守杜征之子。杜淹出身于京兆杜氏,早年曾在隋朝为官,担任御史中丞,后效力于王世充,授为吏部尚书。投降唐朝后,被唐太宗引为天策府兵曹参军,文学馆学士。杨文干事件中受到牵连,被流放巂州。唐太宗继位后,杜淹回朝,授御史大夫,封安吉郡公,后以吏部尚书之职参议朝政,成为宰相。贞观二年(628年)病逝,追赠尚书右仆射,谥号为襄。 ...〔► 杜淹的诗文(0篇)〕轶事典故
杜淹曾举荐刑部员外郎郅怀道,并道:“怀道在隋朝担任吏部主事时便有清慎之名。当时炀帝下江都,百官都随声附和,唯独怀道反对。”唐太宗问道:“那你当时的意见呢?”杜淹答道:“我同意去。”太宗道:“对待君主应直言正谏,虽有冒犯也在所不顾。你既然认为郅怀道的意见正确,为什么反而不劝谏呢?”杜淹道:“我官职卑微,而且就算进谏皇帝也不会采纳,白白送死于事无补。”太宗道:“如果认为君主无道,为何还是要在他的朝廷做官?既然做官,又怎能不匡正他的过失?”
太宗又笑问杜淹:“你在隋朝的时候,可以因为人微言轻不去进谏。那你后来在王世充的朝廷做官,为什么仍不劝谏?”杜淹道:“我劝谏过,他不肯采纳。”太宗道:“王世充如果修德从善,应当不会灭亡;他既然无道拒谏,你又怎能免祸?”杜淹无言以对。
太宗再问:“你现在是宰相,还能极力劝谏吗?”杜淹道:“臣一定不会隐瞒自己的观点,必极力劝谏。春秋时期,百里奚在虞国为官,虞国灭亡,后在秦国为官,却辅佐秦国称霸天下。臣一直以百里奚自比。”太宗大笑。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杜淹年轻时聪慧明辨,学识广博,颇有美誉,与同乡韦福嗣是莫逆之交。他对韦福嗣道:“皇帝喜欢任用隐士,苏威便是在隐居是被征辟为美职。”因此一同隐居在太白山,其实是在沽名钓誉。隋文帝听闻,极为憎恶,将二人流放江南。后来,杜淹返回乡里,得到雍州司马高孝基的举荐,授为承奉郎,累迁至御史中丞。
归附唐朝
武德二年(619年),杜淹成为王世充的太尉府官属。四月,王世充建立郑国,任命杜淹为吏部尚书,对他非常信任。当时,杜淹因与侄子杜如晦不睦,便在王世充面前进谗,致使杜如晦的兄长杜某(名不详)被杀。杜如晦的弟弟杜楚客在郑国为官,也遭到囚禁。
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平定王世充,杜淹作为郑国高官,被定为死罪。杜如晦以德报怨,向李世民求情,杜淹得以免死。后来,杜淹因久不升职,欲投靠太子李建成,被封德彝告知房玄龄。房玄龄知道杜淹擅长阴谋,害怕李建成得到他会对李世民不利,便举荐杜淹为天策府兵曹参军、文学馆学士。
武德七年(624年),庆州刺史杨文干起兵叛乱,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矛盾加剧。唐高祖认为杜淹未能劝导李世民,致使其兄弟失和,将他和东宫属官王珪、韦挺一同流放巂州(今四川西昌)。李世民知道杜淹无罪,只是受到牵累而已,赠他黄金三百两。
担任宰相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继位,是为唐太宗。杜淹被召回朝中,授为御史大夫,封安吉郡公,食实封四百户。唐太宗知道杜淹熟知历代典制,让他主持东宫仪式簿领的裁订工作。
贞观元年(627年),杜淹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参议朝政,成为宰相。他前后举荐四十余人,后都成为知名官员。当时,杜淹身兼二职,却无清廉之誉,又和勋臣长孙无忌不和,因此受到舆论的非议。
病重去世
贞观二年(628年),杜淹患病,唐太宗亲自前去探望,并赏赐绢帛三百匹。同年十月,杜淹病逝,追赠尚书右仆射,谥号为襄。
人物资料
《寄赠齐公》杜淹 翻译、赏析和诗意
冠是游梁天,《诗》、《书》问志年。
佩带兰长坂坡上,攀桂小山前。
交往淡泊如水,履道直如弦。
这欢乐最终没有达到,在这里独自流离。
红色衣服上蜀道,老别秦川。
眼泪随着沟水消逝,心逐明白旌旗悬挂。
去去越过千里,悠悠隔九天。
郊野间长薄,城网隐凝烟。
关门共月回答,山路与云连。
此时寸心里,很难用尺书。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作者介绍
杜淹,唐人。
作者千古名句
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故天职生覆,地职形载,圣职教化,物职所宜。
出自《列子·天瑞》[唐代] 杜淹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出自《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唐代] 杜淹
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
出自《菩萨蛮·山亭水榭秋方半》[唐代] 杜淹
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
出自《郊行即事》[唐代] 杜淹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出自《别老母》[唐代] 杜淹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出自《》[唐代] 杜淹
风霜以别草木之性,危乱而见贞良之节
出自《后汉书·列传·吴延史卢赵列传》[唐代] 杜淹
故人离别尽,淇上转骖騑。
出自《送魏郡李太守赴任》[唐代] 杜淹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出自《古意》[唐代] 杜淹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
出自《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唐代] 杜淹
资料参考:寄赠齐公(唐代 杜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