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人 > 唐代诗人 > 李泌

李泌简介

李泌 李泌(722---789),字长源,京兆(今西安)人,唐朝大臣。天宝中,自嵩山上书论施政方略,深得玄宗赏识,令其待诏翰林,为东宫属言。为杨国忠所忌,归隐名山。安禄山叛乱,肃宗即位灵武,召他参谋军事,又为幸臣李辅国等诬陷,复隐衡岳。代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又屡为权相元载、常衮排斥,出为外官。 ...〔► 李泌的诗文(7篇)李泌的名句(1条)

主要成就

  李泌家世代重视读书教育,据《邺侯家传》说,李泌的父亲李承休聚书两万余卷,并告诫子孙不得让这些图书出门,如有求读者,可在别院阅读、供馔。这些图书至少保留到了李泌的儿子李繁的时候。韩愈在《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中说:“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为人强记览,过眼不再读。伟哉群圣文,磊落载其腹。行年余五十,出守数已六。京邑有旧庐,不容久食宿。台阁多官员,无地寄一足。我虽官在朝,气势日局缩。屡为丞相言,虽恳不见录。送行过泸水,东望不转目。今子从之游,学问得所欲。”这里说的邺侯是指李繁,李繁当时为随州刺史。这首诗说明了当时李家的藏书天下闻名,甚至有人从京城跑到李家去借阅。同时也说明了一代文宗韩愈与李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李泌自然受益不浅。李泌生于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开元十六年(728),刚刚七岁的李泌就能为文赋诗,一次儒、道、释三教学者聚会,玄宗把他也召人宫中,而此时的李泌就以非凡的文学才能征服了与会的君臣。《新唐书·李泌传》记载:“泌既至,帝方与燕国公张说观弈,因使说试其能。说请赋‘方圆动静’,泌逡巡曰:‘愿闻其略。’说因曰:‘方如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泌即答曰:‘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张说是当时一位才华横溢的名诗人,被时人称为“燕许大手笔”,他与李泌的这两首小诗都是即兴之作,相比之下,七岁李泌的作品在立意方面远远超过已经五十多岁的张说的作品。也难怪诗成后,“说因贺帝得奇童,帝大悦曰:‘是子精神,要大于身。’赐束帛,敕其家曰:‘善视养之。”(《新唐书·李泌传》)其后,重臣张九龄、严挺之等对他都非常器重。七岁儿童即受到朝廷君臣的一致重视,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十七岁时,李泌写了另外——首诗歌《长歌行》:“天覆吾,地载吾,天地生吾有意无?不然绝粒升天衢,不然鸣珂游帝都,焉能不贵复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1——丈夫兮一丈夫,平生志气是良图。请君看取百年事,业就扁舟泛五湖。”可以说,李泌在十七岁时,就为自己设计好了一生,那就是要么学道成仙,要么建功立业。而事实上,李泌的一生也确实是在这两条路上徘徊。据《邺侯外传》说,此诗写成后,流传很广,因为诗歌中表露的志向十分明显,所以张九龄告诫他说:“早得美名,必有所折。宜自韬晦,斯尽善矣。藏器于身,古人所重,况童子耶?但当为诗以赏景,咏古贤,勿自扬己为妙。”李泌听后十分感动,“尔后为文,不复自言”。

  据史书记载,李泌“尤工于诗”(《旧唐书·李泌传》),所写诗文很多,如《复明堂》、《九鼎议》(一说二者为一篇)、《明心论》、《养和篇》、《建宁王挽歌词》、《八公诗》、《感遇诗》等等,《旧唐书·李泌传》说他“有文集二十卷”。

  李泌与诗人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著名诗人顾况就曾拜李泌为师:“况素善于李泌,遂师事之,得其服气之法,能终日不食。及泌相,自谓当得达官,久之,迁著作郎。”(《唐才子传·顾况》)

  除文学创作外,李泌在学术上也很有造诣。他对《周易》、《老子》颇有研究,玄宗曾召他进宫进授《老子》,晚年又参修国史。以上我们所举的文章,有——些即属于学术著作。

  综李泌一生,是自强不息的一生,也是成功的一生。虽然《旧唐书》对李泌评价不高,但《新唐书》已改变了这一观点,认为“其谋事近忠,其轻去近高,其自全近智,卒而建上宰,近立功立名者”。当然,这段话在赞美的同时还持有一定的保留态度。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新、旧《唐书》都是由儒生写的。如果作者能够跳出三教的藩篱,从更高的文化角度去审视李泌,从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去理解李泌的一番苦心,那么他们对李泌的评价肯定会更高一些。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李泌幼年便有神童的称誉,幼时就已粗通黄老列庄学说。在唐玄宗(明皇)政治最清明的开元时期,他只有七岁,已经受到玄宗与名相张说、张九龄的欣赏和奖爱。有一次,张九龄准备拔用一位才能不高,个性比较软弱,而且肯听话的高级巨僚,李泌虽然年少,跟在张九龄身边,便很率直地对张九龄说:“相公你自己也是平民出身,处理国家大事,素来便有正直无私的清誉,难道你也喜欢低声下气而缺乏节操和能力的软性人才吗?”张九龄听了他的话,非常惊讶,上很慎重地认错,改口叫他小友。

  李泌成年后,非常博学,而且对《易经》的学问,更有心得。他经常寻访、华山、终南等名山之间,希望求得神仙长生不死的方术。

  到了天宝时期,玄宗记起他的幼年早慧,特别召他来讲《老子》,任命他待诏翰林,供奉东宫,因而与皇太子兄弟等非常要好。在这个时候,他已经钻研于道家方术的修炼,很少吃烟火食物

出谋划策
  到了安禄山起兵造反时,玄宗仓皇出走,皇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肃宗,到处寻找李泌,恰好李泌也到了灵武。肃宗立刻和他商讨当前的局面,他便分析当时天下大势和成败的关键所在。肃宗要李泌在朝中任职,他恳辞不干,只愿以客位的身份出力。肃宗也只好由他,碰到疑难的问题,常常和他商量,叫他先生而不名。

  此时,李泌已少吃烟火食。肃宗有一天夜里,高兴起来,找来兄弟三王和李泌就地炉吃火锅,因李泌不吃荤,便亲自烧梨二颗请他,三王争取,也不肯赐予。外出的时候,陪着肃宗一起坐车。大家都知道车上坐着那位穿黄袍的,便是皇帝,旁边那位穿白衣的,便是山人李泌。肃宗听到了大家对李泌的称号,觉得不是办法,就特别赐金紫,拜他为广平王(皇太子李豫)的行军司马。并且对他说:“先生曾经侍从过上皇(玄宗),中间又作过我的师傅,要请你帮助我儿子作行军司马,我父子三代,都要借重你的帮忙了。”李泌看到肃宗当时对政略上的人事安排,将来可能影响太子的继位问题,便秘密建议肃宗使太子做元帅,把军政大权付托给他。他与肃宗争论了半天,结果肃宗接受了他的意见。 肃宗对玄宗时期的宰相李林甫非常不满,认为天下大乱,都是这个奸臣所造成,要挖他的坟墓,烧他的尸骨。李泌力谏不可,肃宗气得问李泌,你难道忘了李林甫当时的情形吗?李泌却认为不管怎样,当年用错了人,是上皇(玄宗)的过失。但上皇治天下五十年,难免会有过错。你现在追究李林甫的罪行,加以严厉处分,间接地是给上皇极大的难堪,是揭玄宗的疮疤。你父亲年纪大了,又奔波出走,听到你这样作,他一定受不了,老年人感慨伤心,一旦病倒,别人会认为你身为天子,以天下之大,反不能安养老父。这样一来,父子之间就很难办了。肃宗经过他的劝说,不但不意气用事,反而抱着李泌的脖子,痛哭着说:“我实在没有细想其中的利害。”这就是李泌“冲而用之或不盈”的大手笔。玄宗后来能够自蜀中还都,全靠他的周旋弥缝。

  肃宗问李泌剿贼的战略,他就当时的情势,定出一套围剿的计划。首先他断定安禄山、史思明等的党羽,是一群没有宗旨的乌合之众,目的只在抢劫,“天下大计,非所知也。不出二年,无寇矣。陛下无欲速,夫王者之师,当务万全,图久安,使无后害。”因此,他拟定战略,使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陉。郭子仪取冯诩,入河东,隔断盗魁四将,不敢南移一步。又密令郭子仪开放华阴一角,让盗众能通关中,使他们北守范阳,西救长安,奔命数千里,其精粹劲骑,不逾年而蔽。我常以逸待劳,来避其锋,去翦其疲。以所征各路之兵,会扶风,与太原朔方军互击之,并命建宁王李倓为范阳节度大使,北并塞,与李光弼相犄角以取范阳。贼失巢窟,当死河南诸将手。肃宗统统照他的计划行事,后来都不出其所料。这便是李泌的“挫其锐,解其纷”的战略运用。 后来最可惜的,是肃宗急功近利,没有听信李泌的建议,致使河北没有彻底肃清,仍然沦陷于盗贼之手,便自粉饰太平,因此而造成历史上晚唐与五代之际华夷战乱的后遗症。

  肃宗为了尽快收复都城长安,等到郭子仪筹借到西北军大集合的时候,便对李泌说:“今战必胜,攻必取,何暇千里先事范阳乎!”李泌就说:“如果动用大军,一定想要速得两京,那么贼势一定会重新强盛,我们日后会再受到困扰。我们有恃无恐的强大兵力,全靠碛西突骑(骑兵)、西北诸戎。假如一定要先取京师,大概在明年的春天,就可成功。但是关东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等情况,春天来得较早,气候容易闷热,骑兵的战马也容易生病,战士们思春。也会想早点回家,便不愿再来辗转作战了。那么,沦陷中的敌人,又可休养士卒,整军经武以后,必复再度南来,这是很危险的办法。”但肃宗却坚决地不听李泌的战略意见,急于收复两京,可以称帝坐朝,由此便有郭子仪借来回纥外兵,从元帅广平王等收复两京的一幕出现。 两京收复,玄宗还都做太上皇,肃宗重用奸臣李辅国。李泌一看政局不对,怕有祸害,忽然又变得庸庸碌碌,请求隐退,遁避到衡山去修道。大概肃宗也认为天下已定,就准他退休,赏赐他隐士的服装和住宅,颁予三品禄位。另有一说,李泌见到懒残禅师的一段因缘,是在他避隐衡山的时期。总之,“天道远而人道迩”,仙佛遇缘的传说,事近渺茫,也无法确切地考据,存疑可也。

  李泌在衡山的隐士生活过不了多久,玄宗去世,肃宗跟着也死了,继位当皇帝的,便是李泌当年特别加以保存的广平王李豫(即唐代宗)。代宗登上帝位,马上就召李泌回来,起先让他住在宫内蓬莱殿书阁,跟着就赐他府第,又强迫他不可素食,硬要他娶妻吃肉,这个时候,李泌却奉命照做了。但是宰相元载非常忌妒他的不合作,找机会硬是外放他去做地方官。代宗暗地对他说:“先生将就一点,外出走走也好。”不久后,元载犯罪伏诛,代宗立即召他还京,准备重用。但又为奸臣常衰所忌,怕他在皇帝身边对自己不利,又再三设法外放他出任澧郎峡团练使,后再迁任杭州刺史。他虽贬任地方行政长官,到处仍有很好的政绩,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称“杭本江海之地,水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故井邑日富。”这便是李泌的“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的自处之道。

  皇太子李适(即后来的唐德宗)也曾与李泌交游。对于军国大事,李泌仍然不远千里地向代宗提出建议,代宗也必定采用照办。

  李泌对内政的处理,外交策略,军事的部署,财经的筹划,都做到了安和的绩效。 他勤修内政,充裕军政费用。保全功臣李晟、马燧,以调和将相。外结回纥、大食,达成“贞元之盟”,从而遏制吐蕃以安定边陲。李泌常有与德宗政见不同之处,反复申辩上奏达十五次之多。德宗曾对他说:“朕要和你约法在先,因你历年来所受的委屈太多了,不要一旦当权,就记恨报仇,如对你有恩的,朕会代你还报。”李泌说:“臣素奉道,不与人为仇。害臣的李辅国、元载他们,都自毙了。过去与臣要好的,但凡有才能的,也自然显达了。其余的,也都零落死亡了。臣实在没什么恩怨可报的。但是如陛下方才所说,臣可与陛下有所约言吗?”德宗就说:“有什么不可以的呢?”李泌便进言,希望德宗不要杀害功臣,认为“李晟、马燧有大功于国,闻有谗言之者。陛下万一害之,则宿卫之士,方镇之臣,无不愤怒反厌,恐中外之变复生也。陛下诚不以二巨功大而忌之,二臣不以位高而自疑,则天下永无事矣。”德宗听了认为很对,接受了李泌的建议。李晟、马燧在旁听了,当着德宗感泣而谢。

调和矛盾
  宫廷父子之间,又受人中伤而有极大的误会,几乎又与肃宗一样造成错误,李泌为调和德宗和太子之间的误会,触怒了德宗说:“卿不爱家族乎?”意思是说,我可以杀你全家。李泌立刻就说:“臣惟爱家族,故不敢不尽言,若畏陛下盛怒而曲从,陛下明日悔之,必尤臣曰:吾独任汝为相,不谏使至此,必复杀臣子。臣老矣,余年不足惜,若冤杀巨子,使臣以侄为嗣,臣未知得欲其祀乎!”因呜咽流涕。上亦泣曰:“事已如此,奈何?”对曰:“此大事愿陛下审图之,自古父子相疑,未有不亡国者。”

  接着李泌又提出唐肃宗与代宗父子恩怨之间的往事说:“且陛下不记建宁之事乎?”(唐肃宗因受宠妃张良梯及奸臣李辅国的离间,杀了儿子建宁王李谈)德宗说:“建宁叔实冤,肃宗性急故耳。”李泌说:“臣昔为此,故辞归,誓不近天子左右,不幸今日复为陛下相,又观兹事。且其时先帝(德宗的父亲代宗)常怀畏惧。臣临辞日,因诵《黄台瓜辞》,肃宗乃悔而泣。”(《黄台瓜辞》,唐高宗太子——李贤作。武则天篡位,杀太子贤等诸帝子,太子贤自恐不免故作:“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搞令瓜希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 德宗听到这里,总算受到感动,但仍然说:“我的家事,为什么你要这样极力参与?”李泌说:“臣今独任宰相之重,四海之内,一物失所,责归于臣,况坐视太子冤横而不言,臣罪大矣。”甚至说到“臣敢以宗族保太子。”中间又往返辩论很多,并且还告诉德宗要极力保密,回到内宫,不要使左右知道如何处理此事。一面又安慰太子勿气馁,不可自裁,他对太子说:“必无此虑,愿太子起敬起孝,苟泌身不存,则事不可知耳!”最后总算解开德宗父子之间的死结。德宗特别开延英殿,独召李泌,对他哭着说:“非卿切言,朕今日悔无及矣!太子仁孝,实无他也。自今军国及朕家事,皆当谋于卿矣。”李泌听了,拜贺之外,便说:“臣报国毕矣,惊悸亡魂,不可复用,愿乞骸骨。”德宗除了道歉安慰,硬不准他辞职。过了一年多,李泌果然去世。

四朝元老
  李泌是玄、肃、代、德四朝元老,可他一生崇尚出世无为的老庄之道,视功名富贵如敝屣,所以在肃、代两朝数度坚辞宰相之位,并且最终远离朝堂,长年隐居于衡山。

  泾原兵变后,德宗避难于梁州,急诏征李泌至行在(行辕),授以左散骑常侍之职。德宗令李泌每天在中书省值班,以便等候德宗召对,受到朝野关注。

  贞元元年(785年)七月,陕虢(今河南陕县、灵宝)都知兵马使达奚抱晖鸩杀节度使张劝,代领军务,邀求旌节,并密召李怀光将达奚小俊为援。德宗鉴于局势危急,便于任李泌为陕虢都防御水陆运使。李泌请求单骑前往,德宗初时虽有怀疑,但最终同意。李泌先见陕州进奏官及将吏在京城的人,欺骗他们说:“皇上因陕虢饥,所以让我领运使,督江淮米以赈济。陕州行营在夏县,如果达奚抱晖可用,就让他统军;如果有功,就让他出任节度使。”以此麻痹达奚抱晖。同月十七日,德宗加李泌为陕虢观察使。李泌至陕州行营,让达奚抱晖自领家人亡命。李泌辞行时,德宗曾草拟参加叛乱的七十五人名单授李泌,命他诛杀。李泌遣走达奚抱晖后,朝廷所派的宣慰使要求李泌一定要诛杀叛乱者。李泌不得已,只械送了兵马使林滔等五人送至京。达奚小俊领兵入境,听说李泌已入陕,只得还军。陕虢遂安。

  贞元三年(787年),参与防秋的淮西门枪兵马使吴法超率步骑四千从鄜州(今陕西富县)叛逃。浑瑊派部将阻拦未果。德宗急遣中使敕令李泌发兵拦阻,不得让淮西军渡河。李泌马上派押牙唐英岸率军至灵宝,但淮西军已渡过黄河列阵。李泌于是令灵宝供给他们粮食,淮西军也不敢剽掠。次日,淮西军在陕州城西宿营,李泌不再向他们供给粮食,而派部将率精兵埋伏于太原仓隘道。一日后,淮西军行入隘道,李泌所派的伏兵齐发,淮西军大败。残军从山路南逃,李泌又派大将燕子楚率军四百至长水(今河南洛宁西)。唐英岸多次追败叛军,吴法超等至长水,被燕子楚伏杀。六月,李泌入朝,出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宰相)。

  贞元五年(789年)三月二日(4月1日),李泌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八岁。获追赠为太子太傅。

  虽然执政的时间很短,可李泌在任期间却做了许多意义重大的事,从而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贞元年间帝国总体形势的和平与稳定。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李泌与历代功臣四十人得以从祀历代帝王庙。

评价

  历来的帝王宫廷,一直都是天下是非最多、人事最复杂的场所。尤其王室中父子兄弟、家人骨肉之意权势利害的斗争。以诸葛亮的高明,他在荆州,便不敢正面答复刘琦父子之间的问题。仗义执言,排难解纷,调和其父子兄弟之间的祸害,实在是古今历史第一人。因此,汪小蕴女史咏史诗,便有“勋参郭令才原大,迹似留侯术更淳”的名句。郭令,是指郭子仪。郭子仪的成功,全靠李泌幕后的策划。留侯,是写他与张良对比。可惜,在一般史书所载的偏见评语,轻轻一笔带过,还稍加轻视的色调。如史评说:“泌有谋略,而好谈神仙怪诞,故为世所轻”。其实,查遍正史,李泌从来没有以神仙怪诞来立身处世。个性思想爱好仙佛,只是个人的好恶倾向,与经世学术,又有何妨?善用谋略拨乱反正、安邦定国,谋略有什么不好?由此可见,史学家的论据,真是可信不能尽信,大可耐人寻味。

奉和圣制重阳赐会聊示所怀

唐代李泌

大唐造昌运,品物荷时成。

乘秋逢令节,锡宴观群情。

长歌行

唐代李泌

天覆吾,地载吾,天地生吾有意无。

不然绝粒升天衢,不然鸣珂游帝都。

咏方圆动静

唐代李泌

方如行义,圆如用智。动如逞才,静如遂意。

奉和圣制中和节曲江宴百僚

唐代李泌

风俗时有变,中和节惟新。轩车双阙下,宴会曲江滨。

金石何铿锵,簪缨亦纷纶。皇恩降自天,品物感知春。

唐代李泌

青青东门柳,岁晏复憔悴。(见《邺侯家传》)

良弓摧折久,谁识是龙韬。(见《吟窗杂录》)

凤岫春雨

唐代李泌

凤山多翠色,阴雨渐侵晨。雷奋翻龙角,波清跃锦鳞。

禾苗皆献瑞,草木亦生春。知是圣泽远,衢歌遍海滨。

人物资料

《长歌行》李泌 翻译、赏析和诗意

天覆盖了我,地载我,天地生我有意不。

不然绝粒升天上,

不然鸣珂在京都。

怎么能不贵又不去,空作昂藏一男子。

一男子啊一个男人,千生命意志是良策。

请你看看百年的事,

业到小船泛五湖。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作者介绍

李泌,唐人。

相关诗句

《长歌行》[唐代] 李泌

尺蠖知屈伸。

体道识穷达。

《长歌行》[唐代] 李泌

倐烁夕星流。

昱奕朝露团。

粲粲乌有停。

泫泫岂暂安。

徂龄速飞电。

颓节骛惊湍。

览物起悲绪。

顾已识忧端。

朽貌改鲜色。

悴容变柔颜。

变改茍催促。

容色乌盘桓。

亹亹衰期迫。

靡靡壮志阑。

既惭臧孙慨。

先愧杨子叹。

寸阴果有逝。

尺素竟无观。

幸赊道念戚。

且取长歌欢。

《长歌行》[唐代] 李泌

静夜在能寐。

耳听众禽鸣。

大城育狐兔。

高墉多鸟声。

坏宇何寥廓。

宿屋邪草生。

中心感时物。

抚剑下前庭。

翔佯于阶际。

景星一何明。

仰首观灵宿。

北辰奋休荣。

哀彼失羣燕。

丧偶独茕茕。

单心谁与侣。

造房孰与成。

徒然喟有和。

悲惨伤人情。

余情偏易感。

怀往增愤盈。

吐吟音不彻。

泣涕沾罗缨。

《长歌行赠旺兄》[唐代] 李泌

兄为吾祖之长孙,能将孝义持家门。

耕凿不随时俗改,衣冠颇有古风存。

我家东冈旧乡土,谷有田场桑有圃。

诸兄喧哗逐城市,兄也萧条守环堵。

仆童驯雅妻更良,男女膝下皆成行。

女长适人止近里,男大为农不出乡。

只今汝年六十七,我翁为叔汝为侄。

岁时相看如父子,登堂过庭礼不失。

弟昔省兄尽君欢,夜秉灯烛罗杯盘。

兄前劝饮嫂劝餐,留我一月相盘桓。

自从离兄仕下都,都城谁是悠悠者。

万户清晨霜满裘,九衢白昼尘随马。

朱门金锁午未开,我曹不敢骑马回。

此时吾兄正稳卧,日高户外无人催。

爱兄好静谢尘网,一卷道书常在掌。

托身未肯附年少,举手何曾揖官长。

顷来生事日看微,种麻自织身上衣。

少儿从学长干蛊,我兄心中无是非。

君不见人间岁月坐相迫,胡为东城复南陌。

兄今已作白头翁,弟亦长辞青琐客。

山中桂树况逢春,谷口桃花更照人。

花前树下一壶酒,弟劝兄酬不畏贫。

《长歌行》[唐代] 李泌

苦林无停阴,积石无还流。

葵藿变旦莫,蟪蛄疑春秋。

寸晷轻尺璧,神功宁九州。

仰思坐待旦,礼乐隆成周。

君子不可閒,努力崇嘉猷。

当思竹帛载,不为鬓发羞。

《长歌行》[唐代] 李泌

有泪莫泣鲛人珠,有足莫献荆山玉。

赤心徒使按剑猜,至宝翻令笑鱼目。

千金蹈海称达人,五噫出关西去秦。

负刍不复遇知己,空歌白石南山春。

楚卿弃相复何有,于陵甘作灌园叟。

杂县偶集鲁东门,惆怅胡能事杯酒。

长风萧骚百草残,长铗悲歌涕汍澜。

金台骏骨久已化,瑶水风波不可攀。

畏途羊肠能折轴,缄书为谢云间鹄。

海上三花久负期,醉归谩托平原宿。

《长歌行寄吕中甫山人》[唐代] 李泌

壮游归来一何晚,雪里黄精不得饭。

太行句注俱眼前,只尺青霞梦修阪。

潞洲鲜红味辛剧,广野毭太缱绻。

沈殿曳裙代殿同,馆中词赋凌锦虹。

顾笑催成雪色绢,归梢骏马如旋风。

七尺丰躯三尺剑,紫貂红罽光蒙茸。

一去燕云几回首,戚家将军汝最厚。

射雕每出祁连山,走马时经古北口。

日暮归营欢宴多,黄羊白雁行紫驼。

琵琶怨发昭君曲,羌笛哀生公主歌。

帘高烛明月半白,坐对卢龙雪犹积。

北风三日吹行云,边城健儿不忍闻。

少小离家三十年,年年辛苦去防边。

胡儿饮马长城窟,汉将弯弧大漠天。

大漠阴沉风雪色,蒲梢苜蓿冰沙黑。

亭障迢遥六千里,角干腾骧三十国。

皇家财赋盛东南,汉代咽喉重西北。

北宸北望无可期,南国南归断消息。

山人归来感慨豪,扼腕绝叹心力劳。

镇南将军奉朝贵,灵武度支忧转漕。

国家雄俊古有以,吁嗟边事如猬毛。

长搀短扒去复乐,明日种葵东废皋。

《宝鸡县张仙洞中长歌行次壁间谢高泉韵》[唐代] 李泌

去国何迟迟,青山一丈携。

春风已三月,逐虎桃花蹊。

既闻粪金牛,又传化宝鸡。

仰首笑碧落,拂袖凌丹梯。

左虬右文豹,稳驾无人挤。

如何牧马滨,尚有问津迷。

劳因豚往贺,诡从禽遇奚。

惜哉昆吾锋,徒有斫沟泥。

所以衡门士,折矢释孤麛。

上冈抱黄犊,枢户衣皲犁。

中心藏皓洁,面上蒙黝黧。

家有黄口儿,倚户饥苦啼。

掉头去不顾,吾道无忧栖。

邈哉大雅初,高征供蒸黎。

淳风逝不处,去水无回低。

因思驻吾颜,刀圭丸粉提。

身轻骑八骏,联三十二蹄。

仙人五城楼,玄圃岌而跻。

玉匣简隐诀,金书撷幽题。

誓断区中缘,岂云藏会稽。

九州黑子耳,千载谁能徯。

忽然俯宗国,脊局心予凄。

我有峨嵋家,结茅聊可栖。

且当弥远驾,乐志西山西。

作者千古名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出自《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唐代] 李泌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出自《醒世恒言·卷三》[唐代] 李泌

玉人垂钓理纤钩。月明池阁夜来秋。

出自《浣溪沙·波面铜花冷不收》[唐代] 李泌

玉人初上木兰时。懒妆斜立澹春姿。

出自《浣溪沙·题李中斋舟中梅屏》[唐代] 李泌

人各有能,因艺授任

出自《后汉书·列传·张衡列传》[唐代] 李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出自《》[唐代] 李泌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出自《秋登兰山寄张五 / 九月九日岘山寄张子容》[唐代] 李泌

知足常乐,能忍自安。

出自《格言联璧·惠吉类》[唐代] 李泌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出自《长恨歌》[唐代] 李泌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出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二节》[唐代] 李泌

资料参考:长歌行(唐代 李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