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人 > 宋代诗人 > 石象之

石象之简介

石象之 石象之,生卒年不详,北宋文人。字简夫,越州新昌(今属浙江)人,石待聘之子。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官太常博士、太子中允,以文学名世。 ...〔► 石象之的诗文(5篇)

咏愁

宋代石象之

来何容易去何迟,半在心头半在眉。

门掩落花春去后,窗涵残月酒醒时。

东掖四绝句·白莲庵

宋代石象之

结社当年号白莲,师心应欲继前贤。

有时中夜初回定,清磬一声秋月圆。

东掖四绝句·不见如师

宋代石象之

洗除尘垢访名蓝,不得相逢益自惭。

松桂阴森香火冷,乱云空锁白莲庵。

东掖四绝句·隔尘亭

宋代石象之

山椒亭榭适徘徊,病膜烦襟斗顿开。

若有尘埃何处隔,此中自是少尘埃。

东掖四绝句·入天台

宋代石象之

溪岑萦绕红尘外,殿阁欹危翠霭间。

我见老僧无一事,老僧更羡白云閒。

人物资料

《咏愁》石象之 古诗注释

①币:“匝”的异体字。

②五侯:历史上称五侯的很多,这里泛指达官贵人。

《咏愁》石象之 古诗简析

曹植有一篇《释愁文》,把“愁”说成是一种莫名其妙的东西,为了表现“愁”,就把它“物化”了,说他能“推”可“握”,能来能去,能多能少,但形象不够鲜明。石象之的这首诗形象更鲜明,更生动。

首联可以用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的结尾来作注释:“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就是来得快而去得慢的“愁”为什么会“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原因。

颔联是写最容易产生“愁”的环境。“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的开头可能就是根据出句所描绘的景象写的。而对句则是依照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境来概括的。

颈联写“愁”之多,采用了夸张加比喻的修辞手法。李叔同“长亭外,古道旁,芳草碧连天”的歌词恐怕就是按照出句来加工的。而这种夸张,使“愁”这种心境更加显豁,更加感人。像唐宋诗词中的“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落红万点愁如海”,“一水牵愁万里长”等,都和这一句的表达效果一样。而这种比喻,严格地说并不是一般意义的比喻,因为二者之间没有相似点可言,而是以物感比喻心感的特殊比喻。

尾联以“愁”之无处不在作结。除了达官贵人,终日灯红酒绿,可能暂时没有“愁”,每个人走到那里,“愁”就跟随身到那里,颇富有普遍性意义。诗人化无形为有形, 构成诗中的愁情图,这样形象化地写“愁”,自然生动有趣,能摄人魂,夺人魄,令人回肠荡气,产生共鸣。

《咏愁》石象之 翻译、赏析和诗意

来不容易去这么晚,一半在心头半在眉。

门掩花落春走后,窗含残月酒醒时。

柔如万顷连天草,乱像千寻币地丝。

除了五侯歌舞的地方,人间何处不相随。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作者介绍

石象之,宋人。

作者千古名句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出自《对酒忆贺监二首》[宋代] 石象之

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

出自《国语·晋语·郭偃论治国之难易》[宋代] 石象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出自《荀子·劝学》[宋代] 石象之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出自《田家元日》[宋代] 石象之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出自《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宋代] 石象之

犹余雪霜态,未肯十分红。

出自《红梅》[宋代] 石象之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

出自《庄子·外篇·天地》[宋代] 石象之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出自《塞上曲二首·其二》[宋代] 石象之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出自《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宋代] 石象之

春酒香熟鲈鱼美,谁同醉?缆却扁舟篷底睡。

出自《南乡子·云带雨》[宋代] 石象之

资料参考:咏愁(宋代 石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