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涛简介
吴涛,生卒年不详,字德邵,崇仁(今属江西)人。是宋高宗绍兴年间著名隐士环溪先生吴沆的大哥。下选 的《绝句》便是吴沆的《环溪诗话》存录的。全宋诗收入其诗四首:《绝句》,《山居》,《在杭日作》,《仲春》。其中以《绝句》广为流传。 ...〔► 吴涛的诗文(1篇)〕人物资料
离家远游之人试着换上了单薄的春衣,枝头的桃花已凋谢,野生的梅子已经发酸。
奇怪的是忽然一晚蛙鸣声停止了,原来是东风又起,带来了数日的寒冷。
注释
⑴游子:指离家远游之人。春衫:单薄的春装。试:尝试。
⑵歇:停,这里指蛙畏寒而声息全无。
⑶作:起。
《绝句》吴涛 古诗赏析
诗人颇善于选择人的典型形象。开头写气候之乍暖,并点示出春夏之交的季节。从视觉、味觉、听觉、触觉等角度进行描写,先从视觉角度写“游子春衫”、“桃花飞尽”,再从味觉角度写“野梅酸”,预示春去夏来,天气转暖;接着从听觉与触觉的角度,以蛙声停歇与东风之寒写出气候忽然转冷。
前两句写“游子春衫”,游子长年在外,对气候冷暖的变化最易感知。此时游子脱去冬衣而换上单薄的“春衫”,这个视觉形象反映出气候的温煦,又给人一种舒服、轻松的美感。一个“试”字写出游子的心理状态,寓有因气温不稳定而尝试之意,也为后面的“又作东风十日寒”埋下伏笔。次写“桃花”和“野梅”。桃花于仲春开放,但此时已“飞尽”;梅花于初春开放,夏初结梅子,此时则“野梅酸”,二物皆足以显示江南三四月的特征。写桃花,仍从视觉角度,不仅“桃花”二字有色彩感,“尽”前冠以“飞”,又显示了动态美。写梅则从味觉角度,一个“酸”字,足使口舌生津。这两句写气侯乍暖,点出春夏之交的季节。
本来春去夏来,天气转暖,自然也蛙鸣悠扬,到第三句诗意陡然一转,诗人生疑,不知为何蛙声一夜之间全部停歇,末句解开谜底,原来是天气转冷。这样写使诗歌结构上起承转合曲折有致(峰回路转、波澜起伏、一波三折、别开生面),丰富了诗歌的意境。
后两句写忽寒。诗人审美感受相当细腻,也很会捕捉典型的细节:“怪来一夜蛙声歇”,这是从听觉角度落墨,写气候忽冷。诗人很会捕捉典型的细节:先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前两天气候乍暖时,田蛙也为之欢欣歌唱,增添了暖意。但忽然“一夜蛙声歇”,确令人感到“怪”。“又作东风十日寒”:原来是气温又变寒,青蛙于气温变化极敏感,他们躲进洞里,声息全无,正显示着“东风十日寒”。此句又从触觉角度来写。“十日”与“一夜”相对,时间更长,但毕竟已是“东风”,此“寒”自是强弩之末,不必为之生畏。
这首诗纯然写春夏之交人们对乍暖还寒气候的体验,未必有什么寓意寄托。但选材精到,体验细致,有跌宕曲折之致。特别是注意全面调动各种审美感觉,从视觉、味觉、听觉、触觉等角度进行描写,使诗的意境显出多层次,多侧面,具有立体感,给人以更丰富的美感。语句清晰,体验真切。通过典型细节和景物描写,表现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某种心理。
《绝句》吴涛 翻译、赏析和诗意
离家远游之人试着换上了单薄的春衣,枝头的桃花已经开败而野生的梅子已经发酸。
怪来一夜蛙声歇,东风又挂起来,带来了数日的寒冷。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作者介绍
相关诗句
《绝句》[宋代] 吴涛
枫老颜方少,山晴气及昏。
旧贫今更甚,已冷幸犹暄。
《秋夜二绝句》[宋代] 吴涛
何处鸣蜩不可怜,霜闺摇落夜无眠。
题残纨扇光疑月,多少人间不共圆。
《秋夜二绝句》[宋代] 吴涛
凄切秋声虫络丝,入帘残月似蛾眉。
愁心不逐闲云散,长比寒沟月照时。
《绝句》[宋代] 吴涛
正月初弦二月赊,小园春事已如麻。
强誇力健因移石,不减公忙为种花。
《告别戏题十四绝句》[宋代] 吴涛
江南才子杜秋诗,垂老心情故国思。
金缕歌残休怅恨,铜人泪下己多时。
《绝句》[宋代] 吴涛
瑶峰一别杳难期,消渴从教醉枕欹。
不信丹青能画得,五更灯暗月来诗。
《绝句》[宋代] 吴涛
墙角经春卧短筇,千秋塔骨不如公。
科头坐转茅檐日,闲看蛛丝荡午风。
《绝句》[宋代] 吴涛
江云薄薄日斜晖,江馆萧条独掩扉。
梁燕不知人事改,雨中犹作一双飞。
作者千古名句
厌见千门万户,经过北里南邻。
出自《田园乐七首·其一》[宋代] 吴涛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出自《桃源行》[宋代] 吴涛
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
出自《》[宋代] 吴涛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出自《登崖州城作》[宋代] 吴涛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出自《氓的》[宋代] 吴涛
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
出自《左传·隐公·隐公三年》[宋代] 吴涛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出自《摸鱼儿·雁丘词 / 迈陂塘·雁丘词》[宋代] 吴涛
阎罗王面前须没放回的鬼
出自《水浒传·第二十一回》[宋代] 吴涛
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竞奢华。
出自《咏红梅花得“花”字》[宋代] 吴涛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出自《左传·僖公·僖公十四年》[宋代] 吴涛
资料参考:绝句(宋代 吴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