酹江月·淮城感兴
举杯呼月,问神京何在,淮山隐隐。抚剑频看勋业事,惟有孤忠挺挺。宫阙腥膻,衣冠沦没,天地凭谁整。一枰棋坏,救时著数宜紧。
虽是幕府文书,玉关烽火,暂送平安信。满地干戈犹未戢,毕竟中原谁定。便欲凌空,飘然直上,拂拭山河影。倚风长啸,夜深霜露凄冷。
人物资料
《酹江月·淮城感兴》张绍文 古诗鉴赏
《酹江月》即《念奴娇》,音节高亢满怀激情,适宜抒写豪迈悲壮和惆怅的感情。围绕重整河山的政治抱负,开篇三个问句,落笔不凡。作者举杯高声问高悬的明月,“神京何在?”问月的举动本身已充分表现了作者无人倾诉的压抑的心情,神京指北宋故都汴京,自徽、钦被俘死在异域之后,多年来和战纷纭,至今仍是故土久违。在高问“神京何在”这种高亢激昂的句子之后接上“淮山隐隐”,凄凉迷惘之情,深寓于凄迷之景。“抚剑频看勋业事,惟有孤忠挺挺”。用“频看”与“惟有”突出问题的严重性及作者的急迫心情。词的第一小段就表现出了语气急促和词意的起伏跌宕,自汴京失守后中原故土衣冠文物荡然无存,面对占领者肆意抢夺与残暴行经,作者悲愤填膺,发出大义凛然的一声高问:“天地凭谁整?”此句一出,词的意境升高,作者的这个“谁”,是包括自己在内的千千万万爱国志士。作者清醒地认识到时局败坏,危机四伏,大有一发而不可收拾之势。所以,他大声疾呼:“一枰棋坏,救时著数宜紧。”将岌岌可危的时局比作形势不妙的棋局。人们知道,棋局不好,必须出“手筋”,出“胜负手”,丝毫不容懈怠。这一比喻极为鲜明逼真生动,是对当朝者苟且偷安,醉生梦死的当头斥责。
词的上片用“问神京何在?”“天地凭谁整?”将政治形势与面临的任务摆出,并以救棋局为例生动地说明应采取补救措施。下片则针对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发出第三问:“毕竟中原谁定?”同时,表明自己的态度与痛苦、愁闷之情。“幕府文书”,指前方军事长官所发出的公文:“玉关烽火”,代指前线军中的消息。现在虽都“暂送平安信”,前方暂告平安无事,但战乱未停,占事未休,蒙古人正在窥伺江南,这种平静安宁只是一种假象,是火山爆发前的安宁。然而,当朝权贵不理睬收复失地的主张,不招用抗战人才,却在压抑民气,因此,作者在“满地干戈犹未戢”之后发出“毕竟中原谁定”之问,其声颇带悲凉气氛,表现了一个爱国者为国家生死存亡的忧愁,同时,也暗含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感。表面上,“毕竟中原谁定”一句与上片的“天地凭谁整”文义略同,但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天地凭谁整”基础上的词意递进,同时加深思想感情。“便欲凌空,飘然直上,拂拭山河影”。这里作者借拂拭月亮表现澄清中原和重整河山的强烈愿望。“倚风长啸,夜深霜露凄冷”为最后两句,改换角度,表现作者愤激满胸的情怀。尽管作者幻想“飘然直上”,去扫除黑暗,但无法摆脱污浊可憎的现实的约束。由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不禁使人抑郁难耐,迸发的感情受到压抑,于是“倚风长啸”,倾吐悲愤怨气。“夜深霜露凄紧”则透露出严酷的时代氛围。结尾仍是扣人心弦发人深省的。
这首词以词格来写政事,以设问句提出问题,以比喻句阐明问题,文字朴素,不崇雕琢,但却简洁明快,气韵豪迈飘逸。词的写作,作者不采用大起大落的笔势,而是以回旋往复的曲调来表现抑扬相错的情感,节奏舒缓却意味隽永。
《酹江月·淮城感兴》张绍文 翻译、赏析和诗意
举杯高呼月,问神京在哪里,进山隐隐约约。
抚剑频频看功勋事,只有我忠笔直。
宫殿腥膻气,衣冠沦陷,还有谁会整天地。
一棋盘棋子坏,当时写数字应该紧。
虽是幕府公文,玉关烽火,暂时把平安信。
满地战争还没有停息,毕竟中原谁决定。
便要凌空,飘飘然直上,拂拭山河影。
倚风长啸,深夜霜露很冷。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作者介绍
张绍文,宋人。
作者千古名句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出自《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宋代] 张绍文
关山四面绝,故乡几千里。
出自《断句》[宋代] 张绍文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
出自《子夜歌·三更月》[宋代] 张绍文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出自《卖炭翁》[宋代] 张绍文
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
出自《满江红·喜遇重阳》[宋代] 张绍文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出自《长恨歌》[宋代] 张绍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出自《秋登兰山寄张五》[宋代] 张绍文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出自《》[宋代] 张绍文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出自《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宋代] 张绍文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出自《氓的》[宋代] 张绍文
资料参考:酹江月·淮城感兴(宋代 张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