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人 > 宋代诗人 > 曾觌

曾觌简介

曾觌 曾觌(音di迪)(1109-1180) 字纯甫,汴京(今河南开封)人。绍兴中,为建王内知客。孝宗受禅,以潜邸旧人,授权知阁门事。淳熙初,除开府仪同三司,加少保、醴泉观使。趋奉宫廷,词多应制之作。其词语言婉丽,风格柔媚。代表作为《阮郎归》、《水调歌头》《西江月》《定风波》(长相思》、《采桑子》、《眼儿媚》、《忆秦娥》等,其中以《阮郎归》一词为最著名。 ...〔► 曾觌的诗文(66篇)

阮郎归·柳阴庭院占风光

宋代曾觌

柳阴庭院占风光,呢喃清昼长。碧波新涨小池塘,双双蹴水忙。

萍散漫,絮飘飏,轻盈体态狂。为怜流去落红香,衔将归画梁。

醉落魄

宋代曾觌

情深恨切。忆伊诮没些休歇。百般做处百厮惬。管是前生,曾负你冤业。

临岐不忍匆匆别。两行珠泪流红颊。关山渐远音书绝。一个心肠,两处对风月。

定风波(题续宅江楼)

宋代曾觌

极目秋光夕照开。潮头初自海门来。杳杳江天横一线。如练。疾驱千骑鼓声催。

杰槛翠飞争徙倚。一行新雁去仍回。翠袖半空歌笑回。低映。十分沈醉劝金杯。

鹧鸪天(选德殿赏灯,先宴梅堂,侍两宫,沾醉口占)

宋代曾觌

龙驭亲迎玉辇来。江梅枝上雪培堆。东风上苑春光到,更放金莲匝地开。

腾凤吹,进瑶杯。两宫交劝正欢谐。父慈子孝从今数,准拟开筵一万回。

南乡子(文叔开尊席上作)

宋代曾觌

霜月晚云收。萧瑟西风满院秋。雅会难期嗟易散,迟留。把酒听歌且劝酬。

万事拚悠悠。只有情亲意未休。后夜扁舟烟浪里,回头。叶叶丹枫总是愁。

虞美人(中秋前两夜作)

宋代曾觌

芙蓉池畔都开遍。又是西风晚。霁天碧净暝云收。渐看一轮冰魄、冷悬秋。

闽山层叠迷归路。把酒宽愁绪。旧欢新恨几凄凉。暗想瀛洲何处、梦悠扬。

人物资料

《阮郎归·柳阴庭院占风光》曾觌 注释

①呢喃:燕语。

②蹴水:点水,踏水,掠水。

《阮郎归·柳阴庭院占风光》曾觌 赏析

据周密《武林旧事》卷七记载,公元1167年(南宋孝宗乾道三年)三月初十,宋孝宗陪太上皇宋高宗,至后苑赏花,“回至清妍亭看茶蘼,就登御舟,绕堤闲游。(太上皇)倚阑闲看,适有双燕掠水飞过,传旨令曾觌赋之,遂进《阮郎归》。”可见这是奉旨填词。

邹祇谟《远志斋词衷》说:“咏物固不可不似,尤忌刻意太似。取形不如取神,用事不若用意。”此词深得其中之昧。处处说燕,而终篇无一燕字。说它写得不像,却很像;说它像,却又不太像,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取其神而不袭其貌。词人主要通过烘托、陪衬等方法,迂回曲折地描写燕子所处的环境,燕子的声音、动作和体态;同时还借助了明喻和暗喻等手法。词的起首二句先写环境,后写声音。庭院深深,杨柳阴浓,渲染了庭院的深邃静。在这寂静的环境中,唯有双双紫燕,终日呢喃,神态上这就突出了词中的主体。不径说燕子,仅以“呢喃”二字,从声音上勾画出它的特点,接着后面两句,也以同样的结构,先写环境,后写动作,只是词人的眼先已庭院移到池塘。

一池春水,雨后新涨,碧波荡漾,境极美矣。此时忽有双双燕子,掠水而过。这是以环境之静,烘托燕子之动,动静相宜,便产生优美的情趣。“蹴水忙”三字,可谓得燕子之神。蹴者,踏也。你看一只燕子刚从水面上点了一下,飞了过去,紧接着又一只燕子从水面上点了一下,飞了过去……飞燕踏水,前后相续,活生生的一幅飞燕闹春图。呈现于读者眼前虽不言燕,而生动的燕子形象已入读者眼帘了。

过片二句,通过环境的渲染、烘托,又进一步运用明喻或暗喻摹拟燕子的形象。用比喻亦不易,“体认稍真,则拘而不畅;摹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见张炎《词源》论咏物),其妙亦在似与不似之间。“萍散漫”,承上片“池塘”而来。池塘上浮萍点点,逐水飘流,映衬了空中的飞燕。“絮飘飏”承起句“柳阴”而来。既云有阴阴杨柳,自有柳絮飘飏,于中也自然地点出时当絮飞花落的暮春,与《武林旧事》所说的“三月初十日”恰相符合。柳絮在风中飘扬,烘托出燕子在天空飞翔的姿态。其体态轻盈,情韵杳眇,悠然可想。而着一“狂”字,回味无穷。

结尾二句,是全篇的警策,犹如画龙点睛,全篇因之警动。暮春时节,落红阵阵,有的飘在岸上,有的落入水中,惹人怜惜。词人说:“为怜流去落红香,衔将归画梁。”写燕子惜花,同时也将人之怜香惜艳的心情反映出来。明人沈际飞评曰:“怜香惜艳,燕大不俗。‘落花都上燕巢泥’,根出在此。”(《草堂诗余正集》卷一)“落花都上燕巢泥”,是李清照(一作周邦彦)《浣溪沙》中的句子。李清照早于曾觌,曾词人之根可能出于李词。然李词所的只是燕子衔泥筑巢的结果,而曾词则刻画其过程,形象更为生动,情感更加浓厚。同时,下句的“归”字与上句的“去”字,相互呼应,落花逐水而流,而多情的燕子却把它一口一口衔回画梁,筑成芳巢。这就赋予燕子以大雅不俗的性格,实际上也映射出词人自己的“心影”。

这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是相当成功的。

《阮郎归》曾觌 翻译、赏析和诗意

柳阴庭院占风光,呢喃清昼长。

碧波新生小池塘,双双踢水忙。

萍消散,柳絮飘扬,轻盈身体姿态狂。

为可怜流去落红香,街将回到画梁。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作者介绍

曾觌,宋人。

曾觌(1109-1180)字纯甫,号海野老农,汴京(今河南开封)人。高宗绍兴三十年(一一六○),以寄班祗候与龙大渊同为建王内知客。孝宗受禅,以潜邸旧人权知阁门事。与龙大渊朋比为奸,恃宠干政,广收贿赂,权势颇盛。出为福建、浙东总管。乾道七年(1171年),迁承宣使、节度使。淳熙元年(一一七四),除开府仪同三司。七年卒,年七十二。《宋史》卷四七零有传。今录诗二首。其词语言婉丽,风格柔媚。

相关诗句

《阮郎归》[宋代] 曾觌

月桥风槛水边居。

画楼三鼓初。

草堂收拾读闲书。

起看清夜徂。

闲想像,尽踌躇。

玉牌金字铺。

梦昏纵有也成虚。

那堪和梦无。

《阮郎归》[宋代] 曾觌

胡虏中原乱似麻。

此景依稀似永嘉。

丁珠片玉落泥沙。

何时返翠华。

呈祥鸾凤失仙槎。

因循离恨加。

前生应是负偿他。

思量无岸涯。

《阮郎归》[宋代] 曾觌

东风成阵送春归。

庭花高下飞。

柔条缭绕入帘帏。

斑斑装舞衣。

云鬓乱,坐偷啼。

郎来何负期。

人生恰似这芳菲。

芳菲能几时。

《阮郎归 寄李都运有之 中州乐府》[宋代] 曾觌

人情冷暖共高低。

疏慵非所宜。

老夫碌碌本无机。

闲教造物疑。

形木槁,鬓丝垂。

山林先有期。

故人只道挂冠迟。

此心应不知。

《阮郎归》[宋代] 曾觌

褪花新绿渐团枝。

扑人风絮飞。

秋千未拆水平堤。

落红成地衣。

游蝶困,乳莺啼。

怨春春怎知。

日长早被酒禁持。

那堪更别离。

《阮郎归》[宋代] 曾觌

宫腰袅袅翠鬟松,夜堂深处逢。

无端银烛殒秋风,灵犀得暗通。

身有限,恨无穷,星河沈晓空。

陇头流水各西东,佳期如梦中。

《阮郎归》[宋代] 曾觌

潇湘门外水平铺,月寒征棹孤。

红妆饮罢少踟蹰,有人偷向隅。

挥玉箸,洒真珠,梨花春雨余。

人人尽道断肠初,那堪肠已无。

《阮郎归》[宋代] 曾觌

山前风雨欲黄昏。

山头来去雪。

鹧鸪声里数家村。

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

少年鞍马尘。

如今憔悴赋招魂。

儒冠多误身。

作者千古名句

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

出自《西湖留别》[宋代] 曾觌

应酬都不暇,一岭是梅花。

出自《岭梅》[宋代] 曾觌

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

出自《》[宋代] 曾觌

相州昼锦堂厨酝,卫国淇川岸竹萌。

出自《雅志小饮适宽仲送相州法酝并竹萌同至》[宋代] 曾觌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出自《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代] 曾觌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出自《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宋代] 曾觌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出自《宿王昌龄隐居》[宋代] 曾觌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出自《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宋代] 曾觌

惺惺惜惺惺

出自《红楼梦·第八十七回》[宋代] 曾觌

内作色荒,外作禽荒。

出自《尚书·夏书·五子之歌》[宋代] 曾觌

资料参考:阮郎归(宋代 曾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