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人 > 宋代诗人 > 吴惟信

吴惟信简介

吴惟信 吴惟信,字仲孚,霅川(今浙江吴兴)人。南宋后期诗人。 ...〔► 吴惟信的诗文(198篇)吴惟信的名句(1条)

苏堤清明即事

宋代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竹 其一

宋代吴惟信

所爱幽窗下,烟丛与露枝。才闻风起处,便是雨来时。

节直将谁比,心空只自知。青青长在眼,休说化龙迟。

竹 其三

宋代吴惟信

天下清高物,无过是此君。托根才有地,长节便摩云。

翠色晴时见,愁声雨夜闻。粉痕如早脱,龙化复何云。

良月对菊

宋代吴惟信

唐人十日咏,早有怨人心。况在严霜后,犹开满地金。

远香秋梦断,艳色雨吟深。未信渊明死,寥寥无赏音。

多景楼

宋代吴惟信

此地昔曾游,今朝复上楼。江枫秋雨过,塞草夕阳愁。

渡急传邮箭,沙危阁战舟。栏干空自倚,何许是神州。

次妙上人山居韵

宋代吴惟信

茅宇无人过,荆扉尽日关。酒中生快乐,诗里着清闲。

朋友数竿竹,画图千叠山。何如终隐此,尘境莫思还。

人物资料

春光明媚、和风徐徐的西子湖畔,游人如织。

到了傍晚,踏青游湖人们已散,笙歌已歇,但西湖却万树流莺,鸣声婉转,春色依旧。

把佳节清明的西湖,描绘得确如人间天堂,美不胜收。

注释

①苏堤,元佑间苏轼官杭州刺束时建于西湖。

②梨花风,古代认为从小寒至ⅱ谷雨有二十四番应花期而来的风。梨花风为第十七番花信风。梨花风后不久即是清明。

④笙歌,乐声、歌声。

④属,归于。

⑤按,古人极重清明节,有“朝朝清明,夜夜元宵”之说。该诗意境与周密《曲游春》词“沸十里、乱弦丛笛。看画船,尽入西泠,闲却半湖春色”相似。

⑥即事,歌咏眼前景物

⑦梨花风,梨花为第十七番花信风。

⑧吴惟信,字仲孚,霅川(今浙江吴兴)人。南宋后期诗人。

《苏堤清明即事》吴惟信 古诗赏析

这首诗对大好春光和游春乐境并未作具体渲染,只是用“梨花”、“笙歌”等稍作点染,此诗的构思之绝,就体现在作者不由正面入手,而是借游人的纵情、黄莺的恣意,从侧面措意,促人去展开联想。游子寻春,不但“半出城”,而且“朝而往,暮而归”,痛玩了整整一天,足见西湖胜景令人目不暇接,节日气氛使人流连忘返。再看“流莺”,当人们“笙歌鼎沸,鼓吹喧天”之时,它的世界被人类“强占”。现在,“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被压抑了一天的黄莺,又受了游人情绪的感染,当它重成了绿林的主人,怎能不欣喜若狂?不难想象,黄莺匿迹,是因人喧场面的热烈;而它的再现,正说明宜人秀色的魅力。这样,诗人叙节日情景,状清明景色,不是直接绘描,而是就有情之人和无情之莺的快乐,由侧面实现自己的创作目的。

前两句写西湖春景和游春的热闹场面。后两句说日暮人散以后,景色更加幽美,那些爱赶热闹的人既然不知道欣赏,只好让给飞回来的黄莺享受去了。 反映了清明时节郊游踏青的乐趣:“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江南三月正是“梨花万朵白如雪”的季节,青年人结伴出城,踏青寻春,笙笛呜咽,歌声袅袅,微风拂面,杨柳依依,真是“心旷神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苏堤清明即事》吴惟信 翻译、赏析和诗意

春光明媚、和风徐徐的西子湖畔,游人如织。

天黑笙歌收拾走了,但西湖却万树流莺,鸣声婉转,春色依旧。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作者介绍

作者千古名句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出自《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宋代] 吴惟信

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

出自《长相思·折花枝》[宋代] 吴惟信

森然魄动下马拜,松柏一径趋灵宫。

出自《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宋代] 吴惟信

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

出自《倪庄中秋》[宋代] 吴惟信

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

出自《礼记·曲礼上》[宋代] 吴惟信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出自《清平调·其一》[宋代] 吴惟信

小雨空帘,无人深巷,已早杏花先卖。

出自《夜行船·正月十八日闻卖杏花有感》[宋代] 吴惟信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出自《燕歌行并序》[宋代] 吴惟信

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

出自《韩非子·主道》[宋代] 吴惟信

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

出自《南乡子·为亡妇题照》[宋代] 吴惟信

资料参考:苏堤清明即事(宋代 吴惟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