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尽管出世在一个官僚资本主义家中,是个官二代,但无可奈何家境贫寒,一生官运不如意,饱受严厉打击。如长安十年,杜甫为谋官千辛万苦,饱受羞辱。大到上当受骗被权相耍弄,小到残杯冷炙,蔬食不饱。杜甫35岁那一年,报名参加了玄宗的特科考試。但此次考試被权相李林甫控制,竟一个不取,反而以上庆贺玄宗,称“野无遗贤”,好像天地的贤能早已被官府延揽,剩余的全是些扶不起教出不来的草莽之徒。杜甫笑容满面而成,心悬悬而去,遭受了绝情的忽悠。
杜甫本来开疆辟土、理想化宏大,但造物弄人,年过三十而立却仍无立身处世之处,常常以便吃饱了腹部而四处奔波。754年诗人家居家具长安城南的少陵,因为北京长安产生超大的雨灾,米价高涨,诗人在北京长安没法生活,只能把妻子迁到北京长安成北的奉先县去维持生计。而更加悲哀的是759年诗人一年就转移了四次。从洛阳市到华州、秦州、同谷,直至四川的`成都市。杜甫在同谷县考虑时在诗里写到:“怎奈迫物累,一岁四行役!”由此可见诗人奔忙之苦。这类奔忙,除避安史之乱外,关键便是为生活迫不得已。
杜甫当时决策去同谷时,便是由于获得同谷县太爷的信,说此处出产一种甘薯,住房问题好处理。可杜甫去后状况并不那麼开朗,他在《同谷七歌》中写到:“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到老滥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峡谷里。中华无书归不可,手和脚冻皴皮和肉死。”手和脚冻晕的杜甫千辛万苦找寻的“橡栗”,是一种不好吃的苦板栗,在充符“齐物论”里养猴子的“狙公”就拿这一给小猴子挑选要“朝三”還是“暮四”。由此可见诗人的生活是缺衣少食、灰头土脸的。因此杜甫住了一个多月就只能离去,再次“流动性”了。
李白与杜甫都经历过飘泊转移的生活,但杜甫的状况更为艰难。李白飘泊时,经常是一条光棍汉,一人吃饱了全家人不饿。有多少,花是多少,穷点富点,生活都好应对,更何况自身帐户上也有“五花马,千金裘”,手上富有,内心不急。而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来到哪儿全是媳妇小孩一大帮。常常瓮中无米,炉灶控烟。连饿死了小孩的惨案都产生过。
【杜甫的历史典故】小文章:
1.杜甫的古诗绝句
2.杜甫的中老年
3.杜甫的过世
4.杜甫的材料
5.杜甫的介绍
6.杜甫的平生
7.杜甫的月夜
8.杜甫的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