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酷猫写作网
当前位置:酷猫写作 > 专栏 > 投稿

古代十大状元及相关资料

发布时间:2021-11-26 15:03:02 查看人数:1

盘点中国古代十大状元

科举考试,是古代大多数读书人出官人仕的唯一途径,而科举考试中的状元,更是万众仰慕的佼佼者。自隋朝创立科考以来,历代状元有姓名可考者,自唐高祖武德五年的孙伏伽起,到清光绪三十年的刘春霖终,共有592人。这592个状元中,亦各有千秋。 中国历史上唯一可考的驸马状元——郑预

自古以来,民间就经常把驸马与状元这两个词联系起来,好像中了状元就可以做驸马。实际上中国历代可考的驸马状元只有郑颢一位。郑颢是唐会昌三年的状元。本来他早有婚约在身,中状元后打算迎娶卢家的千金。可是这位年轻英俊的状元被皇上看中了,非要将自己心爱的女儿万寿公主许配给他,郑颢偏偏不爱公主,非娶与自己青梅竹马的卢家小姐。唐宣宗便让宰相白敏中说服他,白敏中费尽口舌,又多方威逼利诱,终于迫使他娶了万寿公主,婚后两人生活得并不幸福,后来郑颢多次弹劾白敏中,幸好唐宣宗自知理亏,替白敏中压下了弹劾的奏章。

脸皮最厚的状元——裴思谦

唐文宗时,宦官仇士良掌权,朝臣的生杀予夺,都掌握在他的手中。裴思谦当时只是一个秀才,但他巴结权贵的功夫十分了得,很快便与仇士良打得火热。这一年,裴思谦心血来潮,想当个进士,便向仇讨了个帖子,去找当年的主考官高锴。高锴为官清正,将他轰了出去。裴思谦气愤之际,声称明年非状元不要。第二年,裴思谦又拿着仇士良的帖子来找主考官高锴,对他说:“仇大人有信,荐裴思谦为状元。”高锴早把裴思谦忘掉了,对他说:“状元已经有人了,状元以外的可以按仇大人的意思办。”裴思谦厚着脸皮说:“裴秀才非状元不放!”高锴知道这次再得罪仇士良不会有好果子吃,就说:“既然如此,我要见裴秀才。”裴说:“卑吏便是。”不得已,只好让他当了状元。自己去要功名,而且非要个状元,此君脸皮之厚,状元中无人可比。 相扑扑出的状元——王嗣宗

宋太祖赵匡胤坐天下的第十六年,太祖亲临讲武殿举行殿试。考生王嗣宗、陈识最先完卷,一同上呈,且二人的试卷均为上乘之作。谁为第一?太祖实在犯难。最后马上得天下的太祖让二人角力(即相扑),胜者为状元。王嗣宗便与陈识在大殿上扑斗起来,结果陈识倒地,王嗣宗夺得了当年的状元。

最自信的状元——胡旦

宋太宗元年,有一书生到山东某县游览。知县大人得知该书生颇有文采,便设宴款待。知县的公子很蔑视那书生,问其有何特长,书生说工诗。公子便让他诵读一首,书生诵了一首,最后一句是:“挑尽寒灯梦不成。”公子一听,大笑说:“此乃一瞌睡汉。”书生十分气愤。这书生便是吕蒙正,第二年,吕蒙正一举夺魁。他写信给那公子:“瞌睡汉如今中了状元啦。”公子看了他的信,冷笑一声:“待我明年第二人及第,输你一筹。”第二年,新科状元正是这位公子——胡旦。综观科举史,有如此自信者,胡旦当属第一。

身份最高的状元——赵楷

宋徽宗的三儿子赵楷,偷偷地参加了重和元年的科举考试,由于他文采的确非凡,竟一路披靡,进入了殿试。在殿试中发挥更是出色,夺得了头名状元。发榜后,赵楷将实情告诉了徽宗。徽宗高兴之余,怕天下士子说闲话,就把当年的第二名(榜眼)王昂提为状元。据传清朝康熙帝也曾偷偷参加科举,并获得第三名(探花),但毕竟不是状元。所以赵楷便成了中国历史上身份最高的状元。

最悲惨的状元——陈安

明太祖朱元璋年间,福建闽县人陈安于洪武三十年高中榜首,成为大明第六个状元。巧的是,这次中进士的都是南方人。更巧的是,三位主考官也都是南方人。榜一公布,北方士子不服。纷纷上告主考官偏袒同乡,贬斥北方士子。朱元璋大怒,命张信、陈安等12人复查。这时又有人举报张信、陈安有意将北方考生水平不高的试卷交皇上审阅,这本来莫须有的事,可是朱元璋震怒,将陈安革除功名,车裂而死。陈安仅仅做了不足20天的状元,便死于非命,下场极为悲惨。

最受人推崇的状元——康海

明孝宗时,28岁的康海进京参加会试,他发誓要夺得第一名,可惜的是,第一名还是被鲁铎夺去了,他仅仅得了第四名,康海不服气,对众人说:“会试时让了鲁铎,殿试时决不再让他人!”殿试时,康海果然发挥出色,一举夺魁。其文章令主考官拍案叫绝。送皇上审阅时,孝宗也赞不绝口,声称:“我大明一百五十年来,无此佳作,此卷变今绝古!”遂朱批康海为状元。

当初会试时康海不服鲁铎的气,这次自然有人不服他的气,第二名孙清便是一个。他对众人说自己的文章比康海的强多了。待到他看到康海及第时的文章,叹服。跑到康海家里,对着他拜了半天,称自己甘愿为徒。皇上、首辅和同年的赞誉,使康海名扬天下,朝野景慕,争一睹其风采。能与康海家沾上点边的,都引以为自豪。康海的祖父曾在南京做过官,南京人便声称:“康状元乃南京风水所出。”

富有传奇色彩的状元——史大成

史大成是清朝浙江所出的第一位状元,在他中状元之前,浙江民间便流传着一种说法,说浙江的状元在大清朝是“始于史,终于钟。”殿试时,他的试卷被主考官拟为第三,皇上御览时,十分推崇他的书法,说:“此人楷书工整,必定是个正人君子”于是钦定他为状元。巧合的是,浙江所出的最后一个状元叫钟骏声,惊人地验证了“始于史,终于钟”的说法。 最能吃的状元——李蟠

李蟠是康熙年间丁丑科的状元。他身材高大,特别能吃,加之思路、写字都很慢,所以在殿试时揣了36个馒头。意思是,今天无论如何,赖也要赖在考场里把文章写完,怕到时挨饿,所以要带足干粮。

果然,天黑了,考生们都交了卷,李蟠才刚刚开了个头,监考官过来催他交卷。他急得满头大汗,声泪俱下地央求主考官;“学生毕生之业,在此一举。请千万不要催逼,容我慢慢写完。”监考官见他可怜,就发给他几支蜡烛。这时他带的36个馒头早已吃完,又厚着脸皮要了几个馒头,挑灯夜战。一直写到深夜才交卷。康熙帝知道这件事后,不但不怪罪他,反而认为这是一位难得的苦学之士,竟破例让他当上了头名状元。与他同榜的探花做诗一首调戏李蟠:“望重彭城郡,名高进土科。仪容好绛勃,刀笔似萧何。木下还生子,虫边还出番。一般难学处,三十六饽饽”自此,“饽饽状元”李蟠传遍士林。

最侥幸的状元——毕沅

毕沅中状元前是军机处的一个小官,在那年的4月25日夜,他与同僚储重光、童凤三人在军机处值班。此三人都顺利通过了会试,准备参加于4月26日举行的殿试。储、童二人想回寓所准备明天的殿试,便对老实的毕沅说:“我俩书法好,有望夺魁。你书法不行,就别做非分之想了,替我俩代劳吧。”清朝殿试的确有偏重书法的现象,而毕沅的书法又的确不行,就答应了。当夜,陕甘总督关于新疆屯田事宜的奏折转到军机处,毕沅详加研读。没想到第二天殿试考时务策,题目正是关于新疆屯田事宜的。毕沅胸有成竹,挥笔立就。开榜结果,毕沅高中状元。储重光中了榜眼,童凤则列二甲第六。当储、童二人得知那晚的事后,无不嗟叹。 【延伸阅读】 古代科举轶事:名字好长得帅皆可成状元 【核心提示】当咸丰皇帝即位时,有位应试的孙姓举人立即悄悄改名为“孙庆咸”。开科后,虽然他的文章平平,但考官看见这个名字好,为博新主子欢心,遂将他取为会试第一名。 科举,是中国历史上独有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对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民俗乃至民族性格的深刻广泛影响,很少有一种制度能够和它相比。比如,深深渗透到中国人思想和血液中的状元文化就是一例。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经结束。现代高考制度和过去的科举制当然不可同日而语。然而文化的血脉是无法割断的,延续过1300多年之久的科举文化对中国人思想的潜移默化影响,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我们都无法回避。 “状元”称号最早出自唐朝 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自隋唐开始施行,直到清末废止,其间除了蒙元初期的几十年停止了一段,无论是历时长久的统一王朝,还是不断更迭的五代十国;无论是汉族人建立的帝国,还是少数民族政权,一直沿用了1300多年之久。 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秦以前的商周时代主要是贵族世袭制。战国时诸侯纷争,得人才者昌,出现过下级士族及庶民大量登上政治舞台的现象。两汉时代主要行“察举制”,就是定期由郡国长官听取“乡举里选”的意见,考察辖区内的人才,荐举给中央去做官。魏晋南北朝时,察举演化成为“九品中正制”,察举大权完全掌握在各地的豪门世族手中,以致弊端丛生,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这种非常有害于人才发展的局面。 隋统一中国后,废除了地方豪族把持察举的特权,“九品中正制”渐废,开始试验由中央设科目,地方举人才,经考试后入仕的作法,这就是科举制度的开端。又因为隋炀帝喜文学,他始设的“进士科”后来成了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一科。 整个隋朝大约只考四五次,开头考取的叫秀才,后来考取的才叫进士,总共只有秀才进士12人。 唐代“选士多因隋制”,初期科目之名繁多,据清代学者顾炎武《日知录》统计,“见于史者凡50余科”,是名副其实的“设科取士”、“分科举人”。武则天以后,每年常规考选的科目,只有“进士”和“明经”两科了。宋代王安石变法后,只留下了进士一科,元、明、清相沿不变。虽不是“分科举士”了,但“科举”这个称谓却一直沿用下来。

“状元”一词始于唐代。凡举人进京会试,须先到礼部投状报到,故时人称进士第一名为状元,又称状头。唐高祖武德五年(622)朝廷开办贡举,考取进士四人,第一名是孙伏伽,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 唐代的状元还不像后世那样受人艳羡。唐代状元并不为史书所特别记录,两《唐书》里有传的状元,如王维、柳公权、李固言,只称“中进士第”,并不强调其状元头衔。而且,唐代考中状元也和其他进士一样,只有再通过吏部试才能入仕做官。 唐代状元没有高出一般进士之上的特殊荣耀,这和当时的考试与录取方式等很有关系。状元既不是像宋代那样由皇帝经殿试“钦点”,也不是全凭考场上的答卷定名次,通常是由考官决定。而考官受人请托和接受推荐,取谁为状元都属正常现象。 宋朝状元最“拉风” 唐代科举,考试和录取透明度都很大,所谓通关节,是指在考前就和主考官约定,用不着在考场内、答卷上或在阅卷时作弊,虽不正大光明,却也不违法。 自宋太祖禁止公荐,科考逐步过渡到以答卷定弃取。宋真宗时,建立起相当完备的考试规则,试卷糊名弥封,不论主考官出于什么动机——受请托、受贿或是爱才,要想预定录取谁,都不能公开进行了,完全凭考场上的答卷来定录取与否。 宋代比唐代更加重视科举,宋太祖亲自行殿试,由皇帝定状元。殿试的定制,使皇帝成为座主,他选定的第一名门生当然重要。宋太宗曾亲自写诗赐与吕蒙正、胡旦、陈尧叟等状元。状元及第,立即授予很优的官职,并且升迁很快。北宋状元官至宰相(同平章事和参知政事)而政绩为史家所称道者,有吕蒙正、王曾、李迪、苏易简、蔡齐等。 宋代朝廷竭力给予新科进士各种荣耀。新进士录取后,皇帝亲自一一接见并赐宴(如闻喜宴、琼林宴等);诏令宫中卫士为状元清道开路,前呼后拥,公卿以下无不驻足观望,连皇帝也行注目礼。其情景之壮观,就是出外领兵打仗、奏凯还师的将军回京,场面也不及此。 宋代科举,起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治平三年(1066)英宗正式规定,此后每三年举行一次,并成为定制,为历代所遵循。 北宋殿试前三名均称“状元”;南宋时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并为后代所沿用。状元一词的来历前面已经说明过,而第二名好比榜中的眼睛,故称榜眼。探花则源于唐朝杏园的探花宴选少年俊秀者为探花郎的习俗。

权臣之子得中状元也有政治斗争 明正德六年,四川新都人杨慎考中状元,他父亲杨廷和是当时的内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杨慎是现任宰相之子中状元的第一例。虽也曾引起一些窃窃私语,如有人说,殿试首席读卷官、内阁首辅李东阳先把策题告诉了杨慎,杨慎才“所对独详”,但杨慎的学识渊博,才思敏捷,素为朝野所公认,所以即使到嘉靖初年杨慎父子以“议大礼”而获罪,政敌们也并不纠缠此事。后来杨慎最终成为明代成就最为突出的大学者,就更堵死了所有非议者的口。 但是明万历初年,宰相张居正的儿子张懋修中了状元,引起的议论可就纷繁复杂,导致的后果更是非常严重的了。 张居正是明代最有权势的宰相,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大政治家。然而功高震主的张居正,在皇权至上的时代结局必定是悲剧。万历十年,张居正病死,不久明神宗就削夺他的一切封赠,随即抄家。 万历四年(1576)乡试,张居正的两个儿子张嗣修、张懋修考中举人。这并不算稀奇,到此为止人们也不会说什么。然而到万历五年会试,张嗣修一甲二名考中榜眼。人们虽不敢明言,但怀疑的目光、私下的议论就难免了。更令人惊愕的是万历八年会试,张懋修状元及第,大魁天下,更让许多人心生不满。直言敢谏的御史魏允贞上疏,认为“辅史子弟不应中式”,立即遭遇贬黜。张居正位高权重,他认可了的事,谁也不能说三道四。可是两年以后张居正去世,张懋修、张嗣修兄弟考中状元、榜眼的事,便成了张居正的一大罪状,有人揭发说张懋修的状元策是他人代作的。结果张氏兄弟的功名虽然没有被明令革除,但他们都以父罪而“谪戎”,命运也很悲惨。反对张居正的人更给张懋修加上了“关节状元”以至更难听的“野鸟为鸾”的恶名,很难洗刷清楚了。张居正死时,他的第五个儿子尚幼,有人作诗嘲讽:“状元榜眼尽归张,岂是文星照楚乡。若是相公身不死,五官必定探花郎。” 有了这样的先例,以致后来万历二十年前后的首辅沈一贯,为了避嫌,竟让本来很有才华的儿子沈泰鸿放弃科考。沈泰鸿对此不能理解,结果父子反目成仇。

“卷面外因素”造就的状元 在状元录取中,除了权势因素的影响外,其他一些因素,比如姓名、相貌等,有时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名字只是一个符号,但在科举时代,有时因一个名字,竟关乎得失,系于祸福。 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殿试,原拟第一名是孙曰恭。当大臣们把写好的名单呈明成祖朱棣过目的时候,朱棣一看就连连说,不行不行,孙暴怎能做状元。古人直行书写,曰与恭连起来看,看着就像个暴字。最后按皇上的意思,将第三名的邢宽点为状元。朱棣为什么忌讳这个暴字而推崇宽字?这有很深的心理因素。因为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他本来没有资格做皇帝,是通过阴谋和武力而夺取皇位的,因为害怕别人说他残暴,所以对暴字有特殊的敏感。他力图在晚年树立一个宽厚仁慈的形象,邢宽因此得了便宜。因为朱棣认为,邢宽这个名字隐含着“刑政宽和”的意思。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正逢慈禧太后七十大寿。这一年的殿试中,主考官们发现应试举人中有个叫王寿彭的,寿彭是寿比彭祖的意思,彭祖是传说中的老寿星,活了800多岁。为讨慈禧欢心,考官们决定拟王寿彭为第一名,呈太后审定。果然慈禧见了这个名字很喜欢,很顺利就钦点他为状元。 也有投机取巧、临时改名的。当咸丰皇帝即位时,有位应试的孙姓举人立即悄悄改名为“孙庆咸”。开科后,虽然他的文章平平,但考官看见这个名字好,为博新主子欢心,遂将他取为会试第一名。 名字取得好不好很重要,相貌长得帅不帅关键时刻也会成为决定因素。洪武四年(1371),明朝举行开国后的第一次科举考试。本来拟定郭冲为状元,可是朱元璋觉得此人貌不惊人,不足以显示大明帝国的新兴气象,于是将气宇轩昂、相貌堂堂的吴伯宗点为状元,“以壮国威”。 明弘治十二年(1499)殿试,原定浙江人丰熙为第一名,但因为丰熙一只脚有毛病,就改选广东南海相貌不俗的伦文叙为状元。但丰熙的对策写得很出色,皇帝十分赞赏,就定他为一甲第二名,却赐同状元及第,作为安慰。丰熙成为戴状元冠的副状元,千古仅此一例。

古代状元轶事 状元平均年龄大约三十岁 历史上的状元大都是青年,据统计,有生卒年月可考的状元,其及第时平均年龄如下: 唐朝状元平均29.4岁; 宋朝状元平均29.6岁; 元朝状元平均29.5岁; 明朝状元平均32.3岁; 清朝状元平均31.9岁。 据传说,状元中年龄最大的是北宋时期的梁颢,参加科考47年,登龙门时已82岁了。梁颢中状元后,官至翰林学士、当过开封府尹,到92岁才寿终正寝。而他的儿子梁固,后来也考取了状元。 历史上最年轻的状元要数唐朝的贾至和明朝的丁显,都是17岁得中状元,可谓少年得志。关于丁显还有一段趣事。据说当年殿试前夕,朱元璋做了一个梦,梦见一枚特别大的钉子牢牢钉在墙上。朱元璋第二天阅卷时看见丁显这个名字,丁者钉也,显者应梦也,丁显就被钦定为状元,人们称之为“应梦状元”。 顺便说一句,《铡美案》写陈世美考中状元后被招为驸马,富贵变心、杀妻灭子,结果被包公处死。由于这个故事广泛流传,很多人往往认为科举时代凡考中状元的,都很可能被招为驸马。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历史上,被招为驸马的状元只有唐代的郑颢一人。原因也很简单,古代仕子大都早婚,待到中状元时,一般早就结婚生子了。 “连中三元” 历史上只有17人 宋代确立了科举考试的地方、礼部、殿试三级考试制,所以也就有了“连中三元”的说法。宋代的“三元”,指科举考试中地方解试、中央礼部试和殿试中的三个第一名,即:解元、省元(礼部是尚书省所属的一个部,礼部试又称“省试”)和殿元。 一个士人能中“三元”实在太难了,即使真正的文才超众,也还少不了幸运。北宋最有名的“三元”是王曾,他在礼部试所作《有教无类赋》和殿试所作《有物混成赋》,都被视为模范答卷,长期为人传诵。王曾官至宰相,是中国科举史上仅有的十几名“三元”中的佼佼者。 金代前期很长一段时间,科举分乡、府、省、殿四级考试。在大定三年,竟奇迹般地出了一个连中“四元”的孟宗献。金世宗知道了非常高兴,本来状元例授“从七品”,这次皇帝做主,破例授予孟宗献“从六品”官员。不过,孟宗献出仕不久就去世了,未见事功,他只是在科举史上留下了一个“四元”的佳话而被后人所知。

据统计,连中“三元”,历史上获此殊荣的状元只有17人。 苏州是最名副其实的“状元窝” 有人做过统计,自隋唐至明清1300年间,大约进行过科举考试788次,有名字记载的状元671名。在历史长河中,状元毕竟寥若晨星。可这样少量的状元,也出现了“状元窝”奇观。 福建永泰县在南宋孝宗乾道年间接连出了三位状元,即萧国良、郑桥、黄定。后人在县城建“三元祠”以为纪念,并作诗曰:“相去未逾一百里,七年三度状元来。” “状元窝”最突出的是苏州。明清两朝共出状元204名,而苏州独占34名。其中清朝状元114名,苏州占27名,绍兴8名,杭州6名,山东曲阜5名,这四个地方竟占全国状元总数的40%强。而苏州可算名副其实的“状元窝”。 更令人称奇的是父子兄弟翁婿同登龙门,可谓一门占尽风流。唐代科举还有“察举遗风”,所以父子兄弟状元也较多,大约出现了七八次之多,而明清时代也都不只一次有这种现象出现。 最后一个状元未辱名节 清光绪三十年(1904)举行殿试,状元是刘春霖,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1872-1944),河北肃宁人。据说当初原拟状元是广东人朱汝珍。因为名字中有个珍字,慈禧最恨光绪帝的珍妃,因此慈禧就把朱汝珍一笔勾掉,换上本是第五名的刘春霖。因这时恰逢大旱,最盼甘霖。 刘春霖状元及第后不久被派往日本留学,辛亥革命后一度隐居家中不参与政事。“九一八”事变后,伪“满洲国”总理郑孝胥派人以溥仪名义邀请他担任教育部长,刘春霖表示:“君非昔日之君,臣非昔日之臣”,断然予以拒绝。日寇侵占北平后,汉奸组织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王揖唐,以同科进士身份拉拢他担任北平市长,也被刘春霖当面痛斥。1944年刘春霖因心脏病猝发辞世,时年73岁。 历史上曾有一个女状元 有一出戏叫《女驸马》,写冯素珍女扮男装考中状元被招为驸马的事。现实历史上确实有一个女状元,出现在洪秀全的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天国于1853年定鼎南京后就开科取士,先后录取几百名进士,其中文武状元7人。太平天国还专门设立女科,录取的女状元名叫傅善祥。 傅善祥只有19岁,一举夺魁,轰动天京。傅善祥最初在东王府任记室,也就是当秘书,后提升为殿前左丞相。 (北京日报)

古代十大状元及相关资料

盘点中国古代十大状元 科举考试,是古代大多数读书人出官人仕的唯一途径,而科举考试中的状元,更是万众仰慕的佼佼者。自隋朝创立科考以来,历代状元有姓名可考者,自唐高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状元信息

  • 古代十大状元及相关资料
  • 古代十大状元及相关资料1人关注

    盘点中国古代十大状元 科举考试,是古代大多数读书人出官人仕的唯一途径,而科举考试中的状元,更是万众仰慕的佼佼者。自隋朝创立科考以来,历代状元有姓名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