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写作更高效,酷猫写作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文 > 古诗

渔父

作者:屈原 朝代:先秦 收录时间:2024-11-16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渔父

诗词赏析

屈原遭到了放逐,

在沅江边上游荡。

他沿江行走吟哦,

面容憔悴,

模样枯瘦。

渔父见了向他问道:

"您不是三闾大夫么?

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

屈原说:

"全社会都肮脏只有我干净,

大家都醉了只有我清醒,

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

"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

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

世上的人都肮脏,

何不搅混泥水扬起浊波?

大家都醉了,

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

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

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

屈原说:

"我听说:

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

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

怎能让清白无比的身体,

沾染上污秽不堪的外物?

我宁愿跳到湘江里,

葬身在江鱼腹中。

怎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

蒙上世俗的灰尘呢?"

渔父听了微微一笑,

摇起船桨动身离去。

唱道:

"沧浪之水清又清啊,

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

沧浪之水浊又浊啊,

可以用来洗我的脚。"

便远去了,

不再同屈原说话。

1.三闾大夫: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务的官。屈原曾任此职。

2.淈(gu3古):搅混。

3.餔(bu3补):吃。歠(chuo4啜):饮。酾(li2离):薄酒。

4.高举:高出世俗的行为。在文中与"深思"都是渔父对屈原的批评,有贬意,故译为(在行为上)自命清高。举,举动。

5.察察:洁净。

6.汶(men2门)汶:玷辱。

7.鼓枻(yi4义):打桨。

8.沧浪:水名,汉水的支流,在湖北境内。或谓沧浪为水清澈的样子。"沧浪之水清兮"四句:按这首《沧浪歌》也见于《孟子·离娄上》,二"吾"字皆作"我"字。

【赏析】

关于《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最早认定为屈原作的,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楚辞章旬》是在西汉末年刘向编的《楚辞》的基础上作注。在《楚辞》中,《渔父》已作为屈原的二十五篇作品之一收入。据此,则认定屈原作《渔父》,又可上推至刘向时。后世认同屈原作《渔父》,影响较大的有南朝梁代萧统编的《昭明文选》和南宋朱熹的《楚辞集注》。但此说漏洞颇多。从外证来说,司马迁在《史记·屈贾列传》中引述《渔父》文字时,只是作为行文的一部分,而并非作为屈原的原作转引。王逸《楚辞章句》在明确指出“《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之后,又说“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则作者又非屈原而成了“楚人”。从内证来说,《渔父》中的屈原表示“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以下当是赴湘自沉的一幕,似不可能再有心绪用轻松的笔调续写“莞尔而笑”的渔父。何况全文采用第三人称,亦与屈原作为此文作者的身份不合。故近人一般都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郭沫若说:“《渔父》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屈原赋今译》)按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还是比较可信的。

《渔父》中的人物有两个——屈原和渔父。全文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全文六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头、腹、尾三个部分。文章以屈原开头,以渔父结尾,中间四个自然段则是两人的对答。

在第一部分中,屈原开始露面。文章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以及主人公的特定情况。时间是在“既放”之后,即屈原因坚持爱国的政治主张遭到楚顷襄王的放逐之后;地点是在“江潭”、“泽畔”,从下文“宁赴湘流”四字看来,当是在地近湘江的沅江或沅湘间的某一江边、泽畔;其时屈原的情况是正心事重重,一边走一边口中念念有词。文中以“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八字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在这部分中,渔父上场,并开始了与屈原的问答。对渔父不作外形的描述,而是直接写出他心中的两个疑问。一问屈原的身份:“子非三闾大夫与?”屈原曾任楚国的三闾大夫(官名),显然渔父认出了屈原,便用反问以认定身份。第二问才是问话的重点所在:“何故至于斯?”落魄到这地步,当是渔父所没有料想到的。由此一问,引出屈原的答话,并进而展开彼此间的思想交锋。屈原说明自己被流放的原因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即自己与众不同,独来独往,不苟合,不妥协。由此引出渔父的进一步的议论。针对屈原的自是、自信,渔父提出,应该学习“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榜样,并以三个反问句启发屈原“淈泥扬波”、“餔糟歠酾”,走一条与世浮沉、远害全身的自我保护的道路。他认为屈原不必要“深思高举”,从思想到行为无不高标独立,以致为自己招来流放之祸。渔父是一位隐者,是道家思想的忠实信徒。老子说:“和其光,同其尘。”(《老子》)庄子说:“虚而委蛇。”(《庄子·应帝王》,后世成语作“虚与委蛇”)渔父所取的人生哲学、处世态度,正是从老庄那里继承过来的。他所标举的“圣人”,指的正是老、庄一类人物。儒家的大圣人则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坚持“苏世独立,横而不流”(《九歌·橘颂》)的高尚人格的屈原,对于渔父的“忠告”当然是格格不入的。他义正辞严地进一步表明了自己的思想、主张。他以“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的两个浅近、形象的比喻,说明自己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态度。又以不能以自己的清白之身受到玷污的两个反问句,表明了自己“宁赴湘流”,不惜牺牲性命也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屈原在《离骚》中就曾旗帜鲜明地表示过:“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渔父》中的屈原,正是这样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司马迁将《渔父》的文字作为史料载入屈原的传记中,当也是有见于所写内容的真实性,至少是符合屈原一以贯之的思想性格的。

全文的最后一部分,笔墨集中在渔父一人身上。听了屈原的再次回答,渔父“莞尔而笑”,不再答理屈原,兀自唱起“沧浪之水清兮”的歌,“鼓枻而去”。这部分对渔父的描写十分传神。屈原不听他的忠告,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道扬镳。他唱的歌,后人称之为《渔父歌》(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第八十三卷将此歌作为《渔父歌》的“古辞”收入),也《沧浪歌》或《孺子歌》。歌词以“水清”与“水浊”比喻世道的清明与黑暗。所谓水清可以洗帽缨、水浊可以洗脚,大意仍然是上文“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意思,这是渔父和光同尘的处世哲学的一种较为形象化的说法。

最后这一部分,不见于《史记》屈原本传中。从全篇结构来说,这一部分却是不可或缺的:它进一步渲染了渔父的形象;渔父无言而别、唱歌远去的结尾,也使全文获得了悠远的情韵。不少研究者认为《渔父》这篇作品是歌颂屈原的。但从全文的描写、尤其是从这一结尾中,似乎很难看出作者有专门褒美屈原、贬抑渔父的意思。《渔父》的价值在于相当准确地写出了屈原的思想性格,而与此同时,还成功地塑造了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后世众多诗赋词曲作品中吟啸烟霞的渔钓隐者形象,从文学上溯源,都不能不使我们联想到楚辞中的这篇《渔父》。如果一定要辨清此文对屈原与渔父的感情倾向孰轻孰重,倒不妨认为他比较倾向于作为隐者典型的渔父。

《渔父》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优美的散文。开头写屈原,结尾写渔父,都着墨不多而十分传神;中间采用对话体,多用比喻、反问,生动、形象而又富于哲理性。从文体的角度看,在楚辞中,唯有此文、《卜居》以及宋玉的部分作品采用问答体,与后来的汉赋的写法已比较接近。前人说汉赋“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在文体演变史上,《渔父》无疑是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的。

附带说几句,传统上一般将楚辞作为诗的一种别体——一种带有地域性的诗体,《渔父》虽是散文(部分语句也押韵)却又饱含诗意,颇似现代所称的散文诗。所以本文也将《渔父》列入“先秦诗”之中加以评析。 (陈志明)

《渔父》屈原 翻译、赏析和诗意

屈原已经遭到放逐,到江边,在大泽边上一边行走一边吟唱,

脸色憔悴,身体和形貌都像干枯的树木一样。

渔父见到,便问他说:

“您不是三闾大夫和?为什么到这!”

屈原说:“举世皆浊我清白,众人都喝醉了,唯独我清醒,

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圣人不拘泥于物,能够随从世俗不断改变自己。

世人都混浊,你为什么不搅乱他的泥而推波助澜?

大家都喝醉了,为什么不给饭吃那酒糟喝那滤?

为什么深思高举起,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屈原说:

“我听到的,刚刚洗过头发的人一定要掸去帽子上的尘土刚刚洗过澡的人,刚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落掉衣服上的灰尘;

怎么能让自己的洁白,去接触污浊的外物!

宁愿跳入湘水,葬在江鱼的腹中。

怎么能以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渔夫莞你地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

“沧浪之水清啊,屈原投江可以洗我的帽缨。

沧浪之水混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

就离开不再与他说话。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作者介绍

屈原,先秦人。

屈原(约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屈原的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关诗句

《杂歌谣辞·渔父歌》[先秦] 屈原

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春江细雨不须归。

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

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

霅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

江上雪,浦边风,笑着荷衣不叹穷。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

枫叶落,荻花干,醉宿渔舟不觉寒。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

钓车子,掘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渔父》[先秦] 屈原

云溪湾里钓鱼翁,舴艋为家西复东。

江上雪,浦边风,笑着荷衣不叹穷。

《渔父》[先秦] 屈原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

枫叶落,荻花干,醉宿渔舟不觉寒。

《渔父》[先秦] 屈原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

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渔父》[先秦] 屈原

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

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

《西江月 渔父》[先秦] 屈原

世故重重厄网,生涯小小渔船。

白鸥波底五湖天。

别是秋光一片。

竹叶醅浮绿酽,桃花浪溃红鲜。

醉乡日月武陵边。

管甚陵迁谷变。

《渔父》[先秦] 屈原

轻舟一叶一轻篷,上有萧萧鹤发翁。

昨夜不知何得宿,月明都在笛声中。

《渔父歌三首》[先秦] 屈原

水接衡门十里余,信船归去卧看书。

轻爵禄,慕玄虚,莫道渔人只为鱼。

避世垂纶不记年,官高争得似君闲。

倾白酒,对青山,笑指柴门待月还。

棹警鸥飞水溅袍,影侵潭面柳垂绦。

终日醉,绝尘劳,曾见钱塘八月涛。

作者千古名句

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

出自《春雁》[先秦] 屈原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出自《阁夜》[先秦] 屈原

无善而致人誉,不如无恶而致人毁。

出自《菜根谭·概论》[先秦] 屈原

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出自《孔雀东南飞并序 /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的》[先秦] 屈原

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

出自《水龙吟·西湖怀古》[先秦] 屈原

一庭之内,自有至乐;六经以外,别无奇书。

出自《格言联璧·学问类》[先秦] 屈原

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出自《后汉书·本纪·皇后纪上》[先秦] 屈原

矜伪不长,盖虚不久。

出自《韩非子·难一》[先秦] 屈原

尝升崇丘望,戢戢见相凑。

出自《南山诗》[先秦] 屈原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出自《除夜作》[先秦] 屈原

渔父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