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写作更高效,酷猫写作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文 > 古诗文

渡辽水

作者:王建 朝代:唐代 收录时间:2024-11-16

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各与题本乡。

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

渡辽水

诗词赏析

渡过辽水,此时离开咸阳足有五千来里。

出征的时候父母就已知道今生很难再次相聚,便让我重新穿好衣裳,好像是伤悼我去送死一般。

打仗时还有士兵战死后尸骨被送回咸阳的,这些坟墓的碑石上都刻出了各人的家乡。

活着的战士知道应该不会有渡河归家的那一天了,只能在辽水边驻马回望远在天边的家乡。

注释

⑴辽水:指大小辽河,源出吉林和内蒙古,流经辽宁入海。

⑵咸阳:古都邑名,在今陕西咸阳东北二十里。

⑶如:动词,去。重:一作“里”,一作“裹”。

⑷营家:军中的长官。一作“茔冢”,即坟墓。

⑸题:上奏呈请。

⑹回渡:一作“渡辽”。

⑺驻马:停住了马。傍:同“旁”。

《渡辽水》王建 古诗简析

王建在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间曾在幽燕一带度过了十多年的戎马生涯,对边疆战士的生活极为熟悉,十分同情他们的痛苦,这首诗便揭露了唐王朝远征高丽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渡辽水》王建 古诗,此去咸阳五千里。”这两句写出征的战士背井离乡,长途征战。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隔生”之感、“送死”之别深刻地揭示了唐代对外战争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父母与儿子、妻子与丈夫、小孩与父亲的生离死别,正是源于统治者的这些对外侵略战争。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一作‘茔冢’)各与题本乡。”这两句体现了远征之人的思乡之情,即使死了也不忘家乡,希望落叶归根。句中的“白骨”与“茔冢”都是战争留下的凄凉的遗物,是残酷战争的见证。凄凉的遗物与思乡之情融汇在一起,让人伤感莫名,表达了诗人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的控诉与愤慨。

“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死的尚有“白骨”“归咸阳”,活着的只能隔着辽水空望家乡。他们只能期望有一天战死沙场后,自己的遗骸能够被幸运地送回长安。远征战士的悲哀,在这字里行间表现得很浓烈。

此诗笔力遒劲,意境苍凉,读来令人心摧骨折、肝肠欲绝。

《渡辽水》王建 翻译、赏析和诗意

渡过辽水,一离开咸阳就要去漫漫五千里之外。

来时父母知道隔生,临出门时母亲又为我重新做了几件衣裳,好像怕我有去无回,万一死在路途中没有干净的衣服可以殓葬。

也有白骨回咸阳,军中长官呈请皇上让烈士本乡的人充任征戍。

身在响应没有回过一天,茫然驻马停在辽水之边。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作者介绍

王建极,明人。

作者千古名句

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

出自《秋凉晚步》[唐代] 王建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出自《长歌行》[唐代] 王建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出自《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唐代] 王建

夭寿不贰,然后可立生死之命。

出自《了凡四训·立命之学》[唐代] 王建

剜苔剔藓露节角,安置妥帖平不颇。

出自《石鼓歌》[唐代] 王建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出自《长恨歌》[唐代] 王建

行人莫便消魂去,汉渚星桥尚有期。

出自《鹧鸪天·梅蕊新妆桂叶眉》[唐代] 王建

西山不似庞公傲。

出自《木兰花·西山不似庞公傲》[唐代] 王建

柔远能迩,惠康小民,无荒宁。

出自《尚书·周书·文侯之命》[唐代] 王建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出自《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唐代] 王建

渡辽水

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各与题本乡。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