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写作更高效,酷猫写作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文 > 古诗文

春夜闻笛

作者:李益 朝代:唐代 收录时间:2023-07-27 09:20:50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春夜闻笛

诗词赏析

在寒山吹着笛子呼唤春回大地,被谪迁的人彼此对望不禁泪湿衣。

晚上洞庭湖畔停宿的无数大雁,还没等到天亮就都急切地往北飞。

注释

⑴寒山:地名,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泗流域的战略要地,屡为战场。

⑵迁客:指遭贬斥放逐之人。作者此刻被贬谪,也属“迁客”之列。相看:一作“相逢”。

《春夜闻笛》李益 古诗创作背景

这首《《春夜闻笛》李益 古诗》是诗人谪迁江淮时的思归之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从李益今存诗作可知他曾到过扬州,渡过淮河,经过盱眙(今安徽凤阳东)。诗中“寒山”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泗流域战略要地,屡为战场。诗人自称“迁客”,说明此诗是作者贬谪从军南来时所作。

《春夜闻笛》李益 古诗赏析

此诗诗旨主要不是写士卒的乡愁,而是发迁客的归怨。

这首诗前二句写闻笛。此时,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风光恰似塞外。这笛声,这情景,激动士卒的乡愁,更摧折着迁客,不禁悲伤流泪,渴望立即飞回北方中原的家乡。于是,诗人想起那大雁北归的传说。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来年春天便飞回北方。后二句即用这个传说。诗人十分理解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的心情,也极其羡慕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自由,所以说“不待天明尽北飞”。与大雁相比,迁客却即使等到了春天,仍然不能北归。这里蕴含着遗憾和怨望:迁客的春光──朝廷的恩赦,还没有随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

诗人以恍惚北方边塞情调,实写南谪迁客的怨望,起兴别致有味;又借大雁春来北飞,比托迁客欲归不得,寄喻得体,手法委婉,颇有新意。而全诗构思巧妙,感情复杂,形象跳跃,针线致密。题曰“《春夜闻笛》李益 古诗”,前二句却似乎在写春尚未归,所以有人“吹笛唤春归”,而迁客不胜其悲;后二句一转,用回雁峰传说,想象笛声将春天唤来,一夜之间,大雁都北飞了。这一切都为笛声所诱发,而春和夜是兴寄所在,象征着政治上的冷落遭遇和深切希望。在前、后二句之间,从眼前景物到想象传说,从现实到希望,从寒山笛声到迁客,到洞庭群雁夜飞,在这一系列具体形象的叠现之中,动人地表现出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它以人唤春归始,而以雁尽北飞结,人留雁归,春到大地而不暖人间,有不尽的怨望,含难言的惆怅。

王之涣《凉州词》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盛唐边塞诗的豪迈气概。李益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其实相同,不过是说春风不到江南来。所以情调略似盛唐边塞诗,但它多怨叹之情而少豪迈之气,情调逊于王诗。然而委婉曲折之情,亦别具风致。这正是中唐诗歌的时代特点。

《春夜闻笛》李益 翻译、赏析和诗意

寒山吹笛子唤春归,迁客看泪满衣服。

洞庭一晚上没有穷尽雁,等不到天亮都往北飞。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作者介绍

李益谦,宋人。

作者千古名句

相思记取,愁绝西窗夜雨。

出自《薄幸·送安伯弟》[唐代] 李益

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

出自《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唐代] 李益

忧先于事,故能无忧;事至而忧,无救于事。

出自《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五十三》[唐代] 李益

崇尚节俭,大布恩德。

出自《贞观政要·卷一·论政体》[唐代] 李益

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出自《池州翠微亭》[唐代] 李益

物随主便。

出自《西游记·第三十四回》[唐代] 李益

流而不返者,水也;不以时迁者,松柏也。

出自《送杭州进士诗叙》[唐代] 李益

期于予治,刑期于无刑,民协于中

出自《尚书·虞书·大禹谟》[唐代] 李益

闹花深处层楼,画帘半卷东风软。

出自《水龙吟·春恨》[唐代] 李益

愿月常圆,休要暂时缺。

出自《醉落魄·预赏景龙门追悼明节皇后》[唐代] 李益

春夜闻笛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