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线毯
红线毯,择茧缲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
染为红线红于蓝,织作披香殿上毯。
披香殿广十丈馀,红线织成可殿铺。
彩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
美人蹋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
太原毯涩毳缕硬,蜀都褥薄锦花冷,不如此毯温且柔,年年十月来宣州。
宣城太守加样织,自谓为臣能竭力。
百夫同担进宫中,线厚丝多卷不得。
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诗词赏析
《红线毯》白居易 古诗,是南方女子经过采桑养蚕、择茧缫丝、拣丝练线、红蓝花染制等重重工序,日夜勤织而织就的。这费尽了心血和汗水的作品却被铺在宫殿地上当做地毯,松软的质地、幽幽的芳香、美丽的图案无人爱惜欣赏,美人们在上面任意踩踏歌舞,随便踏践。太原出产的毛毯硬涩,四川织的锦花褥又太薄,都不如这种丝毯柔软暖和,于是宣州岁岁上贡线毯。宣州太守为表对上位者的尽心竭力,令织工翻新花样、精织勤献。线毯线厚丝多不好卷送,费就千百劳力担抬入贡。得享高官厚禄的宣州太守怎会想到,织就一丈毯,需费千两丝,多么劳民伤财,不要再夺走人民赖以织衣保暖的丝去织就地毯,地不知冷暖,劳苦人民却靠这生存啊。
注释
①缫丝:将蚕茧抽出蚕丝的工艺概称缫丝。古时的缫丝方法,是将蚕茧浸在热盆汤中,用手抽丝,卷绕于丝筐上。
②练:亦作“湅”。把丝麻或布帛煮得柔软洁白。《周礼·天宫·染人》:“凡染,春暴练。”
③红于蓝:指染成的丝线,比红蓝花还红。蓝,指红蓝花,箭镞锯齿形蓝色叶,夏开红黄花,可制胭脂和红色颜料。
④披香殿:汉朝殿名,汉成帝皇后赵飞燕曾在此歌舞,这里泛指宫廷里歌舞的处所。
⑤毳(cuì):指鸟兽的细毛。
⑥加样织:用新花样加工精织。
⑦地衣:即地毯。
《红线毯》白居易 古诗简析
《《红线毯》白居易 古诗》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诗中的一首。这首诗通过宣州进贡《红线毯》白居易 古诗的事,对宣州太守一类官员讨好皇帝的行为加以讽刺,又着重暴露最高统治者为了自己荒淫享乐,毫不顾惜织工的辛勤劳动而任意浪费人力物力的罪恶。从结尾两句,可以清楚看出浪费那么多的丝和劳力去织地毯,势必导致许多人穿不上衣服。作者在诗中对这种现象进行直接谴责,感情强烈。
《红线毯》白居易 翻译、赏析和诗意
红线毯,择茧缫丝清水煮,红蓝花染制等重重工序,日夜勤织而织就的。
染为红色线红到蓝,却被铺在宫殿地上当做地毯。
披香殿宽十丈多,红线织成后,可以用来铺殿。
彩丝茸茸香拂擦,美丽的图案无人爱惜欣赏。
美人踏上唱歌跳舞来,随便踏践。
太原毯子涩细毛缕硬,四川织的锦花褥又太薄,
不如这毯子温和而柔顺,于是宣州岁岁上贡线毯。
宣城太守加样织,以表对上位者的尽心竭力。
百夫同担进宫中,因为线毯线厚丝多不好卷送。
宣城太守知不知道,织就一丈毯,需费千两丝,多么劳民伤财。
地不知道寒人要温暖,地不知冷暖,劳苦人民却靠这生存啊。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作者介绍
白居易,唐人。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相关诗句
《红线毯》[唐代] 白居易
红线毯,择茧缫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
染为红线红于蓝,织作披香殿上毯。
披香殿广十丈余,红线织成可殿铺。
彩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
美人踏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
太原毯涩毳缕硬,蜀都褥薄锦花冷。
不如此毯温且柔,年年十月来宣州。
宣城太守加样织,自谓为臣能竭力。
百夫同担进宫中,线厚丝多卷不得。
宣城太守知不知?
一丈毯,千两丝!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作者千古名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出自《荀子·劝学》[唐代] 白居易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出自《留别王侍御维 / 留别王维》[唐代] 白居易
蚕桑能几许,衣服常着新。
出自《将归旧山留别孟郊》[唐代] 白居易
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
出自《五月十九日大雨》[唐代] 白居易
燕子欲归时节,高楼昨夜西风。
出自《破阵子·燕子欲归时节》[唐代] 白居易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出自《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摘自清代曹雪芹的》[唐代] 白居易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出自《花影》[唐代] 白居易
口言之,身必行之。
出自《墨子·48章 公孟》[唐代] 白居易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出自《秋兴八首·其一》[唐代] 白居易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出自《秋登宣城谢脁北楼》[唐代] 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