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雅·常武
赫赫明明。
王命卿士,南仲大祖,大师皇父。
整我六师,以脩我戎。
既敬既戒,惠此南国。
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
戒我师旅,率彼淮浦,省此徐土。
不留不处,三事就绪。
赫赫业业,有严天子。
王舒保作,匪绍匪游。
徐方绎骚,震惊徐方。
如雷如霆,徐方震惊。
王奋厥武,如震如怒。
进厥虎臣,阚如虓虎。
铺敦淮濆,仍执丑虏。
截彼淮浦,王师之所。
王旅啴啴,如飞如翰。
如江如汉,如山之苞。
如川之流,绵绵翼翼。
不测不克,濯征徐国。
王犹允塞,徐方既来。
徐方既同,天子之功。
四方既平,徐方来庭。
徐方不回,王曰还归。
诗词赏析
看我大周天子多显赫英武,他任命一位重臣卿士大夫,名将南仲是这重臣的始祖,让皇父担任太师主管军务:你要抓紧整顿我大周军队,要抓紧打造兵器准备动武;我们要深怀恭敬戒惧之心,一定给南方百姓带去幸福。
我大周天子对太师皇父说:你下命令给程国伯爵休父:让大周军队左右排列行伍,把作战命令下达全军各部:沿着那淮河堤岸向前挺进,穿越巡察这徐国境内国土;三军儿郎不久留也不驻扎,并把百姓的生计安排妥处。
看多么威武显赫高大雄壮,那是我们威严的大周国王。大周军队从容不迫地开拔,既不急行军也不信步游荡。这引发徐国上下骚动不已,尤其是极大震惊徐国朝堂。就好像清天霹雳头顶炸响,引发徐国君臣们震动惊慌。
我大周军队进攻英勇神武,全军威如雷震势如云水怒。这一班如狼似虎的兵和将,击鼓挺进杀声震天如怒虎。在淮河高岸布重兵设重围,乘胜追穷寇捕获大量俘虏。在淮河沿岸牢牢站稳脚跟,大周的中军帐在这里扎驻。
大周王朝的军队气势如虹,攻势凌厉犹如冲天之神鹰,三军猛进犹江汉奔流潮涌,守阵地稳固如山岿然不动,陷敌阵犹如决川势不可当,队伍稳扎稳打接力向前冲,威不可测当然也不可战胜,就这样大清洗般大败徐国!
大周天子的谋划实在充分,徐国君臣心悦诚服愿归顺。徐国上下甘拜下风来相融,这是我大周天子仁义之功。天下各地都已经海晏河清,徐国小君定当来朝拜进贡。徐国君臣再不起兵搞叛乱,大周天子班师回朝奏凯旋。
注释
1.赫赫:威严的样子。明明:明智的样子。
2.卿士:周朝廷执政大臣。
3.南仲:人名,宣王主事大臣。大祖:指太祖庙。
4.大师:职掌军政的大臣。皇父:人名,周宣王太师。
5.整:治。六师:六军。周制,王建六军。一军一万二千五百人。
6.脩我戎:整顿我的军备。脩,习;戎,武。
7.敬:借作“儆”。
8.惠:爱。
9.尹氏:掌卿士之官。
10.程伯休父:人名,宣王时大司马。
11.陈行:列队。
12.率:循。
13.省:察视。徐土:指徐国,故址在今安徽泗县。
14.不:二“不”字皆语助词,无义。留:占“刘”字,杀。处:安。
15.三事:三司,指军中三事大夫。事与“司”通。绪:业。姚际恒《诗经通论》:“谓分主六军之三事大夫,无一不尽职以就绪也。”
16.业业:高大的样子。
17.有严:严严,神圣的样子。
18.舒:舒徐。保:安。作:起。
19.绍:戴震《诗经补注》:“如‘夭绍’之绍,急也。”游:优游,与“绍”对文,指缓。
20.绎:络绎。骚:骚动。严粲《诗缉》:“王乃舒徐而安行,依于军法日行三十里,进兵不急,人自畏威,徐方之人,皆络绎骚动矣。”
21.霆:炸雷。
22.奋厥武:奋发用武。
23.虎臣:猛如虎的武士。
24.阚(hǎn)如:阚然,虎怒的样子。虓(xiāo):虎啸。
25.铺:韩诗作“敷”,大。敦:屯聚。濆(fén):高岸。
26.仍:就。丑虏:对敌军的蔑称。
27.截:断绝。
28.所:处。
29.啴(tān)啴:人多势众的样子。
30.翰:指鸷鸟。
31.苞:指根基。
32.翼翼:整齐的样子。
33.濯(zhuó):大。
34.犹:通“猷”,谋略。允:诚。塞:实,指谋略不落空。
35.来庭:来王庭,指朝觐。
36.回:违。
《大雅·常武》佚名 古诗鉴赏
此诗题目特别,《诗经》大多是取首句语词为题,有的虽不是首句,但亦是诗中的语词,而“常武”一词不见于该诗,故说诗者议论纷纭。《毛诗序》谓其意是“有常德以立武事,因以为戒然”;朱熹《诗序辨说》申此说“盖有二义:有常德以立武则可,以武为常则不可,此所以有美而有戒也”,对此,姚际恒《诗经通论》驳道:“诗中极美王之武功,无戒其黩武意。毛、郑亦无戒王之说,然则作《序》者其腐儒之见明矣。”王质《诗总闻》谓“自南仲以来,累世著武,故曰常武”:方玉润《诗经原始》以为“常武”是乐名,他说:“武王克商,乐曰《大武》,宣王中兴,诗曰《常武》,盖诗即乐也。”近人或以为古常、尚通用,“常武”即尚武,与诗旨正合。
此诗赞美周宣王率兵亲征徐国,平定叛乱,取得重大的胜利。诗人的叙述基本按照事件的发展:首章写宣王委任将帅并部署战备任务;第二章通过尹氏向程伯休父下达作战计划。这两章着重记述史实,一一交代重要人物,虽然极为简括,但却把形势、任务、目标乃至进军路线都说清楚了。这自然是最高统帅宣王的杰作,诗人以最简洁的笔法,表现了宣王胸有成竹、指挥若定的气魄与指挥才能。
第三章写进军。诗人先从“我方”着笔:天子亲征,沉稳从容,战士行军,不紧不慢,充满一种胜券在握的坚定信心。而敌方,在诗人笔下则是另一番景象:徐方阵营骚动、震恐,以致如五雷轰顶,仓皇失措。一镇定,一惊慌,两相对照,显示出王师强大的力量,未战已先声夺人。
第四章写王师进击徐夷。诗人以天怒雷震,比喻周王奋发用武;以猛虎怒吼,比喻官兵勇敢,极力突出王师惊天动地的气势。以此击徐,无异泰山压顶,自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王师迅疾深入淮河腹地,切断了徐淮的联系,还俘获了大批叛军,进而扎营于此,为剿灭敌人作准备。全章八句,前用比,后用赋,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了进军的形势,充分显示出王师的压倒优势。第五章写王师的无比声威。诗人满怀激情,借助精巧选词,串联比喻、排句,饱蘸笔墨,歌唱王师。这是全诗最精彩的部分。
第六章写王师凯旋,归功天子。诗人先颂扬天子计谋允当,再说胜利是“天子之功”,然后写到王下令“还归”,叙述次第井然。“王曰还归”回应篇首“王命卿士”,一反映今日胜利的踌躇满志;一表现昔日大敌当前的凝重心境,前后鲜明对照,首尾相连,结构完善。此章造句颇奇特,双句、单句“徐方”二字交替使用,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曰:“‘徐方’二字回环互用,奇绝快绝!”诗人反覆提出“徐方”,正见出对这次平徐胜利的特别重视与喜悦。徐为淮夷大国,屡与朝廷抗衡,今已降服来朝,自然极为可喜可贺,要津津乐道;同时又是天子亲征,诗人怎能不张大其功,宣扬徐方“既来”、“既同”、“来庭”、“不回”。可见连用四个“徐方”既是内容使然,又是抒情志感的需要,并非故意造奇。
中国古代叙事诗不很发达,但如《《大雅·常武》佚名 古诗》一诗,尽管在细节的叙述上精详远不及古希腊罗马的史诗,却也神完气足,其叙事虚写与实写的巧妙结合,尤为一大特色,从诗歌艺术上说,即使与古希腊罗马史诗相比,似也不遑多让。
《大雅·常武》佚名 古诗创作背景
此诗为周宣王时期的作品,有诗中两个人物为证:一是南仲,同见于《小雅·出车》,亦见《鄦惠鼎》(称“司徒南中”),《汉书·人物表》与《后汉书·庞参传》所载《马融上书》都认定南仲是宣王时人。同时,王国维《观堂集林·鬼方昆夷玁狁考》据《出车》说“赫赫南仲,玁狁于襄”,而“周时用兵玁狁事,其见于书器者,大抵在宣王之世,而宣王以后即不见有玁狁事”;又据《鄦惠鼎》与宣王时《召伯虎敦》文字相类,断定南仲必为宣王时人。另一是程伯休父,《国语·楚语下》云重黎“其在周,程伯休父其后也。当宣时失其官守,而为司马氏”。此诗是为赞美周宣王平定徐国叛乱而作。
《大雅·常武》佚名 翻译、赏析和诗意
多么威严多严明。
王命令卿士,太祖庙堂召南仲,太师皇父在其中。
整我六军,备战习武任务重。
布防警戒,救助南方惩元凶。
王对尹氏,告谕程伯休父依令行,士卒左右列成队。
告诫我军队,沿那淮岸急行军,巡视徐国察隐情。
不留不住,三司就职工作勤。
赫赫业业,多么威严多伟大。
王舒保作,从容镇定向前进。
徐方绎《离骚》,王师神威震徐方。
雷霆万钧,徐方骚动大震惊。
周王奋威用武力,如天动怒雷声起。
进取虎臣,画吼声震大地。
屯聚淮水边,擒获顽敌向前逼。
截断淮浦,王师驻此扫顽敌。
王旅啴啴,迅捷如鸟掠长空。
如长江如汉,如山之基难动摇。
如河流的流水,军营绵绵排列齐。
意外不成功,大力征讨定淮夷。
王还满足,徐当他来。
徐国已经同,胜利应是天子功。
四方平定,徐国入觐来王庭。
徐州不回,王命班师返京城。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作者介绍
佚名,隋人。
作者千古名句
嫉财莫嫉食,怨生莫怨死。
出自《增广贤文·上集》[先秦] 佚名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出自《村行》[先秦] 佚名
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
出自《孟子·万章章句上·第七节》[先秦] 佚名
无钱休入众,遭难莫寻亲。
出自《增广贤文·上集》[先秦] 佚名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出自《古从军行》[先秦] 佚名
治则衍及百姓,乱则不足及王公。
出自《荀子·君道》[先秦] 佚名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出自《李凭箜篌引》[先秦] 佚名
圣人无常师。
出自《师说》[先秦] 佚名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出自《进学解》[先秦] 佚名
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
出自《菩萨蛮·端午日咏盆中菊》[先秦]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