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写作更高效,酷猫写作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文 > 古诗文

从军北征

作者:李益 朝代:唐代 收录时间:2023-07-30 19:58:05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从军北征

诗词赏析

天山下了一场大雪,从青海湖刮来的风更添寒冷。行军途中,战士吹起笛曲《行路难》。

听到这悲伤的别离曲,驻守边关的三十万将士,都抬起头来望着东升的月亮。

注释

①偏:一作“遍”。行路难:乐府曲调名,多描写旅途的辛苦和离别的悲伤。

②碛(qì):沙漠的意思。这里指边关。

③回首:一作“回向”。月中:一作“月明”。

《从军北征》李益 古诗赏析

诗的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是这幅画的背景,只七个字,就把地域、季节、气候一一交代清楚,有力地烘托出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这样,接下来不必直接描述行军的艰苦,只用“横笛遍吹”一句就折射出了征人的心情。《行路难》是一个声情哀怨的笛曲,这里用了“遍吹”两字,更点明这时传来的不是孤孤单单、声音微弱的独奏,而是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从而把读者带进一个悲中见壮的境界。

诗的后两句“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是这一片笛声在军中引起的共感。句中的“碛里”、“月中”,也是烘染这幅画的背景的,起了加重首句的作用,说明这支远征军不仅在雪后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风里,而且在荒漠上、月夜中,这就使人加倍感到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也许有人对这两句中“三十万”的数字和“一时回首”的描写,感到不大真实,因为一支行军队伍未必如此庞大,更不可能全军都听到笛声并在同一时间回首顾望。但是,植根于生活真实的诗歌,在反映真实时决不应当只是依样画葫芦,为了托出一个特定境界,收到最大艺术效果,有时不但容许而且需要运用夸张手法。李益的这两句诗,只有像这样写,才能充分显示这片笛声的哀怨和广大征人的心情,使这支远征队伍在大漠上行军的壮观得到最好的艺术再现,从而获致王国维所说的“境界全出”的艺术效果。

诗人通过虚写笛声导致征人行为举止的细微变化,实写征人的心理感受。在肃杀苦寒的边塞,思亲怀乡是征人共同的感受。这种感受长期积郁胸中,无处表达,这是一种多么痛苦的煎熬。在行军途中,突然听到一阵阵哀怨、凄切的笛声响起,征人们久郁胸中的思亲怀乡之情奔涌而出。诗中展现的是一幅聚焦完全一致的画面,悲壮中显出凄苦,哀怨中显出无奈,征人的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

《从军北征》李益 古诗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德宗贞元元年(785)至四年间在杜希全幕中之时。此时李益入塑方节度使崔宁的幕府,随着崔宁在祖国边疆巡视时,感受到军队已经不复盛唐的雄壮豪迈,空余衰飒之气的遗憾,有感而发作出的诗篇。李益选取了一幅最动人的画面,以快如并刀的诗笔把它剪入诗篇,著成《《从军北征》李益 古诗》。

《从军北征》李益 翻译、赏析和诗意

天山下了一场大雪,薄海刮来寒冷的风,横笛偏吹行路难。

沙漠里被人三十万,一到夜晚,所有的战士都一起望着天上的一轮明月。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作者介绍

李益谦,宋人。

作者千古名句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

出自《礼记·学记》[唐代] 李益

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出自《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九节》[唐代] 李益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出自《孔雀东南飞并序 /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的》[唐代] 李益

两岸荔枝红,万家烟雨中。

出自《菩萨蛮·子规啼破城楼月》[唐代] 李益

酒伴来相命,开尊共解酲。

出自《春中喜王九相寻 / 晚春》[唐代] 李益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出自《少年中国说的》[唐代] 李益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

出自《》[唐代] 李益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出自《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唐代] 李益

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

出自《》[唐代] 李益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出自《过青溪水作》[唐代] 李益

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