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
营州一带的少年习惯在旷野草原上生活,穿着狐皮袍子在城外打猎。
他们即使喝上千杯酒也不会醉倒,这些少数民族的孩子10岁就能骑马奔跑。
注释
⑴营州:唐代东北边塞,治所在今辽宁朝阳。
⑵厌(yàn):同“餍”,饱。这里作饱经、习惯于之意。
⑶狐裘(qiú):用狐狸皮毛做的比较珍贵的大衣,毛向外。
⑷蒙茸(róng):裘毛纷乱的样子。语出《诗经·邶风·旌丘》:“狐裘蒙戎”。“茸”通“戎”。
⑸城下(xià):郊野。
⑹虏(lǔ)酒:指营州当地出产的酒。
⑺千钟(zhōng):极言其多;钟,酒器。
⑻胡儿:指居住在营州一带的奚、契丹少年。
《营州歌》高适 古诗鉴赏
唐代东北边塞营州,原野丛林,水草丰盛,各族杂居,牧猎为生,习尚崇武,风俗犷放。高适这首绝句有似风情速写,富有边塞生活情趣。
从中原的文化观念看,穿着毛茸茸的狐皮袍子在城镇附近的原野上打猎,似乎简直是粗野的儿戏,而在营州,这些却是日常生活,反映了地方风尚。生活在这里的汉、胡各族少年,自幼熏陶于牧猎骑射之风,养就了好酒豪饮的习惯,练成了驭马驰骋的本领。即使是边塞城镇的少年,也浸沉于这样的习尚,培育了这样的性情,不禁要在城镇附近就犷放地打起猎来。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似属儿戏的城下打猎活动的特殊现象,看到了边塞少年神往原野的天真可爱的心灵,粗犷豪放的性情,勇敢崇武的精神,感到新鲜,令人兴奋,十分欣赏。诗中少年形象生动鲜明。“狐裘蒙茸”,见其可爱之态:“千钟不醉”,见其豪放之性:“十岁骑马”,见其勇悍之状。这一切又都展示了典型的边塞生活。
这首绝句的艺术特点是构思上即兴寄情,直抒胸臆;表现上白描直抒,笔墨粗放。诗人仿佛一下子就被那城下少年打猎活动吸引住,好像出口成章地赞扬他们生龙活虎的行为和性格,一气呵成,不假思索。它的细节描写如实而有夸张,少年性格典型而有特点。诗人善于抓住生活现象的本质和特征,并能准确而简炼地表现出来,洋溢着生活气息和浓郁的边塞情调。在唐人边塞诗中,这样热情赞美各族人民生活习尚的作品,实在不多,因而这首绝句显得可贵。
《营州歌》高适 古诗创作背景
唐代东北边塞营州,原野丛林,水草丰盛,各族杂居,牧猎为生,习尚崇武,风俗犷放。高适于天宝中出塞燕赵从军,通过边塞所见所感写成此诗。
《营州歌》高适 翻译、赏析和诗意
营州一带的少数民族青少年习惯于在原野上生活,狐皮衣细长打猎城下。
虏一千钟酒不醉人人,他们十岁时就学会了骑马。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作者介绍
高适适,3首人。
作者千古名句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出自《赤壁歌送别》[唐代] 高适
只是心不放肆,便无过差。只是心不怠忽,便无逸志。
出自《格言联璧·存养类》[唐代] 高适
出于其类,拔乎其萃
出自《》[唐代] 高适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出自《采桑子·而今才道当时错》[唐代] 高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出自《春夕 / 春夕旅怀》[唐代] 高适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出自《塞下曲六首·其一》[唐代] 高适
说者成伍,烦言饰辞,而无实用。
出自《商君书·农战》[唐代] 高适
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出自《晋书·列传·第四十九章》[唐代] 高适
饥不择食,寒不择衣,慌不择路,贫不择妻。
出自《水浒传·第三回》[唐代] 高适
知道自家是何等身份,则不敢虚骄矣
出自《围炉夜话·第三六则》[唐代] 高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