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神子·恨别
天涯流落思无穷。
既相逢。
却匆匆。
摧手佳人,和泪折残红。
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
背归鸿。
去吴中。
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
寄我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版本一)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
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
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
背归鸿,去吴中。
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
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版本二)
诗词赏析
流离天涯,思绪无穷无已。相逢不久,便又匆匆别离。拉着佳人,只能采一枝暮春的杏花,含泪赠别。你问春天还剩多少,即便春意尚在,又能和谁一同欣赏?
三月的隋堤,春水缓缓。此时鸿雁北归,我却要到飞鸿过冬的湖州。回望旧地,清清浅浅的泗水在城下与淮河交汇。想要让泗水寄去相思的千点泪,怎奈它流不到湖州地。
注释
⑴江神子:词牌名,即“江城子”。
⑵东风:代指春天。
⑶隋堤:指汴河的河堤,因建于隋朝而得名。
⑷背归鸿:词人南下湖州(今属浙江)而大雁北飞,所以说是“背归鸿”。
⑸彭城:即徐州,汉高祖刘邦的家乡。
⑹楚江:即泗水。
《江神子·恨别》苏轼 古诗鉴赏
此词作于元丰二年(1079)三月,为苏轼由徐州调至湖州途中。词中化用李商隐《无题》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句意,将积郁的愁思注入即事即地的景物之中,抒发了作者对徐州风物人情无限留恋之情,并在离愁别绪中融入了深沉的身世之感。
词的上片以感慨起调,言天涯流落,愁思茫茫,无穷无尽。“天涯流落”,深寓词人的身世之感。苏轼外任多年,类同飘萍,自视亦天涯流落之人。他在徐州仅两年,又调往湖州,南北辗转,这就更增加了他的天涯流落之感。这一句同时也饱含着词人对猝然调离徐州的感慨。“既相逢,却匆匆”两句,转写自己与徐州人士的交往,对邂逅相逢的喜悦,对骤然分别的痛惜,得而复失的哀怨,溢于言表。“携手”两句,写他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最后离开此地时依依惜别的动人一幕。“携手佳人”,借与佳人乍逢又别的感触言离愁。“和泪折残红”,写作者面对落花,睹物伤怀,情思绵绵,辗转不忍离去,同时也是写离徐的时间,启过拍“为问”三句。末三句由残红而想到残春,因问东风尚余几许,感叹纵使春光仍在,而身离徐州,与谁同春。此三句通过写离徐后的孤单,写对徐州的依恋,且笔触一波三折,婉转抑郁。
词的下片即景抒情,继续抒发上片未了之情。过片“隋堤三月水溶溶”,是写词人离徐途中的真景,将浩荡的悲思注入东去的三月隋堤那溶溶春水中。“背归鸿,去吴中”,亦写途中之景,而意极沉痛。春光明媚,鸿雁北归故居,而词人自己却与雁行相反,离开徐州热土,南去吴中湖州。苏轼是把徐州当成了他的故乡,而自叹不如归鸿。“彭城”即徐州城。“清泗与淮通”暗寓作者不忍离徐,而现实偏偏无情,不得不背鸿而去,故于途中频频回顾,直至去程已远,回顾之中,唯见清澈的泗水由西北而东南,向着淮水脉脉流去。看到泗水,触景生情,自然会想到徐州(泗水流经徐州)。歇拍三句,即景抒情,于沉痛之中交织着怅惘的情绪。徐州既相逢难再,因而词人欲托清泗流水把千滴相思之泪寄往徐州,无奈楚江(指泗水)东流,相思难寄,令词人不禁怅然若失。托淮泗以寄泪,情真意厚,且想象丰富,造语精警;而楚江东流,又大有“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意,感情沉痛、怅惘,读之令人肠断。
此词写别恨,采用了化虚为实的艺术手法。作者由分别之地彭城,想到去湖州途中沿泗入淮,向吴中新任所的曲折水路;又由别时之“和泪”,想到别后的“寄泪”。这样,离愁别绪更显深沉、哀婉。结句“流不到,楚江东”,别泪千点因春水溶溶而愈见浩荡,犹如一声绵长的浩叹,久远地回响在读者的心头。
《江神子·恨别》苏轼 翻译、赏析和诗意
人在天涯,流落在滚滚红尘中,思绪无穷。
既相逢。
却匆匆。
摧手佳人,只得流泪对着漫天飘零的落花。
为问东风多多少,春天纵使还在,与谁共赏呢。
隋堤三月水溶溶。
背回鸿。
去吴中。
回首彭城,我心潮澎湃。清澈的泗水和徐州的淮河相通。
寄我相思千滴泪,却是流不到,楚江的东面啊。
(版本一)天涯沦落考虑无穷!已经相逢了,拒绝匆匆忙忙。
携手佳人,只得流泪对着漫天飘零的落花。
为问东风多多少?春天纵使还在,与谁共赏呢!
隋堤三月水溶溶。
背回鸿,远去南方的吴中。
回首彭城,我心潮澎湃。清澈的泗水和徐州的淮河相通。
想寄相思千滴泪,却是流不到,楚江的东面啊。
(版本二)* 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ai),仅供参考
作者介绍
苏轼,宋人。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作者千古名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出自《子衿的》[宋代] 苏轼
饰美于外者,必其中无所有。
出自《围炉夜话·第一八八则》[宋代] 苏轼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出自《蜀道难》[宋代] 苏轼
先生醉也,童子扶者。
出自《三棒鼓声频·题渊明醉归图》[宋代] 苏轼
绮席凝尘,香闺掩雾。
出自《踏莎行·碧海无波》[宋代] 苏轼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出自《荀子·大略》[宋代] 苏轼
斗然一峰上,不信万山开。
出自《泰山》[宋代] 苏轼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出自《天末怀李白》[宋代] 苏轼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出自《氓的》[宋代] 苏轼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出自《西施咏》[宋代]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