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写作更高效,酷猫写作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文 > 古诗文

鹧鸪天

作者:苏轼 朝代:宋代 收录时间:2023-08-02 13:12:01

林断山明竹隐墙。

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

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鹧鸪天

诗词赏析

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耸立的高山。近处竹林围绕的屋舍边,有长满衰草的小池塘,蝉鸣缭乱。空中不时有白色的小鸟飞过,塘中红色的荷花散发幽香。

在乡村的野外,古城墙的近旁,我手拄藜杖慢步徘徊,转瞬已是夕阳。昨夜天公殷殷勤勤地降下一场微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爽心清凉。

注释

⑴鹧鸪天:词牌名。

⑵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

⑶翻空:飞翔在空中。

⑷红蕖(qú):荷花。

⑸古城:当指黄州古城。

⑹杖藜 :拄着藜杖。杜甫《漫兴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藜:一种草本植物,这里指藜木拐杖。

⑺殷勤:劳驾,有劳。

⑻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偶经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苏轼 赏析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开头两句,作者以推移镜头,由远而近,描绘自己所处的特殊环境:远处有郁郁葱葱的树林,树林尽头,有座高山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象绿色的屏障,围护在一所墙院周围。这所墙院正是词人的居所。靠近院落,有一池塘,池边大约由于天旱缺水,满地长着枯萎的衰草。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令人烦躁不安。在这两句词中,竟然描写出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色,容量如此之大,在古典诗词里也是不多见的。这里呈现的景象,跟词人熙宁十年(1077)任徐州知州时所描写的景象迥然不同。那时作者写下的词句是:“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那是一种奔腾奋发、蒸蒸日上的景象。而“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则完全是一种杂乱、衰萎的景象,显得苍白无力,缺乏生机。词人为何会描写出此等景象呢?原来,词人在徐州任知州时,政绩卓著,深得民心,所以他当时写的词作,充满着积极奋发的精神。后来,他受到打击,被贬到黄州,充任团练副使,处境十分艰难,才能无从施展,被迫过着隐退生活,所以心情苦闷,精神不振。这就无怪乎他的词章变得这样凄清苍凉了。

三、四两句,含义更深邃。从词句上看,这两句描写得比较优美:在广阔的天空,不时看到白鸟上下翻飞、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意境如此清新淡雅,颇有些诗情画意。“红蕖”,是荷花的别名。“细细香”,是说荷花散发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如果不是别的原因,这样的境界的确是修身养性的乐土。然而,对于词人来说,他并非安于现状,有心流连这里的景致。他虽然描绘出白鸟翻空,红荷照水的画面,但这和他倾心欣赏杭州西湖那种“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丽景色,是不能相提并论的。透过这样一幅画面,读者能够隐隐约约看到词人那种百无聊赖、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境。词的下片,作者又用自我形象的描绘,作了生动的说明。

下片前三句,是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这是词人自我形象的写照。但他表现的究竟是怎样的形象呢?是老态龙钟,还是病后的神态?是表现自得其乐的隐者生活,还是百无聊赖、消磨时光的失意情绪?读者仔细玩味,自然会得出正确的答案。

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词句的表面是说:天公想得挺周到,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又使得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殷勤”二字,犹言“多承”。细细品评,在这两个字里,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说: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三更雨”。所以,在“殷勤”两字中还隐藏着词人的无限感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词中最显露的一句。“浮生”,是说人生飘忽不定,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庄子·刻意》篇说:“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苏轼的这种消极思想,就是受庄子思想的影响。“又得浮生一日凉”中的“又”字,分量很重,对揭示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

总观全词,从词作对特定环境的描写和作者形象的刻画,就可以看到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隐者形象。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苏轼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时苏轼谪居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已经三年,政治打击和仕途挫折使他的心情不免时感悲凉,产生了随遇而安的思想。关于这首词的具体写作时间,从词中写翠竹丛生、鸣蝉四起、红蕖照水、雨后天凉等来分析,可知它是写于元丰六年夏末秋初之际。

《鹧鸪天》苏轼 翻译、赏析和诗意

林断山明竹隐墙。

乱蝉衰草小池塘。

凭空白鸟时时看见,照水红色蕖细细香。

村庄外,古城旁边。

杖藜慢慢转向西斜的太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天凉。

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

作者介绍

苏轼,宋人。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相关诗句

《鹧鸪天》[宋代] 苏轼

困不成眠奈夜何!情知归未转愁多。

暗将往事思量遍,谁把多情恼乱他?

些底事,误人哪,不成真个不思家。

娇痴却妒香香睡,唤起醒松说梦些。

《鹧鸪天》[宋代] 苏轼

一片归心拟乱云,春来谙尽恶黄昏。

不堪向晚檐前雨,又待今宵滴梦魂。

炉烬冷,鼎香氛,酒寒谁遣为重温?

何人柳外横斜笛?客耳那堪不忍闻!

《鹧鸪天》[宋代] 苏轼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

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

归休去,去归休,不成人总要封侯。

浮云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鹧鸪天》[宋代] 苏轼

家住苍烟落照间。

丝毫尘事不相关。

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

不妨随处一开颜。

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鹧鸪天》[宋代] 苏轼

曾共君侯历聘来。

去年今日踏莓苔。

旌扬宅里疏疏磬。

挂屩枫前草草杯。

呼煮酒,摘青梅。

今年官事莫徘徊。

移家径入蓝田县,急急船头打鼓催。

《鹧鸪天》[宋代] 苏轼

辛亥之冬,予载雪诣石湖。

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

,作此两曲。

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

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

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

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鹧鸪天》[宋代] 苏轼

柏绿椒红事事新,隔篱灯影贺年人。

三茅钟动西窗晓,诗鬓无端又一春。

慵对客,缓开门,梅花闲伴老来身。

娇儿学作人间字,郁垒神荼写未真。

《鹧鸪天》[宋代] 苏轼

忆昨天街预赏时。

柳悭梅小未教知。

而今正是欢游夕,却怕春寒自掩扉。

帘寂寂,月低低。

旧情惟有绛都词。

芙蓉影暗三更後,卧听邻娃笑语归。

作者千古名句

离愁万种,醉乡一夜头白。

出自《念奴娇·天南地北》[宋代] 苏轼

强人之所不能,事必不立;禁人之所必犯,法必不得矣。

出自《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五十八》[宋代] 苏轼

蓝桥何处觅云英。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出自《南歌子·寓意》[宋代] 苏轼

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

出自《后汉书·列传·吴盖陈臧列传》[宋代] 苏轼

相思休问定何如。情知春去后,管得落花无。

出自《临江仙·忆昔西池池上饮》[宋代] 苏轼

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出自《绮怀》[宋代] 苏轼

韶华休笑本无根。

出自《

韶华休笑本无根。摘自清代曹雪芹的》[宋代] 苏轼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出自《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宋代] 苏轼

日射纱窗风撼扉,香罗拭手春事违。

出自《日射》[宋代] 苏轼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出自《离骚》[宋代] 苏轼

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