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酷猫写作网
当前位置:酷猫写作 > 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 调研报告

2023年12月市政府调研室领导班子述职述廉报告(7篇)

发布时间:2023-10-15 18:29:22 查看人数:99

2023年12月市政府调研室领导班子述职述廉报告

第1篇 2023年12月市政府调研室领导班子述职述廉报告

2023年,市政府调研室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积极推进实施黄蓝两大国家战略,按照加快“三转”、强化“三线”工作思路,认真做好政务服务,深入开展重大调研和政策研究,不断加强政府系统调研力量整合,努力提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水平,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水平,积极服务市政府领导决策

一是围绕市政府主要领导政务活动提供好综合文稿服务。坚持以又好又快为目标,不断提高综合文稿质量和工作效率,努力为市政府领导提供高水平的综合文字服务。牵头完成了在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和第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起草工作,完成市政府主要领导综合性重要讲话和署名文章等材料130余篇,得到了市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二是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搞好政策研究和起草工作。全年共完成6项重大政策的起草工作:起草的《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放宽了民营经济经营领域和市场准入条件,优化了融资环境,提出了相关支持政策,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意见》已由市政府一号文印发。《关于推动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意见》、《市“飞地经济”试验园建设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落实经济技术开发区市级管理权限有关事项的通知》等已完成起草,均提交市政府,正在运作过程中。三是围绕市政府领导关注的问题开展“短平快”调研。为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建设管理水平,我室根据市政府主要领导指示,对理顺市与区城市管理职权问题进行了调研,提出了行政执法权限调整的方案,并对有关具体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省立医院(集团)医院揭牌运行后,为了解医院职工和患者对这一改革的反映情况,根据市政府主要领导安排,完成了《关于对市人民医院改革反映情况的调查》,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分别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主管部门认真学习研究,并予以落实。根据市政府领导安排,完成了氢能源开发利用的调研,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在积极推进这一项目。

二、深入开展重大问题调研,着力推进黄蓝经济区建设

积极发挥调研室职能作用,着力围绕推进实施黄蓝两大国家战略的重点问题和关键环节,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全年共完成了6项重点调研任务,全部进入了领导决策。

一是关于提升在区域发展中战略地位的调研。根据市委常委会安排,与市委政研室、市社科联共同完成了《关于提升在区域发展中战略地位的研究报告》,分析了在区域发展中提升战略地位的支撑要素,通过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半岛蓝色经济区和环渤海地区三个层面的数据对比分析,提出了提升战略地位的总体思路和推进路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别对报告作出重要批示,认为报告很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二是关于长白山、青海湖、神农架等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设置及开发保护情况的调研。为进一步促进我市生态旅游区发展,根据市政府主要领导安排,联合市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先后赴长白山等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管理体制及生态旅游开发情况进行考察学习,对我市生态旅游区的管理体制、运营机制,开发保护以及生态旅游品牌建设等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分别对报告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主管部门认真学习借鉴。

三是关于提升港及临港产业区在黄河三角洲“四点四区”中战略地位的调研。为进一步促进港及临港产业区发展,通过《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提出的、滨州、潍坊和莱州四个港口及临港产业区的对比分析,研究港及临港产业区率先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分别对报告作出重要批示,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报告,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要求有关部门予以推进落实。

四是关于推进港成为区域性中心港的调研。为贯彻落实《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强化港的区域中心地位”的要求,我室联合港经济开发区共同开展了此项调研,重点研究港成为区域性中心港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战略思路、发展阶段与目标和9个方面的具体建设路径。市政府主要领导作了重要批示。

五是关于促进我市旅游业发展的调研。为全面了解我市旅游业发展现状,研究制定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我室对全市旅游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客观分析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分别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吸收采纳。

六是关于市优势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调研。根据市政府主要领导安排,对我市地热、岩盐等优势矿产资源的勘察利用等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报告提交市政府后,经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作出了打造中国地热城的决策。

同时,配合省政府调研组完成了关于黄蓝经济区发展载体和重点任务、园区建设情况的调研。为做好迎接全国政协领导到调研的准备工作,根据市委安排,完成了推进实施黄蓝两大国家战略亟待解决问题、市农村金融及支持小城镇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根据市政府安排,协调配合国务院参事室完成了在的生态经济调研活动,省参事室在的文化和旅游调研活动。

三、扎实推进政府系统调研力量整合,努力构建“大调研”格局

一是实行重点课题责任制。围绕推进黄蓝经济区建设和全市中心工作,精心筛选了2023年度政府系统重点课题45项,逐项分解落实到了相关部门和单位,并实行季调度制度。目前这些课题已全部完成,大部分成果进入各级各部门决策。二是组织完成2023年度政府系统优秀调研成果评选工作。共评出一等奖15名、二等奖30名、三等奖40名,有效调动了各级各部门调研工作者的积极性。三是开展联合调研。对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组织相关部门和县区参加,集中力量实行联合攻关,既解决了自身调研力量不足的问题,又提高了调研成果的针对性。与市住建委合作完成了《关于赴深圳、天津、唐山考察学习低碳城市建设的报告》,与市发改委、市黄蓝办合作完成了《市高效生态经济改革试点中期评估自查报告》。四是积极打造调研工作交流平台。全面提升《黄河三角洲研究》办刊水平,着力打造推动政府系统调研力量整合、加强合作交流的平台,全年共编辑出版4期,刊发文章8。充分发挥《调研专报》作用,将一些重点调研成果及时报送市政府领导参阅,促进调研成果的转化。全年共印发《调研专报》6期,市领导全部作出批示,充分发挥了调研成果对面上工作的指导作用。

四、全面推进干部队伍建设和机关党建、精神文明、经济发展环境建设,不断提升机关建设水平

(一)努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主要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不断强化领导班子建设。完善了党组和主任办公会议事规则及程序,坚持民主集中与分工负责相结合,领导班子重大问题一律集体研究决定,工作具体推进由分管领导抓好落实,促进了科学决策和工作效率的提高。扎实开展“两评一树”活动,深入查摆存在问题,高标准严要求进行整改,切实树立了调研室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二是着力提升干部队伍素质。倡导在干中学、学中干,通过交任务、压担子,注重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年轻干部的素质能力。努力克服任务重、人手少的困难,大力弘扬优良工作作风,着力提高工作执行力。全面落实工作责任制,年初将年度工作任务分解细化,明确分管领导和责任人,领导班子每周进行调度部署,分管领导定期进行督促,确保了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抓出成效、干出水平。三是注重干部的培养和使用。2023年,提拔使用2名副科级干部,通过公开招考录用1名公务员,进一步优化了干部队伍结构。四是认真做好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开展了事业单位清理整顿工作,制定了工作方案。严格执行“三定”方案,全面落实编制实名制管理制度,及时更新、报送人员编制信息数据,为机关科学规范化管理和工作职能发挥奠定了基础。

(二)不断提升机关党建工作水平。一是深化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切实加强党员理论武装和形势任务教育,组织开展了“三个一”活动:组织开展一系列学习活动,重点学习贯彻胡锦涛___在建党9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以及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等;组织党员到广饶县刘集支部接受一次革命传统教育;组织召开了一次支部组织生活会,进一步提升了思想境界和工作成效。二是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了以“比工作、比服务、比贡献,争当服务决策排头兵”为内容的“三比一争”活动,扎实做好第二轮党员公开承诺、践诺和评诺活动,引导党员立足岗位敬业奉献,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三是不断加强支部规范化建设。大力实施机关党建提升工程,积极推行“一制六化”工作模式,深入开展“党员奉献进社区”活动,认真落实“三会一课”、书记述职、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深入推进党务公开工作,按照公推直选程序完成了支部换届,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增强。

第2篇 市政府两型建设调研报告

12月3日至6日,省政府研究室(发展研究中心)专题调研组一行赴同为“两型”社会试验区的湖南长株潭城市群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与湖南省发改委、“两型办”、政府研究室等部门就“两型”建设的推进机制和考评机制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座谈。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长株潭试验区基本情况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东北部,是以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为中心,辐射周边岳阳、常德、益阳、衡阳、娄底五市的区域,总面积9.68万平方公里,人口4110万,分别占全省的45.8%和60%。,城市群实现gdp8761亿元,占全省79%。其中,作为城市群核心的长株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两两之间半小时车程,总面积2.8万平方公里,人口1334万,去年实现gdp4565亿元,占全省40.9%。

长株潭城市群提出及批复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2年至1995年的舆论准备与初步试验阶段

1982年12月,长株潭一体化第一次进入湖南省决策层的视野。

1984年11月,湖南省委常委会议讨论了《关于建立长株潭经济区的方案》,形成了《关于建立长株潭三市经济区的问题》的会议纪要,正式启动了长株潭经济区的建设。

1985年到1986年6月期间,湖南省先后召开了三次市长联席会议和十二个行业的经济技术协调会,筛选出了需要联合开发的10大工程,包括建立三市资金拆借市场、实行票据的同城交换、在三市对重大项目组织银团贷款、解决三市间货车“空驶”问题、开通三地间公交车等。在此后长达十几年时间里,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大多停留在“坐而论道”层面上,尽管有计划、国土等部门做过相关规划方案,却被束之高阁,实际行动寥寥。直到1995年10月,中共湖南省第七次党代会上,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呼声再次高涨。

第二阶段:1996年至1999年的总体规划启动和边规划边实践阶段

1996年11月,长株潭三市和省社科院联合在株洲召开了“长株潭经济区发展研讨会”,这次会议引起了省委决策者的重视。

1997年3月,湖南召开长株潭一体化专题会议,达成“把长株潭城市群建成湖南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的战略共识,并成立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协调领导小组,再次启动了长株潭一体化进程。

1998年,湖南提出了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五同规划”,即交通同环、电力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共享、环境共治(后修改为“新五同”)。随后又制定了《湘江生态经济带概念性规划》。

第三阶段:步入规划实施、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编制《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十五”规划》。

,编制实施《长株潭产业一体化规划》。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着手编制《湘江生态经济带开发建设总体规划》、《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

,湖南省政府颁布实施《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这是我国内地第一个城市群区域规划,被认为是长株潭一体化进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区域性规划。编制实施《长株潭经济一体化“xxx”规划》。

6月,湖南省向国家发改委正式递交了关于在长株潭地区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申请。并举行长株潭三市市长联席会,制订了《联席会议议事规则》,签署了《长株潭区域合作框架协议》以及工业、科技、环保三个合作协议。

底,湖南省调整了“五同规划”的部分内容。将电力同网改为能源同体,金融同城改为生态同建。长株潭一体化建设的新目标就此确定,即大力推进长株潭交通同网、能源同体、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简称“新五同”。此后,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提出,加快以长株潭为中心,以一个半小时通勤距离为半径,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在内的“3+5”城市群建设。

12月14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下文批准,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同时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从1997年湖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战略决策,致力于把长株潭培育成为湖南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至12月14日,经国务院同意,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同时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十年以来,湖南省实施“规划引导、基础设施先行、重大项目跟进”的推进方式,与世界银行合作,开展世行在华的首批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邀请英国、德国等国家的机构进行咨询设计,形成了20多个规划。在交通、电力、金融、信息、环境等方面,建设了一大批重大项目,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去年湖南的经济总量突破1万亿。

二、试验区获批以来的主要做法

(一)注重顶层设计。湖南省委、省政府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经验,广纳民智,对长株潭试验区科学论证、高端定位、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全盘规划,并将改革方案和区域规划打捆上报,获得国家的一并审批。这在全国现有的改革试验区是第一例。方案的核心在“改革“,规划的重点是“发展“。规划和方案将改革试验区从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拓展到“3+5“(岳阳、常德、益阳、衡阳、娄底)城市群,并突破传统开发区的概念,设计了大河西、云龙、天易、昭山、滨湖五大示范区,为试验区建设拓展了空间,明确了模式载体,打造了“一化三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一化带三化;加强三个基础,即加强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基础工作,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更大平台。

(二)强化规划统领。提升城市群区域规划,确立区域规划的龙头地位,发挥理念上、思路上、行动上的抓总作用。紧扣“两型“主题,体现国际视野,彰显区域特色。针对建设重点,强化部门和地区专项规划。修订《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出台条例实施细则,强力保障和推进规划实施。顺应综合交通发展的新趋势、新理念,编制了全国首个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规划-《“3+5“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中长期规划》,提出了建设“能力充分、方式协调、布局合理、运行高效“的发展目标,并着重从点、线、面统筹规划水、陆、空交通布局,构建长株潭核心区同城交通系统、外围区城际复合走廊、中部国际航空枢纽、长江中上游航运中心、全国陆运大通道五大圈层的核心系统,明确了城市群综合交通未来发展的定位和建设的重点。

(三)实施五大工程。一是以“两型“为主导的产业支撑工程。按照战略性、先导性、传统性、限制性分类发展的思路,实施大项目、大企业、大产业战略。突出产业的“两型“化,加快促进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着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突出两型的产业化,加快建设长株潭国家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尽快形成以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两型产业“发展。二是以交通为先导的基础设施工程。把交通作为缩短城市群时空距离,提高运行效率的重要环节,全面完善长株潭同城交通能力,大幅拓宽周边五市城际走廊,加快构建以轨道交通为核心、陆域通道畅通无阻、水能充分利用、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两型“综合交通体系。路网:核心区域重点建设“七纵七横“的城际主干道,形成以城市主干道相连的格局;“3+5“城市群重点建设“二环六射“的高速公路网。铁路:核心区3市与周边5市统筹规划,建设连通8市的城际轨道交通;空港努力建设成中部地区的国际航空中心。到xx年,能满足1800万人次年旅客吞吐量、年货邮吞吐量20万吨。港口:重点建设湘江长沙综合枢纽等“五港一枢纽“,打通对接长三角的江海联运通道。同时,加强能源、水利、市政、社会设施建设。三是以湘江治理为重点的生态修复工程。把湘江流域生态治理作为试验区建设的标志和突破口,以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为切入点,坚持上下游联动、水陆联动、江湖联动,用5年左右时间,集中解决长株潭面临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强湘江治理。争取国家将湘江治理列入全国重点流域治理范围,加强株洲清水塘等重点地区的治理,集中实施沿江截污治污、工业源头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生态建设等工程。实施水污染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今年确保全部完成设市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明年实现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把环境同治推广到湘江流域和洞庭湖区,积极探索流域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四是以城镇为节点的城乡统筹工程。着力消除城乡二元机构,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建设“3+5“城市群,带动全省发展。五是以创新____示范区建设工程。规划设立大河西、云龙、昭山、天易、滨湖五大示范区,区别于传统意义的开发区,目的是通过在农村土地流转、投融资创新、“两型“产业引导、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开展各具特色、主题集中的改革试验,快速积累“两型“改革建设经验,打造湖南发展的“经济特区“、新型工业化“先导区“、新型城市化“展示区“、改革创新的“先行区“,到2023年在经济上再造一个长株潭。

(四)推进十大改革。一是创新资源节约的体制机制。长株潭是湖南经济的重要聚集区,也是资源消耗相对较高的地区,目前,80%以上能源靠外输入。四个方面重点推进:第一,加快清水塘等重点区域、冶金化工等重点行业的循环经济改造,将长株潭建成全国循环经济的示范城市群;第二,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功能,健全完善资源产权制度和交易市场;第三,加强政策的激励与约束作用,加大节能减排投入,提高新建项目准入门槛,促使落后产能退出;第四,建立城市群统一的资源节约管理体制,建设节约型城市群。二是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长株潭最大的特色是生态,丘陵地貌,山水相连、绿色相间。但作为老工业基地,历史上积累下来不少环境问题。通过改革,在国家的关心支持下,逐步还清历史旧账,决不欠新账,还湖南碧水蓝天。重点在五个方面率先突破:第一,把湘江治理作为一项标志性工程,开展综合治理和保护;第二,对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实行生态补偿,成为全国生态补偿试点地区;第三,建立完善环境产权制度,设立排污权交易市场;第四,推进环境管理制度的创新;第五,建立城市群环境同治机制,建设生态型城市群。三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体制机制。长株潭正处于工业化中期,产业结构偏重,传统产业改造任务重。通过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重点是:第一,建立较完善的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引导区域产业合理布局;第二,制定产业分类指导政策,促使各类产业向符合“两型“要求的方向逐步转型;第三,加快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优化非公经济发展环境。四是创新科技和人才管理体制机制。通过改革,构建支撑“两型“社会建设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人才保障体系。重点是:第一,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自主创新体制架构;第二,打造创新平台,建设创新型城市群;第三,探索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打造我国高水平技术创新转化基地;第四,创新人才开发与配置的体制机制,使长株潭成为广泛吸纳国内外人才的“洼地“。五是创新土地管理体制机制。通过改革,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重点在国土资源规划体系、节约集约用地机制、耕地保护模式、征地用地制度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等方面探索创新。六是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大力发展多层次、高效率的金融市场,健全完善更有活力、更加开放的投融资体制机制,努力建设服务中西部地区的区域性金融中心。七是创新对外经济体制机制。通过改革,在转变外资外贸发展方式、建设“大通关“体系、发展临港经济、承接产业转移和发展服务外包、建立湘台两岸产业合作示范区等方面率先突破,打造我国中部对外开放的门户,为促进“两型“社会建设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八是创新财税体制机制。逐步构建适应“两型“社会建设的财政支持体系、税收激励机制和城市群财税管理体制。九是创新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重点在打破城乡分割、突破行政区划壁垒等方面下功夫,加快建立城市群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和支持“三农“的体制机制,在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关键领域加快改革。十是创新行政管理和运行机制。长株潭试验区改革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多个行政主体下,通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社会治理和社区管理模式,探索建立利益协调、运转高效的城市群建设管理模式。

三、对我省的启示与建议

长株潭试验区的建设已初显成效。一体化进程加快,项目建设强力推动,关键领域改革不断深化,“两型“品牌聚焦效应逐步显现。在座谈中他们认为长株潭城市群试验区在改革发展中与武汉城市圈试验区建设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长株潭城市群试验区在发展中有些做法值得借鉴。

(一)解放思想,先行先试

湖南省干部群众敢想、敢闯、敢为人先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提到试验区就是先行先试,“先行即要行到国务院喊停,先试即要试到禁区里面去“是我们听到最多的话。解放思想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在“长株潭“,解放思想已经转变为实际行动、具体政策和扎实推进的项目。各地积极寻找改革的突破口,如长沙组建了环境资源交易所,株洲公共交通推广混合动力汽车等。再如,今年初在湖南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人大代表提出了《关于要着重突出“两型社会“建设中“省统筹“的地位和作用》、《关于创新融资模式,发行长株潭建设债券》等提案,授予试验区省级经济权利等意见建议,都得到了省主要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并组织开展研究。作为试验区的一大特色和重点,大河西、云龙、天易、昭山、滨湖五大示范区,一市一个示范区,一个示范区带动一片区,示范区的总体规划要点以省政府文件形式下发,允许先在各示范区内从多角度探索两型社会建设途径,形成成功经验后推广,降低改革成本。

(二)顶层设计,规划先行

在推进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中,省政府确定了“省统筹、市为主、市场化“的原则。因试验区建设是在多个行政主体下推进,“两型办“存在着协调难,特别是跨区项目实施难的问题。湖南省委、省政府专门成立了“两型办规划局“。规划局围绕省政府确定的原则不越位、不缺位协调。他们的协调方式俗称为规划落地。首先提升区域规划。《长株潭区域规划》获批后,湖南省对区域规划进行了完善与提升;然后以此规划为纲,由省直部门牵头组织编制了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治理等领域的15个专项规划和五大示范区规划;紧随其后着手“3+5“城市群八城市总体规划同步修编,与区域规划一致。做到区域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三规合一,与投融资规划一起四规统一。区域规划、专项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实现从上至下的对接,确保区域规划不成为空中楼阁。规划对接完成后,赋予规划的法律地位,确保落实。今年9月,省人大通过了《长株潭城市群规划条例》,xx年1月起实施,并将出台《条例实施细则》。另外,“两型办“规划局还以八市规划局长联席会议形式,建立省级规划决策平台,以用地审批为抓手,城市群建设项目先报规划局长联席会审批,调整城市群产业发展趋同的矛盾,实现产业同步不同质的错位发展。

(三)创新机制,助推发展

如何建立试验区改革建设总体方案推进机制,湖南“两型办“也在不断探索。一是建立项目库。项目建设是城市群试验区建设的总引擎。两型办建立了重大项目库,建设项目353个,总投资1.57万亿元,以省政府办公厅发文,明确要求2-3年完成。“两型办“在项目推进中建立了动态管理、项目责任人、统计报表、例会报告、监督机制等管理方式。同时,正在着手建立以“两型社会“为品牌的招商引资项目库,拓宽项目和引资渠道。二是建立考评体系。为促进长株潭三市和省直部门加强对“两型“社会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管理和协调服务,形成“两型“社会建设中的竞争力、发展力和创造力。“两型办“本着客观公正、易于操作的原则,围绕“两型“社会建设工作,建立起科学、客观、操作性较强的考评体系,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考核,突出考评试验区内各地、各部门在“两型“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和重点项目等方面取得的工作绩效。考评结果一方面用于“两型“社会建设的考核验收,另一方面作为省政府对三市政府和省有关部门综合绩效考评的组成部分,同时,在省委、省政府组织的年度考评中,省目标考核分值为1000分,其中“两型建设“相关内容占50分,从而有效地强化了两型建设目标考核的硬约束。三是建立具有“两型“特色的投融资体制。湖南省将城市群投资公司归口省“两型办“管理,有利于“两型办“统筹试验区内重大项目的投融资;有利于“两型办“提高试验区各市重大项目布局的协调力度;有利于重大公益项目的投融资管理和协调。

(四)建立两省高层协调机制,共同打造中部地区政策高地。一是湖南省“两型办“认为,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同属国务院批复的两型试验区,内容相同,地缘相近,应该建立紧密的合作机制,共同向国家争取相关政策;二是两个试验区均面临着江河湖泊整治的浩大工程,如何健全和完善相关补偿机制,具有很强的借鉴和互补性。湖南省“两型办“希望就此问题与我省加强合作。

第3篇 有关市政府经济产业现状调研报告

针对金融危机对陇南市铅锌产业的巨大冲击,就目前xxx市铅锌产业现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铅锌产业转型等提出一些产业发展思路,为xx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借鉴思路。

一、我市铅锌产业发展状况

xx市铅锌矿主要集中在成县、西和县和徽县境内,东西长85千米,南北长7-12千米,面积为1200平方千米,金属储量约2800万吨,平均品位4.5-12%,为我国第二大铅锌矿体。铅锌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越高,走向枯竭的速度越快。随着开发程度的加深,开发成本不断上升,比较优势和竞争力逐步丧失,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以资源为依托的陇南经济发展。按照目前开采状况,再经过十几年,将面临资源枯竭的境况。那么如何未雨绸缪,发展接替产业,从而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是陇南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课题。

(一)支柱产业的作用明显

截止xx年底,xx市共有铅锌生产企业98家,其中:采选企业86家,冶炼企业12家。从xx市的经济总体情况看,铅锌产业在xx市经济发展中占居十分重要的位置,已成为xx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xx年铅锌价格高位运行,xx市以铅锌产业为主的工业增加值达35.12亿元,占陇南市当年gdp总量的31.41%;铅锌企业上缴利税9.67亿元,占xx市当年财政总收入的59.99%。

第4篇 市政府经济产业现状调研报告

短,铅锌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十分脆弱,普遍面临着接续和替代产业发展滞后的问题,在陇南市表现的尤为突出,已经影响到陇南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外,伴随矿产资源的开采,现有矿山铅锌原料生产持续增长的势头已经明显减弱。以现有开采速度计算,探明铅锌资源储量仅够开采10年左右(未计远景储量)。原料的生产有可能满足不了冶炼的生产。铅锌工业发展仍以粗放经营为主,采用投资扩大冶炼能力、实现增量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不顾资源的支撑能力和市场需求,受短期利益和局部利益的驱动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难以取得持续性的投资效益。

三、铅锌产业转型与产业链延伸

根据_____市铅锌情况,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_____市必须抓住机遇,实现产业调整、企业规模化经营,这是_____市工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需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积极推动产业整合

金融危机的爆发和低碳经济模式的推行并未根本改变铅锌工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却为铅锌工业的战略重组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必然推动产业重组、资源整合。按照《有色金属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xx-2023年)》,国家将尽快推动铅锌企业整合,通过矿山、冶炼和加工企业之间相互参股等方式进行联合重组,组建具有竞力的企业集团,提高行业的集中度,促进有色业结构转型升级。同时将建立健全落后产能退出机制,进一步规范投资行为,制止盲目投资和落后生产能力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严格执行新开工项目投资管理的有关规定,规范投资行为,从严控新建高耗能项目。_____市要抓住这次机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二)实现企业集约化经营

按照产业整合的要求,针对陇南市铅锌行业'小、散、粗'的现状,适时进行结构战略性调整。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等形式,组建若干大型铅锌企业或集团公司,实现规模化生产。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领域,成为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主导力量,带动陇南市企业向产业化、大型化方向发展。市发改委、经委等部门要统筹考虑资源、环境、能源等条件,制定铅锌行业发展规划,指导陇南市铅锌行业发展。出台优惠政策,充分发挥成州、宝徽、洛坝等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整合重组审批手续,提高产业集中度,扩大产业集群规模和效益,提高产业集聚优势和竞争能力。

(三)延伸产业发展链条

利用铅锌企业积累的财富、技术、人才优势,按照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思路,加强上下游配套协作,构建技术关联、协作紧密的产业链,走链条式的发展道路。一是引进、启动一批有着完整产业链的'采-选-冶-深加工'企业,拉长'铅-铅合金'生产链条,构筑资源型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大力发展锌合金零部件,加快发展镀锌管材、板材、建材,积极培育'铅锌-镀锌钢板-汽车工业'产业链。三是加大铅锌产品市场应用领域的研究力度,不断开发铅锌新产品。

(四)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

按照国家环保标准,建立市发改委、环境保护、国土、安全生产监督、工商、电业、税务、金融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按照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划要求,从布局和外部生产条件、工艺装备、能源节约、资源消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加强检查,跟踪监督,综合运用行政、价格手段,对现有生产规模较小、不符合行业规划、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坚决予以关闭,促进铅锌行业快速健康发展。

(五)抓住产业转移机遇,降低陇南市工业经济对铅锌产业的依赖

目前,沿海发达地区正积极主动地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推动高耗能、高排放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以腾出空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国家也对沿海产业的这种梯度转移采取支持、鼓励政策。各有关部委积极落实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部署,引导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计划在中西部地区认定一批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基地,会同国家开发银行出台了支持承接基地发展的政策,引导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抓住沿海产业梯度转移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_____市积极制定各项政策,高度重视主导产业的培育和支持,积极引进产业链条长、辐射效应大的工业项目,并列为支柱产业加以扶持。承接产业转移,有利于盘活现有资源、发展地方经济。我们必须开动脑筋、拓宽视野,在更大范围内谋求承接产业转移的途径,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充分掌握沿海产业转移的动向,积极做好沿海产业转移的对接工作,借此机会推动_____市的工业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

第5篇 市政府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一、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党的xx大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加强农业,做特农业”产业发展思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优质烟叶产业。做大做强“金三明”烟叶品牌。突出发展“翠碧一号”特色品种和生态型无公害烟叶,保持年种植面积在40万亩以上,年产量6万吨以上。笋竹苗木花卉油茶产业。以竹山集约经营为重点,竹子现代科技园为示范,提高林地产出率,大力发展笋竹精深加工,大力发展苗木花卉和油茶产业。新建丰产竹林6.56万亩,种植苗木花卉2.9万亩,新造和抚育油茶林4.2万亩。畜牧水产业。加快发展肉牛肉羊规模养殖,同时积极推进产品深加工。全市生猪年出栏139.71万头,肉牛出栏4.25万头,肉羊出栏18.82万头,家禽出栏2515.13万只,水产品年产量6.4万吨。中药材产业。重点抓好紧缺中药材和制药企业所需的原料药材品种栽培、引进和示范。全市中药材面积达18.44万亩。食用菌产业。突出抓高海拔地区反季节和珍稀食用菌以及低海拔区域的草生型和城郊型“菜篮子”食用菌。全年栽培食用菌2.7亿袋,产量7.66万吨。果茶产业。加快品种结构调整,引进推广优质品种,发展水果加工和茶叶精加工,扩大名优茶种植面积。全年茶叶面积达24.66万亩,产量2.4万吨,水果面积114万亩,产量84.71万吨。建莲产业。进一步选育和推广优质高产建莲品种,与旅游观光农业相结合,加强深度开发建莲功能食品和医药原料,延长建莲产业链。

第6篇 市政府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市政府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安全生产工作事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为了解掌握我市20xx年以来的安全生产情况,进一步推进全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玉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按照市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的调研要求,我就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的调研,通过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等形式展开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和效果

20xx年以来,我市在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基本形成了一个适合我市实际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框架,全市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

(一)建立了实施《安全生产法》的组织网络

我市把《安全生产法》的贯彻实施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充实和调整市安委会领导成员,乡镇、部门也分别设立了以主要领导为负责人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定期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全市安全生产形势,部署阶段性安全生产工作措施;制定责任追究制、应急救援机制、事故隐患排查机制,安全生产监管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二)初步形成了实施《安全生产法》的氛围

相关部门认真组织学习《安全生产法》、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甘肃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组织开展安全知识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进农村、进企业活动;加强对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及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各乡镇和职能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安全生产法》。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和培训,使全市上下形成遵守《安全生产法》、重视安全生产的氛围。

(三)执行《安全生产法》措施扎实有力

一是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近年来,市政府不断加大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力度,每年年初分别与乡镇、园区、街道和行业主管部门签订《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同时要求各乡镇、园区与所属企业也层层签订,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目标明确,责任落实。二是持续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加强对重大节日、重点时期、重点行业和事故多发季节的安全生产检查,把“五.一”、“十.一”、元旦、春节等关键时期的安全检查固定为常规性检查,把非煤矿山、危化品、道路交通、建筑施工企业、学校、网吧等行业作为重点进行专项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该整改的限期整改,该停产的立即停产,及时消除存在的各类事故隐患。三是进一步规范执法和加大执法监察力度。按照《安全生产法》的要求,安全生产执法人员做到持证上岗、亮证执法,严格程序,并采取联合执法等方式,加大日常巡查频度和密度,严厉打击违法生产经营行为。

(四)安全生产基础建设不断加强

20xx年以来,市政府下大力气狠抓安全生产的基础性工作。一是督促和引导企业加大安全投入,改善安全基础条件,全市仅矿山等行业的安全投入就超过了一千万;二是建立完善安全抵押金制度,制订了《玉门市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管理实施意见》,对煤矿等五大高危行业的生产经营单位按规定征缴风险抵押金,目前已征缴154万元。三是在建筑、危险化学品、水电等行业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工作,制定三年达标规划,至目前,全市已有34户企业达到了三级安全生产标准。四是健全完善事故应急救援体系,修订了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和煤矿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对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的组织领导、职责分工、后勤保障、应急救援等做了进一步明确。20xx年9月22日、10月20日我市先后发生了液化气罐车侧翻、气体泄漏事故,市政府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成功地化解了险情,防止了重大事故的发生。

二、存在问题

我市在贯彻实施《安全生产法》以来,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仅20xx年至20xx年两年间,全市发生生产安全事故5起,造成7人死亡,5人受伤。

(一)《安全生产法》的学习、宣传和培训工作有待进一步强化

调查中发现,有的单位负责人对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重部署,轻落实,缺乏抓好安全生产的有效措施和手段;有的安全生产意识比较淡薄,将安全生产工作停留在口头上、会议上、文件上,对贯彻实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严格不起来、落实不下去;有的企业重效益轻安全,重生产轻投入,安全生产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有的从业人员缺乏安全生产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对企业主及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强迫作业的违法行为不能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部分新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混乱、“三同时”制度贯彻落实不力;对执法人员业务培训还不够,安全生产学习、宣传还存在盲区。

(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还不够到位

存在重审批轻监管,重生产轻管理的问题,监管执法不够严格,监管责任落实不力,监管措施不够到位,安全隐患仍然突出。有些职能部门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不够到位,监管责任不够清晰,造成执法时互相推诿或推卸责任的情况时有发生。虽然各乡镇都成立了安全生产监管机构,但安监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用于安全生产工作的时间还不够。有的乡镇在领导、支持、督促各相关职能部门依法监管方面还不够到位,有依赖上级主管部门的思想。有的生产经营单位在安全生产保障、安全教育培训上投入不够,工作措施不够到位,甚至无视法律法规,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安全生产行为时有发生。

(三)部分企业安全生产体系不完善,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部分企业由于规模小,设备简陋,管理粗放,且业主安全意识淡薄,对安全生产缺乏正确的认识,只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安全生产,对工人的安全保护措施不足,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装备都没有,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够,安全生产基本投入差距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制定不到位,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力度不够,存在较严重的安全事故隐患。

三、对策和措施

(一)要继续加大《安全生产法》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力度

安全生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不确定因素多,市政府要切实把《安全生产法》宣传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抓紧抓实,不断提高公众安全意识和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要把安全生产纳入法制轨道,一是要加强《安全生产法》宣传培训力度,使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深怀对人民的感情,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安全生产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事来抓,着力提高监管部门领导及执法人员的安全素质、业务水平和行政执法能力。二是要加强对生产经营单位特别是个体私营企业负责人的法制教育,促使他们依法经营、认真履职、严格守法、保证投入。三是加强对生产经营单位管理人员、安全技术人员、特种作业人员、新工人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和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素质和自我保护能力,增强防范风险和依法维权意识。

(二)要按照《安全生产法》的规定严格执法

《安全生产法》明确规定了政府及监管机构、生产经营单位等在安全生产中的职责。政府及监管机构、生产经营单位要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同时要发挥工会特别是企业工会的作用,对安全生产工作实行民主管理和监督,依法维护职工在安全生产方面的合法权益。要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安全生产事故。要加强对存在安全事故隐患的重点行业和企业的监督查处力度,对存在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的生产经营单位要限期整改,不留情面,对拒不整改的,要立即停产,以消除事故隐患,保证安全生产。要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事故责任的追究和处罚力度,对所发生的事故要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严格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以维护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严肃性。

(三)要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着力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实施《安全生产法》的关键措施,贯彻《安全生产法》的基础工作是制定和健全相关的制度和机制,而完善了制度和机制后,要搞好安全生产就必须狠抓落实。当前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要对已经建立起来的责任制要加大监督落实力度,依法建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要进一步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市政府要加强对各行业的安全生产调查研究,适时组织专项检查和整治,监管工作要从事故查处为主转向预防和控制为主,要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加强日常监管和源头管理,使安全生产工作重心下放、关口前移,从薄弱环节、具体岗位抓起,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把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到实处。

(四)要继续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市政府要建立健全安全监管联合执法机制,明确安监局及其他相关部门的职能,避免互相推委等现象的发生;要依法加强安全生产的行政执法工作,严格依照法律法规的各项规定,指导督促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健全责任制,保障安全投入,落实各项安全措施;要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监管人员的法律知识和专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安全监管队伍的整体素质,以适应安全生产形势。

第7篇 2023宿州市政府调研报告

宿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本文将介绍2022宿州市政府调研报告。

2022宿州市政府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物质生活,也使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得到提高;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使得人口出生率保持在一个较低水平。随着人均预期寿命的提高、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和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宿州市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不断加剧。人口老龄化和老龄人口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广泛关注的社会性问题之一。2023年宿州市对全市人口老龄化和老龄人口养老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全市老龄人口情况

截至2023年12月底,宿州市总人口为649.51万。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03.5万人,占总人口的15.94%;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76.13万人,占总人口的11.72%;80岁老年人14.44万人,占总人口的2.22%;100岁老年人601人,占总人口的0.01%。

依据老龄化社会标准(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7%),我市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行列。按照每年1%的增长速度测算,到2023年底全市老年人口将增至110万。

二、全市养老机构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养老问题,主动作为、积极应对,采取多种措施,开展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养老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共有养老机构(设施)747个,床位27875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269.32张。其中,农村敬老院170家,床位15263张,实现了乡镇全覆盖;民办养老机构64家,床位7492张;城镇日间照料中心75家,日托床位870张;农村幸福院438所,床位4250张。全市100张及以上床位的养老机构有97家,包括公办敬老院71家(萧县20家、砀山县18家、灵璧县12家、埇桥区11家、泗县10家)、民办养老机构26家(包括埇桥区15家、砀山县4家、泗县3家、萧县2家、灵璧县1家、宿马园区1家)。全市300张以上床位的养老机构7家,包括公办敬老院1家(泗县社会福利服务中心为310张床位)、民办养老机构6家(泗县2家、埇桥区2家、萧县2家)。初步搭建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框架。

三、老龄人口养老情况

从生活来源情况看,全市60岁以上人口中,约有40%的老人依靠自己劳动满足日常需求,52%的老人依靠子女和亲属供养,约5%的老人依靠保险救助,约3%的老人依靠退休金。

从居住情况看,约40%的老年人口与子女同住,52%的老人单独居住,少数老人在子女家轮流居住。

从老人健康情况看,很大一部分老年人口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需要适度的护理和照料。据统计,有子女照料的老人仅占80%左右,无人照料的老人比例高达20%。

从医疗角度看,医疗费用的支出比较大,约20%的老人的收入主要用于医疗费用支出。

从老人养老意愿看,居家养老符合大部分人员的愿望,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对机构养老抱有期望。一是慢性病所带来的医疗需求催动老年人愿意入住养老机构。二是计划生育独生子女家庭,子女养老压力较大,老年人愿意入住养老机构。三是部分失独家庭,在没有子女照料的情况下,老年人选择入住养老机构。

四、全市养老政策实施情况

近年来,我市相继出台了《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宿州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20xx-2023年)》、《宿州市社区居家养老实施方案(试行)》、《关于成立宿州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关于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和敬老院管护工作的通知》、《关于下达20xx、2023年养老设施建设任务指导计划的通知》等政策性文件,明确了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我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一)落实老年福利,努力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1.发放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市、县区财政从20xx年1月份起,对城镇户口80岁以上低保老人给予每月100元居家养老服务补贴。截止20xx年12月,全市共为786名老人发放补贴94.32万元。 2023年居家养老信息平台全面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全面铺开。

2.大幅度提高五保供养标准。近几年来我市五保供养标准每年按照不低于10%幅度增长,20xx年发放五保供养经费7307.4万元。2023年,供养标准再次大幅提高,集中供养由20xx年每人每年2900元提高到3600元,分散供养由每人每年1900元提高到2400元。

3.实施高龄津贴制度。凡户籍在宿州市辖区内的年龄在8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含80周岁),均可享受高龄津贴待遇。宿州市从2023年在全市建立高龄老人津贴制度,补助标准为:对80至89、90至99、100周岁以上老人分别给予每人每年200元、300元、2400元高龄津贴。对80岁以上低保老人,高龄津贴每人每年提高到600元。2023年,共计为全市13.1万名高龄老人,发放高龄津贴3662.6万元。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大力推进养老设施建设

1.突出示范带动,加快公办养老机构建设。全市2023年新建、改扩建敬老院20所,建设床位1870张,计划投入资金2057万元,设计全部带有室内卫生间。目前,所有敬老院已完成勘探、选址、规划设计,即将进入招投标。埇桥区祁县敬老院、永安敬老院已开工。市政府投入建设的社会福利中心,即将采取公办民营方式投入使用,灵璧县、泗县、砀山县各建成了1所政府主办的示范性养老机构,萧县、埇桥区也将于今明两年建成。

2.落实扶持政策,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采取发放建设和运营补贴、减免税费、购买服务等方式,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补助标准为:新建社会办养老机构每张床位给予1000元至2000元一次性建设补贴,入住率达到50%的养老机构,每个床位每月给予200元运营补贴。为失能失智老年人服务的,按照其轻、中、重度失能失智程度,补助标准分别上浮50%、100%、200%。2023年,市县区财政拿出302万元发放社会办养老机构建设和运营补助。2023年养老机构补贴正在核查,待媒体公示后发放。

3.积极申请各级资金,不断加大养老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坚持以公共财政为导向,不断加大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力度,为各类养老设施建设提供有力的财政保障。十二五期间,我市地方投入和申请上级拨款共5.3亿元用于各类养老设施建设,其中争取国家发改委3200万元用于养老项目建设;申请省级财政补贴2200万元,市县财政配套1.3亿元用于五保供养机构建设;申请1005万中央福彩公益金建设335个农村幸福院;申请省级财政补贴500万元,并投入300万元用于社会办养老机构建设;投入各类资金1.3亿元用于社会福利中心建设;申请世行贷款1800万美金(地方政府按1:1配套,需配套1亿元)全部用于全市农村敬老院升级改造,届时,农村敬老院保障能力大幅度提高。

五、医养结合工作情况

为了推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医养结合机构建设,满足群众需求,市政府自2023年开始,大力推进医养结合工作。目前,全市已经建成1家医养结合机构(宿马园区安杰养老服务中心养生苑),33处医院已经取得民政部门颁发的社会福利机构执业证书,市残联院内的二级康复医院、灵璧县的三级康复医院正在申请以老年人康复医疗服务为特色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

(一)宿马园区安杰养老服务中心养生苑情况

总投资2亿元的民营安杰医养结合养生苑一期于2023年投入使用。安杰养生苑总设计6000个床位,环境优美、条件优越,已与宿州市立医院实行医联体深度合作,加快其二级医院资质建设,努力创建三级医疗机构,实现养老与医疗的高度融合。

(二)33处医院医养结合情况

目前,33处医院取得市民政部门颁发的社会福利机构执业证书,设置了养老床位,实现了单一医疗机构向以医疗服务为特色的医护型养老机构的转变。

(三)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养老情况

2023年,我市将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中的60岁以上老人纳入医养结合扶助范围,主要实施4444保障工程,解决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人员的养老问题:一是明确四个联系人:分别为亲邻照护联系人、签约医生联系人、党政领导联系人、村级干部联系人;二是签订四个协议书:分别是养老机构与本人协议书、亲邻与本人协议书、签约医生与本人协议书、乡镇与亲邻协议书;三是确立四个政府兜底:养老兜底,医疗兜底,大病兜底,临终关怀兜底;四是落实四个保险:即按最高标准代缴养老保险、代缴医疗保险、办理大病救助保险、意外伤害保险。

六、存在问题和工作建议

目前,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社会的需要、老人的意愿还存在很大差距,比如养老床位总量供给不能满足多层次养老需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受到土地使用规划和资金等因素制约,社会居家养老服务功能相对薄弱,养老服务保障能力滞后,医养结合机构较少、方式单一,不能满足全市老人医疗和养老需求。

工作建议,一是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关于推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制定我市加快医养结合工作意见,力争通过政策引导,建立长期的战略规划和强有力的医养结合产业扶持政策,抓好医养结合机构建设,拓展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完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培育医疗养老产业。二是加强对医养结合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部门协调,出台政策倾斜,在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中先行试点,着力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和部门协同推进机制。三是加强养老服务产业市场监管,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加快我市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满足群众医疗和养老需求。

2023年12月市政府调研室领导班子述职述廉报告(7篇)

2023年,市政府调研室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积极推进实施黄蓝两大国家战略,按照加快“三转”、强化“三线”工作思路,认真做好政务服务,深入开展重大调研和政策研究,不断加强政府系统调研力量整合,努力提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水平,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一、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水平,积极服务市政府领导决策一是围绕市政府主要领导政务活动提供好综合文稿服务。坚持以又好又快为目标,不断提高综合文稿质量和工作效率,努力为市政府领导提供高水平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市政府相关文章

  • 市政府两型建设调研报告(12篇)
  • 市政府两型建设调研报告(12篇)72人关注

    12月3日至6日,省政府研究室(发展研究中心)专题调研组一行赴同为“两型”社会试验区的湖南长株潭城市群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与湖南省发改委、“两型办”、政府研究室等部 ...[更多]

  • 市政府经济产业现状调研报告(12篇)
  • 市政府经济产业现状调研报告(12篇)53人关注

    短,铅锌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十分脆弱,普遍面临着接续和替代产业发展滞后的问题,在陇南市表现的尤为突出,已经影响到陇南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外,伴随矿产资源的开 ...[更多]

  • 市政府调研报告(6篇范文)
  • 市政府调研报告(6篇范文)27人关注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一、主要成效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的xx大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