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酷猫写作网
当前位置:酷猫写作 > 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 调研报告

公益调研报告(9篇)

发布时间:2023-11-04 18:30:02 查看人数:46

公益调研报告

第1篇 公益调研报告

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今天(4月22日)上午,清华大学发布国内首个室内pm2.5污染公益调研报告,结果显示,相对于室外,室内pm2.5的污染对人的影响更加显著,人均室内pm2.5暴露量和潜在剂量能够达到室外的四倍。报告还显示,17层以上楼层室内pm2.5等级最优。

经过四个月的调研,研究团队收集了北京407位志愿者累计11万小时的室内pm2.5数据,覆盖13个区县的7703个地理位置。结果显示:在xx年11月到今年2月期间,北京室内平均pm2.5浓度为每平方米82.6微克,属于轻度污染,室内空气质量等级在33%的时间为污染,22%为良,45%为优。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研究员张林说,研究发现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室内pm2.5的吸入量是室外四倍。

张林:现代人大概在室内停留20小时,在室外停留4小时。这就意味着室内的贡献是非常大的,是室外的四倍。

研究还发现,建筑对人具有保护作用,办公环境的室内空气等级略优于居住环境,楼层高于17层的空气最优,距离主干道大于500米的比小于500米的略优。

张林:当室外空气比较好的时候,内外比是1.33,严重污染时,就变成了0.65,说明当室外空气差时,建筑会对人产生保护。

如何让室内的空气质量得到改善?张林说,人的主动行为是影响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的关键因素。

张林:首先中央空调的开启与否对于室内环境的影响,还是比较显著的,开启空气净化的内外比有接近一倍的差,这也提示我们在重污染天采取一些主动地积极有效的方式对于室内空气质量改善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公益维权协会调研报告

一、社团概况

复旦大学公益维权协会(以下简称协会)是5月7日正式成立的学生公益类社团,由热心公益、支持维权的复旦大学学生发起组织,以维护大学生作为消费者群体的合法权益和提高大学生整体消费维权意识为目标,通过广泛宣传消费者权益保障法的相关知识,普及消费维权方法,并辅以法律援助的形式,帮助大学生鉴别和抵制消费侵权行为。从普法和维权两方面着手,帮助大学生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和积极维权的意识,共同创造一个和谐安全互利共赢的消费环境。

我们将积极营造学术和实践氛围,借助法学院学生专业优势,广泛吸纳对公益维权事业充满热情并志趣相投的同学,并对其提供内部培训和交流,宣传相关理论知识和消费维权实践现状,对不同主题和细分专业领域内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和探讨。尤其是在现今在我国频发产品质量危机的大背景下,为庞大的大学生消费者群体提供一个预防侵权和权益保护的平台,对改善我国消费现状具有积极的社会效果。

二、组织架构

1、核心成员架构

协会设会长一名,副会长两名,下设秘书处、财务部、宣传部、实践部、学术部和外联部。(参考下图)

2、基本职能

会长:统一管理协会常规事务,对外代表协会;两名副会长协助会长工作,分管协会各部。一名副会长主要负责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和工作分配的上传下达,另一名以协调实践部为工作重心,参与并监督社团常规活动与大型主题活动的规划与实施。

秘书处:负责管理会员档案,会员与协会的互动沟通,及时反馈会员的意见和建议,发现和推荐优秀会员参与管理层。主要负责社团活动的各项答辩。

外联部:负责协会对外联系,主要包括与学生会社委办、校内各社团、外校同类社团及各大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如消协、消保委、工商局等行政机关。

财务部:负责协会一切财务收支、现金管理和帐目记录。严格遵守社委办的相关规定。

宣传部:负责协会宣传工作,包括各类海报的制作、向校园媒体或各大报刊杂志投稿,协会宣传资料的编辑以及社团主页的制作与更新。

学术部:负责制定消费习惯、消费侵权和维权行为调查问卷,并对问卷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进行相关消费维权理论的研究工作。

实践部:负责协会活动的提出与可行性研究,向会长提交活动草案,负责协会活动(内部交流或外部实践)的组织安排;对会员组织进行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带领会员参与公益维权的社会实践活动。

3、社团内建

由于公益维权协会是新近成立的,还未开展相关活动,因此调研报告将侧重于对社团发展方向和演进模式进行思索,以期强化制度建设并逐步锻造协会品牌。

步骤一:思考未来社团在运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下是上学期末核心成员充分交流后开展的头脑风暴。

宣传部:如何实现有效的宣传?以海报为例,在形式上如何建立社团品牌,使同学快速关注并记住我们这个社团;在内容上如何吸引他们参与我们的活动,即能够满足受众需求。

外联部:如何建立并运用资源网是对于拓展影响力尤为关键的环节。我们需要考虑下有哪些现有资源和潜在资源,后者的探索应该建立在前者基础上,即我们能为对方提供什么,后者则在于需要对方提供什么。

实践部:怎样的主题活动和形式,才能赢得潜在合作方的青睐同时又保证同学的参与度?

学术部:常规活动如何开展使得同学能够在消法和维权知识等方面获得很大受益?如何充分运用社团前期活动的成果,开展学术研究,形成学术报告?

财务部:已有的章程制度比较粗略,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产生问题,而这方面又是很敏感的,所以如何细化资金管理和报销制度并在执行前进行必要公示是需要考虑的。

秘书部:如何有效管理和沟通会员?有关申请资金的答辩如何操作?活动档案如何记录和保存?

步骤二:为新学期未雨绸缪,预先制订工作计划和活动规划,突出公益维权协会的优势项目,如:'315大型消费维权咨询活动进社区',同时综合考量各种客观要素,通过对现实或预期情况进行判断,保证社团工作的有效开展。其中应当思考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确认已掌握并可以运用的资源,考查项目实施过程中潜伏的不安因素或可预见的现实障碍、项目可行性分析等,希望在此过程中充分调动核心成员的主观能动性,为社团壮大奠定各类资源的基础,以期实现稳步发展。

现举一例进行说明。以下内容是在上学期就已经初步拟定的新学期工作计划,以指导本学期的大规模招新。

会长:负责总结本学期工作,作出新学期社团的整体规划,探索可用资源、建立联系。

财务部:完善财政制度,在下学期招新前公示于社团blog。

宣传部:宣传平台建设(建立bbs社团账号等)、电脑技术人才吸纳、海报等媒介宣传中的品牌元素(logo等)。

秘书部:申请资金和答辩流程、场地等校内资源的申请、成员通讯录。

外联部:完善外联宣传资料,考虑已有和潜在资源。

学术部:搜集热点话题,整理出一些消费维权的小常识用于以后的传单或书签制作。

实践部:各类企划书的制作和下学期大型主题活动构想,有思路,即主题、时间、地点、内容等基本元素即可。

三、社团资源

1、资金

区别于其他以收取会费作为活动开展和项目支持的社团,公益维权协会一大特色在于不收取来自成员的任何费用。鉴于协会本身的独特属性,即强调人合性,主要以人为媒介进行交互,手段采用大众化的教育宣传、讲座论坛、援助咨询等形式,因此依靠学校对社团的资金扶持,是可以维持日常运作的成本费用的,如交通、复印、租用设备等支出。

2、合作伙伴

我们与'中国公益维权联盟'建立了友好关系,这是一个与我们社团有共同志趣和目标的民间组织,已经成功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活动并掌握了包括媒体、律师、志愿者等在内的多元化资源,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通过与他们建立联系,深层次的交互了解,核心成员对社团的文化内核和价值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丰富了对内部团队建设和协会品牌凝聚内涵的理解。

通过与联盟的外部联谊和内部交流,我们对各类问题进行了更全面、更深入的思索,如公益类活动如何能吸引同学们的眼球以及怎样提升各界关注度,增强社团文化在人群中的影响力并能够在各类优势社团如兴趣类、经管类协会中脱颖而出,没有设想过的困难还有很多很多,大家意识到道阻且长,任重道远。

由于各种形式的资源,如资金、人力等对于活动开展的广度和深度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启动初期,我们计划从低处着眼,立足于低成本项目实施,如举办讲座和学术沙龙、调研实践等。在刚刚过去的新学期大型招新中,联盟就给我们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海报模板。我们意识到资源优势是社团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在这个学期中,我们也会将触角延伸至社会的各个层面,积极与多个企事业组织、行政主体、社区律所等建立联系,在他们的资源支持下,共同开展多彩的活动。

四、社团活动

拟开展的协会活动

一、定期校内宣传;以传单、海报等形式宣传消法相关知识,普及消费维权方法;与《复旦人周报》、优频等各种校内媒体合作,开设专栏,以法规介绍、案例分析等形式进行宣传;

二、专题讲座;针对社会消费各个细分领域,收集和整理各种资料、邀请相关专家或业内人士进行深度讲述,并对侵权与维权的相关话题进行深入讨论;

三、不定期在校内和周边社区、商业区开展普及消法和提高维权意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四、不定期去市、区消协、消保委、工商局、质监局等行政机关参观、见习,了解消费维权举报和处理流程以及相关取证、认证过程;

五、与法律援助中心等校内社团合作,代理消费者参与诉讼;

六、参加'益暖中华-谷歌杯中国大学生公益创意大赛'等各类竞赛;

七、撰写学术论文和报告,进行消费维权理论的研究工作;

八、与其他高校的公益性学生社团不定期互访,交流经验,增进友谊;

九、其他形式的活动(根据需要)。

五、结语

大学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大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时时关注社会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并主动探求理性、优化的解决之道。现在中国的消费侵权和欺诈现象十分普遍,以致于间接影响国家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经济方针。作为在校的大学生,我们深觉有义务针对理性消费维权模式这个课题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思考,这也是我作为发起人成立社团的初衷。

街道保障事务所开展公益性岗位情况调研报告

公益性岗位是由政府出资开发,以满足社区及居民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管理和服务岗位,是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援助的重要措施,是建立就业援助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也是用于安置就业困难人员,使一大批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再就业,缓解了我市的就业压力,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这支队伍既是一个新鲜的群体,也是一个特殊的集体,如何管理好这个新鲜又特殊的群体性岗位人员,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为此文化街道办事处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实施,抽调5名机关干部,成立了调研领导小组,深入到街道的各科室站所和各社区就公益性岗位人员的管理情况进行了为期7天的调研。由于此次调研工作领导重视,准备充分,调研征求意见涉及面较广,问题贴近公益岗人员切身利益,收到了较好的实效,下面,就文化街加强公益性岗位人员管理的调研情况思考如下。

一、公益性岗位的基本情况

(一)公益性岗位的人员构成。目前,我街共接收公益性岗位人员共计56人,其中:调出10人,退休3人,现实际公益岗人员总数43人。主要岗位有劳动就业服务、劳动关系协理、劳动保障服务员、社区保洁、社区城管、司法纠纷调解员和社区残联主席等岗位。

(二)公益性岗位的安置对象。公益性岗位安置对象主要是国有、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中的大龄(女性年满40周岁,男性年满50周岁)、“零就业家庭”成员、抚养未成年子女的单亲家庭成员、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员、持有《______残疾人证》符合条件的人员、连续失业1年以上人员,以及因失去土地等原因难以实现就业的人员、退伍军人、家庭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等等。

(三)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待遇。目前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待遇分两块,一是xx年6月前每人每月480元;二是xx年6月以后增至目前的每人每月650元。

二、街道对公益性岗位人员管理的经验和做法

为了把公益性岗位人员合理、科学的运用到了街道社区的各个工作岗位当中,充分发挥了他们应有的作用。文化街积极探索实践了“三化式”管理模式,强化了对公益性岗位人员的管理,具体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做法。

一是强化组织,合理配备公益岗人员和设置岗位。文化街一班人重视从实际出发,对43名公益性岗位人员,进行了摸底调查了解。对他们的思想状况、在原单位的工作表现、本人现有的文化程度、家庭人员情况和经济收入支出情况等等进行了排查,细致的掌握;科学合理安排工作岗位。在掌握了解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从尽可能的去发挥利用他们的特点、长处,发挥其长,避其之短的角度出发,按照岗位分工、年龄大小、原来所从事的行业、责任心强弱以及个人爱好等等方面的因素,把他们安排到各个社区的岗位当中,分担社区劳动就业再就业工作、综治司法工作、环境卫生工作、计划生育工作以及困难群众的帮扶等项工作,统属于街道下设的社区居委会和特殊群体,由街道和社区具体管理、分配任务、责任明确、检查考核,最大限度的调度了公益性岗位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为社区的和谐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是加强教育,多方面提高公益岗人员的综合素质。公益性岗位人员大部分是一些文化偏低、家庭困难的同志,他们的思想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对企业重组改制和新的形势认识不清、了解不透、掌握不准,为此我们从加强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公益性岗位人员的思想意识入手,采取了强化教育与正常教育相结合、会上教育与会下教育相结合、集中结合与分散教育相结合的办法,在加强教育的基础上,我们还把公益性岗位人员纳入社区成员当中,与社区的工作人员一样进行管理、进行安排工作,一起开会、一起学习、一起开展各种娱乐活动,做到了一视同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了自己就是社区的一员,了解掌握我们松原市目前在企业重组、生产经营方面所面临的困难,我们做到了以情感人、以德管人、以理服人。通过灵活就业,结合实际的教育,公益岗人员真正感受到了自己的岗位来之不易,体验到了组织的照顾、领导的关心,认识提高了、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作用也真正发挥出来了。

三是完善制度,强化机制,对公益岗人员实行制度化管理。按照松原市和宁江区公益性岗位人员的管理实施方案的要求,我们结合街道社区工作实际,针对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实际思想现状,我们先后制定完善了《公益性岗位人员管理实施方案》、《公益性岗位人员管理实施办法》、《公益性岗位人员管理工作制度》和《公益性岗位人员管理末位淘汰制度》等规章制度。街道与每一位公益性岗位人员签订了岗位用工协议书,在协议书中明确了工作任务,明确了责、权、利,使每一位公益性岗位的同志工作有目标,思想有压力,管理上有办法。各项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加强了对公益性岗位人员的管理,有效促进和调动了工作的积极性,有力的促进了街道的各项管理有序开展,顺利实施。

四是严格考勤,着重落实,对公益岗人员实行规范化管理。文化街党工委一班人对公益岗人员始终坚持严格考核、着重落实。街道抽出专人,由劳动保障事务所和社区牵头组织专门机构定期的对各个岗位进行检查、考核评比,对检查出来的情况,在例会时进行通报,并报区就业局备案,对表现突出的,纳入半年和年终评先选优之中,对表现不好的,按照管理办法提出批评,并且提出整改方案和下步工作要求,从而极大的调动了公益性岗位人员的积极性和严肃性,增强了他们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是发挥作用,和谐发展,对公益岗人员实行经常化管理。街道根据公益性岗位人员的特点,采取不同方法做好深入细致的经常化管理工作。首先我们把公益性岗位人员纳入与社区委员一样对待,政治上一视同仁,工作中、生活中处处关心他们,活动一同参与。每次召开的工作会、谈心会,工作上有部署、有检查、有总结。其次是倾听他们的对街道和社区的意见和建议以及思想上一些想法和生活中的困难,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在工作中、生活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在工作中把他们当做同事,生活中当成朋友,使他们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他们在社区工作时能够大胆管理,严格要求,经常开展不安全隐患的检查和排查,经常性的调解居民群众的邻里纠纷、民事纠纷、家庭矛盾纠纷,帮助老弱病残居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日常事情,使社区的一些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矛盾得到及时化解。能够以较好的心态、饱满的精力在社区的各个岗位上发挥最大的作用,使他们成为我们管理队伍中一支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

由于街道对公益岗人员教育管理到位、制度落实到位、就业服务到位,几年来社区治安明显好转、辖区环境卫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未发生集体上访事件,为辖区打造了一个安全健康、和谐、稳定的生活环境,深受广大居民群众的好评,居民称赞他们是社区的治安巡逻员、纠纷调解员、信息反馈员、工作联络员、劳动就业服务员和生活的贴心员。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人员调出情况严重。我街自xx年到现在共调出10人,主要原因是文化街对公益岗人员的管理,从工作制度、工作纪律、工作任务等方面要求与街道和社区同步,公益岗人员担负的工作任务量比较重、责任很大,公益岗人员自身压力很大,从而造成了人员调出现象;

二是从业队伍不够优化。一方面是人员素质偏低。由于就业困难群众的自身年龄偏高、并且缺乏工作技能,导致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工作形象较差;另一方面工作积极性不太高。第三就是队伍不够稳定。有些从业人员上岗后,全家的低保都取消,家庭收入比上岗前没有增加,认为还不如在家吃低保;有些素质较高、有专业特长的从业人员,因为工资待遇太低,工作不安心,有跳槽现象发生。

三是岗位设置不够合理。公益性岗位人员的设置应该根据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来设置公益性岗位,特别是在公益性岗位人员在招聘前,应该征求用人单位的意见;

四、几点建议

1、公益性岗位的开发与管理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建议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目前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以后逐步过渡到由县区负责。

2、建立公益性岗位的进出机制。市区两级政府应该建立公益性岗位的进出机制,一方面,对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分配按照人员居住地来分配的原则而且还要尊重用人单位所需岗位来安排人员;另一方面人事部门和财政部门要严控制公益性岗位的人员调出。

3、规范劳动报酬管理,建立公益性岗位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建议对全市现有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从xx年1月起,将公益性岗位的补贴标准每年按松原市最低工资标准的5%增长。

公益性岗位的开发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惠民工程,虽然目前公益性岗位还有很多急待规范的问题,但我们相信只要区委、区政府继续予以高度重视,各职能部门、各街镇能够相互支持配合,我区公益性岗位的开发与管理必将更加规范有序。

第2篇 公益维权协会调研报告

一、社团概况

复旦大学公益维权协会(以下简称协会)是2023年5月7日正式成立的学生公益类社团,由热心公益、支持维权的复旦大学学生发起组织,以维护大学生作为消费者群体的合法权益和提高大学生整体消费维权意识为目标,通过广泛宣传消费者权益保障法的相关知识,普及消费维权方法,并辅以法律援助的形式,帮助大学生鉴别和抵制消费侵权行为。从普法和维权两方面着手,帮助大学生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和积极维权的意识,共同创造一个和谐安全互利共赢的消费环境。

我们将积极营造学术和实践氛围,借助法学院学生专业优势,广泛吸纳对公益维权事业充满热情并志趣相投的同学,并对其提供内部培训和交流,宣传相关理论知识和消费维权实践现状,对不同主题和细分专业领域内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和探讨。尤其是在现今在我国频发产品质量危机的大背景下,为庞大的大学生消费者群体提供一个预防侵权和权益保护的平台,对改善我国消费现状具有积极的社会效果。

二、组织架构

1、核心成员架构

协会设会长一名,副会长两名,下设秘书处、财务部、宣传部、实践部、学术部和外联部。(参考下图)

2、基本职能

会长:统一管理协会常规事务,对外代表协会;两名副会长协助会长工作,分管协会各部。一名副会长主要负责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和工作分配的上传下达,另一名以协调实践部为工作重心,参与并监督社团常规活动与大型主题活动的规划与实施。

秘书处:负责管理会员档案,会员与协会的互动沟通,及时反馈会员的意见和建议,发现和推荐优秀会员参与管理层。主要负责社团活动的各项答辩。

外联部:负责协会对外联系,主要包括与学生会社委办、校内各社团、外校同类社团及各大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如消协、消保委、工商局等行政机关。

财务部:负责协会一切财务收支、现金管理和帐目记录。严格遵守社委办的相关规定。

宣传部:负责协会宣传工作,包括各类海报的制作、向校园媒体或各大报刊杂志投稿,协会宣传资料的编辑以及社团主页的制作与更新。

学术部:负责制定消费习惯、消费侵权和维权行为调查问卷,并对问卷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进行相关消费维权理论的研究工作。

实践部:负责协会活动的提出与可行性研究,向会长提交活动草案,负责协会活动(内部交流或外部实践)的组织安排;对会员组织进行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带领会员参与公益维权的社会实践活动。

3、社团内建

由于公益维权协会是新近成立的,还未开展相关活动,因此调研报告将侧重于对社团发展方向和演进模式进行思索,以期强化制度建设并逐步锻造协会品牌。

步骤一:思考未来社团在运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下是上学期末核心成员充分交流后开展的头脑风暴。

宣传部:如何实现有效的宣传?以海报为例,在形式上如何建立社团品牌,使同学快速关注并记住我们这个社团;在内容上如何吸引他们参与我们的活动,即能够满足受众需求。

外联部:如何建立并运用资源网是对于拓展影响力尤为关键的环节。我们需要考虑下有哪些现有资源和潜在资源,后者的探索应该建立在前者基础上,即我们能为对方提供什么,后者则在于需要对方提供什么。

实践部:怎样的主题活动和形式,才能赢得潜在合作方的青睐同时又保证同学的参与度?

学术部:常规活动如何开展使得同学能够在消法和维权知识等方面获得很大受益?如何充分运用社团前期活动的成果,开展学术研究,形成学术报告?

财务部:已有的章程制度比较粗略,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产生问题,而这方面又是很敏感的,所以如何细化资金管理和报销制度并在执行前进行必要公示是需要考虑的。

秘书部:如何有效管理和沟通会员?有关申请资金的答辩如何操作?活动档案如何记录和保存?

步骤二:为新学期未雨绸缪,预先制订工作计划和活动规划,突出公益维权协会的优势项目,如:'315大型消费维权咨询活动进社区',同时综合考量各种客观要素,通过对现实或预期情况进行判断,保证社团工作的有效开展。其中应当思考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确认已掌握并可以运用的资源,考查项目实施过程中潜伏的不安因素或可预见的现实障碍、项目可行性分析等,希望在此过程中充分调动核心成员的主观能动性,为社团壮大奠定各类资源的基础,以期实现稳步发展。

现举一例进行说明。以下内容是在上学期就已经初步拟定的新学期工作计划,以指导本学期的大规模招新。

会长:负责总结本学期工作,作出新学期社团的整体规划,探索可用资源、建立联系。

财务部:完善财政制度,在下学期招新前公示于社团blog。

宣传部:宣传平台建设(建立bbs社团账号等)、电脑技术人才吸纳、海报等媒介宣传中的品牌元素(logo等)。

秘书部:申请资金和答辩流程、场地等校内资源的申请、成员通讯录。

外联部:完善外联宣传资料,考虑已有和潜在资源。

学术部:搜集热点话题,整理出一些消费维权的小常识用于以后的传单或书签制作。

实践部:各类企划书的制作和下学期大型主题活动构想,有思路,即主题、时间、地点、内容等基本元素即可。

三、社团资源

1、资金

区别于其他以收取会费作为活动开展和项目支持的社团,公益维权协会一大特色在于不收取来自成员的任何费用。鉴于协会本身的独特属性,即强调人合性,主要以人为媒介进行交互,手段采用大众化的教育宣传、讲座论坛、援助咨询等形式,因此依靠学校对社团的资金扶持,是可以维持日常运作的成本费用的,如交通、复印、租用设备等支出。

2、合作伙伴

我们与'中国公益维权联盟'建立了友好关系,这是一个与我们社团有共同志趣和目标的民间组织,已经成功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活动并掌握了包括媒体、律师、志愿者等在内的多元化资源,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通过与他们建立联系,深层次的交互了解,核心成员对社团的文化内核和价值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丰富了对内部团队建设和协会品牌凝聚内涵的理解。

通过与联盟的外部联谊和内部交流,我们对各类问题进行了更全面、更深入的思索,如公益类活动如何能吸引同学们的眼球以及怎样提升各界关注度,增强社团文化在人群中的影响力并能够在各类优势社团如兴趣类、经管类协会中脱颖而出,没有设想过的困难还有很多很多,大家意识到道阻且长,任重道远。

由于各种形式的资源,如资金、人力等对于活动开展的广度和深度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启动初期,我们计划从低处着眼,立足于低成本项目实施,如举办讲座和学术沙龙、调研实践等。在刚刚过去的新学期大型招新中,联盟就给我们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海报模板。我们意识到资源优势是社团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在这个学期中,我们也会将触角延伸至社会的各个层面,积极与多个企事业组织、行政主体、社区律所等建立联系,在他们的资源支持下,共同开展多彩的活动。

四、社团活动

拟开展的协会活动

一、定期校内宣传;以传单、海报等形式宣传消法相关知识,普及消费维权方法;与《复旦人周报》、优频等各种校内媒体合作,开设专栏,以法规介绍、案例分析等形式进行宣传;

二、专题讲座;针对社会消费各个细分领域,收集和整理各种资料、邀请相关专家或业内人士进行深度讲述,并对侵权与维权的相关话题进行深入讨论;

三、不定期在校内和周边社区、商业区开展普及消法和提高维权意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四、不定期去市、区消协、消保委、工商局、质监局等行政机关参观、见习,了解消费维权举报和处理流程以及相关取证、认证过程;

五、与法律援助中心等校内社团合作,代理消费者参与诉讼;

六、参加'益暖中华-谷歌杯中国大学生公益创意大赛'等各类竞赛;

七、撰写学术论文和报告,进行消费维权理论的研究工作;

八、与其他高校的公益性学生社团不定期互访,交流经验,增进友谊;

九、其他形式的活动(根据需要)。

五、结语

大学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大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时时关注社会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并主动探求理性、优化的解决之道。现在中国的消费侵权和欺诈现象十分普遍,以致于间接影响国家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经济方针。作为在校的大学生,我们深觉有义务针对理性消费维权模式这个课题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思考,这也是我作为发起人成立社团的初衷。

第3篇 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公益性岗位是指由政府主导开发的,以安置就业困难群体为主要目的,提供的符合公共利益的社会公益性工作岗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是我们国家近几年实行的一项重要的就业援助政策,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xx市自2003年以来,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公益性岗位援助政策,截止目前,全市已累计安置就业困难人员近2万人,对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群众生活起到了关键作用。

一、xx市公益性岗位开发总体情况

xx市自2003年以来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截止2023年底,全市已累计安置就业困难人员2万人,主要集中于园林绿化、交通协管、劳动保障协管、计生协管以及各单位保安、保洁等工作岗位上。截至2023年一季度,全市公益性岗位在岗人5385 人,其中劳动保障协管员549人,社区其他工作协管员639人,交通协管员314人,保安、保洁、保绿岗位2022人,其他公益岗位956人,企业吸纳人员614人。公益岗位上岗人员多为大龄就业困难人员、低保家庭人员和长期失业者。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公益性岗位既避免了直接资金援助形成的依赖性,也提高了就业困难人员的劳动技能,增强了他们的就业能力。目前我市公益性岗位人员用自己的辛勤工作,不但使自身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同时也为沧州的和谐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公益性岗位的开发管理情况

(一)公益性岗位上岗人员条件:

xx市公益性岗位上岗人员全部为就业困难人员。根据xx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就业困难人员认定的有关规定》(沧劳社字〔2022〕52号),我市就业困难人员范围是: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城镇户籍的五类人员:一是大龄就业转失业人员(女40周岁、男50周岁);二是扶养未成年子女的单亲家庭人员;三是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四是持有《______残疾人证》的人员;五是零就业家庭中的一名女35岁以上、男40岁以上的人员。2023年,根据我市实际,又进一步扩大了就业困难人员的认定范围,即:4050人员取消就业转失业的限定,单亲扶养未成年子女,放宽到扶养已成年但仍在读大学生的家庭。就业困难人员是公益性岗位上岗的必备条件。

(二)公益性岗位人员待遇:

公益性岗位人员按政策规定享受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目前xx市规定的岗位补贴为三种:一是社区协管岗位,岗位补贴每人每月800元;二是机关事业单位后勤公益性岗位,为每人每月500元;三是一般用人单位(企业)安置的公益性岗位,为每人每月100元。社保补贴按全省社平工资标准缴纳养老、医疗、失业和工伤四项(县级岗位补贴为100-500元,社保补贴缴纳一项或四项,根据就业资金情况确定)。除社区协管人员外,岗位补贴均用于补贴用人单位,不属于个人工资,用人单位对所安排公益岗人员发放的工资,需不低于上年度最低工资水平。2023年至2023年,xx市公益性岗位两项补贴支出分别占全部就业专项资金支出的58.9%、64.5% 、55.3%。(三)公益性岗位的开发与管理

xx市自2003年以来,制定下发了《公益性岗位开发、安置、管理的有关规定》,明确了公益性岗位的范围、开发与管理、协议期限以及两项补贴的拨付程序等内容。凡用人单位开发公益性岗位,需经就业行政部门审批,所有招聘工作采取面向社会,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公开招聘。由就业服务部门负责发布招聘信息,组织招聘工作,对公益性岗位人员上岗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定期审核拨付公益性岗位的两项补贴。

三、公益性岗位退出机制的建立情况:

虽然国家和省政府明确规定,公益性岗位除距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可以延长到退休,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但由于种种原因,在2023年前,xx市公益性岗位没有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公益性岗位只进不出,第一批公益性岗位已在岗6年时间,仅市直公益性岗位在岗人员就已达4787人,全年公益性岗位两项补贴达到 5500万元,就业专项资金已无力承担,更无法开发新的公益性岗位安置新产生的就业困难人员。在岗人员不能按时发放工资,符合条件但无法享受公益性岗位政策的人员也非常不满。在这样的情况下,xx市人社局通过反复调查摸底,广泛征求用人单位意见、就业困难人员意见以及各职能部门的意见,研究起草了《xx市公益性岗位协议期满人员的分流方案》,对三年协议期满人员分三种类型制定了享受十种不同扶持政策,《分流方案》经市政府第四十一次常务会通过后,市人社局又立即研究制定了更加具体的《分流人员失业保险救济金领取办法》、《分流人员养老保险接续办法》、分流人员的手续办理流程以及《就业援助政策明白卡》,同时动员各级就业服务部门准备了充足的就业岗位,只要分流人员有上岗要求,即可及时为其提供就业岗位。分流工作从 2023年5月1日起开始执行,经过沧州人社部门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和充足的岗位安排,妥善处理了部分在岗人员不理解政策、前往市委、市政府上访的事件,xx市公益性岗位的退出机制正式建立。2023年,全市共有2800多人离开公益性岗位,节省就业资金3000万元,保障性支出的减少,使我们有充足的资金大力开展创业培训、技能培训、小额贷款贴息等促进性的就业工作。

四、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公益性岗位是所有就业扶持政策中优惠力度最大的一项政策,大量的就业困难人员通过公益性岗位重新就业,不但保障了其家庭的基本生活,对全市社会稳定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与此同时,公益性岗位又是就业资金支出量最大的一项政策,由于资金限制,在大批量开发公益性岗位的同时,又因为资金总量有限,无法深入落实其他促进创业、就业的扶持政策。而在xx市全面落实公益性岗位三年协议期满的退出政策后,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公益性岗位供给无法满足需求。由于机关、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性岗位和一般用人单位列入公益性岗位后,可为各单位节省大量资金,因此深受各单位的欢迎。目前xx市的各单位都积极申请公益性岗位,但由于资金的限制,人社部门不能全部承担,因此不能满足各单位的用人需求。

(二)对公益性岗位难以管理。目前xx市公益性岗位实行的是谁用人、谁管理的管理模式,由就业服务部门定期抽查。但由于就业部门承担的就业任务繁多,人员编制有限,如果用人单位与公益性岗位人员联合骗取就业资金,将难以查出。而且由于目前公益性岗位统一规定,无论工作成绩优劣,三年到期分流,且用人单位对招用人员存在管理不严现象,而上岗人员也大多年龄偏大,工作能力偏弱,且存有倦怠投机心理,上岗后不遵守用人单位的工作制度,工作质量不高。

(三)社区劳动保障协管人员三年期限,影响了社区就业服务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为了建立公益性岗位能上能下的退出机制,在2023年制定公益性岗位分流方案时,为保证公平起见,采用了一刀切的办法,所有公益性岗位全部三年到期。但是社区劳动保障协管员岗位具有一定的连续性,需要熟悉劳动、保障政策,还需要熟悉社区居民家庭情况,三年时间刚刚熟悉工作,又马上到期,影响了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公益性岗位人员享受工伤保险有一定困难。xx市的公益性岗位是由派遣公司统一为公益性岗位上岗人员缴纳工伤保险,所以工伤保险认定的责任部门是公益性岗位派遣公司,因此,虽然人社部门与用人单位签订了专门协议,注明出现工伤由人社部门协助用人单位办理相关手续,但是一旦出现需由用人单位承担的伤残补助金、就业补助金时,用人单位如以非工伤保险缴费方为由拒绝承担费用,人社部门也缺乏强制执行措施。而人社部门的就业专项资金中没有此项资金支出的出处,因而无法保证工伤人员的补偿要求。

从整体上看,公益性岗位的确是深受广大就业困难人员和用人单位拥护的一项就业扶持政策,也是就业部门进行托底安置困难人员的主要抓手,今后还应大力开展,针对开发管理公益性岗位,xx市总结出如下四点建议:

(一)进一步规范公益性岗位的范围,明确:只有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涉及社区居民公共利益的公共管理和公益性服务岗位才为公益性岗位。对其他单位招用就业困难人员,只给予社保补贴,不再给予岗位补贴。

(二)将社区劳动保障协管岗位定为特殊公益性岗位,招聘高素质人员,不受三年协议的限制,这样可保障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连续性,提高服务质量。不能全部按三年的规定一刀切。

(三)进一步加大对公益性岗位上岗情况的监督检查,由人社部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组成检查小组,对用人单位的公益性岗位开发及管理情况每年组织不少于4次的检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可组织不定期检查。对公益性岗位人员上岗情况、工作情况以及用人单位的考勤考核、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发放等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检查。设立举报电话,对弄虚作假不符合条件的、不上班吃空饷等违规情况给予撤销岗位、追回补贴等处罚。情节严重的给予用人单位警告或撤销开发资格等处罚。

(四)在就业专项资金支出科目中加列工伤保险补偿费用,用于承担由用人单位承担的对工伤人员的伤残、就业补助费用,以维护就业困难人员的切身利益。

(五)对于已建立公益性岗位的退出机制的地市,由于就业资金保障性支出减少,便造成了就业资金支出总量上的减少,因此,建议加大对已建立公益性岗位的退出机制的地市,其就业促进性资金支出的扶持力度。

第4篇 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农业部门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抓手。_____市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如何?带着这个问题,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专家组成调研组对此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我市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的基本情况

我市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的建设

二、我市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感到,我市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还很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亟需认真解决。

(一)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需进一步明确

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需要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提供服务,更需要政府对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公共性的服务。在调研中我们感到,有的区(市)县对建设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认识不到位,缺乏系统工作目标。因而,抓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时,力度不够,工作不落实,有的地方甚至还出现了农业服务体系“线断、网破、人散”的严重情况。

(二)公益性农业服务的机构设置需进一步完善

以来,我市对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和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进行了改革和创新,有的区(市)县农业部门进行了改革,并组建了新机构,但公益性农业服务的机构却没有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形成了“局中局、局中办、局里有中心、办里有中心”,难以发挥作用;多数区(市)县设立了农业、畜牧、农机片区站,有效地开展了服务,但有的区(市)县却是应付了事。在设立农业、畜牧、农机片区站上虚晃一枪,形成了“有站无人、有人无站”;有的区(市)县对乡镇与农业、畜牧、农机片区站的管理关系没有理顺,职责不清,管理不到位,既影响了作为乡镇政府组织农业经济发展的职能发挥,也使片区站的工作难以有效开展;有的区(市)县农业、畜牧、农机片区站设置得不够合理,服务范围过大,不利于方便群众,有效服务;有的区(市)县农业、畜牧、农机片区站设置较分散,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有进一步整合和综合利用的空间。

(三)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的基础需进一步强化

在调研中我们感到,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是近年来我市农村各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较差的。一是办公条件差。市和县级的公益性农业服务机构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缺办公用房、缺设备,设施简陋不配套、整体办公条件差等问题。有的县级公益性农业服务机构由于一个单位没有集中的办公用房,被迫分成七、八个地点办公,据农业部门统计,全市公益性农业服务机构租用或借用办公场地办公的占95%以上;县级和片区站缺乏专用仪器设备和必要的配套设施的占80%以上;县级和片区站无机动交通工具的占73%以上;近远郊三分之二的区(市)县片区站没有集中统一的办公场所。二是人员专业状况堪忧。组建农业片区站时,全市录用的片区站人员中,

三、我市公益

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针对我市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我市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建立高标准的与之相适应的农业服务体系作为保障。我市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条件具备、时机成熟,应当在深化改革、增加投入、强化基础、完善体系、提供服务、增强效能上下功夫。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进一步深化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试验区”建设的重要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开拓现代农业新局面、强化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保障,是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是农业部门“管”农业的重要手段。我们应当把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的建设放到重要议事日程上。牢固树立抓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就是抓农业基础地位的夯实,就是抓“三农”工作,就是抓现代农业发展,就是抓新农村建设的观念,切实加强对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领导,切实推进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的建设。

(四)要进一步加强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我市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应放在基础设施建设

上。建议按照“三化”(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五有”(有办公场所、有设施设备、有专业队伍、有工作经费、有规章制度)的要求夯实基础设施(见:附件3、附件4)。关于市级公益性农业服务机构。应通过现有资源的整合、资产置换和市财政投入等办法,统一规划建设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市级公益性农业服务机构的办公用房,完善其设施设备,使之真正成为全市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的龙头。关于区(市)县公益性农业服务机构。应整合现有的农业、畜牧、农机等服务资源,采取市、县财政支持,市财政承担大头的办法,统一规划建设县级公益性农业服务机构办公用房,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使之真正成为承上启下的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的纽带。关于乡镇公益性农业服务机构。按照“五统一”(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采取市和县两级财政投入,市财政占大头的办法,建设乡镇公益性农业服务机构的办公用房,配备基本的设施设备,使之真正成为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的基础。关于村级公益性农业服务机构。村级公益性农业服务直接面对千家万户。在建设上,不宜大兴土木,应利用村的“活动中心”,调剂出一块作为服务基点的办公用房,再配备必要的设施,使之能真正开展有效服务。

(六)要进一步推动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的配套建设在抓好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还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着力推动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的发展,使之与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相得益彰。为此,建议应着手制定和实施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发展,包括农技、动防、繁育、农产品安全、金融、担保、保险、产权交易、防灾减灾等在内的整体规划;着手制定和出台鼓励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发展的政策措施,使其健康发展。

第5篇 税改后农村基层组织运行和公益事业问题的调研报告示例

农村税费改革在减轻农民负担方面的成果是不容质疑的,然而,人们目前担心最多的还是农村税费改革对乡村财力的影响,特别是由此导致的乡镇财政的拮据,势必最终会影响农村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行,甚至基层政权的稳定,因此税费改革后农村基层组织运行和公益事业发展问题的研究成了当务之急。现就我乡的基本情况作一简单汇报。

一、乡、村、组基层组织的运行情况

(一)机构设置,人员编制情况

税费改革前(2001年),全乡辖11个村1个居委会,134个村(居)民小组,全乡总人口14861人,其中农业人口13426人,每个村(居)支两委干部5—7人,其中村主要干部4人,每村民小组组长1人,计生指导员1人,全乡村组干部340人,乡行政人员37人,其中离退休5人,乡所属站所有财政所5人,计生服务站6人,国土站1人,广播站2人,文化站1人,城建站1人,动物防疫站5人,林管站1人,农技站4人,司法所1人,统计站1人,民政办1人,站所共30人,教职工138人,离退休30人,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供养人员235人。

税费改革后(2023年),全乡辖11个村,1个居委会,134个村民小组,全乡总人口14664人,其中农业人口13772人,乡行政人员27人,其中离退休5人,站所人员24人,教职工123人,离退休39人,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供养人员213人,财政供养人口减少,主要是精减了临时人员和工作调动。

(二)乡、村、组收支情况

税费改革前(2001年)财政拨款219.4万元(主要是乡镇干部(含村4个主要干部)、民政优抚、基本建设和公益事业拨款),乡村统筹提留25.6万元,其他收入20.8万元,全年财政总收入265.8万元,全年支出265.8万元,其中乡村干部工资(含村4个主干)36万元,教育卫生196.8万元,基本建设(学校建设、村部建设)20.9万元,计生费5万元,五保烈属优抚2万元,乡村公用经费5万元。

税费改革后(2023年),总收入320.7万元,其中财政拨款(含转移支付)308.4万元,农村税费附加3.8万元,其他收入8.5万元,总支出320.7万元,其中乡镇干部工资(含村干部)51.9万元,教育卫生250.6万元,计生经费5.5万元,五保烈属优抚3.6万元,乡村公用经费5万元,基本建设4.1万元。

2023年财政拨款比2001年增长40.6%,主要是人员增多和税收超收返还因素,其他收入减少主要是取消乡统筹提留等因素所致。

(三)乡、村、组运转情况

税费改革前,乡、村、组维持正常运转,主要是财政拨款、乡村统筹提留、税收超收分成等,乡、村组维持正常运转主要机动财力来源于乡村统筹提留。

税费改革后,收入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税收超收分成、农业税附加及财政转移支付,财政供养人员工资进入财政工资统发中心,村组干部工资和公用经费主要来源于农业税附加,但农业税附加远远不能解决维持村组正常运转,我乡2023年农业税附加只有3.8万元,加上转移支付6.7万元,一起才10.5万元,而维持村组正常运转至少要18万元以上,差额部分只有靠乡财政负责解决,大大加重了乡财政负担。财政供养人员除工资由县财政统发外,公用经费只按编制数每人每年500元列入预算,其余下乡补助、公务员津贴、误餐费等按政策可以享受的津补贴只能靠乡财政自筹解决,税费改革后,乡统筹村提留和各种政府性基金一律取消,乡镇不得向农民收取任何费用,取消农业税后,农业税附加随之取消,村级集体经济基本上属空白,乡镇自身正常运转尚且无着落,村组就更不用说,就××来说,除人员工资外,要保运转,资金缺口每年至少在80万元以上。

面对这一窘境,乡镇对下不得再向农民“伸手”,那只有企求上级,建议凡是乡镇干部按政策性可以享受的各项工资、津补贴列入县财政预算,由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予以补足,并增列基层工作津贴和贫困地区津贴,使乡村组干部更安心致力于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中央可以向发达地区征收政府性调节基金,用于贫困落后地区弥补收入不足,缩小贫困地区和沿海地区收入过分悬殊的问题,安定民心,稳定基层。

(四)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如何定位

乡镇财政特别是像我们贫困地区的乡镇财政,事实上,几乎从来都不是一级完备的政权组织:一是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严重削弱乡政府的权能;二是自主性的乡镇财政制约了乡镇政府的实际“作为”;三是乡镇缺乏应有的人事权和行政执法权,通过这些体制性设计,使乡镇沦为县政府的附庸或事实上的派出机构。

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剥夺了乡镇政府的自主性,一方面是乡镇财政规范化,另一方面是乡镇财政面临严重的收支缺口和债务压力,在规范化财政约束下,乡镇政府为了缓解自身的财政压力,就只能仰赖国家财政的转移支付和上级财政的资金支持,从而加重了他对上级政府乃至国家的依赖性,为此,将乡镇财政建设成为一级自主性公共财政就迫在眉睫,使乡镇财政真正担负起本社区内公共品生产、服务的职能。

(五)税费改革后,乡镇站所如何维持运转

一是撤并;二是经费由主管部门负担,乡镇管人、管事,不管支出,减轻乡镇负担;三是改型,部分站所由事业转向自收自支。

(六)税

费改革后乡镇村组负债情况及消赤减债措施

我乡2023年底止,乡负债72万元,村级负债128万元,所有负债基本上都是前几年学校建设、村部建设和公益事业建设形成。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形成的乡镇财政政策性缺口、收支结构及其预算管理的规范化的刚性约束,这些改革前留下的债务问题就没有消解希望,原本失衡的乡镇财政,背负如此沉重的重担,怎能支撑多久?取消农业税后,乡镇负债和村级建校负债,建议进一步澄清底子由中央转移支付和省、市、县财政逐年拨付消化,村级其他公益事业负债建议一是按谁受益谁负担消化,二是争取上级资金扶持逐步消化。

(七)县市政府应怎样维护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和推进公益事业发展。

农村税费改革的直接目的是减轻农民负担,这场改革的矛头似乎主要对准乡镇政府,实际情形往往也象是乡镇在政策外添列了不少农民负担的名目,由此造成的干群冲突也集中在乡镇一级,日益恶化的农民负担问题和逐渐升级的乡村干部冲突,不但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而且还危及农村基层政权的合法性和国家的统治权威。乡镇政府成为众矢之的,不但农民对他愤懑,“国家”也不信任。固然,外地有些乡镇政府在农民负担问题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如果进一步从财税体制、县乡政权结构关系等制度层面进行分析,实际情形并非如此,乡镇政府也有不得已的苦衷,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首先,不平等的二元化财政结构,国家不但包揽了城市的所有公共品和准公共品生产,甚至还将城市居民的个人福利(如住房、养老、失业等)囊括其内,但是,对农村的公共品生产却较少投资,即便属于全国性的公共品,也由农民负担,事实上,在农村税费改革之前,乡镇制度外财政在乡村公共品建设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像学校建设、村组公路建设、水利实施建设,甚至直接参与到乡村社会经济发展中去(如调整农业生业结构等),具有鲜明的建设性特征。

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经费主要包括村组干部工资和必须的办公费,在乡镇尚自身难保的情况下,这些缺口该怎么办?以我乡为例,2023年,村四个主要干部由县财政每人每月拨款45元,其他村支委成员和村民小组组长没有享受财政拨款,仅仅补贴村级支出乡镇就要负担15万元左右,水利建设、校舍维修、村组公路等农村公益事业除上级扶贫、以工代赈资金解决一部分外,其余缺口也是乡镇来承担,作为一个农业大乡,收入无着,支出不能少,负担相当繁重,苦不堪言。

建议适当提高村干部工资,并纳入县财政预算,彻底解决村干部“苦干三十天,挣来两包烟”、村组干部无人愿意干无人肯干的被动局面,对农村基层公益事业建设也采取国家补助为主,村民集资为辅的措施。

二、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情况

(一)乡、村组公益事业建设情况

税费改革前(2001年),我乡农村公益事业投入情况:财政拨款196.8万元(教师工资),社会统筹37万元(主要用于学校建设)。

税费改革后(2023年)农村公益事业心入是财政拨款250.6万元,仅仅是教育、卫生的人头经费。

(二)税费改革后乡镇村组公益事业建设和运作问题

乡村组公益事业中学校基础设施、水利工程、道路建设需国家财政重点支持,应根据实际情况由国家财政负担,对于小城镇建设、人畜饮水工程可以采取谁受益谁适当投资的方式解决。

(三)税费改革后,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税费改革后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改革前占用土地问题和负债,税费改革前,我乡农村公益事业占用土地大部分是通过调整农业税解决,学校建设17.2亩,道路建设占地229.4亩,小城镇建设占地10亩,三项共计256.6亩,这些占地的补偿原来都是按每亩800—1000斤稻谷摊入农业税由受益农户负担,今年随着农业税的全面取消,这部分占地的补偿乡镇无法予以解决。原建校和建村部等公益事业建设负债,原来都是通过乡统筹村提留征收逐步偿还,现在乡统筹村提留取消了,偿还无保障。建议上级对以前农村公益事业占地补偿和负债,根据实际情况,由政府拨款进行一致性予以解决。

第6篇 街道保障事务所开展公益性岗位情况调研报告

公益性岗位是由政府出资开发,以满足社区及居民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管理和服务岗位,是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援助的重要措施,是建立就业援助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也是用于安置就业困难人员,使一大批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再就业,缓解了我市的就业压力,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这支队伍既是一个新鲜的群体,也是一个特殊的集体,如何管理好这个新鲜又特殊的群体性岗位人员,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为此文化街道办事处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实施,抽调5名机关干部,成立了调研领导小组,深入到街道的各科室站所和各社区就公益性岗位人员的管理情况进行了为期7天的调研。由于此次调研工作领导重视,准备充分,调研征求意见涉及面较广,问题贴近公益岗人员切身利益,收到了较好的实效,下面,就文化街加强公益性岗位人员管理的调研情况思考如下。

一、公益性岗位的基本情况

(一)公益性岗位的人员构成。目前,我街共接收公益性岗位人员共计56人,其中:调出10人,退休3人,现实际公益岗人员总数43人。主要岗位有劳动就业服务、劳动关系协理、劳动保障服务员、社区保洁、社区城管、司法纠纷调解员和社区残联主席等岗位。

(二)公益性岗位的安置对象。公益性岗位安置对象主要是国有、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中的大龄(女性年满40周岁,男性年满50周岁)、“零就业家庭”成员、抚养未成年子女的单亲家庭成员、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员、持有《______残疾人证》符合条件的人员、连续失业1年以上人员,以及因失去土地等原因难以实现就业的人员、退伍军人、家庭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等等。

(三)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待遇。目前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待遇分两块,一是xx年6月前每人每月480元;二是xx年6月以后增至目前的每人每月650元。

二、街道对公益性岗位人员管理的经验和做法

为了把公益性岗位人员合理、科学的运用到了街道社区的各个工作岗位当中,充分发挥了他们应有的作用。文化街积极探索实践了“三化式”管理模式,强化了对公益性岗位人员的管理,具体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做法。

一是强化组织,合理配备公益岗人员和设置岗位。文化街一班人重视从实际出发,对43名公益性岗位人员,进行了摸底调查了解。对他们的思想状况、在原单位的工作表现、本人现有的文化程度、家庭人员情况和经济收入支出情况等等进行了排查,细致的掌握;科学合理安排工作岗位。在掌握了解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从尽可能的去发挥利用他们的特点、长处,发挥其长,避其之短的角度出发,按照岗位分工、年龄大小、原来所从事的行业、责任心强弱以及个人爱好等等方面的因素,把他们安排到各个社区的岗位当中,分担社区劳动就业再就业工作、综治司法工作、环境卫生工作、计划生育工作以及困难群众的帮扶等项工作,统属于街道下设的社区居委会和特殊群体,由街道和社区具体管理、分配任务、责任明确、检查考核,最大限度的调度了公益性岗位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为社区的和谐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是加强教育,多方面提高公益岗人员的综合素质。公益性岗位人员大部分是一些文化偏低、家庭困难的同志,他们的思想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对企业重组改制和新的形势认识不清、了解不透、掌握不准,为此我们从加强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公益性岗位人员的思想意识入手,采取了强化教育与正常教育相结合、会上教育与会下教育相结合、集中结合与分散教育相结合的办法,在加强教育的基础上,我们还把公益性岗位人员纳入社区成员当中,与社区的工作人员一样进行管理、进行安排工作,一起开会、一起学习、一起开展各种娱乐活动,做到了一视同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了自己就是社区的一员,了解掌握我们松原市目前在企业重组、生产经营方面所面临的困难,我们做到了以情感人、以德管人、以理服人。通过灵活就业,结合实际的教育,公益岗人员真正感受到了自己的岗位来之不易,体验到了组织的照顾、领导的关心,认识提高了、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作用也真正发挥出来了。

三是完善制度,强化机制,对公益岗人员实行制度化管理。按照松原市和宁江区公益性岗位人员的管理实施方案的要求,我们结合街道社区工作实际,针对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实际思想现状,我们先后制定完善了《公益性岗位人员管理实施方案》、《公益性岗位人员管理实施办法》、《公益性岗位人员管理工作制度》和《公益性岗位人员管理末位淘汰制度》等规章制度。街道与每一位公益性岗位人员签订了岗位用工协议书,在协议书中明确了工作任务,明确了责、权、利,使每一位公益性岗位的同志工作有目标,思想有压力,管理上有办法。各项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加强了对公益性岗位人员的管理,有效促进和调动了工作的积极性,有力的促进了街道的各项管理有序开展,顺利实施。

四是严格考勤,着重落实,对公益岗人员实行规范化管理。文化街党工委一班人对公益岗人员始终坚持严格考核、着重落实。街道抽出专人,由劳动保障事务所和社区牵头组织专门机构定期的对各个岗位进行检查、考核评比,对检查出来的情况,在例会时进行通报,并报区就业局备案,对表现突出的,纳入半年和年终评先选优之中,对表现不好的,按照管理办法提出批评,并且提出整改方案和下步工作要求,从而极大的调动了公益性岗位人员的积极性和严肃性,增强了他们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是发挥作用,和谐发展,对公益岗人员实行经常化管理。街道根据公益性岗位人员的特点,采取不同方法做好深入细致的经常化管理工作。首先我们把公益性岗位人员纳入与社区委员一样对待,政治上一视同仁,工作中、生活中处处关心他们,活动一同参与。每次召开的工作会、谈心会,工作上有部署、有检查、有总结。其次是倾听他们的对街道和社区的意见和建议以及思想上一些想法和生活中的困难,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在工作中、生活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在工作中把他们当做同事,生活中当成朋友,使他们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他们在社区工作时能够大胆管理,严格要求,经常开展不安全隐患的检查和排查,经常性的调解居民群众的邻里纠纷、民事纠纷、家庭矛盾纠纷,帮助老弱病残居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日常事情,使社区的一些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矛盾得到及时化解。能够以较好的心态、饱满的精力在社区的各个岗位上发挥最大的作用,使他们成为我们管理队伍中一支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

由于街道对公益岗人员教育管理到位、制度落实到位、就业服务到位,几年来社区治安明显好转、辖区环境卫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未发生集体上访事件,为辖区打造了一个安全健康、和谐、稳定的生活环境,深受广大居民群众的好评,居民称赞他们是社区的治安巡逻员、纠纷调解员、信息反馈员、工作联络员、劳动就业服务员和生活的贴心员。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人员调出情况严重。我街自xx年到现在共调出10人,主要原因是文化街对公益岗人员的管理,从工作制度、工作纪律、工作任务等方面要求与街道和社区同步,公益岗人员担负的工作任务量比较重、责任很大,公益岗人员自身压力很大,从而造成了人员调出现象;

二是从业队伍不够优化。一方面是人员素质偏低。由于就业困难群众的自身年龄偏高、并且缺乏工作技能,导致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工作形象较差;另一方面工作积极性不太高。第三就是队伍不够稳定。有些从业人员上岗后,全家的低保都取消,家庭收入比上岗前没有增加,认为还不如在家吃低保;有些素质较高、有专业特长的从业人员,因为工资待遇太低,工作不安心,有跳槽现象发生。

三是岗位设置不够合理。公益性岗位人员的设置应该根据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来设置公益性岗位,特别是在公益性岗位人员在招聘前,应该征求用人单位的意见;

四、几点建议

1、公益性岗位的开发与管理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建议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目前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以后逐步过渡到由县区负责。

2、建立公益性岗位的进出机制。市区两级政府应该建立公益性岗位的进出机制,一方面,对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分配按照人员居住地来分配的原则而且还要尊重用人单位所需岗位来安排人员;另一方面人事部门和财政部门要严控制公益性岗位的人员调出。

3、规范劳动报酬管理,建立公益性岗位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建议对全市现有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从xx年1月起,将公益性岗位的补贴标准每年按松原市最低工资标准的5%增长。

公益性岗位的开发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惠民工程,虽然目前公益性岗位还有很多急待规范的问题,但我们相信只要区委、区政府继续予以高度重视,各职能部门、各街镇能够相互支持配合,我区公益性岗位的开发与管理必将更加规范有序。

第7篇 公益资源管理的调研报告

一、我公司公益资源管理现状

县地处偏远山区,自然条件差,被国家扶贫开发办公室评为“国家级贫困县”。相对其他地区来说,扶贫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工程。多年来,供电公司一直把履行社会职责、开展社会服务工作作为重点工作之一,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公益性活动,致力于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恪尽企业职责,千方百计的为百姓办好事、办实事,解决贫困区域群众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并取得一定成效。其中近几年来主要的公益活动有以下几项:

(一)捐资助教活动

第8篇 新农村建设公益设施使用状况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公益设施使用状况调研报告

按照县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活动的要求,农委组成调研组,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强农富民”这一主题,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认真对我县新农村建设公益设施使用管理情况进行专题调查研究,并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对策,现将具体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新农村建设是从20xx年开始的,借助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重点实施了2镇8个村、16公里的村内道路硬化工程,受到了国家和省市扶贫办的好评,也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自觉地进入了新农村建设轨道。

20xx年,我县浓河、祥顺两镇分别被确定为省、市新农村建设试点镇,21个村被确定为省、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着力实施了“五改、四建、三化、两扩、一并”工程。完成改路142.09公里,其中硬化通乡通村公路6条、72.29公里,硬化村内道路30个村、69.8公里,完成浓河镇地下排水工程1300延长米,完成水泥明沟排水工程23.3公里;完成改水18个村屯,新增自来水用户4880户;完成改厕6个村、918户;完成户用沼气改灶试点380户;完成改房770户,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达到68.7%。新建村卫生所5所;新建村文化活动室9个;新建标准化中小学校舍9所,维修19所;新建“万村千乡”农家店40个。完成绿化村屯27个,建村内公园3个,在山后屯、创业屯推行农家通透式绿篱院落建设;完成街道亮化9个村,安装路灯460基杆;推行自我管理日常保洁环卫模式,全面净化村屯卫生环境。扩大有线电视、扩大程控电话覆盖面,入户率分别达到70%和73%。将凤山镇下青山屯并入道壕桥屯,22户农民喜迁新居。

20xx年,全县继续扩大新农村建设成果,总投入资金15567.237万元,其中公益事业和基础建设投入4645.235万元(农民自筹投入724.7万元),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6831万元;农机化建设投入220万元;农业开发及土地整理项目投入3871万元。重点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三化、三改”工程和农业生产及基础建设“四扩、四建”工程。三化。一是道路硬化:完成20个村(场)通村通场公路和15个新农村建设重点村村内道路硬化80.45公里;二是四旁(村旁、屋旁、路旁、水旁)绿化:完成27个新农村建设重点村绿化任务。三是村屯净化:完成5个村水泥排水明沟建设;创建生态文明示范村10个;在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全部推行了自我管理、日常保洁管理模式。三改。一是改水:新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15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二是改灶:新建户用沼气680户,其中新农村建设试点村400户。三是改房:启动了富强、红旗两个新型节能房建设试点,建稻草板节能房20栋、1680平方米;建农民集资楼2栋90户、6400平方米,其中富强村农民集资楼采用地下热源供暖新技术,取代了燃煤供暖。稻草板房和地下热源供暖新技术,节能环保,经济适用,深受农民认可。今年全县新建砖瓦房850栋、57740平方米,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达到71%。四扩。一是扩大北药种植规模,新增北五味子人工种植5941亩,累计达到3万亩,林下种植刺五加1万亩;二是扩大畜牧业养殖规模,大鹅养殖达到35万只;三是扩大特种养殖规模,狐、貉养殖发展到3.1万只;四是扩大食用菌生产规模,木耳、蘑菇等发展到1480万袋。四建。一是完成了50公里松干堤防达标工程建设;二是完成铧子山水库消险加固工程建设;三是完成乌鸦泡低产田改造灌区配套等农业开发工程建设;四是实施了浓河镇西乐等5个村、富林乡双河等2个村的土地整理项目建设,项目区规模3万多亩。到20xx年末新农村建设累计投资3亿多元,有力地推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20xx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实现12.9亿元,其中畜牧业产值实现2.8亿元;粮食总产达7.5亿斤,比上年增长10.3%,实现灾年夺丰收。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5270元,比上年增长7.8%。

20xx年在新农村建设重点实施“8815”工程,即建设新农村示范村8个,建设整村推进村8个,建设通畅公路村15个,硬化通村公路18条。

一是完成8个扶贫开发推进村道路硬化和15个村通村公路70.207公里,其中通村公路56.207公里,村内道路硬化14公里。村内道路硬化总里程达到141.37公里,村屯50个,占村总数的61%。 二是完成水泥排水明沟13.9公里。三是全县泥草房改造任务2200户。目前已拆扒泥草房959户。集中统建节能稻草板房114户,主体工程已完工。分建稻草板房112户,基础已完工;农户自建砖房1733户,目前主体工程已完工。四是在8个村建设户用沼气池1500个,目前已完成950个的建设任务。户用沼气池总数达到2479个。五是完成亮化4个村。亮化村屯总数达到19个。六是完成绿化18个村,其中建设高标准生态示范村8个。绿化村屯总数达到68个,占83%。七是完成庭院硬化铺装4个村。八是完成改造庭院栅栏4个村。九是完成村级“三室”11个建设任务。“三室”总数达到35个,占82个行政村的42%。十是完成村内公园建设3个。总数达到5个。

二、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做法

1、整合资金,科学调配使用。为了集中财力干大事,我们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则,集中投放”的原则,把试点村镇建设资金、扶贫开发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林业生态效益示范资金、畜牧繁育改良资金、水利农田基础建设资金、农村危房改造资金、通乡通村公路建设资金、土地整理资金、农机大型机械更新补助资金等与新农村建设相互关联的项目资金由政府统一整合,捆绑起来向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倾斜,在项目实施过程合理搭配,定向投放,足额到位。同时,将文教、卫生、广播电视等部门的校舍维修、文化阵地、农村医疗、有线电视等社会事业建设项目一并向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倾斜,把新农村建设“拼盘”做大做实。

2、强化帮扶,实施合力共建。围绕全县新农村建设的大局,我们建立和落实了部门帮建和干部帮扶工作机制,县直87个部门帮建82个村,全县589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和1297名一般干部帮扶714户贫困户,帮扶1886名贫困生。即县副处级以上领导每人包3户贫困户和1名贫困学生,乡镇党政班子成员每人包2户贫困户和1名贫困学生,县直副科级以上干部每人包1户贫困户和1名贫困学生,县直机关、事业单位的干部每人包1名贫困学生。实行一帮三年,责任不变,对象不变。去年以来,全县各部门帮建新农村折合资金319.9万元,县直机关干部帮扶贫困户、贫困生折合资金37.3万元。

3、落实责任,实施目标管理。为确保新农村建设等重点工作落到实处,我们探索实行了重点工作目标责任承诺管理制度。县委、县政府党政副职、各乡(镇)及县直部门党政主要负责人,按照县委、县政府确定的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目标、任务、责任在电视上向社会作出公开承诺。县委成立目标承诺管理领导小组,下设目标承诺管理办公室,抽调得力人员专事督查考核工作,对各乡(镇)、各部门各项工作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按照每月自报、季度公示、半年督查、年终考核四个阶段进行,并严格兑现奖惩。

4、积极引导,发挥主体作用。一是尊重农民的决策参与权。凡涉及筹资筹劳的事宜,都要求各村召开村民代表会或村民理事会,由村民自行决定。二是引导农民参与建设。结合村民“一事一议”,动员受益群众积极参与投工投劳,参与项目建设。祥顺镇大林子村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和广播宣传动员,只用2天的时间便筹集资金10多万元,完成了村级资金筹措任务。三是调动农民在工程建设上自觉地充当监督员,在村屯管理上主动当好维护员,较好防止了重建轻管的倾向。

5、自加压力,力求增量扩面。新农村建设面广量大,是需要硬性投入的工程。_____虽然是省级贫困县,财力十分薄弱,基础相对落后,工作压力相对很大,但是我们不等不靠,不依赖省市,不搞中看不实用花架盆景式的建设,而是把新农村建设做为一项历史责任,抱定小县要有大作为的决心,自我加压,加大投入,不断扩大新农村建设覆盖面。

三、存在的问题

1、环境卫生很难保持长期清洁。一是道路的清扫难。二是垃圾出村难。三是监督管护难。

2、后续管护费用难以解决。一是照明路灯用费难以解决,全县安装路灯的19个村,其中有16个村的路灯用电能照明,费用很大,村里难以承受。二是公园内的管理费用难以解决。村内公园建成后,后续的设施的维修、栽花种草、卫生保洁费用很大,村里没有多余的资金来解决。三是绿化、香化、美化费用难以解决。村内道路硬化后,相配套的路边绿化、栽花种草的人工费很高,村里难以承担。四是三室取暖费用难以解决。农村三室建筑面积较大,一般都在120—140平方米之间,冬季取暖大约需要2万元以上。

四、建议和对策

1、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一是道路清扫实行门前三包,农户负责冬季清雪、日常卫生保洁;二是以居住街道为单位,选出街长负责监督;三是教育农民尽量做到柴草出村;四是农户生活垃圾实行袋装,及时清理出村,村外设置垃圾填埋处理厂,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2、注重新型能源建设,降低管理成本。一是今后安装的所有路灯,均安装太阳能路灯,解决费用难题。二是在今后再建的“三室”在设计时,首先要考虑节能取暖问题,建议建地下燃池,解决冬季取暖问题;三是要充分利用农村户用沼气、太阳能等清洁新型能源解决取暖照明问题。

3、动员农民出资出劳。街道香化、美化实行门前三包,由村集体统一提供花籽,分户育苗、分户栽花、分户管护解决管理费用问题。

4、发挥党员及群团组织带动作用。一是组织党员组建义务服务队,对村内休闲公园等公益设施实行义务管护;二是利用妇女、共青团、民兵等群团组织发动广大青年、妇女积极投入到建设家园的活动中来。通过党员和群团组织的带动作用,引导农民自觉参加公益建设活动。

第9篇 农村公益事业资金使用现状的调研报告

加大农村农业投入,统筹城乡发展,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今年,中央的一号文件第六次锁定“三农”问题,明确提出要把对“三农”的投入作为今年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重点,要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广大农村的公益性事业仍然十分薄弱,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在国家投资有限、地方财政紧缺、摊派集资废止、“一事一议”筹资难度大的情况下,农村公益性事业建设如何开展?带着这个问题,我局组成调查组,深入到旧县镇村,从资金筹集、使用及管理方面对当前农村公益性事业发展问题开展了调研。

一、当前农村公益性事业资金使用的现状

农村的公益性事业一般是指涉及村民的公有公用和公共利益的事业,它主要包括公共设施建设、社会优抚、救灾救济和扶贫、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环境保护、文化娱乐活动等方面。税费改革前,农村公益性事业主要采取向农民收取“三提五统”来保证运转。“三提五统”加上“两工”的使用及地方财政对农村教育卫生的投入,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基本上能够满足需要。

税费改革后,上述各项资金及用工项目均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一事一议”的筹资筹劳制度。“一事一议”制度虽然在杜绝涉农乱收费上成效显著,但在开展正常的农村公益性事业建设上,暴露出可操作性低的突出问题。以旧县镇村为例,该村近三年公益性事业建设资金约为85.43万元,其中采用“一事一议”方式筹资3次,筹集金额仅为3.9万元,只占资金总额的4.6%。由此可见,当前以农民为主体的筹资筹劳制度不能解决农村公益建设“贫血”的现状,而来自各级政府部门的资金才是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得以维持和发展的主要途径。

二、农村公益性事业资金使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投入机制缺乏,投入主体过于单一。目前来看,村级从各级政府部门获取的资金投入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上级部门政策性投入和村级的项目争取。上级部门的政策性投入主要以公路、渠道硬化、安全饮水等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各种专项工作经费的形式进行下拔。而项目争取则是指村级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到相关部门争取到的资金。从村近三年的资金使用情况看,该村来自上级部门的政策性资金投入为58.78万元,占到资金总额的68.8%,向有关部门争取的资金为21.75万元,占资金总额的25.46%,上述两项资金合计占到资金总额的94.26%,这说明对村来说,各级政府部门的资金投入是该村公益性事业建设资金的绝对来源。农村公益性事业过度依赖国家投入,而集体、企业、个人等各种社会力量(仅宜昌晟泰公司捐赠1万元,村民自筹3.9万元)没有及时跟上,特别是承担资金融通功能的金融机构的缺席,共同造成了目前农村资金投入渠道单一的局面。

(二)投入额度偏低,不能满足农村公益性事业发展的需要。受现有财政体制的影响,县乡级财政仅够维持自身运转,反哺农村的能力较弱,拿不出更多资金支持农村公益性事业的发展。从我县财政投入看,年、年我县本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分别比上年增加了521万元、485万元,但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仍然偏低,年为5%,年为5.8%,财政支农资金中直接用于农业、农民的资金只有30%。

(三)覆盖面偏小,不能全面发展农村公益性事业。税费改革前,农村公益事业投入制度基本涵盖了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救济、公共卫生、文化娱乐、农村义务教育等在内的农村公益事业。而税费改革后,由于受到农民收入低、部分农民素质不高、缺乏长远眼光等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国家在资金投入方向上的引导,目前农村公益性事业的发展都集中在修路、沟渠、安全饮水等民生项目上,投入的资金为48.8万元,占到资金总额的80.6%,而对于农村公共卫生、文化广播等有利于长远发展的项目,则无能力去发展,导致农村卫生、农村文化事业基本停滞不前,农村公益事业质量呈逐年下降之势。如村近三年“一事一议”所议都是道路、渠道和安全饮水等项目,而农村卫生、文化建设项目为零。

(四)资金难配套,村级筹资和偿债压力大。近几年的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均要求县乡村给予一定的资金配套。尽管要求配套的资金只占整个项目的小部分,但对于那些一无资源、二无积累的村级组织来说,仍然难以承受。以渠道硬化为例,村近三年共硬化渠道3700米,根据政策规定,上级对渠道硬化的补助标准为15元/米,而实际建设成本为30元/米(山区村由于受地形、运距等因素的影响,建设成本要高于这个标准,村建设成本即为35元/米),上级补助资金为5.55万元,村级资金缺口却达到7.4万元,比补助资金高出一倍有余。资金配套的任务沉重,使得村级望“项目”兴叹,并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村级组织改变农村面貌的积极性。

(五)“一事一议”可操作性低,存在“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现象。根据税费改革的要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道路修建、土地治理项目和村民认为需要兴办的集体生产生活等公益性事业项目所需资金,应当采取“一事一议”的筹集办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居住分散、人员外出务工频繁、办公经费紧张的现状导致了“一事一议”成本高且成功率难以保证,同时,“一事一议”在开展中也存在“二难”问题:一是村民意愿难集中,普遍存在“众口难调”的现象。二是议定事项难落实。对于议定事项的执行,主要依靠农村群众的自律和舆论压力,对于拒绝执行的村民,则缺少相应的制约措施。“一事一议”的难于操作直接导致村级组织自我发展的资金匮乏,对一些亟需建设但又没有纳入到上级项目笼子的公益性事业,不能及时给予解决。如各村建于六七十年代的中小堰塘,普遍存在年久失修的情况,但由于无法纳入到小水库整修的范围,长期“带病运行”而得不到有效维护,既不能很好的发挥水利设施的作用,同时又产生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六)后期管理维护任务重,恢复性建设资金缺口大。目前国家对农村公益事业的投入主要以新建为主,后期管理和维护工作没有纳入到项目范围,而是由村采取“一事一议”方式进行解决。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一事一议”所筹资金十分有限,只能用于开展诸如清扫、加固等日常性管理工作,对于如路基、渠道水毁、山体坍塌以及跨村的大型维护工程,个别村根本没有能力去解决。特别是部分山区村,每年雨季山洪造成的基础设施水毁现象十分普遍,村级管理和维护的责任大,恢复建设的资金压力沉重,仅年,村水毁道路、沟渠等公益设施所需恢复资金就达到3.6万元,由于资金缺乏,直到目前,仍有部分设施没有完全恢复。

三、对加强农村公益性事业建设资金使用和管理的建议

加快农村公益性事业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农村公益性事业停滞不前,必然会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体进程。为此,只有尽快建立合理、稳定和有效的资金投入、使用机制,才能破解当前农村公益事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推动农村公益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一)构建城乡统一的公共财政体系,使公共财政成为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的投入主体。长期以来,我们形成了“城市公益事业政府办,农村公益事业农民办”的不合理局面,公共财政对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没有担负起应有的责任。要实现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财政体系。一是要在公共财政的框架下,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农民积极参与、社会资本广泛注入的农村公益性事业筹资机制。二是要围绕建立农村公共财政体系这一目标,继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探索和完善农村公益事业发展资金预算制度,不断加大对农村公益性事业的投入比重,规范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制度,努力使公共财政成为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的主要投入主体。

(二)改革农村公益事业投资体制,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共品供给。一是要进一步加大资金争取力度,积极向上争取更多的惠农资金。二是改革农村公益事业投资机制,协调工商、税务等部门,及时制定和出台能够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向农村流动。三是积极在农村公益性事业的建设和管理使用中引入市场化和民营化,鼓励村级对现有公益设施和资源采取租赁、拍卖等方式进行处置,支持个人及社会组织投资农村公益性事业,以缓解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和公益事业发展不足的矛盾。

(三)创新公益性事业建设资金筹措机制,开辟建设资金来源的新途径。当前,在政府资金投入方面,突出的存在着巨大的资金缺口与良好的财力预期之间的矛盾。这要求我们应当积极创新筹资机制,不断拓宽资金渠道。一是要善于运用金融等工具,通过开发、使用如地方债券、财政担保等形式的金融产品来缓解国家财力供给与建设资金需求在时间上的矛盾,借未来资金解燃眉之急,突破农村公益性事业建设中的资金瓶颈。二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扶持发展对农民增收带动作用明显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做强做大,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三是在“取消县及县以下资金配套”的基础上,适时出台新的政策,对农村近年因配套资金而新增的债务给予化解。

(四)改革支农资金的管理方式,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一是整合项目资金。指定由农业综合开发办牵头制定农村公益性事业发展规划,并把原先分散在各部门的除扶贫资金以外的支农项目资金集中起来捆绑使用,按轻重缓急,每年解决一批乡村的重点公益事业项目,以发挥更大的资金效益。二是扩大资金使用范围,由原来主要支持农业生产转向支持农业生产与增加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并重,促进农村文化卫生事业全面发展。三是将各类农业补贴资金集中使用,实现有限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目前每亩农田可以获得农业补贴近150元,这部分资金对单个农户来说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如果将各类农业补贴资金集中起来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基金的形式来投入使用,将可以发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公益调研报告(9篇)

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今天(4月22日)上午,清华大学发布国内首个室内m2.5污染公益调研报告,结果显示,相对于室外,室内m2.5的污染对人的影响更加显著,人均室内m2.5暴露量和潜在剂量能够达到室外的四倍。报告还显示,17层以上楼层室内m2.5等级最优。经过四个月的调研,研究团队收集了北京407位志愿者累计11万小时的室内m2.5数据,覆盖13个区县的7703个地理位置。结果显示:在xx年11月到今年2月期间,北京室内平均m2.5浓度为每平方米82.6微克,属于轻度污染,室内空气质量等级在33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公益相关文章

  • 公益调研报告主题(8篇范文)
  • 公益调研报告主题(8篇范文)86人关注

    公益性岗位是指由政府主导开发的,以安置就业困难群体为主要目的,提供的符合公共利益的社会公益性工作岗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公益性岗位开发管 ...[更多]

  • 公益调研报告(9篇)
  • 公益调研报告(9篇)46人关注

    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今天(4月22日)上午,清华大学发布国内首个室内m2.5污染公益调研报告,结果显示,相对于室外,室内m2.5的污染对人的影响更加显著,人均室内m ...[更多]